教育论文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doc
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 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服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艺术性等特性决定了服装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具有极强的经验性,服装的生产技术、管理、营销、贸易等工作必须建立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真实环境”教学原则,注重加强设计实践、市场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使学生在服装行业的真实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完成对服装专业知识意义的构建。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实际过程,更可加强对服装行业的认识,树立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关键词服装专业 实践教学 职业理念服装的实用性注定了它不能简单的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特性,服装教育同企业、市场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实践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教育与行业之间紧密联系,更能够检验和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水平。在我国已经有部分院校实行了与企业合作的教学模式,甚至教师也要深入到工厂实践一段时间才能够教学,这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要面对的是服装企业、工厂,所以在企业或工厂有过实践经验的教师所传授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是很可贵的,并且能够使他们信服。以就业为前提,如何适应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业率是考核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已经具备工作能力的毕业生,根据这一要求,学校除了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外,应加大社会的、专业的实践力度。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更应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专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如专业教学具有即时接受社会“即时信息”的显著特点,它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联。为此,为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突破校园的围墙,走向社会依托。一、市场逻辑下的服装教学模式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的科技创造力日显重要。高等院校应树立为经济服务的思想,致力于将科技创造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外,从近几年人才市场表现出的就业倾向来分析,服装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求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知识、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高等院校的服装教育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师的具体要求相衔接,做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求以外,还需特别注意与企业或商家的密切合作,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开发教学空间。学校不仅应注重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还需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直接深入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时至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服装市场、企业的需求同服装教育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服装是时代的标志,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服装教学要有为市场服务的观念,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为市场,为消费者服务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把服装教学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向市场,了解市场,为消费者服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提高认识又增长知识。如讲授礼服设计时,先要学生明确,礼服与日常服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设计必须首先满足社交功能,体现着装者的社会地位及社交对象的重视程度。为此,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他们深入到本地区的几个大企业、大商场、学校、广大消费者中进行专项调查,从流行面料、色彩入手,了解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问卷调查卡,采用问卷与个人专访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了解各类职业装的社会性和标志性;同时为他们联络大型企业,传达企业意图,指导学生为企业设计产品,反之,企业商家又可为学生反馈市场行情。这样,使教与学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协调与沟通状态,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贴近市场,能使学生们以一种社会人的形态加入竞争。服装不仅表现穿着者独特的表现意识和内心世界,还真正发挥其本身功能。服装的真正价值是在人的着装中表现出来的,服装依附于人体的形式,决定了服装审美价值的特异性。如果服装不能使着装者透发出自身的美,服装就将失去它的美学价值。在服装设计的道路上,没有价值、没有利润回报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学生贴近市场,走向社会,企业不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把握市场经验,促进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样融技术、艺术、市场为一体的服装设计教学,当然会受到学校、企业、市场的欢迎。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高校服装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服装教学如何向科技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但作为服装专业教师,则应该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改革中,以教学改革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的服装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当服装专业教育不断进入市场领域或者说市场中商业性组织的特征不断侵入服装院校这块领地时,无论是从运行机制,还是内部活动的实质内容与组织结构特征,学校都像处于市场中的企业一样,需要在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需要不断回应市场的需要调整自身“产品”质量打造形象,需要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策略。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服装教育体制基础之上,很难抹平服装院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换句话说就是并不主张教学就应该跟着市场转,而是把握好学校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要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必须适度,不能完全脱钩,但也不能跟着市场转。高校是精神殿堂,是社会的良心,要讲思想,讲知识,绝对不能被社会的利益所驱使。每个走出大学校门的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底蕴,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一种引导社会的精神,所以要保持一定距离,但是又不能太清高。 二、服装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趋势根据哥特巴赫的观察:“近20年,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即大学课程必须为各种日益复杂的工作提供相关训练。当前的大学不再是专门精英的场所,学生们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雇主们要求课程应该和他们的需求更相关,特别是大学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应由那些培养精英的课程或重点不在职业教育上的课程,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并被认为缺少当代学生需要的相关知识;学生为了在劳动力市场找到高报酬的职业,也向学校施压,要求学校将重点更多放在为工作准备上。雇主也要求课程应该与他们的需求更相关,特别是随着大学与企业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企图将他们所需要的技能整合到课程学习中。”服装教育与社会实践无法接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服装教育界人士和服装企业的高度重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着合理有效的探索。院校方面首先要在课程方面上采取一些措施,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增加职业取向的课程或课程职业化。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服装教育的特点,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模式,比如项目合作、聘请企业里的设计师、营销专家等具有行业经验的人来讲述他们的职业经验,使学生毕业以后在工厂磨合期变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与更新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其原因除设计方面的问题外,服装生产工艺不过硬是极大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服装实践教育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理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服装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必须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学校在对于服装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方面,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协调,重视实践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并在实践过程中严格管理,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克服轻视实践、忽视实际经验的倾向,积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服装设计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习题课、实习课、工艺制作课、调查环节、创作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各类比赛等,全面获得知识,协调发展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受其影响,国际服装专业教育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服装实践教学与研究越来越注重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发;注重树立品牌化和地方特色的服装教育;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市场开发和整个国际服装市场行市情况的研究;注重对服装企业战略经营的研究;注重全球信息资源收集与整合;注重对服装文化的研究;注重国际服装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服装实践教学与研究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广泛。服装实践教育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工艺程序,而成为传达技能创新与社会服装产业交流的通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少地体现为拥有知识技能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项目课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这种实践教育方式迎合了国际上提倡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这种新的服装实践教学原则为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创造与交流空间。参考文献:1燕平. 服装·市场·文化.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4):67-68.2徐迅. 实践性与科技性-德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东华大学学报,2002,(1): 62-64.3罗旻.从市场看服装设计教育.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4,(2):71.4肖颂阳. 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14(6):16.5王佩国,范树林,冯旭敏,马存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9):46-47.6刘媛洁. 从市场需求看服装设计教育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32-34.7贾芸. 搭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框架. 美术学报. 2005,43(4):38-41.8宋科新. 关于当前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教论坛,2005,10(5):66-67.9胡振江. 高校服装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及实践研究.文教资料,2006,(19):32. 10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吕学海 .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 2005,(1):14-15. 12刘晓刚,李俊,曹霄洁.服装企业与服装教育的互动.东华大学学报,2003,6(1):18-23.13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工程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