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24609
资源大小:30.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毕业论文.doc
目 录1、开题报告 1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33、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 4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4 (一)基础性原则 4(二)个性化原则 4(三)迁移性原则 5(四)普及性原则 5(五)量力性原则 5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5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6(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 6(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74、参考文献9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二、写作原因随着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的竞争,在实质上又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于是,很多学校便将创建品牌学校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开展各种学校品牌策划活动。育新分校是红谷滩区政府“优质教育全覆盖工程”战略下于04年引进的第一个名校,而随着凤凰城外国语学校、南师附小等一个又一个高层次现代化名牌学校的进驻,教育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名校中继续领跑前行,我校确立了“办百年名校、创特色品牌”的办学方针。鉴于此,南昌市红谷滩育新分校于07年始启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三年来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既为我校办百年名校、创特色品牌夯实了基础,又为我区其它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创新实践模式,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库。三、前人研究综述四、研究意义 1、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2、通过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中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协助区教研室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库。3、形成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提高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五、论文写作提纲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二)个性化原则 (三)迁移性原则(四)普及性原则(五)量力性原则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模式,其中包含了复杂的课程开发技术,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反映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水平。红谷滩育新分校遵循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个性化原则、迁移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课程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其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主要依靠课时的调整与安排、教材的开发与完善等途径。关键词:小学课程 校本课程 实例分析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践,我校总结出4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即课程选择、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这4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其实际的操作也最为复杂,但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够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 课程创新模式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种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另一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主题单元。开发全新的课程拓宽了课程的范围与广度;开发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单元,延伸了课程的学习领域。因此,课程创新有助于实现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凸显学科的品性、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和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课程创新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课程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三,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第四,课程创新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以保障课程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长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接受。而课程创新也并非标新立异,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创制新的课程和主题单元,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从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生发出创新的基点,将创新的视角放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使课程创新最直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课程创新模式是最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模式的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具有周期较长、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三)迁移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带动学科课程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到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创新的出发点,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提升的效果。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创新的突破口,能够确保校本课程开发改善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价值。 (四)普及性原则 课程创制的基础性原则决定了课程创新的基本内容要简明易学,适合于普通学生的学习与掌握。首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本身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简明易懂。同时,教具、学具应价格低廉,尽量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量力性原则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课程创新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植根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否则表面的创新只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生、教师的负担,无法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改进策略。 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课程创新模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涉及到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不仅涉及到学科课程领域,还涉及到活动课程领域;不仅适用于个别学科,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红谷滩育新分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本着“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开发策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校着重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课程和语文(古诗词每日晨读)、外语(每日午读)活动课程领域中,率先进行了创新模式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的学科课程和校本的活动课程。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的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红谷滩育新分校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单元的形式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开发了合唱,体育学科开发了健美操拉丁舞,美术学科开发了剪贴画,综合实践学科开发了祖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单元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弹性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在红谷滩育新分校,语文学科利用每天清晨15分的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外语学科利用中午15分的午读时间,组织英语“每日读”;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自主开发了3套课间操(手语操、集体舞、中华武术操);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属于校本活动课程。校本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以课时的调整为保障的。一直以来,国家规定小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为40分。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多元,教学活动灵活、开放,这些与固定的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为此,红谷滩育新分校从两个方面对课时进行了调整与安排。首先,针对新增加主题单元,学校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家课程的内容和时数,增加了校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创新模式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学习单元,如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的主题单元要求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与实施,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课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分配。为此,学校每学年从国家课程中拿出16课时,即总课时数的25%,来保障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质量。 其次,针对新开发的活动课程,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集中统整,开发“短课时”以保障活动课程的实施。所谓“短课时”,即清晨的7:50-8:05以及中午的13:30-13:45这两段,班级自由安排时间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利用这两个15分实施语文的 “经典诵读”课程和英语“每日读”课程。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阅读类的活动课程,符合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这样学生每周就有3个15分的短课时来进行语文的“经典诵读”和 3个15分的短课时进行英语的“每日读”。“短课时”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早、午自习的松散状态,保证了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为学生的阅读与自修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 创新模式下的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教材的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红谷滩育新分校校本课程的教材创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学校将课程创新模式的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红谷滩育新分校对教材的创编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材的全新建构与编写,如语文学科“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国学,音乐学科的合唱(上、下册),外语学科的Show time (上、下册),这些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摆脱了现有学科教材体系的框架,构建了其自身独立的教材体系。以语文学科的国学为例,在呈现精心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每首古诗词下都编配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源资料的链接,在便于教师讲解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资料,既可减轻教学的难度和压力,也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一举两得。这些校本教材的编写不仅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文本上的保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另一种形式是在学科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与呈现方式的创新。比如:社会学科的祖国传统节日主题单元的春节,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传统教材以插图为主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阅读的资源,弥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的文字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的认知,使他们对于祖国传统节日产生内在情感。同时在教材结构上,将祖国传统节日由传统的只在4年级进行教学改变为在低、中、高3个年段进行教学,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形成了3个年段的梯度。低年段侧重于生活的直接体验,中年段侧重于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和历史背景,高年段侧重于中外节日的对比学习。 课程创新不仅为学生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或新的单元,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领域,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入课程内部,探索学科内在的品性与特点。教师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初步掌握了学科课程开发的技术与策略,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真正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参考文献:1、陈丽等 学校发展策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2、孙孔懿 学校特色论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3、邬志辉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第二版)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