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正确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毕业论文.doc
应正确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摘 要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旷世之作,可惜曹雪芹只写完了前八十回。而在最多的红楼梦续书中,高鹗续书能在众多续书中脱颖而出并成功的在世间广为流传并不是偶然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并说明高鹗续书的功劳,即它使“残璧”的红楼梦变成了“全璧”;它在一些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安排上与前八十回基本相符;它对一些主要人物性格的描写也与前八十回基本一致。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出现和流传,不仅证明了曹雪芹的伟大,也说明了高鹗的成功。 关键词:红楼梦;高鹗 ;续书;功绩 自近代人们多方考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以来,红学界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于是形成了被红学界视为“红学爱好者至为关心的红学公案” 一、 大体而言,历来带后四十回的评价有肯定否定之别。 肯定者,认为它使“残璧”变成“全璧”,并续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悲剧性结局,特别是“黛死钗嫁”的爱情婚姻悲剧等故事已深入人心,为广大读者所认可,从而促进和扩大了红楼梦的传播和影响。故续书纵有小疵,亦难掩大善,可算是微瑕之玉。否定者,认为它是“恶札”、“狗尾续貂”,从根本上歪曲、篡改了原著的精神、思想和基本内容,甚至有人认为应把它“坚决割掉”。故续书虽有微善,亦难抵大过。其实,不管哪一种评价,以科学、客观并且公正的态度而言,都有偏颇。我们应该看到,后四十回一方面是高鹗在曹雪芹前八十回原著的基础上完成的;另一方面,残璧的八十回红楼梦亦借高鹗所续之后四十回而更增添了其艺术的光彩和魅力。关照这两个方面,应该说,后四十回是有成有败、有得有失的。正如鲁迅认为的“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节末又稍振”,“是以续书虽页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这种对后四十回的评价是客观的。我们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成有几何、败有几何,或者有人认为的: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偏颇见解。更何况,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续书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高鹗所续的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了。一般优秀作家所具备的丰富的生活经验、进步的世界观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的修养,对于一个续书的作者而言,则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因为续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原著的限制和约束,所以续书作者所具有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必须与原作者所摹描的生活内容相同、相近或相似;续作者必须用比原作者更高更特殊的世界观去把握和理解原作的主题、内容和激动人心的思想力量,以及把握原作中众多人物形象变换和发展的逻辑规律;而且,续书作者必须具有与原作者不差上下的一副笔墨和相近似的艺术风格、艺术构思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只有如此,续书作者才能续出与原作无论内容、思想及艺术上浑然一体、形神俱似的文字来。理解了这点,或许我们才不会对高额及其续书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并将高鹗及续书看的一文不值了。童庆炳在论高鹗续书的功过中说:“续书是一件困难的工作,不理解这种困难,就可能会把续书一笔抹倒”。只有比较客观公正地对高鹗续书的功过作出正确的评价,并说明其得失之处,以此来认识后四十回的经验教训和艺术价值,这无疑对于研究整部红楼梦大有益处。二、下面我就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功绩,就我的理解和认识论述如下: (一)后四十回的第一大功绩就是:它使“残璧”的红楼梦变成了“全璧”。自此,百二十回红楼梦就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而取代了“残璧”的红楼梦,在世间广泛流传。首先,就版本在世间的流传及影响而言。百二十回红楼梦出现至今二百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读的就是它,感动的亦是它。至于残缺的前八十回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周转于少数几个研究红楼梦的人手上,对于整个社会根本没起过什么影响,更别说脂砚斋本了。它在未经出版之前根本没有公开过,只是被三五个“专家”在那里寻找曹雪芹是书中什么人,脂砚斋与作者什么关系罢了。所以,在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中,长时期以来,对对社会产生过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者,惟有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能让多少读者掩卷而泣者,也惟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一种。百二十回红楼梦已作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而成为世间流传并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有机艺术整体。 其次,就红楼梦文本本身而言。前八十回虽然艺术水准很高,但它毕竟是一部未完之作,它的故事情节是不完整的,大多人物的形象、性格和结局的发展亦是不完全的,虽然曹雪芹在前八十回已对大多人物的性格和结局作了整体的预知性的总结。但对于红楼梦的广大读者而言,断了臂的“维拉斯”纵然很美,毕竟欣赏起来难免视觉和精神受阻,不能直接或完全地领略和感受其残缺背后的美。正是高鹗,在前八十回残稿的基础上,他不仅续成了比较完整的红楼梦故事情节,而且还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以及大多人物的悲剧结局作了比较成功的描写,特别是后四十回关于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不仅成就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悲剧高峰,而且它与前八十回基本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红楼梦以它残存的前八十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是文学史上的奇迹。高鹗一流所续写的后四十回竟然能达到乱真的程度,这也是文学史上的奇迹”。就此而言,可以说,高鹗续成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比较成功的。高鹗有功,后四十回亦功不可没。(二)后四十回在一些重要情节的描写及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基本与前八十回伏线暗合,并保持了“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的悲剧气氛。这是高鹗续书的又一大功绩。十回对一些重要情节的描写:宝黛爱情悲剧。宝黛爱情在全书中处于最惹人注目的中心地位,这场爱情的成败也成为读者最为焦心的悬念。而且,红楼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来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因此,宝黛爱情的结尾也与整个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高鹗如何续写宝黛爱情的最后阶段,就成为续书成败得失的根本关键之一。也正是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高鹗需成了“黛死钗嫁”的爱情婚姻悲剧,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纵然前八十回处处生花妙笔,而后四十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等文字散发着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多少读者为之掩卷而泣者,正是此等章回。舒芜言“如果抽掉了这个结局(宝黛爱情悲剧),一部红楼梦的感人力量,至少损失了一半”者,即是肯定了高鹗续书的功劳的,特别是高鹗续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鉴于宝黛爱情悲剧在红楼梦全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就这一悲剧本身及其意义作以下比较全面的独立的论述。接下来,就是高鹗如何继续这段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悲剧故事的结局了。后四十回一开始,高鹗先是对前八十回宝黛爱情悲剧的冲突有所缓解,悲剧气氛也有所淡化,使这出悲剧暂时趋于一种风雨来临之前的风平浪静,并描绘了宝黛二人自以为爱情就在眼前的幸福景象(悲哉!)。而从“泄机关颦儿迷本性”到“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几回中,可以说,宝黛爱情的悲剧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同时,“林黛玉焚诗断痴情”,在若有若无的婚乐中,林黛玉“魂归离恨天”,最后只留下了一句让读者永远猜不透的未完之语:“宝玉,宝玉,你好”。宝黛爱情的悲剧达到了顶峰。或许,高鹗安排这样的悲剧故事情节与雪芹原意有所不符,确实曹雪芹也写过“莫怨冬风当自嗟”,“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以及“黄土垅中,卿何薄命”之类的话,透露出: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源于林黛玉的薄命先逝。而且,前八十回文中关于钗黛和好的情节描写,我们也能看出,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是要以:黛先死,钗后嫁的方式来解决钗黛之间的爱情冲突的。但是,高鹗将描写婚礼之“喜”与死亡之“悲”的两个故事情节安排在同一时间发生,这种对比描写所产生的悲剧力量和审美体验,即使曹雪芹原作再世,恐怕亦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当然,与曹雪芹构思中的宝黛爱情悲剧(把这出悲剧放在一个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社会、政治、家庭等的背景之下,让其酿成一出社会人生的大悲剧)相比,高鹗在后四十回描写的宝黛爱情悲剧的内涵、意蕴是缩小了,而且其体现的思想价值较之曹雪芹原作确实也存在较大差别。但与“大团圆”式的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有了这个悲剧-宝黛爱情悲剧,高鹗及续作亦可以不朽了。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鹗续成的这出“黛死钗嫁”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及其封建制度下的以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为代表的封建家庭。而且,曹雪芹虽大胆地描写了有近代色彩的宝黛爱情,但却未能突破封建世家忌讳男女爱情的保守观念,而高鹗却突破了这个束缚,彰明昭著地写就了宝黛之间那种纯真、热烈而又执着的爱情。这一点,高鹗更成功。有人认为,高鹗使一部红楼梦仅仅成为了一本宣扬“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爱情小说,这么说,实在有点委屈了高鹗。宝玉出家。在红楼梦的开篇神话里,就有和尚道士“超度”之说,第六十六回,柳二郎因情入空门就是一例。如果贾宝玉亦在和尚道士的“超度”之列,那么,首先应该肯定这个过程很不易。柳二郎能“一冷入空门”,而宝玉不能,因为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是极“多情”之人。那么,宝玉是否出家呢?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宝玉悟禅的描写,先是宝玉自谓“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而后“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其中“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作为禅理,用薛宝钗的话说是“了则未了”,而作为擮语,则又暗伏宝玉日后的“悬崖撒手”。第三十回中,宝玉也对黛玉说过“你死了我作和尚”的话。所以我们可以基本断定,曹雪芹笔下,宝玉最终的结局是:出家。高鹗根据这些擮语,续成了宝玉在家庭败落、黛玉亡故之后,最终弃宝钗而出家的结局。应该说,与曹雪芹原意是基本相符的。鲁迅说,贾宝玉之终于出家,“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只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是很正确的。同时,本在“富贵场”“温柔乡”的宝玉,最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跟了和尚道人归彼大荒,读来亦让我们悲叹不已。贾府被抄。前八十回文中,曹雪芹对贾府的被抄和败落有多处暗示。第五回红楼梦曲中唱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 树倒猢狲散 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还建议凤姐“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但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又提示“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如不早为后患,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这些都暗示出贾府必将“运终数尽”,最终“家亡人散各奔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节,可以说,它直接就是贾府被抄的预演。高鹗据此续出后四十回贾府被抄的结局是不难的。可是难就难在如何写好贾府被抄的过程,以及贾府被抄之后那种“树倒猢狲散”和“食尽鸟飞,独存白地”的凄惨破败之象。在这一点上,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基本是成功的。与被抄以前的花天酒地、得势无惧相比,贾府被抄之后,不但金银散尽,家业破败。而且人亡物逝,一片“破败死亡相继”的凄惨景象。纵有强颜欢笑者,亦不悲乎!其次,就人物的命运、归宿而言。后四十回对一些重要人物(如宝、黛、钗、王熙凤、迎春、惜春、史湘云等)结局的描写与前八十回基本相符,虽然对一些情节的描写不尽人意,但总体而言还是说得过去的。宝玉、黛玉的结局是:一为出家,一为死亡。前文分别在“宝玉出家”和“宝黛爱情悲剧”中对其又比较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管家,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她的结局关系着贾府的命运。曹雪芹在第五回给她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有人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即王熙凤在贾家的三个阶段:从一开始的言听计“从”,继而号“令”荣国府,最后被贾琏“休”回金陵。红楼梦曲唱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哎!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聪明累),根据这样的判词曲赋的提示,让我们在悲叹之余,亦增加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迎春在前八十回已交代到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根据第五回 “金闺花柳质,终陷沼泥中” 的判词与红楼梦曲“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晃悠悠”的唱词,高鹗续出她的悲剧结局实在情理之中。而她的一生也如她在诗谜中写的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那样,只能任现实无情的折磨。“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第五回关于惜春的判词。根据判词,惜春是出家为尼了的。正是花花妙龄之季,而少女却换尼妆者,怎不悲乎?再如史湘云、花袭人、晴雯等等许多花龄女子的结局,在高鹗笔下,她们的人生无不呈现着“红颜薄命”、命运无常的悲哀。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断了臂的“维拉斯”纵然很“美”,但它的残缺也造成了许多遗憾。一部八十回的红楼梦也一样。是高鹗使它变得完整,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形象、性格和结局因为高鹗后四十回的存在而变得完全。一部红楼梦的悲剧气氛,在后四十回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使无数红楼梦的读者痛苦流泣,在悲痛的王国理醉生梦死,寻求生命存在的痕迹与命运作践下生命的可贵与超脱。这是悲剧的力量。这是曹雪芹的伟大,也是高鹗的成功。(三)高鹗续红楼梦的第三个功绩是:高鹗基本上完成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描绘。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无疑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典型。他蔑视八股,反对封建礼教和男尊女卑,并且向往和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这些构成了宝玉性格的主要方面。虽然阿高鹗在有的地方严重歪曲了宝玉的性格特点,但在很多地方还是基本上保持和发展了这些性格特点的。第一,宝玉厌弃八股和功名利禄。当有人(如宝钗、袭人等)劝他“仕途经济”之类的话时,他都会很生气,并谓之“混帐话”,难怪他说宝钗“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于国贼禄鬼之流”了。宝玉大闹学堂者,为此;贾政训斥宝玉并打宝玉者,亦为此。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写贾政逼他两次入家塾,而他也是十分不愿去的。这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甄宝玉登门来访,开口文章经济,闭口为忠为孝,宝玉气极之余骂他是“禄蠡”,并说:“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这是符合宝玉的性格的。第二,与前八十回宝玉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一样,后四十回依旧写宝玉反对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观念,他对封建统治者随意摆布女儿的行为十分不满,并对遭遇不幸的少女表现出极热烈的同情。他为迎春在孙家受虐待和折磨而难过,并为自己不能帮住她而失声痛哭;晴雯死逝,他便写芙蓉女儿昧来悼她,并每逢忌日,总会焚香填词纪念之;鸳鸯上吊自尽,宝玉却感到心都要碎了。凡此等等,说明红楼梦前后宝玉的性格是相符的。第三,宝玉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向往和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这一性格在他与黛玉的恋爱过程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后四十回写宝玉因失玉而“疯癫”,于是贾母等人决定让宝玉与宝钗结婚,为的是给宝玉“冲喜”,凤姐暗设“调包计”,当凤姐去试探宝玉的时候,宝玉说:“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第七十九回)。在此,宝玉在封建统治者面前公开表示了他对黛玉的真挚爱情。洞房花烛夜,当他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便发誓要与黛玉同生共死。黛玉死后,他爱到痛哭,大听黛玉死时的情景,独自再访潇湘馆,并且独寝,祈求黛玉入梦。最后,宝玉终于看破红尘而“悬崖撒手”。这是他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和对封建社会随意摧残男女爱情的控诉。所以,高鹗续书还是基本完成了对贾宝玉的典型性格的刻画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又一典型形象。后四十回对他的性格的刻画,也是循着前八十回所刻画的黛玉性格淡淡的发展逻辑而展开的。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女子。她聪明过人、幽默诙谐、心直口快,她不同流俗、孤高自许、傲然不驯,主要体现为她性格中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而这种叛逆性和反抗性又是通过她的多愁善感表现出来的。曹雪芹说她“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那么,她愁什么,叹什么?这就不能不联系到她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她父母早逝、寄人篱下,恰巧又遇着一个与自己一样蔑视权贵和功名利禄的宝玉,并相互之间产生了执着的爱情。然而,在自由恋爱所不许,自己的婚姻又无人能为做主的情况下,就使她的性格蒙上了一层悲愁的色彩。高鹗在后四十回,基本上是按照这个逻辑来描绘和发展林黛玉的性格形象的。随着宝黛爱情冲突的加剧,黛玉的情更切了,疑更多了,愁也更甚了。正如笔下的那样,“当此黄昏入静,千愁万绪堆上心来,想起自己身子不牢,年纪又大了,看宝玉的光景,心里虽没别人,大师老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又转念想道倘若父母在此,别处定了婚姻,怎能够似宝玉这般人材心地,不如此时尚有可图。心内一上一下,辗转缠绵,竟象辘轳一般。”,这些心理描写是符合此时此地的内心矛盾的。最终,在宝玉与宝钗成婚的时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她以生命的代价证明自己对宝玉的爱不后悔,对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理想至死不变。这就为黛玉的叛逆性和反抗性添上了浓浓的一笔。薛宝钗是除宝玉和黛玉之外红楼梦中的另一重要人物。高鹗对她的性格刻画基本上也是成功的。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是一个貌美(比林黛玉更胜之)而且理智的封建正统思想妇女。他理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达到了虚伪的程度。她稳重厚道,行事谨慎,一言一行,皆是“理智”思考之后的结果。为了获得在贾府的地位-宝二奶奶,她对上奉承讨好,对下收买、笼络。如果说林黛玉的言行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那么薛宝钗的一言一行除了理智的思考外,几乎毫无感情可言,实是个无情之人。但由于她貌美动人,所以曹雪芹也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后四十回中,一方面刻画了她的稳重厚道。另一方面则着重刻画了她“端凝”背后的虚伪性。与宝玉成婚后,她在贾府的地位虽已稳定,但宝玉却因黛玉而颠,她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对此,她软硬兼施,一方面,以黛玉之死讯治宝玉之疯癫,书中写道她“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疗治。”,连贾母等人也深怪她造次。一方面,她又以柔情蜜意笼络宝玉,以为“移花接木”之计。高鹗的这些描写是符合前八十回中薛宝钗的性格发展规律的,并且也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虚伪性。此外,高鹗对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袭人、晴雯等人物性格的续写刻画也是比较成功的。当然,高鹗在续写刻画这些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有些情节的描写严重歪曲了人物本身的性格。比如,后四十回写“宝玉中举”,写贾宝玉给巧姐讲烈女转;写林黛玉承认“仕途经济”之类,这绝非宝玉、黛玉性格能所为者。到此为止,本篇已论述了高鹗续书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功绩。除此而外,高鹗续书还为红楼梦补充和丰富了一些批判封建社会的内容(如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等);在一些次要人物的处理上,也不乏精彩之笔(如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袭人的嫁等);有些情节(如五儿承错爱等)的描写细节生动,语言亦很精彩。这些,都可以说是高鹗续书的功绩,但篇幅有限,在此不予讨论。综上所述,高鹗续书的出现,不仅使残缺的红楼梦变得完整,而且保持了“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的悲凉气氛;不仅虚出了贾府“树倒猢狲散”、“食尽鸟飞,独存白地”的破败景象,而且续出了感人肺腑的宝黛爱情悲剧;不仅续成了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且续成了红楼梦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更续成了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结局。一部红楼梦因曹雪芹的伟大和后四十回所续成的悲剧结局流传至今。有人认为高鹗之后四十回是“伪续”,是“狗尾续貂”,甚至是“败类”,“死有余辜”,这种一味否定高鹗及所续后四十回者,无论是作为一般性的评论文字,还是作为学术性的研究,这种态度是有失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纵然后四十回无论思想价值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无法与曹雪芹之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它能与前八十回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整体,并以百二十回本的形式广泛流传至今者,必有其本身存在的内在价值。所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高鹗及后四十回。参考文献 1 周绍良.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高鹗续书.J.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 2 刘宝忠.红楼梦述评.M.东方出版社.2002.8 3 童庆炳.论高鹗续书的功过.J.红学三十年选编(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7 4 张锦池.论<红楼梦>后四十回.J .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九辑).1982 .8.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 5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下).C.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7 6 舒芜.“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夕谈.J. 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九辑)198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 7 徐全太.<红楼梦>研究资料综述.J.红楼梦研究.1990.2 8 白盾.试论高鹗续作之功.J.红楼梦研究.1983.2 9 林语堂.高本四十回之文学技俩及经营匠心.J.台湾红学论文选(胡文彬、周雷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0 10俞平伯.红楼梦辩.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9 11吴国柱.把握<红楼梦>的系统整体属性.J.红楼梦研究.1993.2 12石昌渝.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的逻辑背离.J.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13王海平.史论林黛玉的性格、处境和命运.J.红楼梦研究.1992.1 14潘运告.<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物论.J.红楼梦研究.1992.4 15吴宗蕙.冷月葬诗魂论林黛玉.J.红楼梦研究.1980.10 16吴戈.评薛宝钗.J.红楼梦研究.1980.10 17张庆善.王熙凤形象讨论综述.J.红楼梦研究.1986.4 18胡世庆.论王熙凤的性格.J.红楼梦研究.1986.6 19刘梦溪.陈寅恪与红楼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谢辞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搜集有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以往的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我们可能会记住很多的书本知识,但是通过毕业论文,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的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达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而且要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做起事情来就可以事倍功半。 总之,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我收获了很多,即为两年成人教育学习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感谢我的授课老师和所有帮助过我并给我鼓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 刘梦溪,拥挤的红学世界,文艺争鸣,1985年第5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P168,东方出版社,1996.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P172,东方出版社,1996.3. 童庆炳,论高鹗续书的功过J,红学三十年选编(下),P434,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7. 张锦池,论<红楼梦>后四十回J,P149,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九辑),198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 舒芜,“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夕谈J, 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二辑),P9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 鲁迅全集.<绛洞花主>小引,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正在发送.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 发送 切换到完整写信模式下一封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