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如何做好博士论文.doc

    • 资源ID:4023135       资源大小:14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如何做好博士论文.doc

    如 何 做 好 博 士 论 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蒲勇健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一. 研读文献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1. 收集文献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先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www.G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经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输进去看看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国外的论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输入的论文名字前加个“pdf”,比如可以这样“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关键词搜索,这样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论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帮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个综述全文。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没有杂志的编号页码,因此在论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们要搜索已发表的论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学院购买了EBSCO等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论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的文献,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询。如果通过这些全文数据库还不能查阅到所需要的论文,不妨把论文发表期刊页码记下来(方便引用),然后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还不能搜集到,那么还可以尝试搜寻作者的主页,也许上面会有,如果仍然没有,还可以尝试通过作者的邮件地址直接写信索取。我的经验,老外们是比较热情的。如果这些方法都尝试了还不行,最后还可以在EBSCO查阅国内馆藏,请求帮助 一般地,比较经典的论文大多会有好事者放到网上,所以,尝试以上各种办法都无法得到某篇文献,要么忍痛放弃,要么只有求助国外的朋友,或者从其他文献中间接引用。搜集文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方面。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最好还是看working paper,这样可了解别人现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读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论文写成,这个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经发表了,此时不妨再上网查一下其发表的期刊,将发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参考文献,你的论文文献注释就会更规范,而且兼顾了注释最新文献的要求。最后,给大家列几个我经常使用的几个比较好的免费提供working paper下载的网站:IDEAS(http:/ideas.repec.org/ ),NBER(www.nber.org ),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 )。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2. 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二. 开题报告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1) 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2) 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这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3) 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4)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5) 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6) 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7) 案例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开题报告2002级的田盈同学的开题报告做得比较好,管理学院的一些资深教授的评论是“很难见到的十分好的博士生开题报告”。它符合上面提出的有关开题报告的要求。下面,我把田盈同学的开题报告贴在本文的最后,供大家参考。三研究与重点突破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 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 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1) 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2) 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3) 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4) 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四.写作和发表论文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说,现在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很难,特别是在一级杂志上,没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级杂志就那么几本,而全国有那么多博士生要发表文章,同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许多的是“人情”和“关系”文章,还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较公平的留给了自由投稿者。尽管如此,我认为情况还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学术腐败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如田盈同学,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予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五.写作毕业论文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六.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1. 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2. 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3. 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4. 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 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5. 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附 田盈同学的开题报告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 论 文 工 作 实 施 计 划学 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研 究 生: 田 盈 学位级别: 博士 指导教师: 蒲勇健 教授 入学年月: 2002年3月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2002年 月 日说 明 一、论文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向教研(研究)室汇报并听取意见后,整理成文填写。 二、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内完成选题报告。 三、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学院,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各存一份。研究生自存表应于答辩前交学院,作为答辩申报材料之一。一、论文选题报告 (申请时间: 2002 年 月 日)论文题目: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经济学分析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课题来源国 家项 目部、省级项 目横 向联 系自 拟合 同编 号经 费 数(万元)题目类型基 础研 究应 用研 究工 程应 用其 它自选报告内容:(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一、课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1、 课题的学术意义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一般说来,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该资本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点显得尤其突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为正规学校教育和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许多工人通过在工作中学习新技术并完善旧技术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率,但是,由企业提供在职培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它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和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和学习能力的竞争,造就高素质员工成为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进行深入地经济学分析。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能增加员工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它在提供这种培训之外的许多企业都是有用的。例如,军队培养的机械师发现他的技术在钢铁和飞机企业都是有价值的;在一个医院里培养、实习出来的医生发现他的技术在其他医院也同样有用。 一般培训提高了提供这种培训的企业的工人的未来边际生产力,但是,一般培训也同时增加了许多其他企业的边际产品。 因为在一个竞争的劳动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所支付的工资率都是由其他企业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所以,企业必须支付员工更高的工资。也就是说,一般培训的收益全部被员工获得,因此,一般培训的成本应该由员工自己承担。特殊培训是指仅能增加员工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当受培训者把所受培训内容用于其他企业时对生产率是没有影响的。例如,士兵会发现在军队里所受到的射击培训对他退役后在企业里的工作毫无帮助。这样一来,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下,企业不会为员工的特殊人力资本支付任何工资。也就是说,特殊培训的收益全部被企业获得,因此,特殊培训的成本应该由企业全部承担。当然,许多在职培训介于两者之间,既不是完全特殊的又不是完全一般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企业仍然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下,员工如果选择离开原企业,在重新寻找工作过程中,将会承担很大的搜寻成本。因此,即使企业支付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力,他也有可能接受。这样一来,企业可以通过支付低工资的形式,获得部分一般培训的收益,因此,企业也就有动力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第二,由于员工所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员工所在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员工的边际生产力,而外部企业则无法对该名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充分了解。如果该名员工离开原企业,外部企业由于不了解该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将会支付给他较低的工资。因此,原企业可以支付该员工低于其边际生产力的工资,从而获得部分一般培训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第三,员工一般培训的溢出效应。在团队生产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劳动技能水平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劳动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团队其他成员的劳动效率。因此,企业可以对部分成员进行一般培训,支付他们较高的工资,用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第四,对员工的激励效应。企业可能把一般培训作为一种对员工的奖励手段,用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表现好的员工获得一般培训,培训完成之后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工资。第五,其他原因。例如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并不是严格可分的。在对员工的特殊培训中,仅仅依靠企业的投入也是不行的。特殊培训的效果是由企业的投入与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共同决定的。由于员工不能分享到任何的特殊培训收益,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会出现员工“偷懒”的现象,即道德风险问题。为了激励员工在培训过程中付出努力,企业必须对员工承诺让员工分享特殊培训的收益。在企业与员工单阶段的博弈过程中,该承诺是不可置信的,即员工不会相信企业的承诺,也就不会在特殊培训中付出努力。只有当企业与员工进行重复博弈,此时,企业的“声誉”发挥了作用。如果员工采取“冷酷战略”,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会遵守承诺,员工也会付出在特殊培训中付出努力。当员工培训结束之后,为员工颁发技能凭证也能起到激励员工付出努力的作用。直觉认为,如果给受训员工颁发技能凭证,就使外部企业能够了解该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受训员工会更愿意离开原企业,从而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但研究表明技能凭证能够给予员工一种有效保证,从而促使员工在培训过程中付出自己的努力。在对员工的培训过程中,不仅员工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企业方面也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所谓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有两种情况的双边道德风险。第一种情况,员工不能了解实际产出情况,而企业了解实际的产出情况,即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样一来,就存在企业故意低报实际产出的可能,员工也就不会在培训中付出最大的努力水平。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是企业采取“晋升或辞退”(Up-or-Out)的策略,当培训结束之后,企业要么支付员工更高的工资,要么辞退该员工。当受训员工的边际生产力高于未受训员工时,企业如果辞退受训员工,就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没有低报实际产出的动机。员工由于确信能够在培训中付出努力能够获得收益,也就会付出自己最优的努力水平。第二种情况,培训的收益不仅由员工的努力程度决定,也由企业在后期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投入(如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合作伙伴等)决定。当企业采取对产出按比例分成的报酬机制时,会导致双边道德风险,从而使员工在培训过程和后期生产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企业的资本投入力度都低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水平。如果企业能够采取另外一种报酬机制,即首先设定产出目标,当实际产出达到该目标时,支付员工固定报酬,当实际产出超过该目标时,超出部分由员工完全占有。这样一来,员工拥有了完全剩余索取权,就能够使企业与员工都选择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投入水平。企业员工培训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什么人进行培训。现实生活中,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会与员工签定合约,规定员工基本的服务期限,这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高素质的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不愿意接受过长的服务期限,会选择不接受培训。低素质的员工则相反,愿意接受过长的服务期限,也愿意接受培训。企业必须建立一种甄别机制,找到最优的服务期限和相应的绩效考评标准,使高素质员工愿意接受培训,低素质员工放弃培训。团队生产方式下的员工在职培训会存在“搭便车”行为。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了解每一个员工对团队产出的实际贡献,员工也就缺乏提高自己技能水平的动机,就会在培训过程中期望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自己则少付出一些努力。要解决该问题,企业需要打破预算平衡,使得某位团队成员成为监督者,具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在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博弈过程中,企业所采取的绩效考评机制对员工在培训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企业根据员工前一期的绩效水平作为后一期的考核标准,就会出现所谓的“棘轮”效应,即员工越在培训中努力,获取越高的技能水平,企业对该员工的要求也就越高。同时,由于培训的收益具有滞后性,如果企业与员工只进行单期博弈,员工不会选择在培训中付出努力。如果企业与员工进行多期博弈,员工有可能获得培训的收益,而此时如果存在“棘轮效应”,他就会选择在培训中付出努力,实际生产中偷懒,或者在培训中偷懒,实际生产中努力。因此,企业必须把员工的前期业绩排除在业绩考核标准之外。只有这样,员工才有可能选择在培训中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都付出努力。另外,外部政策也会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有些行业,存在强制性的培训政策,迫使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国家有时侯也会对企业的在职培训进行补贴,使企业有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有可能带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综上所述,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业必须把员工的前期业绩排除在业绩考核标准之外。只有这样,员工才有可能选择在培训中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都付出努力。另外,外部政策也会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有些行业,存在强制性的培训政策,迫使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国家有时侯也会对企业的在职培训进行补贴,使企业有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有可能带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综上所述,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业必须把员工的前期业绩排除在业绩考核标准之外。只有这样,员工才有可能选择在培训中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都付出努力。另外,外部政策也会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有些行业,存在强制性的培训政策,迫使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国家有时侯也会对企业的在职培训进行补贴,使企业有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有可能带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综上所述,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2、课题的实用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还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额下降,多数企业在职工培训上只有象征性的投入甚至根本没有投入,多数企业的职工教育机构被撤并、场地被挤占、人员被分流。这些现象与企业效益不佳、竞争力下降互为因果,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造成我国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管理体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例如 企业自主权未完全到位,吸引人才缺乏手段,劳动力调节缺乏自主权以及承包制等造成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也包括企业员工培训自身的特性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例如员工培训收益的不对称性,收益的滞后性、长期性和难以评估性,员工培训收益的风险性以及法制不健全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收益的制约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行为进行深入分析,这里边包括企业为什么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应对员工进行什么样的培训、企业应该对什么样的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应该与员工签定什么样的合约、企业对于员工培训最优的投资水平、企业如何激励员工在培训中付出努力、员工培训有什么样的收益以及外部政策环境对企业员工培训的影响等方面。只有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导致我国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水平低下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还是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不但是决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及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最早源于加里贝克尔。他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情况下,由于员工的特殊人力资本不具有外部性,员工如果离开企业将不能够从中得到任何收益,因此,员工将不会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也就是说,企业员工的特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应全部由企业承担,同时,企业也将享受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反过来,由于通用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下,企业支付的工资必须等于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否则,员工将会离开该企业。因此,企业不能够分享任何投资收益,也就不会对通用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员工由于获得了全部投资收益,也就必须自己承担所有的一般培训成本(Berker,1962)。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的。Acemoglu D.等研究了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下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研究表明,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下,员工如果选择离开原企业,在重新寻找工作过程中,将会承担很大的搜寻成本。因此,即使企业支付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力,他也有可能接受。这样一来,企业可以通过支付低工资的形式,获得部分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的收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企业会对员工的通用技能进行培训(Acemoglu D,1997)。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也队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产生影响,如果存在高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受训员工会非常容易离开原企业,找到新的工作。同时,企业也较容易从市场 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高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会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水平(Sosskice,1994)。Autor等人则对企业生产结构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果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临时工可以完成企业的工作,即企业的生产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技能,企业会降低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水平,大量雇佣临时工(Autor,2001)。 Chang C. Wang Y.等研究了不对称信息情况下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行为。由于员工所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员工所在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员工的边际生产力,而外部企业则无法对该名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充分了解。如果该名员工离开原企业,外部企业由于不了解该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将会支付给他较低的工资。因此,原企业可以支付该员工低于其边际生产力的工资,从而获得部分通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承担部分员工的通用技能培训成本(Chang C. Wang Y,1996)。Lynch等人研究了另外一种信息不对称情况,即外部企业无法了解受训员工的先天实际能力,而培训

    注意事项

    本文(如何做好博士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