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欢论文定稿.doc
上海理工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学 院 继续教育学院学 号 07342624009姓 名 夏 欢专 业 工商管理学历层次 本 科 学习形式 脱 产学习年限 2 年学习地点 松江教学站指导教师 李 远 杰完成日期 2008年11月浅谈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摘要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关注,并成为企业界、经济界的重要研究对象。中小企业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对于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目前面临的困境,对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形势做了SWOT分析,并阐述了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对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和对策。关键字: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融资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ABSTRACTChina i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becomes the focus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in every country and the main object of research not only in the business world but also in the economic circles. Moreove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the main source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job enlar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ocietys stability. As pointed in the seventeen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we should promote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nd bring the new cha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nd explains the status in quo and the difficulties th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confronted with. After SWOT analysi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upport polic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his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hrough the case study.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ustainable developmen,innovation,financing 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2引 言5第一章 中小企业的界定71.1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71.1.1定性界定标准71.1.2 定量界定标准71.2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7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92.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92.2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92.3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02.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1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的SWOT分析123.1 中小企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133.2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劣势143.3 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外部机遇143.4 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外部威胁15第四章 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经验分析154.1 立法支持164.2 技术创新164.3 融资担保16第五章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175.1 中集集团发展背景与现状175.2 中集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分析185.2.1兼并整合战略185.2.2资金的保障215.2.3自主创新21第六章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和对策236.1加强整合236.1.1整合的必要性236.1.2整合模式的选择236.2 加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246.2.1技术创新246.2.2制度创新256.3 中小企业融资对策266.3.1加强企业资金管理266.3.2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266.3.3政策的大力支持27第七章 结束语28第八章 参考文献28感 谢29第一章 引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大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加入WTO是我们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激烈的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改进银行信贷服务,完善担保、贴息等制度,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支持。2006年2月商务部、全国工商联共同起草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7这些都为做好中小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的课题。从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进程看,不少学者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数是从大企业的角度展开研究的,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大企业使他们的发展在不可避免的规模经济中获益,而小企业的存在只是历史的残遗物,被命名为“边缘企业”。而美国最主流的经济学研究,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人们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新认识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一些研究美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经济学家指出,克服美国经济危机的办法在于同质产品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体制向由工业社会中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所构成的柔性生产体制的转变。经济学家迈克·皮奥理和政治学家查尔斯·萨贝尔在他们合作的畅销书第二分水岭:繁荣的可能性中指出,只有通过这种转变才能保证美国的工业在未来的发展。14然而,尽管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小企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但始终没有摆脱研究大企业的方法束缚,将小企业看作是缩小了的大企业来研究,所以这种研究脱离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类研究机构大量出现,如上海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这些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9年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将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和由于这种关系而产生的“集体”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是一典型研究成果。但尽管国内谈中小企业问题的文章不少,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缺乏综合比较研究。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了它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及出现的新现象,积极借鉴各国实际经验及成功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展开,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见图1-1。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若干建议和对策发达国家政策借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分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总结和展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案例分析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图1-1 本文研究框架图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2.1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一般而言,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界定一般从企业质量和地位两方面进行界定。定量界定主要包括从企业雇员人数、资产额以及营业额三方面进行界定。2.1.1定性界定标准定性界定标准一般包括三个特征,企业是独立所有的,而且必须是自主经营,并且占有较小市场份额,它反映出了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特点。但由于定性标准没有数量上的界限,难以具体把握、衡量和核实,如果单独以定性标准作为衡量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就没有实际操作意义,但有助于人们对小企业特性的理解。2.1.2 定量界定标准通常的定量标准有三项:员工人数、资产额和营业额。(1)雇员人数标准。该标准是从企业雇佣人数多少这一“人”的要素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标准。(2)资产额标准。该标准是以价值或实物形态从企业资产这一“物”的要素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3)营业额标准。该标准是从企业经营水平角度反映一个企业规模的大小。由以上可以看出,只要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标准结合起来使用,那么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就有了非常有力的决策依据。2.2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2003年,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出台中小企2003143号文件,对中小企业的标准界定如下:8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2.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国家发改委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务院也将实施成长工程列入了2006年工作要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到了从只要依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转变到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1)企业数量及规模稳定增长。截至2006年底,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单位个数为239408个,占全部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2.98%,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2006年,我国个体工商户注册户数为2596万户,较上年增长5.4%;注册资金为6469亿元,较上年增长15.8%;注册资金总额为76029亿元,较上年增长24.0% .5 (2)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利润10711.53亿元,同比增长39.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72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实现利润5503.61亿元,较上年增长45.37%;中型企业实现利润5207.92亿元,较上年增长34.15%。5显而易见,中小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表2-1 20002006年我国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年份注册户数(万户)增长率(%)注册资金总额(亿元)增长率(%)户均注册资金(万元)增长率(%)2000年257133151.292001年24335.734363.71.419.32002年23782.3378210.11.5912.82003年23531.0418710.71.7811.92004年23510.1505820.82.1520.82005年24644.8581014.92.4011.62006年25965.4646911.32.493.82.4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劳动密集型行业占主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广泛地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行业,如一般加工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等。(2)经营手段灵活。中小企业经营手段灵活多变,市场适应性强,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较快地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从而较快地适应市场的新需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统计,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左右,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 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4)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我国中小企业封闭型、全能型的较多,专业化分工和联合发展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地理分布过散,多处于无序、分散和单干状态,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力差,没有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广泛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形态。同时中小企业间也没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分工的生产或销售联合体,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处于低水平状态。2.5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决定一个国家的活力和实力,进而决定国家命运,这是很多国家发展经验反复证明的一个规律。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它们创造了这些国家60%-70% 的总就业和55% 以上的GDP。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指出:“中小企业创造了本地区大多数的就业,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脊梁骨。”4而中小企业在我们这样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2006年,中小企业实现利润10711.53亿元,同比增长39.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72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增幅稳定,税金总额为7532.1亿元,同比增长26.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41个百分点。(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2006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新增900多万个工作岗位,占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到4.3亿人,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增长到2.6亿人。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其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份额,而且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被认为现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型高科技中小企业,必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开展。(5)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在中小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并取得一定经验后才逐步推开,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由于其竞争力弱,更强烈地要求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因此,众多中小企业的存在,防止了垄断行为的发生,刺激了有效需求的增长,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来源。2.6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据统计,在中国制造业发源地温州,30万家制造企业中有20%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目前有不下4万家企业倒闭。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2这些企业的倒闭,与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1)缺乏战略思想,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往往是因为发现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注册创办的,没有系统的创业战略和计划,在迅速壮大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们大多靠的是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他们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内部管理和发挥激励机制作用的认识比较肤浅。另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736家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中,72.6%的企业为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90%以上,61.82%的企业承认其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缺少完备的经营典章。这些原始的管理手段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在士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却无此厚遇。(3)贷款困难,融资费劲。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少的贷款数量更为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并且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与其资信等级不够有关,建立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已迫在眉捷。6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4)竞争能力较弱。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还面临着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短缺、技术设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自身素质问题,使得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的SWOT分析SWOT分析方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它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机会与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而制定企业最佳战略的方法。其涵义见表3-1。 表3-1 SWOT示意表企业内部条件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3.1 中小企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一般而言,“小”规模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正如人们所说的“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因规模小,经营更具灵活性。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如进入某个风险较高的新兴行业,或退出竞争激烈、企业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与较大企业的“谨慎经营”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更具活力。事实上,中小企业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活性外,与大企业相比,它的竞争优势更应体现在它的组织优势和组织管理创新优势上。(1)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优势不足,但更具组织优势。首先,中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较低。大企业一般采取层级组织结构,阻碍了信息的迅速流动,纵向和横向沟通较困难,其内部的组织成本是昂贵的。而中小企业因员工较少,对传统的层级组织没有依赖,扁平型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人员的沟通,促进了内部员工的分工和协作活动,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成本大大降低。其次,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有助于中小企业培育一个良性的企业文化。在不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会与内部员工结成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如果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则员工的收入会受影响且面临失业的可能,而员工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将带动企业的发展,不断做强做大。这样,中小企业内部会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这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就是企业文化,它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2)中小企业更具有组织和管理创新优势,具有较强的外部适应能力。中小企业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需接受“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故其创新具有较大的外部压力。同时,员工为生存又有创新的动力,而其内部组织成本较低,信息反馈速度快,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企业文化创新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小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创新,而大企业可能因具有规模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失去了进行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可能在实施组织创新时受到来自内部员工的抵制,故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具有组织和管理创新优势。而中小企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3.2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劣势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自身问题上,一般存在着以下几种劣势,这需要企业经营者充分认识。(1)缺乏正确的战略思维模式。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是在“短缺经济”、“机会带动增长”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决策凭经验与感觉的思维模式,经常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没有企业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也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方向。但在当今环境剧烈的变迁中,过去那种“壮大胆子赌一把”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它只能使企业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故中小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战略思维,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2)不能正确认识规模与核心能力。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仍处于粗放式管理,盲目采取规模扩张策略,一味求大不求强,可规模的扩张并未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张,企业的员工越来越多,可是企业核心能力并未随着人员的增加而呈现正增长,反而使自己陷入多元化、同质化的陷阱中。一旦碰到流动资金短缺或企业自身管理能力不足时,企业便会垮掉。因为企业是有边界的,并不是越大越好。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内生变量,它来源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为对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或在市场上难以获得的,能使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及迅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也构成了竞争的进入障碍,这与企业规模无关。(3)人力资本的获取成本较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难以给人力资本支付高额待遇,加之其企业文化仍处于孕育阶段,没有职业生涯的前景设计,因此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兴衰越来越依靠其员工,尤其是管理和技术骨干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中小企业因此承担了昂贵的成本,表现为招聘、培训成本的上升,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带来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等等。3.3 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外部机遇外部机遇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发展壮大的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1)技术创新带来的发展契机。技术创新的进步降低了现有产业中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的要求,中小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新技术也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灵活、更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2)专业化分工的加深所带来的发展契机。正如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所说,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选择的产业及它在产业中所处的地位。当产业结构稳定时,价值链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即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于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的组合。中小企业可以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活动外包出去,与市场上更具专业化效率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提高市场应变能力,这无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即中小企业可以突破资金、人力和环境的局限性,集中资源用于某特定的领域,以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通过成本化或差异化战略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成为“专业型企业”,承接外包业务,与其它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以寻求长远的发展。或者,将自身不具优势的活动外包给其它企业来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或者在自身实力不足时,也可以采取战略联盟或群聚的方式,将价值链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3)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可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集成模块、并行工程等技术进行异地绘图设计、制造产品、数据库管理等操作。一方面,这使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更及时、准确和迅速,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它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更灵活的经营方式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运作和业务流程更具开放性。3.4 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外部威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不完善,外部基础设施和市场制度不健全,在外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同时又没有制度的保障,企业害怕投入专用性资产后却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故在进行外部市场交易时,将会采取“谨慎性原则”,用各种手段来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防范外部经营风险。而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没有足够的资产可作信用抵押,从外部市场获取其必需的资源和能力时,交易成本往往过高。通常,我们将企业的成本分为三部分:制造成本、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前二者的成本优势不论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得,但在国外,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很低。故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不具备成本优势,因此,完善市场制度已刻不容缓。通过对中小企业发展形势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在于不断完善市场制度,提高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孵化器功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企业也应注重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即对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合理分析,确定最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价值活动。其次,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专业化分工的价值链体系,以“业务外包”或“中小企业群聚区”等方式使企业在整个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居于有利地位。再次,在与外部合作时,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的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飞跃,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第四章 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经验分析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扶持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共识,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扶持。以下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扶植政策,很值得我们借鉴。4.1 立法支持立法在各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且也反映出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美国政府为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一系列反对市场垄断、维护小企业利益的法律法规,为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日本政府也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法律形式实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1963年日本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它是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是现行中小企业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总根据。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对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了调整,随后以此法为基础陆续出台了30多部包括金融、技术创新、税收、公平竞争、破产防范等在内的中小企业法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9 德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立法支持侧重于给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帮助中小企业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合同自由方面,有民法典、商法典;在确定经济制度方面,有反限制竞争法、标准化法等;在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经济、社会负担方面,有关于提高中小企业效率的行动计划等。4.2 技术创新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实施专门的科技支持计划来实现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法规定凡拨给本部门以外研究与开发费用1亿美元以上的部门,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支持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始于1980年美国技术创新法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经参众两院通过后实施生效,在1996年修订并更名为1996年美国联邦技术转让法。13该法的制定强调了各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技术转让、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日本的技术创新政策主要包括:增加支持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的预算;对研究成果产业化采取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不同比例补助金拨款方式予以支持;对设备更新资金、新事业的长期运营资金提供低息贷款;对尖端产业的培育提供特别贷款;为风险企业技术开发提供补助资金,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实施税费减免制度等等。 德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制定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等有关文件,并设立专项科技开发基金,扩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开发的资助。联邦研究部建立的“示范中心”和“技术对口的访问和信息计划”为中小企业在技术转让方面提供帮助,向它们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帮助它们进行技术发行和技术引进。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发展。4.3 融资担保融资难是制约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就成为各国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对国内小型企业的政策性贷款数量很少,政府主要通过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向小企业投资。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是由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由私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二是市场融资。开辟了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专为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三是税收优惠。其中包括:减少对企业新投资的税收、降低公司所得税率、推行加速折旧、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以及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日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基本依赖间接融资,而贷款又以政府出资为多。日本成立了多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中小企业投资扶持株式会社等。12这些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为在一般金融机构难以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为新设立企业、经营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不愿放贷的企业以及2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通过发行贴现、带息和利息一次付清的金融债券,为中小企业团体提供便利的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支持等。此外,还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 德国政府通常不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融资服务,来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通常由联邦政府出资或与各州政府合股创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或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在税收政策方面,所得税法、增值税法、工商税法均对中小企业规定了优惠措施。第五章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5.1 中集集团发展背景与现状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CIMC),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与服务”的企业集团。初创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它在二十多年前,还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