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概论结课论文——城市群.doc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论文工程1091 李忠斌学院(系): 土木系 专业班级: 工程1091 学生姓名: 李忠斌 指导老师: 张诚芳 目 录摘 要3关键字3一 城市群概念4二 中国未来将形成的十大城市群5三 世界六大城市带10四 都市圈和城市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2五 我国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发展14参考文献15致谢15摘 要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目前,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关键字:城市群 城镇化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区域发展一、城市群的概念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型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都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有关都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具体形态,概念上强调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和大都市带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指在一条交通轴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大都市带顾名思义是分布了很多大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但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 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二、中国将形成的十大城市群我国拥有13亿人口,且大多居住在东中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前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将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群健康发展,既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20世纪90年代, 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未来20年,长三角的腹地将继续扩大,浙江大部、江苏大部、安徽一部分地区都将进入城市群的范围。珠三角地区将和香港、澳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优势更大,辐射力更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 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更大。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徐州、淮安、连云港等,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 温州、台州等,包括江苏、浙江全境和上海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W"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11 个地级市,共计15 个大中城市。 就城市人口而言,可以把整个分为五个等级:人口大于500万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大于200万的有南京、杭州;100200万的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50100万的有南通、扬州、镇江;2050万的有绍兴、泰州、湖州、嘉兴、舟山。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无锡、宁波、杭州、苏州;第三层:舟山、绍兴、镇江、嘉兴、南京、湖州;第四层:扬州、常州、泰州、南通。以上海为中心,苏锡杭甬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不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镇江、绍兴)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镇江、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南京虽是省会城市,但是一方面其是历史文化名城,从国际上来看,这种类型的城市都有一种惯性,即延承传统观念或传统文化比较强,接受新鲜文化比较慢;另一方面是产业扩散分为等级扩散和迁移扩散,南京交通虽然较好,但是离上海较远,接受上海产业转移较慢,等级扩散现象不明显,因此需加强沪宁间的道路建设或自身的跳跃式发展,使其成为承接东部引领西部的重要城市。嘉兴从区位而言与苏州、无锡相似却不及苏、锡发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 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 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及苏、锡那样发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的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 “一湾三区”是指珠江口湾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对外,它将以“标志”角色形成类似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间;对内,以“中枢”角色带动大珠三角城镇群、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未来,通过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珠三角将实现城际一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从“2+8+4”模式入手。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京津“双核”城市应定位于引领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8个次中心城市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原则,承接京津的辐射,疏解京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积极推动滨海新区、通州、顺义和曹妃甸等新兴城市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等城市。发挥临海和靠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和农产品(19.30,0.00,0.00%)加工业发展势头很猛,带动了山东全省的发展。随着城市群对外辐射力的增强,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间发展结构上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龙口-莱州-潍坊和日照五莲诸城安丘寿光东营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长大、沈丹、沈山、沈吉和沈承五条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的城镇布局体系,提高了地区城市化水平。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依托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若干个中外闻名的大都市,如洛阳、开封、许昌等,几经兴废,其风韵犹存。郑州虽是后起的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 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目前,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 四大产业带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 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 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还包括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和荆州和河南省的信阳、江西省的九江和湖南省的岳阳,其中,12个为地级城市,3个为省直辖县级市。目前区域内部已形成一定的经济联系,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1、三极三圈三核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三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三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三核”);并以三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共三大都市圈(是为“三圈”);三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三极”)。 2、主轴成环,城市同带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三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三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沿轴分布有18个大中型城市和13个县级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径内市、区、县级市计算在内),形成狭长形环状城市密集条带,其物理地理空间呈“条带成环,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个具“沿岸”特征)。 3、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就长江中游地区来看,武汉是国家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相对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武汉1+8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九市。2005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总人口和GDP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1%、51.2%和61.3%。从区域经济特点来看,武汉1+8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优势明显,同时武汉城市圈面临难得机遇。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中,中部沿江地区排在第四位。在建设部对全国八都市圈设想中,中部沿江地区都市圈也居第四位。从这点看,武汉地区具有成长为全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潜力。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福建省(9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 浙江省(3市):温州、丽水、衢州 江西省(4市):上饶、鹰潭、抚州、赣州 广东省(4市):汕头、梅州、潮州、揭阳规划提出了海西城市群空间蓝图形成“一带(沿海城镇密集带)、四轴(西部山区发展轴、北部福武发展轴、中部核心发展轴和南部厦龙发展轴)、双极(依托一北一南两大中心职能地区形成的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多核(多个区域次中心)”的海西城市群空间结构。 规划提出了海西城市群的产业蓝图形成“一带(沿海产业集聚带)、双区(北部以福州中心城区、长乐空港和江阴港区组合形成的北部现代服务业增长核心区,南部依托滨海环湾走廊,由厦门中心城区、机场新城、泉州中心城区和漳州中心城区组合形成的南部现代服务业增长核心区)、四基地(四大工业基地,由北至南依次为福州现代制造业基地、莆田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泉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引导型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三都澳、东山湾两大战略储备地区和闽浙、闽赣浙、闽赣粤、闽粤四大跨省产业发展协调区。构想中的“海峡城市群”核心圈由台北、高雄、台中3大都市圈区与福建福州、宁德、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都市区构成。之外,还涵括潮汕都市区、温州都市区和梅州、龙岩、三明等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对接长珠三角洲,辐射长株潭、环鄱阳湖、武汉、合肥等都市圈,形成两岸城镇密集区。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经历建国以来五十余年的建设开发、改革开放,而今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基本概况 大关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由14个城市组成,其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大西安中心城区,在古城北部建设大西安现代城市新中心;第二层次为基本层,即大西安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紧密层,即大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杨凌、铜川、渭南;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大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彬州)、黄陵、韩城、华阴(华山)、商洛(商州)。 关中城市群土地面积7187平方公里,2004年,区域人口达241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8.5%。预计2020年,区域人口接近3000万,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GDP所占比重为52.83%。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我们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三 世界六大城市带 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按照简 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我国只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跻身这六大城市带。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下: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5、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四 都市圈与城市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 城市群突破行政辖区“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有6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2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以及1396个小城镇。平均每 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 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 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 3条铁路线上,密集分布着 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的 37,平均每 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郊区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 2 影响城市发展方向例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科教与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舟山是港口旅游城市等等。3 影响具体规划内容 一、区域的整体定位以及各城市的职能与分工; 二、城镇体系发展和城镇布局; 三、港口、机场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发展目标、方向; 五、水、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灾害防治; 七、科教信息资源整合与人力资源开发; 八、对外开放与市场体系建建设 九其他一些需要跨省解决的的问题 4 建立跨城市的规划协调机制在43444444442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入在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带或大城市圈的空间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将以空前的频率和规模产生。这是因为:第一,城市的发展与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相辅相成,各个城市之间为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地位、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而相互竞争;在现行干部体制之下,干部的升迁主要地取决于上级组织部门对其业绩的考核,地方长官创造“政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追求本地区经济发展最大化的动机客观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第二, 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力求在宏观战略上换位思考,把南北差异当特色,使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其自身条件,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第第对第三,在现行干部体制之下,干部的升迁主要地取决于上级组织部门对其业绩的考核,地方长官创造“政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追求本地区经济发展最大化的动机客观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第四,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以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但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会给地方带来不同的利益或影响,各地方对利害的趋避导致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这种利益冲突和摩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协调,就会进一步演化成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以邻为壑,损害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众多事例表明,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行政区经济”或“块块经济”格局已经严重地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有效的区际协调机制已成当务之急。龙头城市带动战略 立足全省、面向全球,吸纳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本地优势企业,努力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精技术,做优服务,通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引领发展三个阶段,打造一流城市群。第三, 绩的考核,地方长官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第四,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力求在宏观战略上换位思考,把南北差异当特色,使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其自身条件,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空间发展战略大家可能对地下空间这个概念也都比较熟,地下空间就是指地表以下或地层内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就是讲现代化城市空间的发展,向地表下延伸,将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或者部分建于地表以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就是商业和市场需要而开发建设,处于地表以下的建筑,也程地下工程,按工程建设结构分为单独地下工程和和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地下工程。 伦敦是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并重的交通发展模式。每天有大量的客流自都市圈外围地区到市中心上班。据统计,伦敦大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500公里,其中外围都市区以外的郊区铁路长2300公里。郊区铁路运输容量高于地铁,但发车频率比地铁低。区域铁路系统现在工作日平均每天运送34万通勤乘客进入伦敦中心。伦敦建设了9条从伦敦出发的放射状高速公路,并建立一条环形高速公路,将互不相联的环形放射公路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这些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依靠良好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五:我国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发展交通是城市群发展的纽带,与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影响了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和城市的对外辐射力。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交通设施规模不足,影响了51个城市的综合功能的发挥。统计分析表明,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设施发展规模严重不足。特别是铁路技术装备落后,火车运行速度慢,难以适应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日益频繁快速的物流、人流的需要。在交通设施布局结构上,由于长期未进行统一协调规划和建设,各地区都强调高速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网络建设,而忽略低等级道路、铁路建设。在大交通航空、航海等方面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密度过高,布局相当不合理。从而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机场无充足客源,无法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在交通设施衔接上,迄今为止,长江三角洲地区缺乏真正的综合交通枢纽。根据现状分析,多数城市的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交通衔接、城际之间交通系统衔接性差。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地方政府的参考文献1 会议论文 武汉新城市圈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07 2 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新的空间结构-都市圈化浅析 期刊论文 -现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