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热电联产项目外部竞争力来源—PEST分析.doc
PEST Model Analysis on the External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for Cogeneration project热电联产项目外部竞争力来源PEST模型分析杨磊鹏、高彩霞(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摘要: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环境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外部环境,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项目)竞争优势的强弱。本文将利用PEST模型(其中:P是政治、E是经济、S是社会、T是技术),针对内蒙古地区热电联产项目的外部环境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考察预测与行业及企业有重大关系的宏观环境因素将发生哪些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将会给行业及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做出评价,以便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奠定基础并提供依据。关键词:热电联产项目;发电企业;竞争力;PEST模型1 政治环境(political)分析政治环境分析是指企业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形势等政治环境因素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以及对这一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将对企业产生何种影响的分析。对热电项目来说,影响较大的有:(1)国家对电力及热电联产的有关法规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25条规定: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一个供电营业机构。该规定确立了电力供应为区域性独占性行业,发电企业只能将电力产品销售给所在的供电公司。2000年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第3条要求热电联产规划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和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热电企业的发电量受供热量的制约,机组规模的扩大以满足用热需求为前提。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电力工业“十五”规划等文件均提出鼓励、发展热电联产。(2)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发电项目的影响“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但是“竞价上网”对发电项目竞争力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竞价上网有利于区域电力市场内发电企业通过竞争加强项目管理、降低成本,从而有利于发电产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市场化条件下电力供需缺口将很快得到弥补,竞价上网一般会导致上网电价的下降,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英美等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厂网分开”己经完成,部分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己经试运行。由于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力供需仍存在一定缺口,通过竞价上网降低发电上网电价的机制尚未发挥作用,因此,电力改革目前对发电项目竞争力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3)煤电联动政策对发电项目的影响1)煤电联动政策2004年以来,为理顺煤电价格矛盾,建立了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的联动机制,以电煤综合出矿价格(车板价)为基础,实行煤电联动。2005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出台煤电价格联动实施方案。按此方案,自5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水平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2分钱,旨在解决2004年6月以来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电厂经营亏损以及取消超发电价等对电价的影响。2006年6月,按照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2909号)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各区域电网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有关问题发出通知,适当调整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新投产燃煤机组的标杆电价以及提高电网企业的销售电价。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实现了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0.01174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了0.02494元/千瓦时。但随着煤炭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国家决定放开电煤价格,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交易价格。在目前电煤市场环境下,发电公司基本没有讨价还价能力,虽然两次上调电价,热电企业近两年仍然亏损严重。2)煤电联动政策对发电产业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发电总量约28499亿千瓦时,其中火电23741亿千瓦时,比例达83.31%。按照本次调价方案,火电企业将增加利润270多亿元。上调电价无疑使电力行业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但电力行业在看到上述利好的同时,价格联动中隐含的一些不利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首先,火电企业并不能完全化解煤价上涨的成本压力。根据煤电联动方案,煤价涨幅超过5%,则电价上调并抵消70%的电煤涨价带来的成本,电厂自己要消化另外的30%。由此可见,火电企业仍然要承担煤价上涨带来的部分成本。尤其在能源紧张暂时难以缓解的大背景下,电煤持续处于高位运行,这给发电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其次,“煤电价格联动”并不具有完全的同步性。根据国家煤电联动政策,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涨幅达到5%,将相应调整电价。按照煤电联动政策,应该早在2007年上半年起就启动第三轮煤电联动。比如,2007年底,在2008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交易会上,煤炭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普涨了10%,这将给电力企业增加近420亿元的成本。有分析师测算出,电价每千瓦时上涨2分才能消化420亿元的电煤成本。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也将会影响到火电企业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电价的调整既要考虑煤炭成本上升的影响,也要考虑电力企业消化煤炭涨价的能力,还要考虑整个工业企业的承受能力、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等,国家发改委表示,第三次煤电联动启动的时间还要考虑。因而不能对煤电联动政策给火电企业带来的前景期望过高,发电公司的当务之急仍须在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上下工夫。(4)环保政策的强力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强调:以火电厂建设脱硫设施为重点,确保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遏制酸雨发展,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重点控制高架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超过国家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或总量要求的燃煤电厂,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设施。环保政策对S02排放控制的日趋严格,使得火电企业面临着两难选择:不上马脱硫项目,轻则增加大量的排污费用,重则面临关门停产的危险;如果上马脱硫项目,由于建设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将会使发电企业的供电成本大大增加。(5)电源调整政策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倾斜力度“十一五”规划中对电源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倾斜力度,为具备新能源发电设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风电是目前技术相对成熟,发电成本最接近火电的可再生能源。预计未来15年将是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时期,必将带动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有序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带动装备工业的技术进步。” 火电方面,“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实施“上大压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关停5000万千瓦小机组。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技术为主的热电煤气三联供。水电方面,在解决好环保和移民问题的前提下,水电建设将适度加快,到“十一五”末期装机要达到1.9亿千瓦,即“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7300万千瓦,包括建设一部分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加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流域的开发工作。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风能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行优惠的财政、税收、价格、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风电发展力度,“十一五”期间拟建成30个10万千瓦级的风电项目,在内蒙、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形成4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中对电源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倾斜力度,适度控制了火电的发展速度,为具备新能源发电设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2 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是指企业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设施水平等经济环境因素的分析。当前,由于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各类企业和广大居民要求电力行业打破垄断、提供优质服务和降低电价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环境对电力项目的影响将日益加深。(1)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技术进步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和提高。在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的大环境下,国家已经逐步取消过去计划经济下由于严重缺电而给予电力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随着集资办电政策、超计划加价政策等优惠政策的取消,电力企业不得不由过去靠政策支持转向市场寻求资源和挖掘内部潜力。(2)社会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电力消费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368亿千瓦时,比2005年同期增长14.16 %。2006年内蒙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884.91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32.53%,再创用电量增幅历史新高。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6237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6%。其中,水电设备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3029万千瓦,同比增长10.99%;火电设备容量达到48382万千瓦,同比增长23.62%;核电设备容量达到684万千瓦。装机容量的迅速增加,改变了电力供应的短缺形势,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电力相对过剩的局面,这最终将导致发电企业间的激烈竞争。(3)火电在发电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至2006年间,发电设备容量由2000年的3.19亿千瓦增加到6.22亿千瓦,新增发电设备容量超过3亿千瓦。其中,火电总装机容量由2000年的23754万千瓦增长到2005年的38413万千瓦,年均增长2932万千瓦。截止2007年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6.55亿千瓦,上半年新增3875.7万千瓦,其中,新增火电3496.6万千瓦,占比90。与此同时,2007年上半年发电量实现1485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0,其中火电达到1277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86.04%,比去年同期(83.92%)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对全国发电量增长的贡献为96.5%。 图1 1980-2006年我国火电发电量及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走势图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特点决定了火电在我国的电源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火电年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80.6%,1985年至2003年间,火电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由77.5%上升到82.9%。此后,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火电比重呈现略微下降的态势,但一直保持在80%以上。据中电联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火电发电量所占比重上升至83.3%,再创历史新高。具体情况见图1。(4)电煤的持续高位运行随着煤炭价格完全市场化,煤炭开采能力的限制,再加上今年年初以来全力支援南方雪灾地区,这些因素都将导致煤炭价格会一直处于高位运行,而煤电联动政策执行却不能完全到位,这无疑会给发电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发电企业的成本随之大幅上升,许多电厂到了巨额亏损的地步,热电企业由于机组规模相对偏小,虽然两次上调电价,但仍亏损严重。3 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是指企业所在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居民的收入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增长趋势等,这些都将决定电力需求和发展方向。(1) 城镇化进程加快 内蒙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很小,根据内蒙古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4年末,全区总人口2384.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55,伴随内蒙古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进行,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44%,这个数字比人口大省山东还高0.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用电需求也会迅速增长。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006年,内蒙古GDP总量为4791.5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为649.6亿元,第二产业为2327.4亿元,第三产业为1814.4亿元。同年,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完成74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人均用电量达到3691.73千瓦时/年,电力生产增速与GDP增速之比达到1.26。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内蒙古累计送出电量388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74%。伴随东北大开发,华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继续加大对电力的需求。4 技术环境分析先进技术在发电项目中的作用相当明显,作为燃煤发电企业,若每1千瓦时发电煤耗下降1克标准煤,按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计算,即可节煤1000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长期以来,电力工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电力行业节能规范、标准和管理体系,通过优化发展、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使得电力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取得显著进步。自1995年至2006年,供电标准煤耗由412克/千瓦时下降到367克/千瓦时,11年共降低煤耗45克,下降幅度为10.92%,平均每年下降4.09克。经过技术改造,不仅可以保障设备长期安全运行,还可以使发电设备焕发活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此外,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建国五十年来,发电设备制造业在国家重视和支持下,取得很大发展。火电方面已能批量生产,成套生产单机300MW级和500MW级亚临界机组,基本满足了我国电力工业的要求。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洁净煤燃烧技术,大型空冷电站技术、核电技术等。而且提高500KV交直流成套变电设备国产化水平、750KV及以上特高压输变电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等,仍是我国电力制造业面临的严峻任务。参考文献: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P36.管理出版社,2005:P37.2许瑞超.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9698.3 Judith A. Cherni, Joanna Kentish.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and electricity market reforms in China.Energy Policy,2007,35(7):36163629.4 Wei Liu, J.H. Wang, Jun Xie, et al. Electricity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Energy, 2007, 32(10): 18861895.5 史连军,韩放.中国电力市场的现状与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3):1921.6 Yinghua Han. Electricity Policy and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World 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 UK 2000: 12441248.7 Boon-Siew Yeoh, Rajesh Rajaraman.Electricity in China:The Latest Reforms.The Electticity Journal,2007,17(3):6069.8 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著),金占明,贾秀梅(译).企业战略教程(第三版)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P1216.9 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教程及学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3134.10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经济师.2005,(9):1011.11Cristian Carraretto,Andrea Zigante. Interaction among competitive producers in the electricity market:An iterative market model for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rmal power plants.Energy,2006,31(5):31453158.12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831.13金磅.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4,(10):510.14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 企业战略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P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