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农村劳动力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21169       资源大小:51.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村劳动力毕业论文.doc

    毕业论文题 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院 (部):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目录一、摘要1二、导言3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8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9五、对策措施13六、结束语16七、参考文献18摘 要农民是当今中国积贫积弱的庞大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乡镇等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关 键 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我国面对的重大和长期的难题,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和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世界经济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和强烈,城乡分化也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将在以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劳动力流转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方面。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虽然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极大的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生产力的解放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别的地区,诸如城市、乡镇等地区转移。如今农村劳动力流转带来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生产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极不和谐的插曲。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背景,来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流转的良性循环途径和相关对策的。 (二)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意义早期劳动力流动的经验假说英国统计学家Ravenstein被认为是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劳动力迁移现象的学者。并提出了人口迁移法则。他的人口迁移法则也可以解释城乡劳动力流动。如根据他的理论。农村男劳动力比女劳动力更容易流动。 后来。Lee在Ravenstein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人口空间流动的“推-拉理论”。虽然Lee的理论是基于区域人口提出。但可以直接解释城乡劳动力流动。根据Lee的理论。城乡劳动力流动受两种不同力的影响。一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力即推力。另一个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力即阻力。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因而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辅之以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现状、影响,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已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影响因素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的研究很多,对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简要就影响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有政策的影响,更有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体制原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已经通过各种计划和政策将劳动力均衡的分布在农村和城镇,但是在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城市居民和农民权利的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了农村的积贫积弱,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愿望。(二)城镇化的推进作用随着城镇的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客观上也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三)历史的必然性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城市化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合理的,这是市场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影响 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并带动了户籍、就业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通过市场来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又是以劳动者自由流动为前提。大批获得生产经营权的农民,逐步摆脱土地的束缚,离开家园,进入异地,利用市场信息,寻求就业机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的自主决策实现自主就业,这就使劳动力配置决策权由行政主体转移到市场主体,形成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机制。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带动了其他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使劳动力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能够在较大的地域空间内实现有效流动和优化组合。发展到跨区域的大流动,是对传统体制的又一次大冲击。波涛汹涌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农民对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趋势的顺应,也是农民自发选择的一条通向城市化的途径。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3%,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1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促进经济发展对输出地来说。劳动力的流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90年代兴起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土地资源逐渐集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对贫困地区来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有人曾担心农村劳动力外出会影响农业生产,但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作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或提高,在那些现金紧缺的地方,外出就业带回的现金收入对农业生产有普遍的正面的作用;劳动力外出就业也不构成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障碍,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工作方法对头,以“以资代劳”甚至会成为资本形成的促进因素;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具有正面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离开农村反而增加了当地人送子女读书和年轻人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对输出地区来说,大量农村民工的涌入,提供了数量充裕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要素,促进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弥补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不足。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的结构性稀缺,诸如搬运、缝纫、环卫、修理、收破烂、家庭保姆、酒楼服务等行业,基本上由农民工承担,许多城市离开了这些农民工,很难保证正常性运转。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提高自身素质,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农民告别世代繁衍生息的封闭乡野,卷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漩涡之中,所得的不仅是收入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受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的洗礼。农民摆脱几千年的来旧传统的束缚,克服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中养成的墨守陈规、不思变革与进取的秉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效应,并非理论上的推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影响 1、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农村知识型人才流失,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艰难目前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华部分。随着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更加缺乏知识型人才。据调查,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大部分是青壮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85%;而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44岁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占到55%。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6%。高素质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流失必将严重制约农村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务收入成为农村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贫困地区由于资源贫乏,青壮年大量外出现现象更为明显,虽然劳务收入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对本地区发展不利,更加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反过来又削弱了农村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2、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目前农村常年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46岁以上的留守劳动力占65%以上,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2%。由于思维观念老化,对新技术认知程度差,接受新生事物难,从而影响了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新技术养殖、特色农业种植等农业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对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3、从事农业劳动力不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流转困难虽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放弃了农业生产,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把土地转包出去,基本都留给家中老人耕种。留守老人年老体弱,只能种一些易于管理的庄稼,无形中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如:农村一农户只有一位67岁老人在家,儿子、媳妇带着孩子外出打工3年了,老人在家种植4口人的耕地,疏于管理,经济效益非常差,即使碰到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是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略有盈余而已。另有一些农村外出劳动力虽然多年在外务工,但并不放弃依靠承包地养老,致使农村土地流转十分困难。     4、后备干部选拔困难,使农村牧区集体事业发展受到阻碍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多数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他们走后使农村后备干部严重不足,在村换届选举中有的地方只能将年龄大、文化低,甚至能力不强的村民选进村委会,致使村干部素质下降,能力不强,无法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阻碍了农村成产、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也使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村道路维修等难以实施。并且,由于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在一些公共事业商议中不能做决定,影响了集体事业的发展。     5、比较利益驱使厌农思想严重,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城乡差距大、农业效益低下等多种原因,许多青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务农劳动,不再是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而是谋求立足城市,向往过上城市生活,厌农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不会种地、放牧或根本没有种过地、放过牧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从农村走出去打工并且打算回家务农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在随机抽样的50个年轻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2人表示愿意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仅占4%。农村新增劳动力厌农思想严重,这将严重制约农村未来的发展。 6、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及其的突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且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状况尤其严峻和紧迫。此外,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和养老问题也是迫在眉睫,他们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迫切需要他人照顾日常生活。 7、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 8、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其次,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使得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和生活水平极度下降,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正常生长发育。 9、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农民工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由人群”。同时,由于农民工的生产经营活动经常得不到公正对待,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又找不到正常的利益表达方式,找不到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再加上法律意识不强,受城市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受,铤而走险等原因,致使农民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应对措施诸如上面提到的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既要辨证分析,也要正确处置。实际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带来或引发的社会问题,是任何人口流动运动所不可避免的。只要有人口流动,就有这些问题产生,而不论是农村劳动力流动,还是城镇居民流动。改革必然带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流动,而人口流动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面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无疑要加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宏观措施 1、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社会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和资源,通过合理的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加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速度,充分认识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工作的意义,合理引导资源配置。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3、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隔阂。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了户籍制度,农民才可能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迁往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过分拥堵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个问题说明,体制的改革触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4、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由于各地区进城人口与城镇化的其他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就近进城与跨地域异地进城并存就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跨地域进入东部地区城镇,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10-20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5、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二)微观措施 1、建立农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年人问题由外出务工人员或者村委会出资与组织成立农村互助合作组织,聘用本村或者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作为组织机构的成员,为留守儿童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心理辅导与治疗、教育问题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为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清除农村各方面的社会隐患。 2、完善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工作要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能适应社会对务工人员的要求,增加其收入,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要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为他们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合理引导有限的宝贵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更好的维护农民的权利农村村委会和村民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 4、通过法律途径切实保障农民权利普及法律知识。农村村委会要承担起向外出务工村民和留守村民普及法律知识的责任与使命,使得村民在需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时候,能够切实拿起法律武器为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抗争。村委会及留守村民要学会用法律武器切实保障外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损害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权和收益权的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竭尽全力保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家庭的合法人身权益与经济利益。 五、结束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决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我们所进行的农村体制改革和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举措,无疑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只有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 李静霞;   劳动力转移研究方法论J. 财经科学 2002年04期2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 财经问题研究 2005年07期3 张贵先; 胡宝娣;   城乡差距、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年01期4 李红松;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 财经研究 2003年04期5 赵洪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J. 财经研究 2004年12期6 姚先国; 来君;   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J. 财经研究 2005年08期7 顾朝林;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1999年05期8 刘伯文;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9 赖小琼; 余玉平;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04年02期10 刘红; 刘霄;   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0年05期

    注意事项

    本文(农村劳动力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