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doc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1.绪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就业不但是我国宏观就业战略中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妇女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女性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和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使得人力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及制约农村妇女就业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借鉴。笔者在2010年10月和11月在湖南岳阳的两镇三村进行调查和访谈。此次调查分为三部分: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网络调查,以户为单位。调查对象从18-60岁的女性;调查中年龄30-50岁占到本次调查样本中的85%。具有初中学历的占45%;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8%;具有大专以上的人数占2%;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90%的妇女除了干农活或者曾经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外基本上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技术培训。本文将从宏观二元结构视角切入,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相关部门公布的有关农村妇女就业的统计数据,针对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就业的变化2.1 妇女就业率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导致就业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矛盾并日趋尖锐:低端岗位劳动力供大于求,高端岗位人力资源则供不应求,这就使得逐渐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始终笼罩在供大于求的总体态势下,形成周期性结构性的就业困难。1982-2005年,全国男女两性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就业机会的缩减,在男女两性间并非平均分布,女性就业率从81.55%下降到73.09%,下降了8.46个百分点,男性下降了6.57个百分点,女性降幅大于男性,两性相差1.89个百分点。改革深化期两性就业率均进一步下降,但城镇女性就业率降幅明显大于男性,前者下降了16.5%,后者下降了11.7%,两性就业率差距扩大为4.8个百分点,可见,就业率下降集中反映在城镇女性身上(见图1)。分城乡看,受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的影响,城镇就业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农村。这是因为,在我国,农业劳动者是“天然”的就业者,不存在受雇的问题,因而各种统计指标均显示农村人口就业率高于城市。而2000-2005年,随着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增多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农村留守女性群体扩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就业率出现下降势头,男女就业率分别下降了2.25图11982-2005年中国城乡男女就业率变化趋势。 2.2 妇女就业结构的变化19822005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女性就业的产业行业与职业结构均得到优化。从产业结构看,女性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降低,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上升,尤其是进入第三产业的比例增长明显(见表2)。从行业结构看,女性从农林牧渔业中转移出来,同时大量向零售业制造业科教文卫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聚集(见图3)。从职业结构看,这23年间,女性农业劳动者比例明显减少,除工人外,女性在其他各类职业中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职业的性别构成看,女性职业层次也明显提高。然而,分性别考可见,行业与职业的性别隔离日渐明显,女性更多地聚集在农业零售业和科教文卫等平均工资和技术构成相对较低的行业,而男性则更多地聚集在建筑业、交通电信和公共管理等平均工资和技术构成相对较高的行业。女性农业劳动者比例减少的速度低于男性(见图3和表3),职业地位越高、女性比例越低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使产业结构改变,也使非公经济成分和非正规就业迅速扩张,这些变化引导了劳动力的跨行业和跨所有制流动1。在此过程中,城乡女性就业出现了不同方向的流动。部分农村女性抓住了非农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身份的转变。图41994-2006年城镇单位就业女性的行业分布及数量变化说明: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城镇商业服务业兴起国企改革等,有力突破了城乡二元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藩篱,非农转移就业数量上升,出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据农业普查数据计算,2008年,全国外出务工经商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2.26亿2,按经验估计,女性占1/3。2006年,农村女性外出劳动力达到4 747万,占农村外出劳动力总量的36%311。研究表明,2005年,非农转移就业者以2040岁青年和初中文化者为主体,主要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零售业和制造业,近80%是生产运输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济。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占比例较高(女35.4%,男27.1% ),在工人中占比例较低(女42.9%,男51% )。这一行业/职业格局与改革初期相比没有根本变化4。尽管其中部分女性的职业生涯十分短暂,因为她们往往在结婚生育后被更年轻的女性替代而回归家庭,目前还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但农村妇女外出务工(非农就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妇女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留守农村种地相比,那些获得非农就业经历的农村妇女在收入生活方式和性别观念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5-6,在家庭决策中的地位提高,较少扮演传统性别角色。当然,上述变化并不等于表明只要实现非农就业,农村女性的地位就会自然提高,因为她们不仅仍然面临行业与职业的性别隔离,而且更多的是进入非正规就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如流水线工人、餐厅服务员、保姆等,并易遭遇别歧视7-8。2.3 农村妇女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变化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乡镇企业发展和国家放宽对城镇个体经济发展的限制,体制外非农就业空间不断发育和扩大。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农村的男性,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则往往别无选择地留在农村种地养家,以维系土地为打工者提供失业保险的功能,因而在非农就业转移中滞后于男性。“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逐渐呈现。各种统计资料显示,改革以来农业女性化趋势明显。首先,农业普查数据表明,1996-2006年,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比例从51.78%上升到61.3%。2005年,一些地方甚至高达60% 80%310。其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2-2005年,女性农业劳动者比例从78%减少到64·38%,下降了13·62个百分点,而男性下降了16·04%,女性减幅低于男性。再次,肩负照料家庭和土地劳作双重责任的留守妻子已成为一个新的数量正在上升的社会群体,2000-2005年,这一群体从1 300万增加到3 670万10,2006年达到4 700万。11农业女性化意味着一部分女性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在工农业产值差距扩大的条件下,“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必然导致男女两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尽管女性在农业动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她们在土地融资等农业资源的占有方面却明显处于弱势。2000年妇女地位调查显示,农村64·1%的无地者是女性,农户贷款主要靠男性,农村基层政权中女性缺位现象比较突出9。3农村妇女的就业现状分析3.1 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问题根据对湖南岳阳县两镇三村的抽样调查统计,农村妇女素质普遍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就业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女性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占45;中学占45;高中以上仅占女性劳动力总数的8;大专以上占2%;妇女文盲半文盲占文盲总数的61%。文化素质低、技能低、外出找不到合适职业成为已外出或想外出务工妇女的最大难题;没有技术,年纪偏大也成为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而且留守农村的妇女年纪偏大,对于农村低科技含量的重体力活也难以胜任。3.2农村妇女就业选择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67%的农村妇女依然从事着农业和传统养殖业,而且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上;在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做工的农村妇女占调查人数20%;不到5%的农村妇女做一些自己的小生意;不到2%的人农村妇女自己创业;专职在家照顾家人的农村妇女占到5%。妇女每天的平均空余时间(指农村妇女每天忙完农活或照顾家人后平均剩余的时间)为4小时以上,有超过60%的农村妇女空余时间在4小时。在空余时间里,做家务占到34%;打麻将打扑克聊天的占到50%;看电视占到15%;还有1%其他。从上述结果来看,传统农业依然吸纳着大量的女性劳动力,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缺乏寄托。3.2.1农村妇女就业观念落后。劳动力思想保守,陈旧,劳动技能单一。农村的女性劳动力在就业选择转移上依然带着保守,陈旧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好面子,目光短浅,不太愿意在本地打工。二,目光比较短浅,受传统观念的毒害较深,大多数年龄大的妇女在科技技能上极其缺乏。三,怕风险,图安逸,过于依靠经验,不敢创新,缺乏创新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咎于中国传统教育以及农村人固定的思维模式。调查显示: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妇女还不到3%,这一比例与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说非常低;外出务工的妇女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也仅占20%。3.2.2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村妇女的就业和她们对就业信息的知晓程度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妇女了解的就业信息途径最多的是“亲朋介绍”、“熟人帮忙”占到总数的75%;是农村中较为普遍的务工途径;只有15%的人愿意自己找工作;愿意借助中介找工作的农村妇女不到10%,因为近些年在农村发生过不少骗工事件,大家对此都比较反感。 但是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愿意选择找中介的或者自己出去的基本上为年轻人而且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农村妇女。 3.3在我国传统观念下农村妇女就业存在的限制 尽管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改善,但由于受地区,教育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依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依然有很严重的性别对待,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3.3.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内部妇女就业总量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墙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多数妇女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少数妇女依托村、镇项目发展规模养殖业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大多数妇女从事的是种养内部的调整,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3.2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转移速度慢,影响妇女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实现非农化就业。农村城镇化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不仅带动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以新墙镇为例,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不仅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也拉动了以女性为主的商贸流通、养殖种植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镇上个体户占总户数的65,且大多数为女性,拓展了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空间。3.3.3农村妇女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能力13由于农村妇女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她们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屡见不鲜,对于是否要签订劳动合同一点都不关心。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这批农村妇女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或在工友们面前埋怨一下,之后便不了了之。这几乎成了在城镇打工的农村妇女“约定俗成”一个做法。这样只会助长某些用人单位的嚣张气焰,最终使农村妇女外出就业的积极性遭受到严重损害。不利于有效地转移农村女性富于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3.3.4农村妇女收入水平偏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0%的务工女性工资在1000元左右,远远低于09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1417元;更低于男性农民工工资。务工女性对家庭收入贡献较低,调查对象的70%对家庭贡献在30%左右;贡献率超过50%占被调查对象的8%。由于农村务工女性在经济收入较低,对家庭贡献较低,进一步强化农村妇女家庭分工角色和居家顾家的特点。限制了妇女扩大社会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一部分农村妇女失去参加社会劳动的强烈愿望。3.3.5来自家庭经济的压力从调查结果看,35-50岁的农村妇女反应家庭负担较重,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子女较多,一般都有2-3个或者更多,而子女在读高中或者大学,学费负担重;子女若没有读书的也多面临着即将结婚的压力,家庭负担也较重。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子女赚钱的人数为34人,占总数的34%,妇女尚需为子女提供经济来源的人数为80人,占总数的80%(子女较多,有一个子女在赚钱,还有其他的子女仍在读书),这部分的妇女的经济负担较重,有较强的就业意愿。 4、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的对策4.1重视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不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就地务农,科技文化素质是妇女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鉴于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技术无技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骨干和家政服务人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首先,组织农村女性劳动力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科学种养技术、农业技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基本农业实用技能,重点放在提升妇女经营农业产业的理念上,引导她们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转换,向新品种、优良品种调整。其次,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加大力度宣传妇女保障权益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妇女抗拒外界不良诱惑,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最后,在面向农村文化建设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加入社会性别视角,切实维护和实现农村妇女的特殊权益和需求,强化乡镇基层政府和村委会文化建设职能,托宽农村妇女的就业闲暇消费方式的选择范围,积极倡导发展型的闲暇消费模式;农村妇女也应该有丰富的娱乐生活,增长见识。加强对农村妇女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通过组织学习现阶段国家有关的政策、方针、路线,及时了解时事动态,启发她们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明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使农村妇女真正关心国事和家事,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发扬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农村妇女自身也要增强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妇女综合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还要靠妇女自己,决不能简单地把自己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广大农村妇女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及其作用,自觉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和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不断增强发展的主观愿望,积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激发创造自己新家园的热情和激情,获得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4.2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妇女在农业内部的就业。只有根据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积极发展能源种植,养殖,农业加工等特色农业为主的优势产业。着力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妇女中大力推行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新品种,并给予技术信息指导,以女科技示范户、三学三比女能手的示范帮带作用,发展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妇女小额信贷、连环脱贫,公司+农户的帮带作用,带动周边妇女发展规模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解决妇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4.3政府部门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能力。在实地调查访谈中,90%的农村妇女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劳动技能培训,当问及她们是否愿意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90%的妇女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免费的。政府部门要加大培训投入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来提高她们的劳动技能,从而增加其就业能力。(1)发展“公司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公司提供原料、进行技术培训、周期性循环收购农户加工的产品,保证农户在短期内收益的模式,可以再解决我市农村妇女就业技能欠缺的同时帮助她们实现就业。(2)鼓励本市企业针对农村妇女劳动力开展定单培训。让企业来给劳动部门下定单,企业要什么样的工人,劳动部门就培训什么样的工人。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对合适熟练工人的需求,也解决了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同时,解决了以往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培训内容与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构建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和企业双赢的局面。(3)加大送技术下乡力度,提高农村妇女种养技能。以“妇女科技直通车”为载体,由种养技术专家到村户进行专项农业知识培训、传授种养技能,帮助农村妇女扩大生产,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4.4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半边天的作用4.4.1.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议政府予以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把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面发展中,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妇女的作用。 4.4.2.大力宣传,唤醒意识,更新观念,鼓励参与民主政治管理首先,要唤醒农村妇女参加建设新农村的意识。其次,以典型事例激励广大妇女,使其摒弃传统观念,使之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批女村支书、女村委会主任,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优秀女性中大力发展中共党员,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4.4.3.提高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各级政府及妇联要对农村妇女进行全面系统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其不断增强致富本领。首先,要创新培训内容。不仅要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还要拓展到创业理念,经营管理等各类知识的培训。其次,要注意培训的层次化。对农村科技致富骨干、基层干部等集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市场营销、网络知识等培训;使她们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标兵。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妇女,通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使她们能掌握12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再次要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可采取集中和分散办班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5加大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使其更快的脱贫致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60 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以及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等。舒尔茨指出,国民收入的某些重要增长是由于增加了教育投资这种人力资本而造成的。同时他利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 - 1957 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率高达33 % , 这一点充分印证了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论断。针对一些经济学家将传统农业落后状况归咎于农民缺乏理性的生产投资和市场的观点,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传统农业贫困但是有效率”的著名假说,他认为传统农业之所以贫穷和落后,并不是因为农民缺乏理性的意识,而是因为在传统农业中缺乏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是使农村妇女和农村地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但由于个人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中投资的主体和收益主体的错位投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等,使得农村妇女处于极为不利的发展地位。鉴于投资人力资本对于农村女性脱贫的重要性,为保证社会的最优增长,中央政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在前两种投资主体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成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关于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有性别意识的农村妇女教育保障体系。农村妇女教育经费应有财政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被随意截留挪用,把实现义务教育制度落到实处,并纳入法制轨道,减少直至消灭新的文盲、半文盲。罗尔斯在著名的正义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所有的社会需求都应该实行平均分配,除非某些不平等分配“有利于那些最不利的社会成员”。12二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女性保健投资力度。国家应为完善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建立针对农村女性卫生保健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加大划生育工作的力度、生育保险制度、提倡优生优育,启动对育有女婴家庭给予一定补助工程,促进农村女性人口身体素质的普遍增强,从而为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奠定基础。三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女性心理疏理工作,强化主体意识。同时,女性个体也要更新观念,关注自身内在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四是要加大农村妇女迁移资本投资力度。要成立引导和吸引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专门机构。为她们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社会保障、住房供给、子女上学、法律保护等等服务,使农村女性人才市场层次化、网络化,从而形成女性人才的对流。因为只有当女性农民工稳定下来之后,她们的家庭才能真正的稳定,她们才能更快的脱贫致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5结束语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她们中的95%都有参与生产、劳动,发家致富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广大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我认为,要实现农村妇女充分就业,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当地政府应实施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就业政策,加大力度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但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立足当地农业,又针对性地组织输出,这样才能切合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满足其就业需要;同时,社会也要给予农村妇女就业转移的充分支持和关注;农村妇女也应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在这三方面并驾齐驱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的充分利用,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调查对象的一部分结果可能失真;同时仅仅是依靠这种抽样调查我们无法了解所有农村妇女在就业选择上的想法和问题;但是能通过一部分数据来反应现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从而为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20.2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例选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8: 5.3胡玉坤.转型期中国的“三农”危机与社会性别问题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4郑真真.在流动中求发展C /谭琳.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8: 38-49.5高小贤.经济改革与农村妇女C /天津师范大学1993年暑假研讨班专辑.中国妇女与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102-120.6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4: 1-4.7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J.社会学研究, 1997(1): 42-47.8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J.中国社会科学, 2001(3): 56-69.9蒋永萍.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C /蒋永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6.10段成荣,等.中国留守妇女状况研究C /谭琳.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60-71.12高小贤.经济改革与农村妇女C /天津师范大学1993年暑假研讨班专辑.中国妇女与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102-120.13浙江省农村妇女权益研究课题组.浙江省农村妇女权益保障调查(J).资料通讯.200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