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白居易琴乐审美观.doc
白居易琴乐审美观文艺评论白居易琴乐审美观王洋(河南省郑州师范学院450044)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音乐”百花齐放”,众多民族的各种形式的器乐,歌唱,舞蹈,形成了我国音乐歌舞的全盛时期,音乐文化获得了辉煌成就.元稹,顾况,李贺,李白,刘禹锡等许多的诗人都留下了甚多有关音乐诗篇.但就描写音乐方面的生动,通真而言,音乐诗人白居易独占鳌头.自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从音乐思想的渊源而言,白居易继承的是儒家传统音乐思想.他的论乐诗文,基本上集中在音乐与社会生活,礼乐关系以及音乐的古今,雅俗,华夷关系这些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常涉及的问题上.他对琴乐审美亦有较多的论述.一,白居易琴乐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历代弹琴名手不胜枚举,有的成为千古美谈.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吕氏春秋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白居易在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诗中提及此事时风趣地写道:”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认为春秋时代着名的知音者钟子期并不高明,他只不过理解高山流水而已,而自己却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另外白居易借助此典故来表达他与崔氏之间深厚的友情.白居易与崔晦叔友情甚笃,当崔氏谢世后,白居易在哭崔常侍晦叔诗中有”钟段师废琴”之句.琴乐在自居易的乐舞生活中则逐步地占有了更大的比重,在他的诗文中的反映描述也越来越多.例如,白居易经过江州,忠州等地多年贬滴,返回京城后,长庆元年(821)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由此跨人了高官阶层.继又外任杭州,苏卅IN史.在杭州开始工作时,他兢兢业业较少娱乐,琴乐曾是他唯一的音乐消遣:”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除亲簿领外,多在琴书前.”(郡亭)不久,郡政走上轨道.杭州山奇水秀,又是歌舞之都,州府又有不少府属乐舞伎人,他的业余活动,便大半沉浸在歌舞酒宴中.随着仕途沉浮,在他生平后一阶段,”独善”逐渐成为他的生活主导,其思想也越来越多地吸收道,释成分.蔡仲德先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指出,道家认为无为的”道”是宇宙本原和根本法则,主张清净无为,朴素自然,无欲无争,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道家追求的大美”平和”“恬淡”“无味”,也为佛家美学所肯定.而儒家认为琴为”神农”“伏羲”等远古”圣人”所作,”朱弦疏越,一唱三叹”是儒家推崇的至乐;士无故不离琴瑟.在白居易看来,儒,道,释三家的审美准则最能在琴乐中融合为一,完美地体现:”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汾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F卢感元化,天地清沉沉.”(清夜琴兴)古雅的正始音,与心中平和之气,通过秋夜空林,似乎达到与大自然的浑然合一,白居易从琴乐艺术中得到了高度的享受.由于白居易有长期的弹琴实践,有对音乐歌舞持续不衰的喜好接触,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广博的文学修养,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才会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和突出的历史价值.二,自居易琴乐审美思想由于看到当时社会普遍趣好夷俗之乐,因此他更为强调音116乐的教化作用.在琴乐以及雅乐的审美中,白居易晤谈,平和”为琴乐与”正始音”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从其论乐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以”谈和”为其审美标准.在古今,雅俗,华夷关系这些古今音乐思想史的主要议题亡,自居易坚持赞古,祟雅,贬夷的态度,这往往构成了作者音乐审美评价的出发点.自居易称礼乐或雅颂之乐为”正始之音”,以之与郑卫之音相对立,说”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认为郑卫之音不美,”正始之音”才是真美,甚至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其对雅乐与郑声的褒贬,爱憎与取舍极为鲜明,所以他为五弦弹上了”恶郑之夺雅也”的副题.白居易经常是根据现实的音乐生活来说明其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在法曲歌中,他以天宝末法曲中胡乐犯华声与次年安史之乱,作某种因果联系;在华原碧中:将宫悬用华原碧与胡寇作乱相论,藉此说明音乐与政治盛衰的联系及相应的反映.从对雅郑的褒贬,爱憎,取合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其与儒,道,佛的关系.“朱弦琉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是儒家推崇的至乐,”平和”“话淡”“无味”是道家追求的大美,也为佛教美学历肯定,份,道,佛三家审美准则相通,审美情趣相近,故三者能在自居易思想中融合为一.”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好听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个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耳根得所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若使启期兼解醉,应吉四乐不言三.”(琴洒)此种由清澈之心,空寂之境,括谈之琴构成的意境,有儒,有道,也有佛,而又难以分清何者为儒,何者为道,何者为佛.这就是自居易的审美情趣,就是他与嵇康,陶潜不同的审美情趣.三,结语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方面,白居易是一个典型.中国古代文人又大多得意时主张礼乐治国,失意时以琴养生,以琴自娱,在这方面,白后易就更是一个典型.重视琴乐审美趣尚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尽管在两者之间作联系时有其牵强之处.他在采诗以补察时政中指出,人感于事必动于情,然后发于吟咏,形于歌诗.在复乐古器古曲中依”政情声乐”的思路谈乐与政的关系,都是强调了隋”在乐与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且,在心声关系中更为重视心的作用.认为用乐之器,曲,声,音皆可改易,但是要”复正始之音”,首要的还是“善其政和其情”,视音乐的变化,其动因在于社会生活与人的感情之类外部因素.这同他在音乐审美中更为重视心的作用,在认识上是相一致的.白居易在沿革礼乐中谈礼乐关系,也是重”清”“理”而轻”容”“饰”.提出礼乐的形式可以变,但是其内容不可变,这使得他的苦乐思想具某种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顾学领.白居易集11.北京:中华36,g-a1979.【2】李捷主编,粱海明译.唐诗三百首【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b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4g,q-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一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a.-g,变化发展U中国音乐学,2001(1)5】刘兰.白居易与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作者简介:王洋,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