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自主创新语境下管理思维变革研究的本土化反思.doc

    • 资源ID:4017749       资源大小:28.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主创新语境下管理思维变革研究的本土化反思.doc

    自主创新语境下管理思维变革研究的本土化反思摘要:论文回顾了自主创新语境下的管理思维变革研究文献,考察了若干代表性管理思维变革主张。论文总结了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论文认为现有研究整体仍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界定管理思维范畴的学术规范性仍有欠缺。论文提出,应运用“知识表征理论”等思维学成果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学术前提,进而提出中国情境下的管理思维范畴。关键词:自主创新战略 管理思维方式 管理本土化 知识表征 管理移植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探讨中国企业管理过程的新语境,管理思维方式变革已成为此语境下讨论中国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主题之一。回顾现有关于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剖析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其趋势,有利于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当前企业自主创新努力程度存在差异的根源。一、关于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变革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关于管理思维方式变革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区域性思维向全球化思维的变革吴霁虹(2008)、吴先明(2008)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便是获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专利、人才、高端市场资源等,具体方式包括并购、直接投次、技术联盟等具体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缺乏全球化管理思维,制约了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进程获取先进技术资源的绩效。这种不足,在短时间内并不是能够根本改变的。中国企业的管理思维受到中国千百年的社会环境、中国20多年来市场环境和全球化进程等三重影响,中国企业现实的管理方式表现出短(短期利益)、平(价格竞争)、快(注重市场反应)等典型特征。中国企业的这些表现,成功地阻挡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垄断企图。但正是这些经历和经验,却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时的障碍。“当中国公司海外遇到跨国公司时,恰恰是他们在中国环境中所养成的精明、快速、灵活等好习惯妨碍了他们战略跨国公司,使他们的全球化进程受阻(吴霁虹,2008)。”中国公司全球化思维与跨国公司思维的差异:西方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科技发明基础上永无止境的创造发展(技术产业化)中国企业善用关系、获取政策等资源;耐心地选择有机的成长方式,并在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专注于做强较浮躁,倾心于快速、飞速;经历无数竞争形成和经济萧条周期的锤炼而积累起来的经验曲线,足以使他们充满智慧地对待机遇和危机一直伴随着GDP的增长曲线成长,他们的经验单纯、浅薄;资料来源:吴霁虹,下一代中国企业怎么办,中信出版社,2008 2由封闭式思维向开放式思维的变革李正风(2006)等学者认为,当代科技创新的实践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学院式科学”演变为“后学院式科学”,中国企业应积极推进和参与“产学研合作”等技术创新形式。但现实中,中国企业缺乏“后学院式”科技创新思维。由于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中国科技资源更多地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企业,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后学院式科技观”并未形成,因此由“学院式科技”创新思维向“后学院式创新”思维变革,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陈钰芬(2008)等学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方面,缺乏开放式创新思维,与供应商、顾客、公共科研资源以及国外相关研发组织等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绩效不佳,制约了中国企业对全球技术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应克服封闭式创新思维的束缚,走向开放式创新思维。3由保守思维向创新思维的变革肖知兴(2010)、楚渔(2011)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创新思维。肖知兴认为,权力文化、关系文化与现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楚渔则认为,中国传统思维的缺陷在于模糊、重实用主义的功利思维,导致了对理性思维的压制,因此,改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教育的头等大事。台湾学者曾仕强(2005)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维成果,则可以弥补和完善现代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内在缺陷,中国管理智慧与西方管理科学的结合,应是中国企业走向未来的正确路径,也是中华文化获得新生的必然选择。王学秀(2007)、张羿(2007)等学者针对性地批判了曾仕强的观点。他们认为,曾仕强的观点是清末“中体西用论”在当代全球化情境下的新表述,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独特的价值,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应经历过现代化改造。王利平、孙有中等学者认为,无论“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都是文化民族中心主义立场,即认为文化存在高低、优劣之分。现实全球化进程中应树立跨文化思维,即从两种文化的冲撞、差异中寻求跨文化优势的思维。上述学者尽管有分歧,但都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接受现代化特别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与改造,放弃原有的保守、静态思维传统而走向创新、变革。4由传统经验性思维向现代理性思维变革黄津孚(2008)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全面演进的总体方向,管理现代化是中国企业成长和演进的基本方向。但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来看,由于中国企业的基础和特殊成长经历,中国企业现代化思维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干扰,受到前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潮的干扰。中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与自主创新所需要的程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坚持管理现代化思维方向,处理好企业现代化过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前提之一。黄速建、黄群慧(2005)等学者对中西方企业现代管理历程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管理科学化是中国企业成长的方向。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既包括企业管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也包含社会科学方法的应用。聂正安等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演进的历程,认为传统文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当代西方非理性管理思潮等,共同形成了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进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给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误导。5由现代理性思维向后现代思维变革彭新武(2006)、罗珉(2005)等先后提出,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对管理思维产生了直接影响,关系思维、不确定思维、混沌思维、复杂性思维等范畴已经被直接移植或隐喻在管理学研究中,并对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时代企业创新、企业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6由制造型思维向技术创新型思维变革制造型思维是指将生产加工作为企业最高原则的思维模式,而技术创新型思维则是将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当作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思维模式。制造型思维表现出以下特征:(1)生产是企业的最重要任务,企业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方式主要是围绕生产车间进行的,(2)企业的经营眼光短浅,缺乏长远规则,一般只和厂长经理的任期相同。导致企业不愿做投资和收益超过4年的经营活动,尤其是产品开发活动。(3)企业意识到产品是否有市场的关键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生产型思维的惯性不是使企业转向关注技术创新,而是转向现在市场上看好的产品,也即所谓的短、平、快项目。结果出现重复投资、建厂,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降,企业陷于困境。(4)企业竞相以引进外资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外资感兴趣、投资的领域,常常是市场营利大的项目,而不是对企业发展有帮助的项目。外资的引入常导致原有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的下降,所合资的企业往往成为外资的一个加工车间,而不是一个有技术创新能力、可与它竞争的独立企业。合资的中方企业成为它企业的一个附庸,企业的生产型管理范式概念不会有所转变,而只会被加强。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是:(1)企业将不再把产品的数量多少看作是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而是看产品的创新程度、工艺的创新程度。这就要求企业把研究开发部门,而不是生产部门,看作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2)企业家的重要职责将不再是如何完成生产任务,而是如何将市场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挖掘市场需求,然后用技术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3)技术引进、模仿将只是技术创新的起点,而不是目的本身。企业将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有自己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4)技术创新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由于技术创新涉及许多部门、环节,从而部门的协调是决定创新效率的关键。那种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分工式管理将是技术创新的一大障碍。三、 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当前学者们在管理思维变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拓展了技术经济研究和自主创新研究的视角。从整体上看,现有的管理思维变革研究普遍强调了管理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管理思维变革的若干概念和主张。这些概念和主张,同企业文化研究、企业家精神研究等的相关成果相结合,使得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研究延伸 到了企业微观层面,呈现出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研究相融合的趋势,有利于技术创新研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的深化。2深化了管理本土化研究层面。自主创新战略作为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的本土化管理主题,而从管理思维变革视角进行自主创新相关研究,既是对中国企业管理特殊性的研究,更能与中国本土文化、本土思维相结合,特别是现有研究中已经体现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思,并提出了实现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等相关主张,是将管理本土化研究深入到如何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积极尝试。3彰显了软实力对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性。管理思维方式受到了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深入到企业思维观念层面,需要对企业管理、企业成长所依赖的知识、观念、意识、精神等进行反省和批判。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在技术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境下,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现成的经验借鉴;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等,使得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性质、过程、方式方法等,不同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技术追赶模式,更不同于德国、美国等国家企业曾经的技术创新经验。既有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矛盾,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管理思维方式变革中强调了国家意志、民族意志等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印证了软实力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作用。4丰富了组织变革的研究主题。组织变革研究的主题包括组织结构变革、组织战略变革、领导变革等,而管理思维方式变革研究则将成为一个新的组织变革研究主题和领域。四、管理思维变革研究的不足1整体处于前科学范式阶段,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相关概念或专业术语不统一。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管理思维方式、商业DNA、心智模式、思维刚性、管理惯域等范畴,存在着明显的语义学混乱、“重复发明轮子”等现象,也未严谨区分管理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区别。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讨论和规范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能够进行规范的学术对话与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研究的积累效应。2理论依据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理清学科基础。目前的管理思维范畴,主要依据的是文化哲学中的思维概念,而较少借鉴和应用现当代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领域的相关成果,从而使得关于管理思维方式如何变革的机理研究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在管理思维变革内容方面,较多的探讨论围绕企业文化、企业能力等理论,而与企业变革、战略变革等理论的融合不够,从而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3本土化研究立场相对模糊,需要进一步转换和整合学术视角。现有研究提出的管理思维变革主张,比如由区域性思维变革为全球性思维、由封闭式思维变革为开放式思维、由加工型思维变革为创新型思维等主张,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即把西方与现代化、全球化、开放性等特征相关联,而将中国、东方与前现代、民族化、区域性、封闭性等消极特征相关联,“先发国家所展示的,就是后发国家所应当前进的”。而对于处在跨国公司主导全球技术格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作为后发企业所面临的独特管理思维主题、独特思维方式等,缺乏本土化研究立场,进而使得管理思维方式研究所指向和拟解答的管理实践问题并不明确。五、未来研究的可能趋势1坚持本土化研究立场,寻求思维心理学等思维学科的支持。应考察当代思维学研究成果,深化管理思维方式研究的知识基础。比如是否可依据思维的知识表征理论,将管理思维方式变革内容、变革方式等与当代中国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在特征相联系,从而将管理思维变革研究同管理本土化研究相结合?比如是否可以根据中国企业管理者处理中西方管理知识之间关系的立场差异,将管理思维方式划分为教条型思维、实践型思维?;将中国企业处理与外国企业间的主体意识差异而将管理思维方式划分为自强型思维、依附型思维?,等等。2与管理移植研究、管理属性研究等进行交叉和整合。比如:管理思维变革滞后是否与中国企业管理知识的管理移植特性有关?管理思维方式变革的核心是否在于管理移植的阶段性演进?管理思维方式变革研究是否与管理知识生产方式有关?而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是否会带动中国的管理移植进入一个新阶段?进而,能否基于管理移植视角,提出一个中国管理知识体系或管理知识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范畴,比如中国管理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管理知识的复杂性?参考文献:1 陈钰芬,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8.2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1.3黄津孚,企业管理现代化:理论、轨迹、经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5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的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聂正安:2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取向的偏差及其调适J,经济评论,2000,2.8彭新武,管理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彭新武:透视当代中国的管理界J,学术界,2008,3.10孙有中,跨文化研究前沿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1王学秀,文化传统与中国企业管理价值观M,中国经济出版,2007.12吴先明,创造性资产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人民出版社,2008.13吴霁虹,下一代中国企业怎么办M,中信出版社,2008.14肖知兴,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张羿,中国式管理批判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18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注意事项

    本文(自主创新语境下管理思维变革研究的本土化反思.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