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演唱中气息与情感的运用毕业论文.doc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浅谈歌曲演唱中气息与情感的运用 系(部) 音乐学院 专 业 音乐教育 班 级 09级01班 学 号 1295009141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20012 年 5月目 录摘要及关键词3前 言5一、气息的练习及运用6(一)吸气6(二)呼气7(三)换气7二、歌唱中歌曲情感的把握及其运用8(一)把握歌曲感情和内容9(二)感情的投入9 (三)演唱中的形体运用10结 语12致 谢13参考文献14浅谈歌曲演唱中气息与情感的运用摘 要:正确的使用气息是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内容,只有完整、系统、科学的练气方法,才能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歌曲中情感的灵活运用,才能淋漓尽致的去表达一首歌曲,获得完美的歌唱效果,从而使两者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吸气、呼气、换气的灵活运用和尊重我国独特的语言形式,以我国普通话为标准,要求歌唱时要“字正腔圆”,还有演唱者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以及将感情融入歌曲当中,因为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更是听觉、视觉与感观的综合艺术,情感表达到位,才能激发观众强烈的共鸣。再加上形体的默契配合,才能够较好的完成一首声乐作品。关键词:状态支撑,气息,情感,形体One evening, I was in school broadcasting platform heard familiar music, the absolute being thinking of the sea of the Aphrodite "silk road" and the "the scurry Rain", one is "the music, piece is a documentary film scores. Beautiful melody in campus radio very not coordinated horn playing, but also retains some of the original song, elegance and attentive makes me excited. But listening to music, the mood and it become complicated. I have to bedroom classmates who recommended the music, thinking the absolute being thinking finally discover the power than jay, have to forget about it. I was hoping to find can share the music of the listening and thinking, but if the joy of the campus radio is spare no effort to promote the absolute being thinking, finally zhejiang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like this combination, the absolute being thinking has constantly been promotion, finally becomes and jay as well. Until then I guess I will never lack of my own music feeling confide object. But when everyone is in the same music, listening to all feel good about as published or profound or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and poorly understood view, I estimate. I'm sure I'll choose silence. But I'm still recommend to people, still use paper introduced the QiaoZhiWenSiDu, introduce new century music thinking is introduce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elegant, dancers, walked at a brisk moves, in the world of art through dance, leave unforgettable classic music. And I only hope to do a audience, with my sincere heart to perceive. Perception masters of the art world at the same time, his heart as if also follow to become clear. By listening to music while addressing heart clear, I believe, love music people can do it. 前 言歌唱艺术源远流长,作品丰富,体裁种类也很多。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在无形当中给我们增加了演唱技巧的难度。从而要求我们要全面而娴熟的掌握歌唱每一环节的技巧,并且要举一反三,抓住歌曲的风格特点,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从而做到融会贯通,收放自如。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歌曲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的演唱方法。我们在课堂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气息、咬字、歌曲情感的把握、舞台形体表演等诸多问题。本文就着重介绍了气息中吸气、呼气、换气要领及运用方法。强调了歌曲演唱时字正腔圆的要求。以及歌曲演唱时的气息处理问题,并通过对歌曲内容和时代背景的了解,来分析作品,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此外,本文还着重介绍演唱者演唱时感情的投入及舞台上的形体表演等,以解决歌唱过程中气息运用和情感处理等问题。一、 气息的练习及运用 在演唱中,气息起到了一定的支点作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气息支点”,“发声之前先吸气,到位的“吸气”状态,为“呼气”的发声过程提供了可靠地状态支撑。”【7】(110-113)同时,在我们日常歌唱发声时,气息的供求应该是平衡的,而呼吸在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应该是平缓进行的。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有了强大的气息作支持,歌唱发声时才能随心所欲。可以说歌唱的先决条件就是,能够灵活的驾驭、使用气息,同时灵活的气息,为歌唱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支持。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重吸气、呼气、换气的训练,在歌唱发声时更要注重气息的灵活运用,才能淋漓尽致的去表达一首作品。(一)吸气歌唱中的吸气要自然,吸得恰当,吸得深,并直接将吸入的气息推到后腰,动作要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能抬起。吸气方式很多,如叹气式吸气,闻花式吸气,惊讶式吸气等。叹气式吸气:大家都知道,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下的。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叹到哪里就吸到哪里,不要人为地做强制性的动作。唱得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每个乐句都是如此,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之后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的演唱来练习一下叹气式吸气。准备唱之前尽量把气叹(吐)完,当气被自然吸入后就开始唱。 惊讶式吸气: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既吸得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这种吸气也称为“喘气”。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 闻花式吸气:是歌唱里比较常用的方法。闻花式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悦,辨别花香时又需要特别认真和用心,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具体吸气的做法是: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外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1】(122-125)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气之后人很兴奋,胸部有宽敞感。用这种吸气的感觉来歌唱,气息通畅,声音圆润。(二)呼气呼气是相对于吸气而言的。呼气时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歌唱时腰部力量要突出。特别是高音时,后腰力量更是不可忽视。根据演唱需要,调节腰部力量,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发声、歌唱必须用气(即呼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呼气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好坏,可见呼气的重要性。“在呼吸系统中,肺是一个被动的器官,它本身并不能活动,呼气时肺的伸展是由于胸壁和横膈膜扩张的结果,胸壁和横膈膜扩张产生一种在肺内的降压作用,具有弹性的肺部组织,对这种扩张便立即作出反应。”【6】(第61页)吸气的循环是由胸壁和横膈膜的收缩使肺排出气体,在歌唱训练中采用强而有意识的腹部压力,使吐出气流得到更好的调节,这也叫做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威尔考克斯认为,歌唱呼吸主要是采用联合式的呼吸,即由胸腔与横膈膜同时起重要的作用,而纯粹腹部的或单独肋骨的呼吸是没有的。 歌唱呼吸时,各呼吸器官的协调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协调是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横膈膜的收缩顶着腹部向上或向内所形成的压力,直到前者获得完整平衡为止。”【7】(第110页)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吐出的气息,要比单纯使用横膈膜吐气更能对气息有效地加以控制。(三)换气“换气,顾名思义,就是在歌唱中补充气息,以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和旋律性,主要表现在乐句之间,歌唱时值自由延长时等等。”【5】(第152页)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决定了歌曲开始以后的句间,能否保持好的状态,以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和旋律性。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歌唱者要有意识地去吸气,并保持把所吸入的气息分配在要发出的一定数量的声音上,而每个音都有它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在演唱歌曲时,歌唱者只能在乐句休止的时候以及歌词、乐句等表情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换气。换气主要有三种方法:1、慢吸慢呼: 这是最多用的一种方法。很多的声乐练习曲先从这种方法入手。很多简单的带词练声曲也是这样。大多初级的声乐曲也属于这一类型。“要练好这种呼气的方法,先要有好的吸气,气满丹田,胸骨软肋向里慢推,逐渐把气压出胸腔,再由气管送到喉部供发声用。”【2】(55-56)这个过程又要与歌曲的节拍相适应,一般来说前二拍呼气,之后一拍从容吸气,正拍送气变声,并要细水长流地呼四到八拍(看乐句需要),才算完成。 2、快吸快呼: 这种方法在唱快速的练习曲和声乐曲时用。属练习中较难的一种。在日常与同学们练习与交流时发现,虽然女声的花腔多用这种方法,但初级时,大多女声不如男声,可能是体力不同的原故吧。这种呼法要在放松的基础上,借助横膈的力量上下反弹,有弹性地控制气息,使每一次呼气都很准确,时值强弱恰到好处,练习时我们可以用"狗喘气"的方法来熟练。 3、快吸慢呼也很多用:在歌曲结尾处有时只有很少的地方可偷气,练好了快吸慢呼,你就可游刃有余地完成它。有个别曲子有机会让你一口气拖出十几拍,来展示你的呼气功底,练好这类呼法,就可以使你的歌声如锦上添花。二、歌唱中歌曲情感的把握及其运用 学会了气息的灵活运用等基本的唱功,只能说唱会了某一首歌曲,那只是刻板的在演唱歌曲,而不能很好的将歌曲的内容感情传达给听众。这就需要我们将个人的感情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注入到歌曲之中,因此,我们在演唱每首歌曲之前要学会把握歌曲的感情和内容,学会如何将感情注入到歌曲之中,学会用感情去唱歌,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在舞台上适当的运用一些形体动作,才能给观众留下视觉,听觉和感官的享受,才能做到演唱者与观众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感情的传递和升华。 (一)把握歌曲感情和内容每个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的内涵,它主要是指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思想感情。每首歌曲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精神,由于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在处理题材、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作曲家特有的风格特征。通常情况下,我们拿到一个作品时,指导老师会先让我们反复朗读,了解歌词,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其中每句话甚至每个符号,都可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情感。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就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把握住作品内涵之后,就可根据其内容有感情的演唱。如歌曲月之故乡,这是一首深情的游子怀念故乡的抒情曲,语言质朴感人,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全曲是一种四句体乐段结构,起承转合不断变化。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对于这样的歌曲,要反复朗诵,感悟其内涵,演唱时要把握好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要深情些,要体会到音乐情感方面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不断向前推进,而唱到“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时,则要加大力度,并适当放慢速度,然后再逐渐恢复原速,最后在结尾时渐慢、渐轻,把思乡之情轻轻的予以抒发,进而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二)感情的投入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会用情唱歌,将感情融入歌曲当中。音乐是情感艺术,每个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的情感产物,里面包含着作者的深厚感情。声与情,从来都是歌曲演绎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好的演唱者不仅要有好的技巧,更重要得是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出色的呈现给观众,因为声乐不仅仅只是听觉艺术,更是听觉、视觉与感观的综合艺术,情感表达到位,才能激发听众强烈的共鸣。如歌曲孟姜女,这是一首婉转而又凄美的歌曲,演唱者必须全身心投入。歌曲开始要用凄凉的语调来演唱,而且要注意感情的连贯性,当唱到“哭倒长城八百里”高潮部分时,要将感情完全释放,并带有哭腔的演唱。很多歌手唱到这儿时激动的落泪,这说明歌手的感情已达到极至,这样也才会引起听众的共鸣,做到与听众充分交流的目的,这也才算得上一次成功的表演。同样是这首歌,演唱者如果从头至尾只注重声音与技巧,而缺乏感情和表演,那就显得十分枯燥无味,苍白无力;这只能说是顺利的完成了作品,而不是完美的表现作品。总之,感情的合理投入与运用,才能将歌曲完美的表现出来。(三)演唱中的形体运用如同刚才所说,歌唱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形体表演对一个演唱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歌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再进一步说,它可以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做到演唱者与观众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感情传递和升华的作用。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能歌善舞,如新疆的歌曲,大多都是载歌载舞。如果只有“唱”而没有“演”,只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器官就会缺少艺术韵味,缺少真实感,显的非常单调。从舞台演唱技巧来讲,适当的形体动作,可以帮助演唱者找到演唱的感情,做到情感与力量的完美交融,必要时还可以起到放松身体的作用。比如歌曲的高潮,高潮是歌曲中表达感情最强烈的部分,它一般表现在旋律音较高和力度较强的地方,当歌曲进行到高潮时,演唱者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能力,巧妙地进行设计和安排形体动作,以求更好地表现。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一定要使人感觉这个演员落落大方、精气十足,毫无拘谨的感觉。当然,形体表演再带上点戏剧化,就更有 艺术 魅力了。声乐演员绝不能把生活中那种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的作风带到舞台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演和感情表达、塑造声音、情感与人物形象的密切关系,努力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表演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声乐演员一出场首先要“精神抖擞”。“人有了精、气、神,一上场的台步和身段就透着一种振奋的感觉。”【3】(第92页)声乐演员就是艺术的表现者,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艺术的风度,就应该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美! 人类社会就是由各行各业不同职务、不同地位的人组成。不同的职业、职务,不同的学识、修养,不同的经历、遭遇,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身份特征。声乐演员需要注意仔细观察生活,去积累创造人物形象的模特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物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使自己达到忘我的程度,这才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声乐演员只要在生活中留心对人进行细致的观察,随时都能得到观察的结果。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例如当演唱英雄赞歌时,要被战斗英雄所感动;当演唱牧歌时,要被美丽的草原的景色所陶醉;当演唱十里风雪时,要激起内心对黄世仁残暴行为的愤怒等。演唱者要使人受到感动,首先要自己被自己感动;要使别人陶醉,首先要使自己先陶醉。要想获得预想的艺术效果,演唱者必须动用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 总之,演唱一首歌曲,使用恰如其分的演技和真实的感情,才能将歌曲所表达的人物角色性格特征表演出来,也才算把歌曲唱好了。“声乐演员的高超技艺,必须以生活为依据,从芸芸众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扮演角色不同,就要有不同的性格,成为个性很强的性格演员。”【4】(45-47)这是声乐演员在表演上应该努力下功夫的课题。声乐演员上场演出,首先对观众要有一种热情服务的正确态度。同时,注意上场的动作要潇洒、自然,有适度感。因为,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想给观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声乐演员从一上场就要注意努力表现出良好的台风。让自己的演出有一个美好的开端。在演出的全过程中,从头到尾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台风,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艺术的创造之中,去歌颂美、表现美,把美妙的歌唱艺术献给祖国和人民。结 语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演唱风格,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特点、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情趣。同时,要准确把握好每首歌曲的风格,在较好的掌握了演唱技能后,再深入了解歌曲内容,深入歌曲的角色,恰当运用感情,用情去歌唱,用心去体会,抓住每个音符,不放弃任何一个感情标记。歌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与个人的经历,知识面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应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丰富自己的阅历,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而准确地、完整地塑造出一个个艺术形象。演唱时通过对作品内容、时代背景及情感的把握,再加上情感投入,灵活的气息运用,从而完整的表现作品。作为声乐的学习者,还要以歌唱艺术为依托,将所学声乐唱法不断创新和发展下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致 谢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张伟老师。张老师从一开始的论文方向的选定,到最后的整篇文论的完成,都非常耐心的对我进行指导。给我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和建议,告诉我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细心的给我指出错误。他对专业研究和对该课题深刻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张伟老师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的治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 徐希茅.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2-130.2 周青青.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55-71.3 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89-120. 4 林俊卿.歌唱发音的歌唱基础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5-60.5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52-153.6 甄立夫.科学练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63.7 龙军华.科学歌唱方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08-113.8 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 M北京音乐出版社,1994,(4):12-20.9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 J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32-50.10 张鹿樵.声乐入门. 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2):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