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泥塑艺术的艺术魅力.doc

    • 资源ID:4017413       资源大小:3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泥塑艺术的艺术魅力.doc

    毕业论文题 目:浅谈中国民间美术-泥塑艺术的艺术魅力学院名称:美 术 学 院年 级:2006 级学生姓名:田 真学 号:200616140111指导老师:康 全 安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前言1泥塑的起源与发展1泥塑工艺3泥塑地域特色3大型泥塑作品和陶俑5结语7参考文献7致谢7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泥塑艺术的艺术魅力田真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06级 指导老师:康全安摘要: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用泥巴捏塑出来的形象称为“泥塑”。或素或彩,形象有人物、禽鸟、走兽、花果及种种附属装饰物,其中以人物造像为主流。泥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供案头欣赏的小型泥塑和儿童玩具,另一种是体积较大的宗教造像。泥塑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几千年间,历久不衰,不断散发出它古朴、单纯,美轮美奂的魅力。关键词:泥塑 民间美术 工艺美术Abstract: The clay sculpture art is an ancient common country folk art, the image out of clay molded called "clay." Or elements or color, image figures, birds, beasts, flowers and fruits, and various ancillary ornaments, statues of which the mainstream characters. Clay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art, its two forms, one for the desk is a small clay sculpture and children enjoy the toys, the other is larger religious statues. The expression means mainly clay bas-relief, deep relief, carvings, etc.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long lasting, it is constantly emitting a simple, pure, beautiful charm.前 言泥塑艺术历史悠久,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不失民族特色,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故事中,始祖女娲氏曾用双手抟捏大地黄土,仿照自己的形貌,捏出一个个能言会语、直立行走的小东西,女娲给他们起名叫“人”。 泥土本身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资源,女娲以泥造人的传说,表述了华夏子孙对泥土和生命的认识。从此不难看出,泥塑在我国的历史渊源和地位。众多的泥塑艺术不仅有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和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一、泥塑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山东省大坟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猪、陶羊、陶鸡、陶鱼、陶人面等,这些古来而珍贵的艺术小品,足以证明中国泥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春秋战国时期渐渐增多,造型突破商周浑厚、古朴的风格,往写实、生动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的雕塑艺术奠定了民族传统的基础。汉代泥塑已经有泥牛、瓦狗、马骑、倡俳等儿童玩具出现。令一方面,为丧葬服务的泥塑随葬品也种类繁多,在两汉墓葬中发掘的大量的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造像盛行,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以陶范充泥磕印的佛像,这类以模子捺泥磕印而后烧制成陶佛的方法,就是后代儿童玩具中烧陶片模的雏形。唐宋时期,能人巧匠辈出,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唐朝国盛,当时丝绸之路畅通,中西文化,宗教活动,民族融合等条件成为泥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时的泥塑作品造型精美,色彩斑斓,与汉代古朴淳厚的风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泥偶彩塑造型繁博,在于宋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宋代泥塑传世不少,有名的有小瓷孩,小瓷妇人,瓷观音等。元代泥偶传世较少,文献记载也少,在元代泥塑被偶人被称为“磨喝乐“元代的磨喝乐不仅是泥孩一种形式,还有金刚、菩萨等佛像。”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明清时期,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的魅力依然经久不衰,尤其以小型泥塑,或作为孩童玩具,或作为案头摆设。专门生产泥塑的手工作坊逐渐兴起,几乎遍布全国,形成了以地域特色、和表现手法划分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二、泥塑工艺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泥塑泥塑工艺,随时局而变化,时而兴盛,时而衰败。至“文革”时期,泥塑工艺落入低谷,一度一蹶不振;改革开放后,特别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破坏的寺庙逐步进行大规模维修、翻建,泥塑艺术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三、泥塑地域特色民间泥塑的创作者多为农民,因此泥塑在我国产地广泛,一是由于材料取之方便,二是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以惠山泥人,泥人张在我国最具知名度。继天津泥人、无锡泥人这两个中国南北泥塑的流派后,而凤翔泥塑,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高密叫虎,河北玉田泥塑,广东潮州泥塑等各具特色。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在明代已闻名于世,以清代最盛,其前期作品主要是儿童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明万历年后,开始塑捏戏剧人物形成了“手捏戏文”。1935年左右,开始用石膏翻制泥塑品,从此,惠山泥人用泥和石膏两种原料进行生产,形成了造型简朴、完整、单纯的特点。惠山泥人造型夸张,色彩鲜明,“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其作品大体分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戏剧人物,造型细致,表现生动,称细活,主要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一类为翻模制作,大批生产,称粗活,也称耍活。但彩绘却是手工完成,凭借娴熟的画工一件一件画出来,这部分作品多为儿童玩具。泥人张是指天津彩塑世家,据清人张焘津门杂记记载:"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向所捏戏曲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驰名。西洋人曾以重价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而为人做小像(捏像),尤其长技也。",由此可知,泥人张的制作技术之精湛,造型之准确。泥人张历经四代,已有100多年历史。张玉亭是泥人张第二代,他善于从动态中塑造人物,创作了许多传神佳作。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在技法上继承了前两代的优良传统,毕生作品超过万件,在写实与夸张、塑与彩的关系处理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泥人张第四代是张铭、张钺兄弟俩人,泥塑风格具有含蓄、内在的特点。新作品不断涌现,成为中国泥塑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展示出不同人物的生活气息。陕西凤翔泥塑相传已有600多年历史,凤翔泥塑多为泥雕挂片,大者1米,小者如孩子手掌般大小。凤翔泥塑以泥虎最具特色,虎的造型夸张生动,既威风凛凛,又憨态可掬,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虎的头部画满各种文字,立起的大耳朵和尾巴则缀以随风颤动的小花、小鸟和蝴蝶。使之威风中不乏几分妩媚,充满了童趣。浚县泥咕咕和淮阳泥泥狗同属河南民间玩具,在北宋时期已十分盛行,主要集中在浚县和淮阳。浚县泥咕咕多表现“骑马将士”“独角兽”及各种飞禽走兽,所塑战马颇具特色,头部高昂,雄姿勃发,具有豪放昂扬的气势。浚县泥咕咕是一种能吹响的玩具,题材包括不同的鸟类,生肖等。淮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泛称,河南淮阳故称宛丘,也称陈州,是古代传说中伏羲、女娲、神农建都之地,也是女娲以泥土造人的地方,每年二月,淮阳人祖庙会,都会出售泥塑黑底彩绘玩具,当地人称之为泥泥狗。淮阳泥玩具“人祖猴”,民间也称它为人祖爷,其形象半人半猿,概括简练,披身毛发,腹部有女阴符号,黑色打底,彩绘奇幻,给人一种神秘古拙之感。高密叫虎是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的泥玩具,起源于明代,当时有一聂姓人家从河北迁居于高密,为了养家糊口重新操起了老家带来的手艺,制作一种装在泥墩中的烟花,为了吸引顾客,他把泥墩捏成娃娃形,放完烟火后,泥墩就成了的玩具。后来火药紧缺,泥墩就成了独立的泥塑玩具,并一直流传下来。高密叫虎泥塑造型敦厚朴实,简洁夸张,彩绘装饰独具特色。叫虎方头短身,五官分布疏朗均匀,温和中有威猛,虎腿粗壮有力,虎尾却似浮雕状立于臀部,稍有凸起。其制作工艺为翻模成形,经烘干,涂粉,彩绘等数到工序。北京的泥塑主要有彩绘脸谱和泥偶兔爷。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但这门艺术也经历过一段沧桑。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各大庙会的玩物摊上就有脸谱出售。那时西城有位姓桂的满族人,爱好京剧,能诗善画,尤其爱好京剧脸谱。他每月领了俸禄钱粮,吃饱了没事可做,就用胶泥塑了一具脸型,晒干后,用它做模子,翻出些泥坯,模仿舞台脸谱勾画上色,经过不断改进,越做越精细,送给亲友,很受欢迎,久而久之,人们称呼他“花脸桂子”。 继“花脸桂子”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泥塑脸谱艺人,比较有名的如登如霖、李荣山、赵友三、石家兄弟、马成子等。这些老先生在脸谱艺术上各有风格,各具特色。泥塑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四、大型泥塑作品和陶俑没有庙宇,泥塑不可能象今天一样兴旺,没有泥塑,庙宇也不可能如今日一般繁荣。庙宇与泥塑,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载体,缺一不可。从中国的历史沿革来看,但凡庙宇兴盛的年代,泥塑艺术一定是蓬勃发展的。寺庙中的宗教造像彩塑寺庙中的宗教造像彩塑是中国泥塑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亮丽一笔。彩塑宗教造像的兴起中国的宗教造像彩塑从彩陶演变而来,彩陶艺术在造型花纹上逐步从简单到繁复,后来又从日用品发展到陶俑,从陶俑又逐步转化到寺庙中的宗教造像彩塑,这种彩塑自结伴人生后,千余年来,从未间断,且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其内容多为佛教造像为主流。它们长期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在中国大地上十分普遍。西汉末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彩塑佛像在中国开始盛行,艺人们在继承传统造像的手法上,又吸取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精华,使中外的造像艺术得到有机结合。早在南北朝时期,甘肃省的麦几山和敦煌便出现了宗教造像彩塑,这两地的泥塑造像便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代表,其中举世瞩目的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代的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雕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塑造的都是佛教神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均采用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泥塑技法,用点、染、刷、涂、描等施彩方法,再现了佛国天界的风采。唐代的彩塑艺术中国宗教造像彩塑艺术的顶峰时期在唐代,以画家吴道子、周日方为代表的佛教造像盛行一时,造像或气势雄伟、形象健劲,或肌肉丰腴、面容饱满,创造出佛的庄严典雅,菩萨的亲切端丽,弟子的容忍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威严,供养者的虔诚唯诺,这些不同的形态,统一在佛教群像中,创造出佛国的美好理想境界。如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内的彩塑,塑工写实沉厚,生气栩栩。敦煌莫高窟的众多塑像中,也以唐塑像占的比重最大,制作也最为精美,比例匀称,面相丰腴,双手纤巧,两足丰柔,显示出温柔妩媚的神采。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江苏吴县的保圣寺罗汉彩塑,为唐塑宋修的珍品,原18尊,现尚存9尊,罗汉比例适度,衣褶线条流畅,富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细节刻划极精,是中国罗汉塑像中的精品。宋辽时期的彩塑艺术宋辽时期的彩塑逐渐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风格清秀俊美,衣纹疏朗自然,造型较为洗练。在佛教造像为主的前提下,又增加了道教的造像。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4O尊彩绘宫女塑像,系宋代产物(明清时期重新彩绘过),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它们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表现了各自的独特个性和不同的思想感情。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 自然生动。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山东长青县灵岩寺的4O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山西大同华严寺内的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富,衣饰飘带流畅自如,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其中尤以合掌露齿面带笑容的菩萨像最为生动,塑法罕见。明清时期的彩塑艺术明清两代的宗教造像彩塑,更为丰富多彩,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后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期间出现了不少刻意求精的作品,由于清代中晚期程式化的雷同,也出现了一些缺乏气韵的作品。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雕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尤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著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是丝绸,近看才知是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场面宏大, 内容丰富,为500罗汉和十神王像,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建筑之中,构思精巧,塑工细致。陕西三原城隍庙内的二十四尊乐女彩塑像,大如真人,容颜端丽,所执乐器各不相同,表情、手势动态各异。云南昆明筇竹寺内的500尊彩塑罗汉,所塑群像间距得体,相互呼应,色彩协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结语:在今天,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彩塑作品为民间彩塑,它越来越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它朴实、直观、真实,浓郁的地方特色,精湛的工艺,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种极为典型 、古朴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它真实地记录了民间艺术发展的轨迹,时至今日它又散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 1泥塑纵横谈. 浙江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年第三期. 2徐华铛. 文化论丛. 3王树村. 中国民间美术史. 岭南出版社.4华梅. 天津人民出版社.ISBN 7-201-04959-3. 2005.2.5范扬. 中国美术史.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88-070-5/J.002. 2003.6中国工艺美术. 致 谢本论文是在导师康全安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泥塑艺术的艺术魅力.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