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与《达洛卫夫人》之互文性研究.doc
时时刻刻与达洛卫夫人之互文性研究 姓名: 学号: 班级: 中文摘要互文性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后现代小说时时刻刻与现代主义小说经典达洛卫夫人之间有着互文关系。时时刻刻运用互文性策略传承了达洛卫夫人的风格和主题, 对经典进行了重塑和阐释。坎宁安运用巧妙的角色安排,以达洛维夫人为中心点,将处于不同时空的三位女性达洛维夫人、布朗夫人、伍尔芙夫人置于同一文本并互相联系,手法新颖,匠心独具。凭借清澈流畅的语言、对女性心灵世界的细腻描述,辅以内心独白、深度意象和蒙太奇等手法,坎宁安深入角色们万花筒般的意识,对一系列问题如生与死、癫与智进行了严肃探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在评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它是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对伍尔芙精神世界的一次遐想式的探询和论证,以及对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艺术上的重塑;而同时他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这一双重目的,构成了这部小说不同凡响的品格。本文第一部分就时时刻刻与达洛卫夫人中塑造的人物及人名的戏仿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二部分比较两部作品中相同的象征性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指涉关系;第三部分从整体文本来看,互文手法与内部结构结合分析下的互文策略;第四部分分析了坎宁安对伍尔夫所关注的女性主义与同性恋问题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图借用茱莉娅·克丽丝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分析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分别从情节与角色、主题与意象、以及写作技巧等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达洛维夫人对时时刻刻的影响,以全新的视角发掘伍尔芙对后代作家的深远意义。关键词:互文性;戏仿;达洛卫夫人;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刻刻;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的互文性“The Hours” and “Mrs.Dalloway” in IntertextualityAbstractIntertextual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after one of modern fiction. American postmodern novel "The Hours" and the classic modern novel "Mrs. Dalloway"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re."The Hours" the use of Intertextuality heritage of "Mrs. Dalloway" in the style and themes were remodeling and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By entitling his novel “The Hours”one of the titles Woolf considered for her novel in its early stages, Cunningham manipulates Mrs.Dalloway in his “Mrs.Woolf”, “Mrs. Brown” and “Mrs. Dalloway”, either as the three narrative strands or as three major characters.Besides,he expressed his viewpoint about some themes, such as theme of death, response to life, and infused his own conception in some images, like parties and flowers, all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Woolfs text. In addition, Cunningham also shows his indebtedness as a postmodernist writer to his modernist canon by employing similar techniques such as the techniqu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By adopting and adapting the anterior text in a variety of ways, Cunningham weaves the intertextual elements in his own writing and creates an innovative text.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dying with Dalloway "creating the character and were parodying for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ame in the two works, and the symbolic imag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whole text, intertextuality and intern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ntertextuality strategy, The fourth part analyses of Woolf's concern Cunningham feminism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omosexuality.Adopting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u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texts and investigate how Cunningham manipulates and transforms the anterior texts and, accordingly, establishes a two-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self and Woolf.Key Word: intertextuality; parody; Mrs.Dalloway; Virginia Woolf; The Hour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Hours目录前言21、两部小说中人物间的互文策略31.1人名32.1人物形象52.1.1理查德与塞普蒂默斯52.1.2.多个“达罗卫夫人”62.时时刻刻达罗卫夫人手法、结构、风格的互文92.1直接引用的手法92.2意识流手法102.3平行结构102.4小说风格113.时时刻刻与达罗卫夫人中意象的互文性策略123.1花123.2房间、宴会133.3疾病143.4死亡154.两位作家主体思想的互文渊源184.1关于女性主义184.2关于同性恋205.结论22致谢23注释24参考文献25外文翻译27时时刻刻改编剧本27The Hours47前言“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和女性主义学者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根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推演出来,是指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也就是说,文学本身存在着互涉关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只是一个作者的作品,而是它与其它文本的关系。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与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巴赫金认为对话就是在语言、涵义和文化层面上进行着的一种贯穿不同时代,涉及人类生活各个领域,范围大小不一,层次高低不同的思想行为交往理论,“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作者都无法规避先前的或现在的文化语境中已有的文本,“没有谁可以宣称自己与他者无关”。事实上任何作者写作时都有意或无意地对其它文本进行模仿、改造与转换。在一些后现代作家那里,互文性是他们有意采取的文本策略。1999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的小说时时刻刻,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然而,它的作者迈克尔· 坎宁安深受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时时刻刻中则表现为它与达罗卫夫人之间的互文性。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但学术界的研究大都围绕着女性主义进行,很少从互文角度剖析它与达洛卫夫人的仿写关系。本文认为:时时刻刻的互文策略,并不是对达洛卫夫人简单的模仿,而是匠心独运的创新与超越;与此同时,坎宁安还对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做出了反思与发展。可以说,时时刻刻是对达洛卫夫人的评注,是坎宁安以后现代的姿态向现代女性主义先驱伍尔夫遥致崇高的敬意。读过达罗卫夫人的读者再读时时刻刻时,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坎宁安在其小说中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时时刻刻从人物到情节、从主题到象征对达罗卫夫人,以及伍尔夫本人的思想、生平进行了全面的、刻意的互文。虽然互文手法多样,但互文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以下将分方面就时时刻刻与达罗卫夫人之间的互文性策略进行分析和说明。1、两部小说中人物间的互文策略1.1人名如果我们把人物形象看作是符号,那么名字就是符号的符号,是刻画人物的最基本成份之一。而人名也可以是互文的,因为“作者直接采用现存文学形象的名称和特点,就是既承认人物的业已存在,承认他为人所熟知的表征,同时又建立一个独立的参考体系。”1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90-901时时刻刻与达罗卫夫人中相同名字的人物相互指涉,如同镜子一般。时中的三个女性被达洛卫夫人这个名字紧紧联系,时中的伍尔夫是创作中的达罗卫夫人,劳拉是阅读中的达罗卫夫人,而克拉丽莎则是现代版的达罗卫夫人。达中的达罗卫夫人显示了乐生、理智与随俗的本性,以及独立不羁的一面。坎宁安塑造的三个女性人物发展丰富了达罗卫夫人的形象,无论是弗吉尼亚、劳拉还是克拉莉莎,她们都选择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从留守家庭到毅然离家,再到组织全新意义的家庭,女性的进步清晰可见。达罗卫夫人依附于丈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获得经济独立。而弗吉尼亚、劳拉及克拉莉莎的经济独立为她们赢得了人格独立,为实现自我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劳拉读书、管理书,克拉莉莎编书、写书,这正是对父权制文化的有利挑战,此外,克拉莉莎拥有成功事业,拥有真心相爱的女友,还可以跟旧恋人频繁交往而不影响与女友的感情,她的生活证明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达中达罗卫夫人的丈夫理查德为时中克拉丽莎的异性情人劳拉的儿子,他们都换后不治之症,他们都为人敏感,具有内心孤傲、高洁、矛盾、厌世的情绪。塞普蒂默斯生活在幻觉中,“他倾听着。一只雀儿栖息在他对面的栏杆上,叫着塞普蒂默斯,塞普蒂默斯,连续叫了五遍,尔后又拉长音符,用希腊语尖声高唱:没有什么罪行。”13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2,11924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8同样,理查德也拥有那些幻觉,“我把它们看作是黑色火焰的聚集;我是说他们既黑又亮。其中一只有点像一条黑色的兴奋激动的海蜇。它们刚才还用外语唱歌来着。我想他们唱的是一首希腊歌曲,古希腊歌曲。”2 克拉丽莎的女儿在达中是伊丽莎白,有一个同性朋友基尔曼小姐,在时中是朱丽娅,她的同性倾慕者是玛丽·克鲁尔,而两部小说中的那两位母亲都对这两位小姐心存芥蒂,虽然出于不同的原因。达中“克拉丽莎自忖:像她之类的人,都是世界上最残暴的东西,笨拙而又火辣,专横,虚伪,窃听,嫉妒,不择手段”3。时里克拉丽莎同样心存不满,“骗子,克拉丽莎心想。你骗了我女儿,可骗不了我。谁想征服别人,我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跟太多男人一样坏,一样富有侵略性,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4 此外,时中的克拉丽莎的同居伙伴叫萨利,那也是令达洛卫夫人倾心的女友的名字。达中的休对应着时沃尔特,布鲁顿夫人则对应着奥利弗。坎宁安并未像伍尔夫那样在同一时空为主角找一个替身,但时里,理查德的自杀却指涉了达中赛普默蒂斯的自杀。即便是布朗夫人,她在达中并没有出现过,但同样是伍尔夫的另一篇文章本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2.1人物形象从伍尔夫到坎宁安,从达洛维夫人到时时刻刻,时代、风俗、政局、生活方式都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内心的寂寞、孤独、恐惧、彷徨似乎丝毫未变,内心与外界不可避免的对峙和无可奈何的和解也没有改变。2.1.1理查德与塞普蒂默斯达罗卫夫人中的震弹症受害者赛普蒂默斯是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们不同程度孤寂与恐惧感的极端象征,他在战中及战后的生活和心理感受深切地揭示了死亡的悲怆和战争的灾难。同样,坎宁安笔下的理查德,作为一个作家十年呕心沥血创作一部小说,但身患艾滋病,又有同性恋情结,他的疾病被认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一种道德惩罚。他也被逐于社会的边缘,现实中得不到理解,周围歧视的眼光使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他躲在黑暗中,但他向往光明,如同赛普蒂默斯的妻子一般,只有理查德的女友克拉丽莎一直鼓励他,是他与整个社会的唯一纽带。达中塞普蒂默斯会叫妻子作记录,“抽屉里塞满了她记下的他讲的话:关于战争,关于莎士比亚,关于伟大的发现,还有,无所谓死亡。”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32 他幻想死亡,常说:“快溺死了,真躺在悬崖边,头上海鸥飞翔”16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33,1412345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55,51,171,54 时中以作家身份出现的理查德,也爱习惯性的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我要把什么都写进去,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可能过的生活。我还要写一写我们死亡的一切可能的方式。”2 由于疾病缠身,导致内心无比脆弱和敏感,他们对待死亡,已经无所畏惧,甚至把死亡当作是对现世的抗衡,虽然塞普蒂默斯到最后他心里仍想“他要等到最后罐头。他不要死。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但当他看到医生霍姆斯来到门口,他“喝了一声:给你瞧吧!”9便纵深一跃霍姆斯象征着保守势力的残酷,塞普蒂默斯被逼的发疯,宁可自尽来维护个性与独立的精神。而理查德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那儿并不需要我,对吧?这聚会只要以我为主题便可开下去,有没有我都一样,其实它已经开始了”,甚至“后交的一些朋友却已经把他看作死人了”。他无法忍受自己因“得了艾滋病,发了疯,又表现得很勇敢,所以才得奖”3,而和他的工作毫无关系,他感到生命的可悲和无意义,他只“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最普通的早晨”。4可是这些都不可能了。他粲然一笑,摔了下去理查德与塞普蒂默斯在心理层面是相似的,理查德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事实就是如此”5,而所有人都认为塞普蒂默斯疯掉了,他自己在整日惊恐中也认定自己“一辈子孤独”。6他们都不肯屈从,不愿随波逐流,最终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这无法再面对的一切。2.1.2.多个“达罗卫夫人”从故事内容的编排看,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讲述了一个女人一天的故事,到了坎宁安笔下时时刻刻中则被演化为三个女人一天的经历,甚至伍尔夫本人也被编织到其仿写文本中,充当其中的一个女人。她们分别处于不同年代与地点,表面上没有任何关系,但一生的命运都与“达洛卫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在20世纪20 年代伦敦的伍尔夫,是创作中的“达罗卫夫人”,她在市郊养病并开始创作达洛卫夫人,这正是坎宁安进行仿写的“基础文本”。在坎宁安笔中,现实中的伍尔夫正遭受自己笔下“达洛卫夫人”命运的精神折磨,她苦苦思索主人公的命运,是要她去死吗,最终她改变了主意,选择让小说中一个精神病患者去自杀。丈夫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有人死去,她说是为了突出活着的人的价值。在此坎宁安将伍尔夫的命运与达洛卫夫人巧妙地进行了互文转换,坎宁安的做法:伍尔夫让“达洛卫夫人”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将伍尔夫生命的最后一幕前置:她将在预感神经崩溃再度发作之际选择自尽,伍尔夫的选择,正是为了“突出活着的人的价值。”1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30,31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洛杉矶的劳拉,是阅读中的“达罗卫夫人”,作为达洛卫夫人的读者,家庭生活和睦安逸,并怀孕在身。在这一切完美的影子之下,她为受困于平庸的家庭生活而感到痛苦,就像小说中的达洛卫夫人,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在她想轻生的时候,理性的思想使她刹那间产生了对于家庭的责任意识,她仿佛顿悟到伍尔夫的话语:死亡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她热爱生活,尽管她对生活的爱是毫无希望的爱若她自杀,也就意味着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还有正在自己体内发育成长的另一个孩子。”2但生下孩子后,她还是毅然选择了离开,去过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她认为这是她的权利,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抛弃孩子是母亲最恶劣的行径。她延续了达罗卫夫人外在传统,以家庭为重的好妻子形象,但内心也有达罗卫夫人般矛盾、不羁的一面,她们不甘“生活正式如此屈辱,克己”13456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58,161,76,76,76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5,不甘强迫自己“她要起床,她要开开心心”2。但她与达罗卫夫人不同的是,她在精神上是独立的,作者似乎借助布朗夫人与达洛维夫人对比告诉我们,真正的独立源于精神,做到在精神上不依赖他人才是妇女解放的最终归宿。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克拉丽莎,是现代版的“达罗卫夫人”,时时刻刻中的她在人物性格方面与达罗卫夫人中达罗卫夫人是互文的,“买花”和“举办宴会”都是表现她们人物性格的重要意象。达中达罗卫夫人表示“对于她自己扮演的角色来说,太费劲了,她并不愉快”,“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模样,只觉得好像是钉在楼梯顶上的一根木桩。”3她每次设宴,都有这种超脱的感觉。时中的克拉丽莎在得知萨利丢下自己与奥利弗吃午餐后,心中突然充满一种失落感,并且不好的情绪逐渐蔓延,“她感到自己的幽灵就在身边徘徊它生机勃勃,坚不可摧,却又极其迷茫朦胧,虚无缥缈”4,眼前厨房的一切“都只是一些选择而已:一件又一件,要活着不要”5,她想要跳出这种生活圈子,“回到自己的另一个家去,那儿没有萨利,也没有理查德,唯有克拉丽莎真是的自我”6。两个达罗卫夫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思索什么是属于自己的生活,什么事真正的自己,他们虽然在设宴的过程中遭遇内心的跌宕起伏,却都仍对现实的生活、家庭、家人充满爱意,面对死亡,他们的共同态度是,肯定它始终解脱,但并不追随。达中的达罗卫夫人“她觉得自己和他像得很那个自杀了的年轻人。他干了,她觉得高兴;他抛弃了生命,而她们照样活下去”。1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772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4时中卡拉丽莎也懂得“以后的时日将黑暗的多、艰难的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珍爱这座城市,这个早晨,并对未来充满极大的希冀。”总之,从“前文本”达洛卫夫人到“后文本”时时刻刻,不难看出,坎宁安在对伍尔夫文本进行创造性仿写过程中思想的交流、对话与碰撞。而在伍尔夫打算写达洛卫夫人时,她曾把书名定为时时刻刻。但她的这个计划最终由坎宁安实现,这个名字运用从侧面也标志着两本小说巧妙的内在联系。2.时时刻刻达罗卫夫人手法、结构、风格的互文2.1直接引用的手法“引用”,是指“再造一段表述(被引用的文本),该表述从原文中被抽出来,然后引入受文中”2,一种逐字逐句的直白的借用。这种被插入新文本中的表述会产生新的价值。时时刻刻中出现四大处引用现象,这些引用主要出现在时时刻刻文本中“伍尔夫太太”和“布朗太太”的章节当中。例如:译林版时时刻刻的序曲第3页便引用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给丈夫的遗书。 译林版时时刻刻第27页至第31页,在“布朗太太”的第一节里,分别出现直接引用大段译林版达罗卫夫人中第3、4页的内容,达罗卫夫人刚出门去买花的路上遇见彼得·沃尔什的情景。译林版时时刻刻第37页,引用了译林版达罗卫夫人第4页的内容:在胜利和风铃的叮当声中,以及在头顶上方高高飞翔的飞机那尖利的声音中,是克拉丽莎所热爱的:生活;伦敦;在六月的此刻。还有译林版时时刻刻第129页,引用了译林版达罗卫夫人第8、9页的卡拉丽莎关于死亡的思索。然而,这种引用并非简单的重复,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转述别人的言语。从作者写作方面来说,引用给他的写作过程提供了资源,是其写作的出发点。“布朗太太”一节的引用,一方面表示她正在阅读达罗卫夫人,一方面又折射出布朗太太对于这部小说自己的领悟以及影响。从读者接受的方面看,这种引用使读者看到了外在承接和外在借用的痕迹,从而可以动态地审视互文关系,看到写作这一过程的全貌。2.2意识流手法从整体文本来看,时时刻刻作为坎宁安向这位意识流大师致敬的一部大胆创新之举,令不少评论者折服于他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手法的出色运用,包括大量的想法、回忆、渴望、惋惜、不停地涌过人物的心头,被巧妙的协调的结合在一起等等。作为前辈,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真实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对“生活的本来面目”的确认,标志着作家创作视野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反映了她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态度,在她的小说里建立起不同于传统作家的“创世”意图与理念的文学只秩序,也不同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处理方法,它是伍尔夫生活阅历和观察感受的真实反映。伍尔夫重视人的内心活动、情绪的千变万化、一瞬间的感觉以及触发的联想。她的精神情感和对作品的审美情形成一种深层内聚力,它使散漫的意识流动凝聚起来,升华为一曲独特华美的旋律。而坎宁安不仅仅是把读者引向伍尔夫无与伦比的作品当中,更重要的是他重新肯定了伍尔夫历久弥新的重要性。他的小说略去了来龙去脉的交待,打乱了客观时序,根据人物意识的逻辑与情感的选择进行重新组合,再加上坎宁安所擅长的分角色叙述手法,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的再加工,创作出了他自己的作品。2.3平行结构批评家福勒曾比喻,互文像“一张将原有文字刮去后再度使用的羊皮纸,在新墨迹的自里行间还能隐约地看见先前文本尚未擦净的遗痕”。1胡全生.英美后现代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7阅读时时刻刻首先映入读者脑海的,是故事结构的似曾相识,情节发展却又出奇的自然而流畅,试比较时时刻刻与达罗卫夫人的情节发展,处处流露出坎宁安对后者的效仿痕迹,以两部小说的第一章节结构作比较:作品时间人物地点动机情节一地点情节二视角达洛卫夫人六月早上克拉丽莎伦敦买花等汽车开过时遇见斯克罗普,认为她很可爱人行道-公园邦德街遇老朋友休,想起彼得和理查德都不喜欢他见一辆汽车,露出王后或首相的脸时时刻刻六月早上克拉丽莎纽约买花等红绿灯时,遇见威利巴斯,认为她很性感穿过第八街和第五大道交叉处-第八街-公园-广场遇见沃尔特,想起理查德不喜欢他看见一个活动房子,里面探出 著名的脑袋-梅丽尔斯特里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坎宁安还有许多对达洛卫夫人的情节的效仿,如小说中经常提到人物的失败感,达洛卫夫人中也有很多同样表达。还有在时时刻刻中,萨利应邀去赴约,但克拉丽莎未被邀请,因而十分失落;在达洛卫夫人里,同样达洛卫夫人同样对布鲁顿夫人只邀请理查德而没有邀请自己也感到不快。坎宁安从达罗卫夫人的故事里提炼出手法结构,然后注入新的东西加以诠释,根据自己所要给读者产生的效果,重新忠实的构造了这一结构。“体裁仿作不重风格,而重超文本身”12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6,46。读者,除感觉到作者在小说结构的构思上的巧妙之外,留下更深的印象则是坎宁安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入探讨。2.4小说风格从小说的整体风格比较来看,时时刻刻对达罗卫夫人的风格效仿的惟妙惟肖。达洛卫夫人作为“一种风格的标本被充分表现出来。”2首先坎宁安与伍尔夫一样致力于将注意力倾注在小事物上,这注定了它充满诗情、细腻的语言;他还善于发掘人物内心世界,运用意识流手法,采用伍尔夫式独特的句式,即带有括号注解的句子。如:她拿起了针,觉得自己好比一个没有人保护的女皇(彼得突然来访使她十分惊讶使她感到烦恼),他的胃病都已熟睡,任何人都可以溜进来达洛卫夫人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02 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4她悄悄返回楼上,以免引起耐莉的注意。(为什么她对用人总是那么躲躲闪闪的,像犯了什么罪一般?)她来到自己的书房,轻轻关上门。时时刻刻2 坎宁安同伍尔夫一样,通过括号里的评述转换视角、语气,作者的进入改变了括号内外文本语调的变化,对主线起到了响应和强调的作用。3.时时刻刻与达罗卫夫人中意象的互文性策略意识流文学常用的方法有小中见大,微观中见宏观;顿悟,一刹那显示永恒;象征性意象;对照等。达罗卫夫人与时时刻刻都设置了许多象征性意象来揭示和深化主题。象征性意象,是指运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或暗示抽象观念,或者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达罗卫夫人中屡次描述伦敦的大本钟,一方面渲染地方色彩与气氛,更重要的是象征眼前的现实,把人物从沉思或幻想中唤醒,因而是意识同现实之间的媒介。其中,花、宴会、疾病、死亡等意象是两部作品的共同意象,它们无形地在两文本内部架设起沟通的桥梁,使具体文本间具有互文性特征。3.1花达罗卫夫人的第一句:“达罗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时时刻刻中“达罗卫夫人”一章开头便互文性的也写下第一句:“还得去买花呢”。2“花”在伍尔夫的文本中是个重要的象征, 时时刻刻中的劳拉布朗的内心已经厌倦了家庭琐事,丈夫买来的黄色玫瑰从侧面展示着他男性的权威。她感到丈夫随时在监视她,丈夫不在时年幼的儿子也一直在盯着她,只有在旅馆她才感到轻松自由。克拉丽莎一早宣布要自己去买花。20 世纪末的女性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施展才华。她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她的女友帮她买花后却发现已经买好,便将自己的丢在一边的这一细节,表明克拉丽莎的生活不再受他人的控制。理查德死前的话语令她感到自己人生的卑微,但这并没有使她因此而消沉。她知道她有自己的爱人,有爱自己的女儿,因此,睡前她能够微笑的告诉我们:生活还要继续。总之,坎宁安文本中的“花”,沿袭了达罗卫夫人中“花”的象征意义。女人在某种程度上与花朵有着共通处,绽放的花朵美丽而短暂,只是作为房间或服饰的装饰,这让人联想到女性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作为附属品所处的边缘地位,她们处于男性决断力下的社会,不得不要负担的女性角色和责任,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角色成为她们扮演着的幸福。并且坎宁安还更加强化了“花”带来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展现,女主人公们都“要自己去买花”,她们不甘被边缘化,积极追寻自我价值。3.2房间、宴会屋子是束缚女性的有形物体,四四方方的围墙里尽是些琐碎的家务、责任和牵累,女人在房屋中耗尽了一生、困顿了一生。而宴会则是另一个牵绊女性的无形事物,女性用尽精力和时间换来宴会的华丽和丰盛。从小说达罗卫夫人里的达罗卫夫人到现代版时时刻刻中的达罗卫夫人,她们一天忙碌于准备宴会,一场不是为自己的宴会。达里的达罗卫夫人充满期待地举办这场宴会,这期间多次“打骨子里感到,这次宴会要失败了,彻底的失败了”12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58,1743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6,到后来,她感受到“死神闯进来了没就在我的宴会中间”,便内心愤愤然:“布雷德肖夫妇干吗在她的宴会上谈到死?管他们什么事?!”2担心、忧虑的心情令她异常警觉。最后,首相的光临,萨利、彼得都在场,丈夫理查德很高兴,她才得以委实飘飘然。房间、宴会化作一种束缚的外化表现,整个房间、宴会的气氛的异样时时刻刻影响着达罗卫夫人的心理活动;而时中曾描写到克拉丽莎“所有的哀伤和孤独,以及整个这由哀伤、孤独搭建起来的吱嘎作响的绞架,皆源于自己虚妄地生活在这套住房里”,“倘若自己摆脱这种生活,定会心欢情悦,甚至欣喜若狂”3。当诗人理查德死后,克拉丽莎的宴会便失去了意义,同时,预示着她脱离了对诗人那种传统感情和责任,也是克拉丽莎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瞬间,从此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她对诗人的爱是一种传统约束的象征,而宴会则是这种束缚的外在表现。同理,当理查德抓狂一般地扯下窗户上钉的隔板,越窗而跳,追寻生命的解脱时,房间也被化作对他的一种束缚的外化表现。3.3疾病时时刻刻与达罗卫夫人都出现对精神分裂、同性恋、自杀的描述,前者还涉及到艾滋病,这些除了是结构各自故事、推动各自情节发展需要外, 蕴涵了互文性的指涉意义。时时刻刻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之一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预感到又一次的精神崩溃来临,在匆匆写下留给亲人的信后,悄悄来到乌斯河边,慢慢沉入水中其实在弗吉尼亚的成长中一直伴随着间歇性的精神癫狂,小说再现的正是她精神异常在伦敦市郊里士满休养并创作她的小说达洛卫夫人的生活,其中隐含了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精神异常以及他的自杀。时时刻刻中作家理查德呕心沥血创作一部小说,但身患艾滋病,又有同性恋情结,他的疾病被认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一种道德惩罚。同达中的塞普蒂默司,理查德也被逐于社会的边缘,现实中得不到理解,周围歧视的眼光使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他躲在黑暗中,但他向往光明,只有女友的温暖关怀。这两部小说中以塞普蒂默斯和理查德为代表的疾病患者,是被剥夺了话语权,处于被定义、被规范、被评价的失语状态。正常人以道德卫士的角色进行所谓维护社会风气的道德谴责,患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而达中有达洛维夫人与萨利的暧昧情节,时中出现劳拉布朗与基蒂、克拉丽莎沃恩与萨利接吻的情节,她们渴望自由,她们需要在真诚的姐妹情谊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精神的抚慰,然而整个社会视同性恋为异端。这些患者的角色、女性同性情节具有某种共通性的联系,形成一种互文,这些角色在“应该是什么”、“可能成为什么”以及“真实处境”之间,尤其是作为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他们都进行着痛苦的抉择。3.4死亡死亡是这两部小说中共同隐匿的气息,或诗意般缓慢的漂浮在水中,或隐匿在自我选择的控制中。把生与死放在同一个层面考察,海德格尔认为,人本真的生存方式是死亡,只有领悟了死亡的意义,才能最终领悟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所以两位作家在再现死亡的同时也带入对死亡的思考,把死亡与人的生存态度、生存价值和生存本质等结合起来。文学上,莎士比亚说死亡如同睡眠,叶塞宁认为死亡并不新鲜,波伏娃笔下的福斯卡渴望着死亡,伍尔夫如海明威一样则迷恋着死亡。她以超乎寻常的敏锐以及对人生洞若观火的真知灼见关注着人的心灵及生命本质,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极,但也是价值、意义、创造力和积极性的诞生,体现了生与死的思辩色彩。达罗卫夫人中没有几页不提死亡的,“阅读达罗卫夫人这部小说的过程展示给我们的是,死亡潜伏在想象世界中的每道岩石的缝隙里。就像每个生命中充满了空虚和孤独一样,这部小说的世界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1死亡也从未在达罗卫夫人和赛普蒂默斯的头脑中消除过。听到赛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达罗卫夫人为他宽慰,因为她认为“死亡是一种挑战,是一种交流的企图,人是孤独的,死亡中包含着拥抱。”1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74,335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赛普蒂默斯因为战争,成为人们眼中的狂人,不时地口出狂言,尽管仿佛痴人说梦,但每句话都不乏真知灼见,他大声疾呼人们热爱生命,不要随便杀戮,他希望人们彼此以诚相待、互敬互爱,可是现实却是互相残杀的战争消灭了人间的爱,缺乏爱又呼唤爱的赛普蒂默斯在迷途中掷踢。他那超拨于现实社会之上的言行使他看似另类人,所以那些自认为是正常的人便把他当成疯子,要隔离治疗。面对着孤独、失落,赛普蒂默斯终于彻底绝望了,他成了一个永恒的受难者,但他不愿这样,以疯狂的绝望死,将自己从永恒的苦难孤独中解脱出来。战争前后的英美文学表现了人们严重的精神危机,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以及她创作的达洛卫夫人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典型。再加上作者本身心理疾病的困扰,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创作的达罗卫夫人犹如一泓流水,肆意流淌着人物的思想意识。达洛卫夫人的思绪流动是在过去与现实中来回跳跃的,生活奢华,充斥着派对和鲜花,有时也会想想严肃的人生目标之类的话题,但却是身处一个精神危机的大漩涡中。而时时刻刻在刻画伍尔夫的时候,聚焦点就在她创作达洛卫夫人的精神状态上,随着创作的深入,伍尔夫也逐渐变得不近人情甚至有些不可理喻,那时一战正在进行,人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伍尔夫身心内外也同样矛盾重重。这是小说中伍尔夫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当她从农夫身边经过,走向河边时,她不禁想到,他能在柳树林里清理河渠,真是人生有成,幸运至极;而她却失败了。她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的确不是,只能算是个有才气的怪人而已。头疼即向她袭来,而一架架轰炸机似乎又一次出现在空中。”1刘方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5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2坎宁安结合社会背景与主人公的真实的复杂思想,将死亡的意蕴营造出一种想象性的艺术效果。但坎宁安并不是赋予自杀行为以崇高的意义,或者作为对社会的一种抗争方式,又或者认为伍尔夫自尽是维护生命尊严的壮举,对此,他借劳拉之口说,“自杀是一种犯罪行为”2。在坎宁安笔下,死亡实属无奈之举:伍尔夫与理查德通过死,使自己和恋人得到解放;劳拉和克拉丽莎虽然同样遭受死亡的困扰,但作者让她们选择逃离,积极面对人生。显然,时时刻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