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论文.doc

    • 资源ID:4017057       资源大小:19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论文.doc

    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 - 论文关键字:建筑 古代 最高 北京 博士 元代 国子监 孔庙 太学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而与之毗邻的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是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应该是国内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最高学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有人曾戏说北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便是将国子监也算进去了。作为一个读书人去国子监和孔庙,颇有木匠去朝圣鲁班的味道。 国子监和孔庙在北京东城区古色古香的国子监街道(原名成贤街)上,国子监和孔庙是一个旅游点,两者有小门相通,票价20元,有些建筑正在修建。能进入国子监的人,一般被视为将来要是会成为贤人的,这也是成贤街的由来。成贤街的北侧,先后孤零零的立着两块汉白玉的石碑,就是传说中著名的以六种文字写就的下马石了。下马石上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如今,石碑上的字已经模糊的难以识别,昔日碑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威严早已不再。 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最早都是元代大德年(公元1302年、1306年)营建的,所谓“左庙右学”,是按照传统规矩建造的。清人曼殊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描绘这里当年的气氛道:“国学在安定门成贤街,因明之旧桧柏皆逾十围,翠盖撑空,苍苔绣径,庭阶肃穆,风日幽闲,每一瞻仰,令人兴敬止之思,信诗礼之宫墙,道德之渊囿也。辟雍亭在国子监彝伦堂下,壁水环周,檐楹壮丽,虹梁四达,碧坊高赛。”从震钧的描绘中,可以想见其肃穆气氛。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学”。辟雍是一座深广五丈三尺见方的华丽建筑,是皇帝讲学的大课堂,别人不能在此讲学。据说现在保存下来的全国也仅此一处了。其建筑风格独特,为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方型殿宇,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却是一座无梁殿,因而空间显得格外开阔,殿内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外圆内方,环以园池碧水,四座石桥能达辟雍四门,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廊外汉白玉栏杆,喷水螭头的水池,对着门均建有石桥。这就是所谓的“辟雍泮水”。过去考中秀才,有资格入监读书,叫作“游泮”,就是从这个“泮水”来的。这是从诗经 鲁颂“泮水”中“既作泮宫”一句留下来的故事。国子监中的那座琉璃牌楼也很精美,其白石横匾一边刻“圜桥教泽”,一边刻“学海节观”,都是称颂泮宫的颂言。“辟雍”的北面是彝伦堂,是元代崇文阁的旧址,明代永乐时改建,命名为彝伦堂。琉球学馆是专为琉球(早先为日本冲绳县,是中国的册封国)留学生所建,除此之外,还有暹罗(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来此学习。由此可窥见古代中国曾有过的繁荣,以及日本人的好学之心。看到一屋,上悬挂“博士厅”,莫非现今的“博士”称号源于古代?网上一搜,才知道,它相当于现代大学的教研室。“博士”在当时是一种官名,相当于现在大学中的老师吧。 孔庙(也称文庙),各地都有遗存,当推曲阜的孔庙最有名气。北京的这座孔庙里不只是建筑物,更重要的是有许多重要的古物。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4座明、清两代碑亭,另外还有十三经石碑。位东面孔庙的主要建筑物是大成殿,重檐庑殿,顶盖黄琉璃瓦,殿基汉白玉石栏围绕。孔庙的大门叫“先师门”,又叫“棂星门”,这座门,在古建筑成群的北京也是较特殊的。因为北京古建筑最多是明、清两代的,而棂星门却是元代的建筑,粗大朴实的“斗拱”,清楚地显示出元代木建筑的风格。大成殿中不只有孔子、四配(颜回、孔汲、曾参、孟轲)等牌位,更有一套完整的祭器和乐器、笾豆、登、爵、编钟、编磬、琴、瑟。大门内两侧排列着大量的石牌,这是明、清两代的进士题名碑,还是一千三百年前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的遗意。碑子上刻着该次科举的时间、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及该次科举中举的状元、榜眼、探花和每一位进士的名字和籍贯,这是立功立名的碑子,是古代一个士人最荣耀的见证,这也是这个孔庙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事直至肃宁刘春霖氏中末代状元后,光绪三十年清朝废弃科举制度才停止。对于这些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刻上自己名字的地方,直到如今,还有些当年进士的后裔来此寻根问祖,仔细的查询当年祖先的名字。只是时间久远,许多石碑上的字已经难以辨识。还有更重要的文物,就是“石鼓”,这是唐代韩愈都写诗赞颂过的古物。历代学人以一见石鼓为盛事,正是热爱宗邦文化的表现。按“石鼓”,正名为“猎碣”,是纪周宣王狩猎的石刻。但争论很多,有的说是文王之鼓,宣王刻石,有的说是宣王的,有的说是秦人的。传世的石鼓文拓本以晚明锡安氏十鼓斋所藏前茅本、中权本、后劲本最佳,均为北宋拓本,现在也不大容易买到了。 国子监和孔庙在清代有两样大典,一是皇帝要举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讲学,要举行典礼。按“辟雍”二字,是从周礼上传下来的名称,即周之大学名“辟雍”,后代从“周礼”,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庙中的“丁祭”。按清史稿 礼志所记:“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其典礼是十分隆重的。所谓“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个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辛亥之后,是否举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规定,但在一些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还是大事。 相关知识:http:/baike.baidu./vie/7406.ht“国子监是什么”,回答曰:太子的监狱,又有人曰:中央培养太监的最高机构。请看正解:1.国子监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1952年12月)2.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校长 国子监祭酒,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该官职隶属於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1910年代,清朝灭亡後,该官职废除。 古代祭祀礼仪有一种叫浇奠祭祀,就是举起酒杯、向天祝祷、洒酒于地;执行这个礼仪的人叫祭酒。 国子监是当时国立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东汉胡广曾提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者也。古礼宾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旧说以为示有先。” 3. 博士 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徐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据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到了汉文帝时,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武帝时,还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如魏晋以后,常任用精于礼仪的人为太常博士,掌宫廷礼仪;任用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任用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医博士、医药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的人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博士的选用,西汉和东汉以前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标准,正像汉书 成帝记中所说的那样,博士须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到了东汉,任博士还须经过考试,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方能被荐为博士。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情况,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有称为博士。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这种情况,多见于江浙一带。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