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剩余索取权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寻租问题的治理作用的博弈分析.doc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剩余索取权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寻租问题的治理作用的博弈分析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 号: 40615121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0年5月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顾琳娜作者专业:财务管理作者学号:40615121 2010年5月13日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计)名称剩余索取权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寻租问题的治理作用的博弈分析论文(设计)来源自选论文(设计)类型B导 师学生姓名学 号40615121专 业财务管理 开题报告内容:(设计目的、要求、思路与预期成果;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资料收集计划;完成论文(设计)所具备的条件因素;写作的基本思路等。)一、调研资料的准备:从互联网、专业论著和各种专业期刊杂志搜集论文相关资料。二、论文设计目的、思路及预期成果(一)目的:针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代理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二)思路:自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提出以来,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相比外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在融资、信息、激励等方面体现出其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其资源配置低效。本文将着眼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存在的管理层(CEO)与股东、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寻租行为为代表,对这类代理问题进行博弈分析,证明剩余索取权能够对管理层(CEO)发挥激励作用,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从而为解决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三)预期成果:为解决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三、内容结构: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一)文献综述(二)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证明剩余索取权对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有治理作用。(三)提出改进建议,并指出该建议的不足之处。四、时间安排:2009年10月23日 选题指导2009年11月10日前 将完成开题报告2009年12月5日前 将完成论文的粗纲、细纲 2009年12月25日前 将完成论文的初稿2010年4月30日前 将完成论文的修改稿2010年5月13日前 将完成论文的最终定稿五、完成论文所具备的条件因素:(一)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二)大量时间的投入;(三)导师的指导。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等;中文摘要一、选题背景及目的自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相比外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在融资、信息、激励等方面体现出其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其资源配置低效,其中代理问题是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本文将着眼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存在的管理层(CEO)与股东、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寻租行为为代表,对这类代理问题进行博弈分析,证明剩余索取权能够对管理层(CEO)发挥激励作用,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从而为解决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二、主要内容和观点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的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的来源、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代理问题和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四方面内容。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将集中着眼于管理层(CEO)与股东、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第二部分: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问题采用动态扩展型博弈,研究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管理层(CEO)和部门经理三者在寻租行为中的互动关系,证明传统的通过付出控制成本以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方式,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问题的治理的效果不佳,并且引入“剩余索取权”这一变量,证明其对寻租问题的治理效果。第三部分:改进的建议及其不足之处“剩余索取权”作为激励因素能够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但能够规避寻租问题,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控制风险,提高整体的投资效益。最后,指出本文所提出的治理方案的不足之处。三、主要贡献引入“剩余索取权”作为激励因素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解决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寻租,博弈ABSTRACTBackgroundSi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CM), a lot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it. Although ICM has showed a lot advantage over External Capital Marke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leading to its inefficiency. One of them is the agency cos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shareholders、CEO and department managers. Choosing the rent-seeking behavior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is kind of agency problem, I intend to analyze it with the tool of Game Theory. The analysis will prove that with the help of “Residual Claim”, the former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can be improved. Main Parts:First Part: Literature ReviewThe introduction mainly on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agency problems in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and ways of solving the agency problems.Second Part: Analysis with Game Theory ModelsThrough establishing Game Theory models, this paper will prove tha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xecut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with control cost is not efficient enough. Bringing in the variable of “Residual Claim”, we will see that the rent-seeking problem can be well prevented.Third Part: Improvement Suggestion and Its FlawsUsing “Residual Claim” as stimulation,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can be improved.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good way to prevent the agency problems in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And I will also point out the flaws of the newly putting forward mechanism.Contribution:Bringing in “Residual Claim” as stimulation to CEO, it is a new way to prevent the agency problems in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Key words:Internal Capital Market,Rent-seeking,Game Theory目 录一、文献综述5(一)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5(二)代理问题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6(三)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的治理7二、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问题8(一)博弈分析的前提假设8(二)对董事会和部门经理互动的博弈分析8(三)对董事会和CEO互动的博弈分析10(四)引入剩余索取权,对董事会和CEO的互动进行博弈分析12三、改进的建议及其不足之处14(一)剩余索取权的治理作用14(二)治理方案的不足之处15参考文献16致 谢18剩余索取权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寻租问题的治理作用的博弈分析一、 文献综述20世纪中期,随着美国的联合兼并浪潮,多元化的联合大企业产生,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到M型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亦称事业部制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这种结构可以针对单个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来组织事业部。,多元化战略开始兴起,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也随之被提出,对它的研究起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理论。Williamson (1975)将企业内部围绕资金展开竞争的市场称为内部资本市场。之后,又有Peyer和Shivdasani (2001)将内部资本市场定义为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分配资金的一种机制。当企业拥有多个经营部门或项目时,各经营部门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展开竞争,特别是不同的经营部门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总部为追求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将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重新配置。这种资金再分配使得企业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邵军.代理成本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3(4)。(一)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Shin和Stulz(1998)认为,企业总部进行内部资本配置的重点是满足拥有最好投资机会的部门的资金需要。虽然实践中也存在为了顾全整体战略,而给予投资机会不是最好的部门优先配置内部资本的情况,但是只要这样的配置仍然满足效率原则,那么这样的内部资本市场也是有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优势和“优胜者选拔” (winner-picking)机制。由于内部决策人拥有信息优势,因此相比外部资本市场,他们在内部资本市场市场更容易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Gertner , 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4) 指出,管理层在内部资本市场容易获取质量相对较高的信息,这有利于他们进行优秀项目的挑选, 并通过各个项目间的相互竞争, 将有限的资本分配到最具效率的项目上, 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公司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 发挥该功能的方法主要是“活钱效应” 。“活钱效应”(smarter-money effect)是指内部资本市场能更好在不同项目之间配置既定量的资本。王丽萍.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5)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优势和“优胜者选拔” 机制,能够实现“活钱效应”的功能,使企业能更多地利用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 从而有效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 提高企业的价值。(二)代理问题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内部的代理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和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本文只针对前者做出分析。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股东与管理层(CEO)及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互动关系。1、股东与管理层(CEO)之间的代理问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CEO是作为股东的代理人负责企业管理,从而在股东与CEO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实践表明,CEO并不总是追求企业内部资本的有效配置,当CEO自身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不一致时, CEO 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导致内部资本无效配置。基于管理层利益同企业整体利益冲突而导致无效配置的主要表现是内部资本配置的“社会主义”现象“社会主义”现象是指企业的现金流并不遵从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投入产出比率来进行分配,而是呈现出一种“平均化”现象。或“交叉补贴”的现象,即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往往会从投资机会较多、项目净现值为正的部门流向投资机会较少、项目净现值为负的部门,对于相对好的投资项目投资不足,而对于差的投资项目却投资过度。邵军.代理成本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3(4) Matsusaka和Nanda (2000) 建立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模型,指出内部资本市场虽然具有避免进行高成本外部融资的优势,但是由于外部市场监督的减弱,资金在内部比较容易转移,因此管理层有可能为谋取私利而进行过度投资。Stein (2001)认为,如果存在CEO可以从中获得较高的私人收益“宠物项目”, CEO 在进行资源的分配时就会向该项目倾斜,导致资源无效配置。Scharfstein 和Stein (2000)发现当部门之间的实力差异较大以及CEO激励不足时,“社会主义”现象更容易出现。对于上述的代理问题,主要的解决思路是使得CEO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挂钩,CEO持股便是其中一种方案。Stein (1997)的研究表明, CEO持股比例高有助于减轻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社会主义”现象,而CEO 持股的比例低,内部资本市场则容易出现资源的无效配置。2、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部门经理通过非生产性的活动来影响管理层(CEO)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本配置的一种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基于“优胜者选拔” (Winners picking)机制,内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要在企业内部根据各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进行统一调配, CEO 在进行资源调配之前,必须集中各部门的稀缺资源,然后将它们投向高收益的项目。这样做虽然优化了现金配置,能够激励各部门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收益,但从低收益部门调出资源,必然会影响相应的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其激励缺失,同时也形成了其寻租行为的动机。Meyer等(1992)认为内部寻租活动通常发生在不具有发展前景的部门。由于CEO是只是外部股东的代理者,这部分由于接受部门经理寻租而需要付出的“补偿”,并非由CEO负担,而是采取资本预算分配中的特惠来支付,因此CEO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也造成了CEO接受寻租的动机。Scharfstein 和Stein(2000) 建立了一个两层代理模型说明企业中部分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如何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他们指出企业内部的寻租行为会迫使CEO扭曲资本配置。另外,Rajan,Servaes & Zingales(2000) 提出一个单层模型,他们认为当企业各部门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 企业管理层在资本配置过程中会偏离效率点, 达到一种“平均主义”结果, 弱分部会得到比最优配置还多的资本。(三)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的治理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思路。如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影响管理者行为,Inderst和Mueller(2005)考察了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对企业内部寻租行为的影响。在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激励契约、权力分配等机制无法完全解决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此时企业的相关经济主体可以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如单一层次组织或者多分部企业组织,将内部的寻租成本降到最低。另外,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内部资本市场积累与分配的有效性相比外部资本市场而言将不断降低,建立和维护内部资本市场的成本将逐渐超过其收益颜琴,王婧.基于不同视角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基于这一点,可以考虑取消内部资本市场。还有,通过控制成本的付出运行内部控制机制以治理代理问题,但这种内部控制机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本文将着眼于管理层(CEO)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挂钩这一解决思路,改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原有的控制机制,通过“剩余索取权”这一激励因素影响管理层(CEO)的行为,替代原本的控制成本,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由于寻租行为不仅反映了管理层(CEO)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并且,管理层(CEO)接受寻租而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这同时也反映了管理层(CEO)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因此,本文拟选取寻租行为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博弈分析,考察股东、管理层(CEO)和部门经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引入“剩余索取权”这一因素作为激励,证明它的引入对寻租问题的治理有效,从而为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二、 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问题本文将利用动态扩展型博弈模型,研究董事会(董事会在模型中作为股东的代表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管理层(CEO)和部门经理三者的互动关系。(一)博弈分析的前提假设1、董事会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主体,控制成本为C,控制成功概率为;2、如果董事会控制失败,企业将损失L(L是原本将用于前景好的部门的投资成本),同时,CEO获得租金L(01),部门经理获得资源为(1-)L;3、假设CEO和部门经理的惩罚因子分别为、(1,1),如果董事会控制成功,则CEO将受到罚款L,部门经理将受到罚款(1-)L;4、以上信息所有局中人都知道(即完全信息)。(二)对董事会和部门经理互动的博弈分析1、局中人:董事会,部门经理;2、局中人的策略:董事会(不控制,控制),部门经理(寻租,不寻租);3、该博弈为完美信息,所有局中人都了解整个博弈进程,即了解前面的局中人的行动。不寻租董事会控制不控制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寻租不寻租寻租(0,0)不成功-C,-(1-)L 成功-C-L,(1-)L(-C,0)-L,(1-)L)博弈14、部门经理寻租成功即表示董事会内部控制失败,所以,部门经理寻租成功的概率为(1-),不成功的概率为。因此,当董事会与部门经理选择(控制,寻租)的策略时,董事会的期望收益=*(-C) +(1-)*(-C-L) = -C+(-1)L;部门经理的期望收益=*-(1-)L+ (1-)*(1-)L= (1-)L(1- )。写作支付矩阵:支付矩阵1部门经理寻租不寻租董事会不控制-L,(1-)L)(0,0)控制-C+(-1)L,(1-)L(1- )(-C,0)利用反向归纳法:如果董事会选择“不控制”,则部门经理会选择“寻租”(因为此时寻租的收益大于不寻租的收益),董事会的收益为-L。如果董事会选择“控制”,则当(1-)L(1- )0,即1时,则部门经理会选择“不寻租”,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C;从内部控制机制设计合理性的角度看,控制成本C应小于企业的预计损失L,否则即使控制机制发挥效力,企业也只会比不控制时损失更多。所以,同中的情况相比较,当1时,该博弈的均衡为(控制,不寻租)。 当(1-)L(1- )0,即0时,则部门经理会选择“寻租”,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C+(-1)L。 同中的情况相比较,、当-L-C+(-1)L,即0时,该博弈的均衡为(不控制,寻租)。、当-L-C+(-1)L,即时,该博弈的均衡为(控制,寻租)。5、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一旦内部控制成功的概率,无论企业是否执行内部控制机制,部门经理都会进行寻租活动。同时还可知,部门经理的惩罚因子越小、控制成本越少、或者企业的损失越大(即部门经理能分配到的资金越多),企业对于寻租活动的治理就越困难。(三)对董事会和CEO互动的博弈分析1、局中人:董事会,CEO;2、局中人的策略:董事会(不控制,控制),CEO(接受租金,不接受);3、该博弈为完美信息,所有局中人都了解整个博弈进程,即了解前面的局中人的行动。不接受董事会控制不控制CEOCEO接受不接受接受(0,0)不成立-C,- L 成立-C-L, L(-C,0)-L, L)博弈24、CEO接受租金,即表示CEO与部门经理的交易成立,同时也意味着董事会内部控制失败,所以,CEO与部门经理的交易成立的概率为(1-),不成立的概率为。与上例分析同理,该博弈的支付矩阵为:支付矩阵2CEO接受不接受董事会不控制(-L, L)(0,0)控制-C+(-1)L, L(1- )(-C,0)利用反向归纳法:如果董事会选择“不控制”,则CEO会选择“接受”,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L。如果董事会选择“控制”,则当 L(1- )0,即1时,则CEO会选择“不接受”,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C;同样从内部控制机制设计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控制成本C应小于企业的损失L,因此,同中的情况相比较,当1时,该博弈的均衡为(控制,不接受)。当 L(1- )0,即0时,则CEO会选择“接受”,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C+(-1)L。同中的情况相比较,、当-L-C+(-1)L,即0时,该博弈的均衡为(不控制,接受)。、当-L-C+(-1)L,即时,该博弈的均衡为(控制,接受)。5、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一旦内部控制成功的概率,无论企业是否执行内部控制机制,CEO都会滥用职权,接受部门经理租金。同时还可知,CEO的惩罚因子越小、控制成本越少、或者企业的损失越大(即CEO能得到的租金越多),企业对于寻租活动的治理就越困难。(四)引入剩余索取权,对董事会和CEO的互动进行博弈分析以上两个博弈分析探讨的都是通过付出控制成本以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方式来治理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问题,可以看到,一旦董事会选择“不控制”的策略,则部门经理就会选择“寻租”,CEO会选择“接受租金”;而当董事会选择“控制”策略,却难以保证寻租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即当或时的情况),一旦控制制度无法发挥效力,相比较与不执行控制制度,企业不但会损失L,还会多损失控制成本C。在接下来的博弈分析中,我将引入一个新的变量x(x),x是作为CEO不接受寻租行为,将企业资金分配于最有效的投资部门的回报率(当CEO选择“不接受”时,其收益不再为0,而是x L),即CEO获得了剩余索取权,将CEO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1、局中人:董事会,CEO;2、局中人的策略:董事会(不控制,控制),CEO(接受租金,不接受);3、该博弈为完美信息,所有局中人都了解整个博弈进程,即了解前面的局中人的行动。不接受董事会控制不控制CEOCEO接受不接受接受(0,x L)不成立-C,- L 成立-C-L, L(-C,x L)-L, L)博弈34、CEO接受租金,即表示CEO与部门经理的交易成立,同时也意味着董事会内部控制失败,所以,CEO与部门经理的交易成立的概率为(1-),不成立的概率为。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可写作:支付矩阵3CEO接受不接受董事会不控制(-L, L)(0,x L)控制-C+(-1)L, L(1- )(-C,x L)利用反向归纳法:如果董事会选择“不控制”,因为x,则CEO会选择“不接受”,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0。因为x,且1- 1,所以 L(1- )x L。因此,如果董事会选择“控制”,则CEO会选择“不接受”,此时董事会的收益为-C。以上两种情况比较可知,董事会在最初会选择“不控制”(此时的收益0-C),之后CEO会选择“不接受”。因此,该博弈的均衡为(不控制,不接受)。由此可知,只要能够保证CEO的回报x L大于租金 L,企业就不需再靠控制成本C来维持控制机制,并且治理效果不再受控制成功的概率的影响,能够100%保证寻租行为不会发生。5、通过x激励CEO将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的项目(部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同时,提高了企业整体利益。在实际投资中,x可以大于1,因为L只是项目的投资成本,而优秀的投资项目可以为企业带来数倍于L的收益,CEO正是从这部分收益中获取回报。同时,x L可以大于C,C并不能完全保证寻租行为不会发生或不会成功,一旦寻租行为成功,成本L将无法创造最有效的投资回报,其损失可能大于x L。另外,x L是一种事后成本,是企业对CEO的一种承诺,因此在博弈中并不作为董事会的成本。由于进行寻租的大多是绩效不好的部门,因此给予这些部门剩余索取权,虽然也能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但这会使这些部门更加懈怠,并且打击创造效益的其它部门的积极性,是一种变相的“平均主义”或者“交叉补贴”,所以这一方案并不进行讨论。三、 改进的建议及其不足之处(一)剩余索取权的治理作用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简单地说是对利润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在实践中,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经营者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市场经济国家盛行的让经营者持有股份或分配给经营者期权。这种激励方式的主要机理在于,让经营者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虚拟股东,使经营者与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取向完全一致。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并且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为此就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即契约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张维迎,1996),周其仁(1997)将其理解为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运营的决策权。那么,企业中谁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呢?在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这种古典式企业中,所有者同时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是,在现代企业中,为了使企业能更迅速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可以通过投票来选举董事会等少量决策权外,将其余的大部分决策权交给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又将大部分经营管理决策权交给了由他们选择和聘用的CEO。也就是说,在现代企业里,并不拥有充分剩余索取权的企业家拥有了充分的企业控制权。这不仅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使得作为经营者的经理人员的收益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控制权收益”成了经营者最主要的收益来源宋冬林,张迹,赵利胜.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行为中所体现的代理问题,正是由于CEO没有剩余索取权,才会利用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同部门经理达成交易,获得“控制权收益”(即租金),进行无效的资源配置,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因此,只要能够确定合理的CEO的回报率,将“剩余控制权”作为激励因素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但能够规避寻租问题,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控制风险,提高整体的投资效益。(二)治理方案的不足之处然而,上述的治理方案的实现仍然存在障碍,即CEO的回报率x难以确定。如果由CEO自己定价,则有可能造成其滥用权利,刻意提高自己的报酬;如果由董事会定价,由于只有CEO同时知晓剩余索取权的回报率x和部门经理提供的租金,所以CEO有可能根据投资回报的前景来选择是否接受寻租,这会造成内部控制机制的低效率,增加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最终获利的只有CEO。因此,利用剩余索取权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治理,不仅要考虑其激励效果,还要兼顾对CEO的监督和制衡。另外,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寻租行为,所以剩余索取权对效益好的部门的激励作用并未加以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仅仅给予CEO剩余索取权,那么就会打击创造高效益的部门的积极性。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同样给予这些部门剩余索取权,使得其自身利益与企业整体整体利益挂钩,同时,这一做法可以刺激效益不好的部门,也能够使得效益好的部门对CEO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其利润分享的权利。参考文献1Oliver E. Williamso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Inc.,1975.2Urs C. Peyer, Anil Shivdasani. Leverage and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Evidence from Leveraged Recapitaliza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59(3):477-515.3Hyun-Han Shin, René M. Stulz. Ar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Effici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531-552.4Robert H. Gertner, David S. Scharfstein and Jeremy C. Stein.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35:1211-1230.5John G. Matsusaka , Vikram K. Nanda.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and Corporate Refocusing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orking Paper,2000.6Jeremy C. Stein. Agency,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R. NBER, Working Paper,2001.7David S. Scharfstein, Jeremy C. Stein. The Dark Side of Internal Cap ital Markets: Divisional Rent seeking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6):2537-2564.8Jeremy C. Stei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 J.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111-133.9Meyer, Margaret, Paul Milgrom, John Roberts. Organization Prospects, Influence Costs, and Ownership Change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1992,(1):9-35.10Raghuram G. Rajan, Henri Servaes,Luigi Zingales. The Cost of Diversity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 35-80.11Roman Inderst, Holger M. Mueller. Keeping the Board in the Dark: CEO Compensation and EntrenchmentR. NYU Working Paper,2005,NO.FIN-05-034致 谢转眼大学本科生涯已接近尾声,在这四年里,学习了很多,不仅是会计、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还有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等科目,让我能从更宏观、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接触了很多老师,不仅传授我知识,也展示我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启发我不断审视自我、改变自我。同这些老师和知识的相遇,让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这些积累也为我完成这篇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历时半年,几经易稿,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定稿。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也希望能以这篇论文表达我对大学四年所得的一份感激。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