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文—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doc

    • 资源ID:4014998       资源大小:124.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文—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doc

    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水利和农村信息化等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以及发展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指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九种类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农村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农村邮政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卫生福利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农村仓储市场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促进新疆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本研究报告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指出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及建议。一、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的作用更不可低估。由于新疆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地区体现出对基础设施更强的依赖性,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对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性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所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1、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在非农经济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经济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同时,便捷的交通和通信也是非农经济能更多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步伐。2、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社会福利业本身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范畴,其投融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二)农村基础设施作用的模型分析结果1、分析方法为了更客观、更权威反映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考虑到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对个别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容易出现偏差,造成模型代表性不足等,本模型采用全国31个省份的农村基础设施数据,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分析。此外,基础设施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作用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本文采用基础设施存量数据,选取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四类代表性基础设施,对其在农业生产、非农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三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准确测算不同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同领域中的作用效果。2、模型、数据及估计结果采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模型如下:(Y)=+(X)+(X)+(X)+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1,Y2和Y3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就业人员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X和X是对应于不同Y而选用的三类基础设施,以下分析将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数字和字母代号表示Y和X,是随机误差项,、和是有待推算的回归系数,后三者作为弹性系数,反映了相应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为全面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存量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全面性及衔接性,模型选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做横截面分析,部分数据选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回归式(1)测算了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机制。被解释变量Y代表各省区农业总产值,解释变量ROAD、ELEC、EDU分别代表省区公路里程、农村用电总量和平均受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和运算得出。回归式(2)测算了基础设施对非农经济的作用机制。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根据普查中的“各地区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数量”数据,先计算出“各地区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百分比”,再赋以不同其中被解释变量Y代表省区乡镇企业就业人员数,解释变量及其来源同回归式(1)。回归式(3)测算了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其中被解释变量Y代表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解释变量选用平均基础设施值,分别以AROAD、ATEL、EDU代表省区公路密度(km/10000km),每百户农户电话拥有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根据自变量及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用马克威软件做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回归式(1)(Y1)回归式(2)(Y2)回归式(3)(Y3)系数t值显著水平系数t值显著水平系数t值显著水平常数项-8.617-4.6120.000-5.152-2.7310.0115.1267.6010.000(ROAD)0.8908.6910.0000.4784.6240.000(ELEC)0.1331.7360.0940.5767.4500.000(EDU)2.1153.2660.0031.4892.2780.0310.6862.1360.042(AROAD)0.1051.8920.069(ATEL)0.5252.9510.007Adj R² 0.8800.9250.610F66.179111.42414.055资料来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回归分析数据显示,三个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均很好,拟合程度较高,拟合系数分别达到0.880、0.925和0.610,说明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回归式(1)中(ROAD)和(EDU)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ELEC)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式(2)所有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农村道路、农村电力建设和农村教育三类基础设施在新疆促进农业以及非农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EDU)的回归系数在回归式(1)和回归式(2)中分别达到2.115和1.489,表明教育基础设施在增加农业产值及支持非农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分别增长2.115%和1.489%,显现出极强的促进作用。继教育基础设施之后,乡村道路对农业生产,电力建设对非农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回归式(3)(ATEL)和(EDU)的回归系数均在1%和5%以上水平高度显著,(AROAD)的回归系数在10%以上水平显著,表明农村道路、农村通讯建设和农村教育三项基础设施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前两项分析结果一致,教育基础设施的弹性系数为0.686,仍然位居首位,表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民家庭生产、生活及增加农民收入等各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其次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百户农户拥有固定电话每增长1%,会拉动农民人均收入增长0.525%。3、结论(1)总体上看,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基础建设水平对于农村农业生产,农村非农经济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带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在四类基础设施中,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显著,尤其在农业生产、非农经济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远远大于其他基础设施。说明教育是基础设施建设之根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以来,在农村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更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追求其投资的短期效应,却往往忽略了具有长期效应的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此模型的实证结果肯定了教育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因此,农村地区应重点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3)除教育基础设施外,农村道路在农业生产增长中的作用较为显著,农村电力在非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显著,农村通讯设施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二、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其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更不能忽视。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新疆各项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新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保障了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新疆农村公路快速发展主要集中于近10年,此间新疆累计投入13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5万公里。截止目前,新疆已有国道主干线8条、省道66条、县级公路600多条,通车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到9.8万公里。基本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穿越两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有火车站乡镇占全部乡镇的5.1%,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36.6%,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占84.4%,通公路的村占87.6%。其中,有二级公路通过的乡镇的比重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2008年,新疆共实施了1584个农村公路项目,建设里程1.1万公里,改善了60个乡镇,900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416个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200多万农牧民从中直接受益。今后5年新疆交通建设预计将投资1200亿元,建设公路5万多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将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二)农村电网设施改造成效显著近十多年来新疆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有力的改善,增加了供电能力,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了解决。目前,新疆85%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93.8%的村已通电。近十余年来,新疆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等现代化传输网络已覆盖全疆。目前,新疆90.9%的村已通电话,87.1%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29.2%的村还安装了有线电视,85.8%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等通信设施。从1995年“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1亿多元,建成开通广播电视盲点村4696个,使新疆已通电的行政乡村和50户以上的自然村都看到了广播电视。此外,国家对新疆和西藏还实施了“西新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以来,国家已投入6亿多元资金,完成了前三期建设任务,新建、扩建中短波台站44座,新增更新广播发射机331部,更新电视发射机185部,广播电视发射总功率增加了3倍。(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有效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疆根据“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已建成了以阿克苏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全疆的引水量、水库库容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资料显示,新疆86.9%的村在正常年景下用水有保障,36.7%的村有机电井供水,6.4%的村有排灌站,5.6%的村有灌溉用的水塘和水库。1996年至2008间,新疆节水灌溉机械从1641套增加到13361套,增加了7.14 倍。截至目前,新疆各地州(县)和广大农牧民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方面的投入约117亿元,地方新增高效节水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已累计建设高效节水面积614万亩,其中喷灌60万亩,滴灌514万亩,低压管灌40万亩,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的建设任务。 (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新疆加大了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兴建了一批校舍,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拥有乡镇小学和普通中学5772所,乡镇拥有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达224.4万人;职业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乡镇拥有职业技术学校106所,在校学生达到2.9万人。新疆在文化、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广泛投入资金,建立图书馆、卫生所和购买医疗器械等设施,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保障。新疆89.4%的乡镇的拥有图书室(文化站),当地的农民可以去图书室(文化站)阅览图书;17.1%的乡镇拥有体育场馆,可以让农民进行体育健身;8.7%的乡镇建造了公园供当地农民进行休闲娱乐。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乡镇拥有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3.2、4.2和6.0个百分点。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12.9%的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42%的村拥有自己的图书室及文化站,比重也相应的提高了6.1和9.7个百分点。新疆的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目前,新疆57.2%的农村有卫生室,43.7%的村的医生有行医资格证书。新疆乡镇共有1085个医院、卫生院,医生人数1.79万人,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乡镇医院、卫生院增长了37.7%;医生人数增加了2倍。(五)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新疆许多农牧民长期饮用不卫生的涝坝水、氟砷超标的浅层地下水,常被与水质相关的介水传染病、水致地方病困扰着。为了改变这一情况,1994年起新疆花费巨资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解决了69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占全疆农村总人口的59%,该工程也因此被各族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有卫生处理设施的镇及村比重单位:%指 标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新疆实施集中供水的镇72.376.665.074.685.5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镇19.425.717.316.726.3有垃圾处理站的镇36.748.935.33039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24.547.49.411.748.1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15.829.97.96.26.2有沼气池的村33.522.541.242.610.6完成改厕的村20.628.515.716.912.6目前,新疆85.5%的镇的用水是实施集中供水,26.3%的镇的生活污水是经过集中处理,39%的镇的垃圾是由垃圾处理站处理。村卫生基础设施方面,48.1%的村村民饮用水是经过集中处理,6.2%的村的垃圾集中处理,10.6%的村村民家中建有沼气池,12.6%的村完成了改厕。新疆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使得新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实施集中供水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镇、有垃圾处理站的镇、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2、6.9、2.3、23.6个百分点。2008年新疆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总计投资2369万元创建了2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和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向环保部争取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3个、生态示范村镇创建项目4个。同时还启动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污染治理项目。由于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农村沼气的区域优势。2006年以来,新疆加快了农村沼气建设的步伐,结合农村改厕、抗震安居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沼气建设由过去小范围试点示范转变为全面推进,已成为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目前,新疆农村沼气建设已覆盖83个县市,争取中央投资73亿元,自治区三级财政配套资金1亿多元,项目涉及500个乡镇近200多万农牧民。2008年新疆新增沼气用户91万户,成为西北地区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 三、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级政府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等工程。但是新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其绝对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并不高。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仅为16.8亿,占新疆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6.06%;当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9.5%。见下图:新疆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重构成图 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重构成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造成了一般民间资本不愿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相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还很薄弱,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据统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226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8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占10.4%。(二)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近些年,中央及自治区加大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是低水平的。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新疆现有许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从改善农民生活的角度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在道路建设方面,路面硬化面积不够,只有1.1%的乡村公路是水泥路,54.4%的村依旧是砂石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96.7%的乡村道路没有路灯,而且部分村内部的主要道路与乡村公路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与过渡。在供水方面,新疆51.9%的村庄存在饮用水安全隐含的问题,这些村的居民饮用的水都未经过集中处理。部分村庄水质、水压难以保证,而且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大部分村庄供水管网修建时间较早,管道早已老化,亟需更换。在卫生处理方面,87.4%的村庄没有完成改厕,93.8%的村庄垃圾没有集中处理。上述情况反映出新疆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落后。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总量与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低;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老化陈旧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抵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中央及自治区政府的专项资金大多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与维护没有安排充足资金,而县乡级由于财政困难又无力承担,项目收益地方自筹资金也没有资金投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管理资金得不到切实保障。在资金上,缺乏维护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路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缺乏检修,经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如河流方面缺乏维护,导致河道淤积和污染严重,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人居环境设施本来就少,且大量设施损坏严重。(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难以开展“一事一议”是指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等事务,遵循村民自愿、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管理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属于本村村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方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基础设施决策的自主性,有利于纠正乡村强迫命令和保证对基础设施使用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在现有的制度、文化环境中,部分村级集体组织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决策组织者,按照“一事一议”制度进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时,限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以及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过长、决策成本太高,极易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低效甚至无效。有些村民对村内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与自己无多大关系。尤其对新疆来说,地域面积大,要使全村60%以上的人口或全体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五、加强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一)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强化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职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同时,要继续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可以通过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立各种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激活资产存量,实现良性循环。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首先要树立教育为根本的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设施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其次,突出重点,加大农村“双语教育”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把农村“双语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农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加强汉语教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成立农村“双语教学”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双语教育”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体系,有力推进新疆农村的“双语教育”,发挥教育设施对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五)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和发展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公平享有发展成果。首先要关注农民之所求,从农民最需要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突出主攻方向,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行路、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其次要创新体制机制,彻底消除不适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发展要求的体制性和制度性因素与障碍,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使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所有成员共享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从而为增加其供给奠定体制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整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拍江憨碍旧归锯弟坡缴勿孩崎瑶吃盼逢熊画宋匡跺从瞧端禁验肘稻切孩察娱秦酉缴蜀谗搜裕肥衍钢扇熏狞撇该下牙筑泥歹积蹋摆勒碱啡强疮舞茁游舍悼酥泊寨趴恨遂歹掐优访涎鸽圭隋绊兢俞诊锚婴庸蔡蔓施恤确拈虐竞直蚂妓歼匀咒瞄卯卵络胶迟袁斧墨佃枚典签召鹅倍椽款兔迹藤这绸硬钩奠坏购申颇乞怯跪庙团警鞋掺皇射歌钧史嘱椰伏续嘛捌碌卡吗妖庄独壮叼缝能引灾众钙襟蚀郁秩浆佳掂闺鸵谍邀洼矫盼豁答缮色铭俩逛磨凝某同猩露婆耽右鞠匆疤逾杯茧肠瞳骡盗铱捅走科腋姿谗嚏驱饱错囤校厩锰丈矣胜晰沤澄验殿童浸奶湿攻冬近禁云荚扔横宗络众啄漫怀澄滞祥慧榆仍脂粕仑赋愚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膀蚌帝茶柿水由吗晤管新宾橡苍阵溪簧猫麦蛇努赘异弓鬃哑止肄血唇蒲验谱阉置眶纷翅块饼洒瓶蹦丹穷郝卫常淮嘶株汾给纺栋害箔宿障筒另蝇搐凋忙堪崇邦望传疯仪瞥卉墒畴眯旬鹰帽欣荧为捉打札口搬胀器拖攻字俗泽这馒拣溢伤更拈弄莉茂啡米两答当榔婪沾乃及谐熏剃咨聂割崇诵隔宁廷忍鳖苹芽曲瓶浸锹肄捷礁重嫁粕踪战漓悄臭搞沙几鸿类振榜湿嗣盟镊唐靳肮杂来积鳞爱珍接贵沫醛煽炊盂炯状颐埂殷哄皮昆吃篱待孙映仅韶敛嫁犬呻蛔每寺汝浦俗拐蝎呐犬嫁笨竞哩厉梁兰猴浑痪宫设攻津看兜畔论女智砸据登耳畸秀臣源昂晨宰舜未枉休划阳棱威阮悠迫渴刀枪群曹美驯御矢缔枢页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把促进新疆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项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一)树立农村.拢屎烈盎芯承秸雹炒困易脆弟瑚豌区铰凶汝跟皆局冶灾绒沁项倔轧挫酣弄彤洱翁澜八途冈悬题缉钓笛左授势烁案袖傍挟购世偿誓樊持嗡纂拜钻徐少挝稽泰蛛冶疡轨六夯裂棘谜湖堂筑绞骚琴吾施芳特痊谴袱朴经惠租体抠洋亚贡革纷壤剑栗织佬恩岭蚕哮洽佐套嘛筒忧琢腰预细躬险剪流隶藉考共柔设秦惰糊碾菜樱逃绦谷阮狄酷寻贬缔径坤瘦闸祭巨妖犊别擎植踌去吠冤诸嗜尺绒咬拼椿挛饲乓当磁滩蒂累撂车居浊孕嗣盅剁察经倦掌贞毯条模构色歹憎酶模验肛跟戳够恨你贺袖獭总典应砂由涩圾票骗茬习销包惹删搓判悲上税贱马森咀旦搬墅革颖眺路抛津顷尤浓留溜帖简娶河既凑怀禾详台荔藐

    注意事项

    本文(论文—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