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doc

    • 资源ID:4014972       资源大小:43.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doc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Key words (1)1.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1) 2.语言石化现象的分类 (2)2.1石化现象形式上的分类 (3)2.1.1个体石化(3)2.1.2群体石化(3)2.2石化现象的性质分类(3)3.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3) 3.1 Lamendella的生物论(3) 3.2相互作用论(5) 3.3石化形成中的两个“策略” (6)3.3.1 学习策略 (7)3.3.2 交际策略(7) 3.4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7)3.4.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7)3.4.2 兴趣的减少 (7)4.石化现象改善的策略(8) 4.1目标语知识的积累(8) 4.2降低母语的干扰(9) 4.3情感的反馈(9) 4.4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9)总结(10)致谢(10)参考文献(11) 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表现为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趋向于停留在固定状态。本文浅论了石化的定义,归纳了几种有关石化的成因,对缓解石化提出几点建议,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延缓和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同时对研究前景予以展望。Abstract: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pervasive and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t has been a universal problem for learner, tending to keep in a Interlanguage relativ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natural fossilization,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some reasons of foss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learners, in order to make learners avoid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to maximum extent and meanwhile a perspective of its future is given. 关键词:二语学习;石化现象学习者;情感;思维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phenomenon; learner; emotion; mind1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二语学习者在一定年龄期,一定目标语知识的获得后,常常会经历一个类似“关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语言能力的语言知识的“re-gain”将会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语言学习的“高原期”。美国语言学家Senlinker则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过渡语石化理论”。过渡语:又为中介语,是由学习者本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具有自己独特规则和特点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缺陷的语言(牛强,2000)。理想的过渡语是动态、个性化的,并随着输入的增加向目标语逐渐靠近。过渡语往往有一个典型的特征:石化性(fossilization).Senlinker在1972年对过渡语石化下的定义是,“Fossilizable linguistic phenomena are linguistic items,rules and subsystems which speakers of a particular Native language will tend to keep in the Interlanguage relative to a particularTarget language,no matter what the age of the learner or amount of explanation and instruction he receiv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过渡语石化现象是指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过渡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包括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停留在某一状态,而学习者的年龄增长和对目的语的更多的指导与解释都无法改变这一固定状态)。1978年,Senlinker与Lamendella合写了Fossilization in the Interlanguage一书,阐述了他的观点,1996年,Senlinker将石化现象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加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不起作用。随后又对这一现象追加解释,“the process whereby the learner creates a cessation of interlanguage learning,thus stopping the interlanguage from developing,it is hypothesized,in a permanent way”(石化过程中语言学习者造成了过渡语学习的停滞,使过渡语不再进一步发展,这个现象可假设为是永久性的)(丁俏蕾,2009),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语言学习者在多年的学习后,外语运用能力仍然不能达到本族人同等的水平,出现一些无法改变的永久性错误。那么,中介语的石化到底是语言知识的石化还是语言能力的石化?根据前面提到过渡语的定义,它是一种语言体系,那么中介语的僵化就是一种语言体系的僵化,指语言本身,而非人的语言能力。Senlinker也在其著作中提到中介语石化是普遍存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表达正确与否没有关系,所以它也不是错误语言形式的代名词,只是一种固定化的状态。Senlinker同时归纳了五条原因: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笼统化。在解析发生机制时,我们都不能忽视学习者这一主题因素,作为施动者,我们必须先受到这些因素的作用,才能通过语言输出来体现语言的石化,这是一一对映关系,我们能够通过人的语言研究语言的石化表现来研究其内部机制,语言能力是内部机制,其石化无法用仪器或数据或追踪调查来准确量化(高晓玲,2006)。正因如此,国内虽对石化现象的研究日趋增多,却依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不能提出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描述语言的石化时,只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僵化来反映其语言能力的停滞不前。那么,有两个疑问,“哪些语言形式会发生石化”“错误表达和语言石化能否划等号”,国内有作者在介绍石化时说,“中介语石化现象已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一些顽固性错误的代名词”,这就间接的回答了第二个疑问,其实不然,既然语言石化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那么中介与的石化并不只包括错误形式的石化,无论正确与否都会石化。如前面所说,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由此得出,石化是一个多维现象,任何单一解释都不可能说明全部的现象(刘颂浩,2007)。2语言石化现象的分类2.1石化现象形式上的分类根据.Sen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2.11 个体石化: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错误石化:被纠正多数以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但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反复出现。语言能力石化:在同目的语逐渐接近的过程中出现的发音,句子结构及词汇方面的石化。2.12 群体石化:指当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普遍性,成为整个社会的正常现象。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方言的出现,如印度英语。2.2 石化现象的性质分类。可分为两类:暂时性石化、指在经过一定的纠正,强化训练,目的语逐渐增多后,会突破这一“瓶颈”。所以,根据塞林格所说的95%的人处于高原期只是一个绝对的观点,理论上不能被称为石化。永久性石化。 3.石化产生的原因。3.1 Lamendella生物论主要从生物生长的角度来看待或解释语言问题和僵化现象,因此也被称为“成熟论”或“生物论”。Genesee(1987)在叙述Lenneberg 的观点时指出孩童生长有一个关键期,大约在两岁时完成,此时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完成,语言功能已定位在左脑,所以再学语言就很困难,大脑失去可塑性,语言发展受限,形成石化。Lamendella(1977)从特定神经功能系统的发展和成熟来看待关键期的。他认为一切人脑系统的发展都与人体基因既定的生长成熟过程相关,在关键期内还没有发展完善的神经功能系统以后就难以得到正常发展,语言的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是相连的。因此,儿童不成熟的或仍处于发展阶段的神经系统比起已经成熟的系统具有更大的获得语言的潜力,语言获得也更完善,更有效。这一关键期主要是针对母语的获得作出的解释。Lamendella(1977)用“敏感期”来解释第二语言的获得。同时,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称作“次系统”(infrasystem),Lamendella认为“次系统”(infrasystem)的发展与获得任何一种特定的语言有关。如果没有这一相应的“次系统”(infrasystem)或发展缓慢,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系统来完成第二语言获得的输入过程,显然第一语言的系统是不适合学习第二语言的。这样,便有95%的学习者只能停留在中介语阶段(Senlinker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本族人的同等水平)。这一理论也可以被认为是“年龄论”,极少数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激活了绝大部分成人在关键期无法激活的语言心理结构,只好依靠一般的认知结构,从一般的思维(母语思维),借助第一语言系统角度来获取第二语言,同时大脑失去了可塑性,记忆力下降,因而第二语言的思维单调平乏,这就是语言石化无法获得地道的目的语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是通过目的语逐渐获得形成一个完整的次系统。但是在目的语知识匮乏的前提下,因为交流的需要,我们往往利用已有的母语次系统构建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母语向目的语的输送过程中,存在“输入-输出”的过程,即将对方的语言通过已学的母的语和母语作为媒介,加工处理作为目的语的输出语言形式。但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次系统是由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共同组成的,后者不断置换前者的过程。如果在某一点上这种置换不再发生,那么二语学习者就会进入停滞状态,进入高原期。“生物论”也被用于解释发音僵化现象。Lamendella(1977)从神经系统中的边缘结构(limbic)失去发展动力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已成熟的“低层次话语系统”(lower levelspeech system)无法再建立新的“发音系统”,因为边缘结构部分已经成熟,因此缺乏发展动力。其次,本土口音主要是大脑两侧分工已经固定永久化了,更主要是是因为口腔肌肉失去弹性,同样不能建立这一次系统。按照这一观点,国内一些英语专家提出的“口腔肌肉法”获得地道的发音岂不是徒劳无获?“生物论”对外语的学习意义在于突出了年龄在外语学习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年龄问题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绝对的,这一理论中大脑分工功能定位说将关键期的临界线定位的太早,并不能说明一些实际情况。相比内在,外在的一些原因年龄便显得不突出了,如语言环境条件,努力程度,受外界的干扰程度,社会影响,外界推动力以及性格,气质,语言资质等(阎贤明,2001)。用“生物论”的观点也许可以解释大部分成人学习者不能达到母语者水平这一现象,但却无法解释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许多学习者开始学习是年龄早已超过所谓的关键期,但语言获得却很成功的例子很多。有些学者为了更好的找到某些依据,说明这一观点(神经系统的成熟),做了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借助先进技术,认为西方的语言优势半球并不完全适合汉人(胡浴恒,1988),人类虽然拥有共同的语言能力,却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相同的却有差异的语言神经机制,这种差异会在新的语言加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心里机制。对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加工更为复杂,此过程是两种语言神经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牵涉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的调用,这种共同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母语参与第二语言的加工过程中,出现石化,这虽很有力说明神经机制作用大脑产生石化,但是忽略了文化上的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以及后天努力程度等一些外在的因素,因此不能看成是绝对的。3.2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主要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的。也就是说,语言输出是学习者对获得的语言输入,进行认知加工的直接的反应形式。而语言反馈正是对这些反应在输出中的种种假设进行检验的一个过程。所以,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怎样进行反馈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理论认为语言的僵化不仅仅指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也应该包括正确的语言形式,对石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语用问题而不是句法方面的问题(Vigil&Oller,1976).也就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施动者)与听话者(受动者)之间有两种信息的交换:一种是“情感”方面的信息,另一种是“认知”方面的信息,认知信息包括事实,猜想和信念且都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而情感信息则是以超语言形式实现,运用了面部表情,声调或手势等。(陈慧媛,1999)。在语言交流中,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认识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使用与当前相似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那么,就会鼓励学习者继续以同样的语言形式运用,长此下去,即学习者的语言中有错误,这种形式的反馈会造成错误形式的僵化。Ellis也认为,如果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受到来自老师或同学们持续,重复但不正确的语言训练,或不正确的语言输入,或得到肯定的情感反馈,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一些错误沉淀,引起目的语石化。因此,最佳组合方式应该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前者鼓励学习者继续语言尝试,后者则示意学习者对表达形式有必要做出一些变化和修正,这就会使不正确的或有问题的话语形式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迫使学习这去改变原有的模式,这就引出了Vigil(1976)的一个概念“期望度”,他们认为在交流中说话一方或学习者需要知道听者对语言交流中所表达的信息有什么反应,因此,在交流中说话者会预先对听话人可能会对自己表达的信息做出的反应进行猜想和预测,也就是如果想要表达的信息在听者那儿得到了预期的反应,相应的语法规则,不管正确与否,都会朝着固定文化或僵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所得到的反馈在认识渠道上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程度,如没有被理解或者产生了误解,学习者即会重新寻找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由此,由此,任何没有达到期望目的的语法规则都会处于不稳定状态,直至修正好为止。这一理论虽然被称为交互说,实质上更倾向于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它以学习者所得到的反馈形式来说明语言的发展或僵化情况。也就是把语言机制的运行更多地归因于外在的因素,是外在的因素促动了内部语言机制的活动及活动方式(陈慧媛,1999)。这让读者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若交流者双方都已具有了某些共性的错误,虽不影响交流,但的确是都是僵化的表达,这种传递信息的组合方式同样会引起错误形式的僵化;第二是为什么某些具有共性的语言错误总是改变不了,是因为没有足够而又合适的反馈还是有别的原因? 这一理论没有去说明语言僵化中一些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比如某一种母语的学生会犯某些相同类型的错误等问题。这一理论也不注重从语言的僵化现象中发现某些人类内部语言中共有的规律性。因此,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还有一定限制。3.3语言石化形成的原因语言石化形成的原因一直在研究者的关注之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侧重,除了上面提到的较早,较为有影响而又系统的理论之外,又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和解释,包括Senlinker归纳的几条原因:3.3.1学习策略每个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策略因人而异,包括学习目标语时所采取的整体性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者在具体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方法或手段。有的学习者在记忆单词时,总是机械记忆单词,而不采取联想,对比的记忆方法,结果收效甚微,多次努力,却始终停留在原地。也有学习者根据习得的目标语知识对语言同类进行归纳整合产生过度概括或省略简化所致,学习者通过这种策略来减轻学习负荷,如将所有名词的复数形式均接可数名词进行变化,“How many sheep are their in your home” “I play piano(省略简化)。随着目标语知识的积累和对语言规则熟悉程度的加深,将会减少,但若不经及时纠正,学习者便会当作正确的固定句型使用,时间一长,便会形成石化。所以,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来处理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输入能有效促成完备的学习效果,形成量变到质变的跨越。3.3.2 交际策略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当我们被某一句型,某一词汇卡壳时,无法用现成的准确的目标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往往会采取回避和简化手段,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一些简化语言或手势等手段进行交际。然而学习者这种过分想成功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由此出现了石化倾向。正如前面所说,当这种替代被听者通过认识的一些手段所获得表达的信息后,说话者往往认为自己得到了肯定的反馈,所运用的句式足以应付交流,便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再像开始那样下功夫,只不过在必要时增加一些句式,新鲜词汇,学习者运用回避、换说法或简化等手段去促成交际,而忽略了语言的确切表达,致使其中介语停留在句子结构单一,同时含有大量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的水平上,难以继续朝目的语方向进步,长期以来,我们只会一些简单的句式,表达方式单一,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学了这么多年后,我们始终听不懂外国人所说,听力困难,口语则更显吃力,复合句式的欠缺让我们一直被拒在达到本族人水平的门外,很多的学习者都将此归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其实不然,综合上述,真正的问题在于学习者本身。笔者拿自己学校的外语村举例,外语村是一个模拟化的语言村,但所来学习者、交流者往往都是采用最简单的句式如What is your major? Do you like china?而不去挖掘对方文化的内涵,不仅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对方失去了继续听下去的兴趣。所以,学习者便容易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语言是一门工具,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打开异国文化、生活、习俗大门的钥匙,只有我们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我们,“学以致用 ”是最基本的实践,但数年的英语学习,并没有结出胜利的“果实”,相反,哑巴英语学习者比比皆是。笔者认为,这些学习者并非想当所谓的哑巴英语,而是已经处在一个难以再进步的学习阶段,即听、说困难。因此,此点将列出几个因素来共同探讨这一原因3.4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3.4.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某些条件较差地区的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语言和社会文化没有直接的感受,定位不准确,加之,没有语言环境,在学习英语时,便以本土语言或方言为基础来阐释和使用英语,结果往往形成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英语,不是地道的语言。当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卑感,爱面子,怕出丑,担心英语发音不地道,过分的关注自我形象,不敢与同学和老师很好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外语本来是一门很活跃的课程,归根结底就是“说”,大胆的说,如李阳老师所说 “I like speaking English, I like losing my face”.但在很多学校的英语课堂上会见到这样一种情形:学生上课时全部低着头,生怕与老师的眼神接触,怕被点到,当别的同学被老师点到后,才长吁一口气。即使自己被点到后,要么不吭声,要么要求用英语讲,或者用中国学生最擅长的一句话 Sorry, I cannot.” “my English is very poor”,根本达不到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的目的。可笑的场景,可悲的教学。长期的哑巴英语又怎能突破石化现象?3.4.2兴趣的减少英语的学习本来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打坐一样,做久了便坐出定性了,也就习惯安静了。兴趣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匮乏,学习中障碍颇多,渐渐的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加之,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喜欢的课程,这样,学习者便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学习英语,但碍于家庭的压力,他们对英语也只是要求过级而已。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上课时间太少,每周的课时仅为四个课时,既要掌握大量的课本知识,还要课下消化课堂内容,完成老师布置测作业,根本没有机会去练习口语。笔者拿自己学校大学英语课举例,除了必要的课堂内容,课后要去语言中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也许大家会说这不就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吗?是!但绝大多数同学一边看电影一边完成作业,草草了事,并不是时间少与否的问题,关键是自己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些都是导致石化的间接或直接的因素。说到这,其实,笔者思考之余,觉得有一点不得不提,即思维习惯。众所周知“平行线不能相交”,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和本族人就在扮演着这两条平行线,为什么?思维习惯,最基本的一例就是外国人喜欢由里往外拨皮,而我们则喜欢让事物蒙上神秘色彩。比如:参观故宫,我们中国学习者在作导游向外国游客解说时,往往会先大殿,再中间殿堂,最后到正殿,而外国人喜欢对方能将重点先说出来,然后往外,这能相交吗?再比如A与B去散步,看见C掉到河里,最后B将C救起,于是打电话告诉他家人,这样说,“你好,C掉进河里人,.”想想看对方听到这早已以晕过去,还能有定力去听下面的吗?而事实是C却safe。4.石化现象改善的策略 综上所述,石化的形成原因与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它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努力,可以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或降低石化的几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4.1 目的语知识的积累根据Krashen的检察理论模式,目的语输入量的不足和质的不好都会导致目的语语言形式的石化,这其中包括对英语国家的变化了解和培养跨文化意识。掌握语言的发展规律和特殊形式,了解词汇,语法及表达形式的知识,记忆单词时,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含义,还要掌握词的内涵意义,固定搭配,在习语、俗语中的用法。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的查阅一些关于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习俗,即生活方式,宗教传统,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与中国人的异同,理解英语中常见的一些成语和俗语。实际上,二语学习者在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单词、句法、语法规则等,而是文化。所以对文化的了解越深入,语用失误就越少,语言能力就越强。例如:大学英语课堂上在讲授词汇时,老师除了讲解词汇的表面意义,还应该揭示它的内涵与联想意义你,比较两种意义在不同的环境的具体运用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4.2 降低母语的干扰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存在一个正迁移和负迁移。当学习者所学目标语中某些特征与母语完全相同或相似时,便是正迁移,对语言的学习则“雪中送炭”相反,如果这些特征并不存在于母语中,学习者会机械地运用母语知识,导致负迁移,犹如“火上浇油”,学习者的许多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要克服母语干扰,就应该尽量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多的相关的目标语知识,将母语与目标语进行文化上的比较,找出语言表现的异同点,增强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语感,培养二语思维能力。现在已证实有语感这一Saying,但是只有在积累多的目标语知识后才能获得。某些情况下,既能很清楚的分清母语和目标语分别扮演的角色,又能将它们二者统一的联系起来。4.3.情感的反馈防止石化的最佳措施之一还包括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肯定的情感反馈传递给语言使用者的信息是从情感上对当前的交流谈话表示认同,架起了双方进行交流的桥梁,而否定的认知反馈又使语言使用者不断改变和修正自己语言形式中的错误,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高晓玲,2006)。作为二语学习者,我们处于学习的最佳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正确的对待自己的语言输出,摒弃传统的语言学观念。尽管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用来交际,但决不能以学会能交际的语言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既要勇于面对犯错误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又要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纠正,对自己的每一次语言输出,尤其是含有错误的语言输出认真反思,通过对比,找出自己语言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语言形式,以达到或接近自己的期望度。4.4.教师的问题虽然我国外语教师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但教师的外语能力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县城。不仅要提高教师本身的外语能力,还要教师了解更多的外语教学法的知识。外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两点:一是讲解语法及词汇知识:二是提供给学生最优化输入。而许多教师并不了解自己第二个角色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输入才能促进习得,才对学生有利,更不重视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介绍目标语语言材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Krashen,1982).许多教师本身使用的也是中介语,只是与目标语的距离比学生更近而已。同时,有些教师的自身语言或陈旧或不合时宜,无法对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学生如果长期被灌输这种语言,会造成语言能力的停滞不前。教师应该学会互动,学会Effective contact,能以饱满的热情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降低学习中的焦虑度,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丁俏蕾,2009)。更重要的是,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时,要鼓励,要倾听,要在否定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过分纠错,使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兼顾学生的准确度和流利度。这上面提到的几点中,理论有,实践亦有,但最根本的是学习者自身要自强,要排除自卑和依赖心理,要改变英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转变把英语学习视为考试过关或谋取职业不得已而为之的思想,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充分安排时间训练自己的口语和听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弱化石化的发生。总结正如陈慧媛(1999)所指出,“要证实石化现象的起因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很长的时间观察”,任何解释都是从理论上去阐述,要想取得实证,需要采集很多的样本,但这一过程费时费力。我们看到的石化都是过程已经结束了的结果,但是整个形成过程是不知道的。Vygotsky(1978)提出可以使用“动态分析”,即通过实验回溯源头或过程的研究方法。Washburn(1992)以Vygotsky(1978)的方法对石化进行实验。她实验中的一个方面是以Vygotsky“发展临近区”的概念来分析某一学习者或者某一语言点是石化还是处于发展中,主要把学习者放入对话或语言交流的环境中来考察学习者语言。已经石化的语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观察学习者在与语言程度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的表现,可以确定其语言形式是否还处在发展之中。不会改变的部分就是已经石化的部分,而可以改变的部分就是“发展临近区”中仍处于活动状态的部分。这一方法对于了解僵化的实质和形成很有实际意义,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一种普遍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外语学习二语习得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如何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高原期到来之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在正规教育结束后如何使中介语保持在高峰期左右,不再有大幅度的回退,以及如何延长稳定期或预告可能产生石化的方面,这些研究将有益于了解语言石化的原因,也有益于深入了解学习者语言。参考文献:01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02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03 Han, Z-H,Fossilization: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003(6).04 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05 Mitchell,R.and Myles, F.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06 Selinker.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07 Schumann,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nge Acquisition.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8.08 Selinker,L.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Z.http:/wwwlbbklacluk/llc /fossilizationlpdf,1996.09 陈慧媛. 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3).10 戴炜栋,牛强.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外语研究,1999,(02).11 丰国欣.语言僵化的发生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12 黄泽火,郑成英.语际语及其僵化现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13 刘芳.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公共英语教学J.才智,2008,(19).14 刘颂浩.第二外语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12).15 陆月华. 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6 王阿菊. 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7 徐佳.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石化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D. 长春理工大学,2009.18 张妲. 教师的观念与外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19 张海燕.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D.太原理工大学,2006.20 周文岭.中国学生的英语石化现象研究D.东南大学,2004.

    注意事项

    本文(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