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doc
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 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不但已明显制约了天然气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本文从我国天然气出厂价的演变历程入手,通过对我国现行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的具体分析,勾勒出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关键词 天然气 出厂价 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天然气出厂价改革,对理顺天然气价格体系,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天然气出厂价的演变历程我国对天然气出厂价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它不但反映了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对天然气价格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1.单一的国家定价阶段(1956年1993年)由于这一阶段天然气只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的附产品,产量较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天然气需求,因此国家制定的天然气价格极低。这时的出厂价仅指井口价,不包括天然气净化费。2.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并存阶段(1993年2005年)这一阶段我国天然气出厂价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1993年实行了企业自销天然气价格政策。1994年,又进一步对企业自销天然气井口价格规定了中准价。2002年,国家调整了天然气价格结构,天然气出厂价由井口价与净化费两部分构成。另外,在这一时期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中,首次采用了价格调整机制,实现了天然气出厂基准价与原油、LPG和煤炭价格的联动。3.实行国家指导价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及近期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的通知,将天然气出厂价格归并为两档价格,统一实行国家指导价。对二档气先启动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调整机制。在经过3年5年的过渡期后,将一档气出厂基准价逐步调整到二档气出厂基准价水平,并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调整机制。二、我国现行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分析目前我国天然气出厂价的形成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固定价格制度,即不反映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由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构成天然气出厂价的定价方法。1.我国现行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的合理性分析(1)在较为封闭、稳定的市场环境下,采用固定价格简便易行。(2)从世界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在行业发展初期对培育天然气消费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天然气生产者能够在补偿投资和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有利于保证后续勘探开发活动的资金积累,实现天然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意味着能够将天然气行业的经济剩余更多地留给下游用户,增强天然气相对于替代燃料的价格竞争力。2.我国现行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的局限性分析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的局限性随着天然气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个开放、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固定价格制度不能使生产商和消费者快速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目前在我国,天然气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已逐步实现市场化。而天然气价格由于与市场的相关能源价格变化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替代能源价格水平,向市场传递了错误的经济信号,人为地刺激了对天然气的需求。这些激增的、非合理的天然气需求会进一步激化天然气供需矛盾,最终危及国家能源安全。(2)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要求对天然气生产成本进行定期审核。如果天然气价格不能随生产成本的变化及时调整,就会造成生产企业的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然而在我国,国家制定的政府指导价历经几年不变,忽视了天然气生产成本递增的规律。最终导致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与其生产成本完全脱节。(3)确定生产商合理的加成水平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在定价中不能体现对未来勘探开发的鼓励,对于保证未来的天然气供应无疑是不利的。然而,科学合理的确定成本加成率,这一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尚待解决。3.我国现行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的执行效果分析从我国执行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的效果来看,该机制在我国的天然气工业发展中也是功过参半。在我国开拓天然气市场的前期阶段,执行固定的、较低的价格对市场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天然气下游市场已初步成型;天然气的替代能源产品逐步放开了市场价格;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的局限性便逐渐显露。在目前的价格管理体系中,天然气上游生产企业完全失去了定价权,执行的政府指导价也已逐渐与其生产成本脱节。一边是不断上升的成本水平、另一边是市场需求的不合理激增,企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来自市场以及非市场的压力,生产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这对于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这一价格形成机制导致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过快,国家能源供应负担沉重。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传统的、以成本加成为基础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天然气行业发展状况。三、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改革思路分析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削弱政府对价格形成机制的过渡干预,让市场成为价格形成的主导力量;要理顺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关系,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定价机制。通过价格改革,促进天然气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缓解国内供求紧张的矛盾。如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天然气产品的价格改革亦应逐步推开。1.成本基础定价是天然气行业发展初期的现实选择天然气市场是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并继而推动气田开发和管道建设。因此,在天然气市场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时,首要的任务是天然气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天然气出厂价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能够在足额弥补天然气生产成本和保证生产者合理利润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将行业剩余较多的分配给消费者;同时,固定价格制度又有助于价格的稳定。这些对于开拓市场、保证管输容量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成本基础定价方法是天然气行业发展初期价格制定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市场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2.市场定价是天然气出厂价改革的最终目标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能够有效进行资源配给、充分发挥资源价值的有效的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中,天然气行业改革渐行渐进。借鉴国际天然气行业管制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天然气出厂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市场定价。(1)市场定价能够反映供求信息,有利于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商品价格反映市场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市场信息,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天然气市场定价意味着价格的制定者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垄断者,而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将使天然气行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都在市场价格的指引下组织生产、协调运作,科学管理。(2)市场定价能够实现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的联动,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在商品社会的价格链条上,任一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受到其生产资料价格及其可替代品价格的双重影响,市场定价机制能够保证最终的商品价格实现在两者之间的平衡。如果切断了天然气价格与其可替代品价格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会抹杀天然气作为优质的环保能源所具有的定价优势,导致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阻碍天然气向高附加值行业的流动。 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解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改革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3)市场定价能够实现资源合理化配置,有利于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我们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信息;反映产品真实的经济成本;反映其与可替代能源之间的价格影响。通过价格对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的客观反映,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亟待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然而价格改革,尤其是重要的能源产品的价格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单纯强调放开价格,一味迷信市场功能,有可能对相关企业和广大居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在我国现行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的改革中,政府仍应是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操作者。通过渐进式的改革,逐步形成由市场定价的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并最终通过改革天然气出厂价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价格链条,促进天然气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参考文献:1马松平马欣:天然气价格机制与体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2王国:天然气定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3邢治河:我国天然气定价的发展方向与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05年12月4李 婷 王秀芝:天然气定价探讨J.天然气技术,2007年2月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