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体尺性状及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影响的研究.doc
-
资源ID:4014072
资源大小:380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毕业论文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体尺性状及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影响的研究.doc
分类号: 单位代码:10758密 级: 学 号: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体尺性状及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影响的研究英文论文题目(16pt Times New Roman,Bold)研究生: 指导教师: 合作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类别: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领域名称: 畜牧养殖 研究方向: 动物遗传育种 所在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二七年十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新疆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新疆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新疆农业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新疆农业大学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体尺性状及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影响的研究目录摘要Abstract引言1 文献综述1.1 马品种的形成1.2 马品种的分类1.3 国外马产业现状1.4 我国马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5 伊犁马的血统来源1.6 伊犁马的辉煌历史1.7 伊犁马的现状2 试验研究2.1 试验材料的选择2.2试验时间、地点、内容2.3 试验方法2.4 研究指标的确定3结果与分析3.1 1995年和2006年伊犁马的主要体尺指数的比较3.2伊犁马体成熟年龄的变化3.3伊犁马生长发育规律3.4伊犁马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4. 讨论4.1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体尺指数变化的影响4.2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体成熟年龄变化的影响4.3杂交改良后伊犁马的生理生长规律4.4 环境对伊犁马体尺的影响4.5杂交改良对伊犁马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的影响4.6 杂交改良对伊犁马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推测4.7 伊犁马今后的培育方向及发展趋势的讨论5. 结论5.1杂交改良后伊犁马体尺和体型的变化5.2杂交改良后伊犁马体成熟年龄的变化5.3杂交改良后伊犁马生长发育规律的变化5.4杂交改良后伊犁马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的变化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摘要:以伊犁昭苏种马场的1995年的176匹和2006年75匹母马的体尺资料作为试验材料,采用C. Dario, D. Carnicella, M. Dario和G. Bufano分析Murgese马的体型演变的方法 将2006年实际测量得来的伊犁马体尺资料与收集到的1995年的体尺资料,按照年龄及类型分组,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研究伊犁马在10余年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体尺指数的比较,在体高指标上,2006年成年伊犁马比1995年成年伊犁马平均高3.91厘米,差异极显著(P <0.01);而体长率、胸围率、管围率均极显著低于1995年的水平,差异极显著(P <0.01),其中体长率和胸围率分别下降了3.5和1.8个百分点。2.体成熟年龄的变化:体尺主要指标随年龄的变化曲线表明,伊犁马的体成熟年龄从7岁提前至6岁。3.伊犁马品种内经济类型分比变化: 1995年昭苏种马场内伊犁马中体型符合乘用型、兼用型及挽用型的个体比例分别为21.9%、51.4%、26.8%。而2006年,昭苏种马场内伊犁马中体型符合乘用型、兼用型及挽用型的个体比例分别为71.9%、18.2%和9%。4.伊犁马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从体尺指数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分析可以看出,伊犁马的体型在1岁到3岁时变化最快,是马的体格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其中,1岁到2岁间体高的生长速率最大,胸围和管围在2岁到3岁的时候增长最大,体长在3岁到4岁时增长最快。关键词:体尺指数;体成熟年龄;体型;生长发育规律引言我国地处亚洲大陆,有广阔的农牧地区,养马条件优越,目前中国有980多万匹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机械化推进速度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迅猛发展,马匹从农业和运输的主要动力退居为辅助动力,马的利用和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由役用马方向逐渐转变为产品养马和运动用马方向。当今,运动用马是养马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国外已成为主流,尤其是现代赛马业在欧美各国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综合经营的产业,是商品经济和公益慈善事业的支柱之一,也是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马术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时开始的马球运动,至唐代已盛行。但我国现代的马术运动水平却很低。我国于1982年加入国际马术联合会,但至今没有参加过奥运会竞技马术的角逐。1984年奥运会上,我国的赠礼是一幅描述唐代打马球盛况的壁毯,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古代马术运动的兴旺景象,而当代中国作为体育强国却从未参加过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项目,1990年在我国北京主办的第11届亚运会,取消了马术竞技项目,这不能不说是深深的遗憾,由此也可看出我国的马术运动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运动用马匹质量较低的缘故。因此,激励了我国马业界人士,要加快培育我国自己的优良运动用马并发展我国的马术运动。新疆是我国良种马发源地之一,养马历史悠久,有马102.5万余匹。经过多年的培育,育成了外貌俊美、力速兼备、轻快灵活、负有持久力的伊犁马,总数有10.69万匹。伊犁马曾在全国的各类马术比赛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伊犁马不是专门的运动用马品种,其运动性能与国外优良运动用马品种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伊犁马运动性能的改良已成为必然趋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对伊犁马的改良工作就已开始,从九十年代起又制定了明确的育种目标:将伊犁马从兼用型马品种培育成乘用型马品种。本文通过研究1995年及2006年分别在昭苏种马场实地测得的伊犁马体尺数据,分析伊犁马的发展方向是否按照即定的育种目标进行。1 文献综述1.1 马品种的形成距今5600万年前的新生代,出现了马的原始祖先始马。经过进化和演变,始马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两种大马基本型野马和两种矮马基本型野马。尔后,所有的家马品种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可以说马品种的形成是人工选育的结果,它是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物。最初马是人的狩猎对象,尔后经捕捉驯养、经过驯化成为适宜人工小环境生活的家畜。由于人工养马小环境的千差万别以及各地人们不同的育马目标,经过人类长期有目的的培训而形成了约300个马品种。如以力量为主的有俄罗斯重挽马、比利时重挽马、英国夏尔马等;有以速度为主要培训目标的乘用马种,如英纯血马、阿拉伯马、阿哈马(又名阿哈捷金马,我国古时称汗血马)等;在英国机械化不发达时间的煤矿业,还专门培育出了适于坑道运煤的体高1M左右的设得兰矮马12。人类培育马品种,受到两个客观因素的制约:(一) 社会经济条件。它是制约马品种形成的首要因素,决定着品种的生产方向和类型。一个马品种必须与社会生产需要相适应,才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的需要简单,社会生产力很低,因此不能显著改变马的品质、培育出优良品种。当进入到奴隶社会,战争、生产、生活都需要用马,人在长期饲养马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首先选育出了乘马,这可能是最早育成的马品种类型。到了封建社会,马的军事上的作用日益显著,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饲养和选育马匹,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相继培育出“重型乘挽兼用马”等马品种。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对马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型挽马、重型乘用马等马品种相继培育而成。本世纪以来,随着工作的发展,机械动力替代了大部分畜力,一些重挽马品种逐渐转用肉用和乳用。我国传统的以役用为主的养马业,也开始向役、肉、乳、药、娱乐、竞赛等多方向、多用途的产品养马发展。可见,社会经济条件对马品种的形成有深刻影响。(二) 自然条件。由于自然条件的作用比较持久、稳定,不易改变,因此它对马种形成至关重要。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中的马,各具有其独自的外貌、体质特征,彼此间有明显的区别。例如中亚西亚一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牧草干物质含量高,马较小而灵敏;在西欧一带,气候湿润,牧草水份多,马较重大而迟钝。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雨多草茂,形成的河曲马比较高大;云贵高原山区所产的西南马体格普遍较小等3。这样的例证很多,说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马来讲,不同品种的形成都是与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1.2 马品种的分类在现代养马科学中,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形成了对马品种的不同分类。(一) 按生物学分类按马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和品种的生物学特征,把原始地方品种马及其类群分为草原种、沙漠种、山地种和森林种。如我国的蒙古马、哈萨克马、巴里坤马、岔口驿马都属于草原种马品种;乌审马、和田马、柴达木马都属于沙漠种马品种;建昌马、乌蒙马、西藏马、玉树马和安宁果下马等都属于山地种马品种;河曲马、浩门马、阿尔泰马、鄂伦春马都属于森林种马品种。(二) 按选育程度分类根据马品种的形成历史及人工选育改良程度,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育成品种三大类。如我国的蒙古马、河曲马、浩门马、哈萨克马、焉耆马、西南马等都属于地方品种;三河马、铁岭挽马、伊犁马、关中马、山丹马、青海挽乘兼用马等属于培育品种;世界著名的纯血马、阿拉伯马、奥尔洛夫马等都属于育成品种。(三) 按畜牧学分类即按马品种的经济类型分类。人们按育种目标,长期选择和培育,使马的体型发生突出的变化,某些部分显著发展,形成了经济价值的专门化。由此将马品种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三种经济类型。乘用型按其性能又分为普通型;竞赛型,如纯血马;重乘型,如顿河马。这种类型的马体质应为干燥结实型,气质是上悍或烈悍。其肢长大于胸深,前、中、后躯三部分大致相等,体型呈方型,步样正直,轻快而伸畅。挽用型又分为重挽型,如苏维埃重挽马;轻挽型,如奥尔洛夫马。这种类型的马体质应是湿润或粗糙且带结实型,气质为中悍。这类马多低身广躯,肢长与胸深大致相等,体型近似长方型。兼用型是介于乘用型与挽用型之间的类型。按其体型轻重和主要用途又分为两类:体型较轻偏于乘用的称为乘挽兼用型,体型较生的称挽乘兼用型。其体质应为结实型,气质属中悍。这种类型的马体躯稍长而宽,中等肢长,运步轻快,力速兼备,性能中等。经过马业界人士的不断研究探索,量化总结出划分马品种经济类型的主要依据及业内标准,即以马的体型作为划分经济类型的主要依据,不同的体型适合不同的经济用途,体型和经济类型是一致的。马的体型主要决定于体长、胸围、管围与体高的比例关系,体尺指数是判断马匹体型的重要依据。各种类型的马有它一定的体尺指数范围,不同的指数标志着不同的体型。常用的体尺指数有以下三种:1. 体长率=(体长/体高)*100%,表示体长与体高的相对发育程度。乘用马体长率小,一般在102%以下,所以外型近似方型。这样的体型,重心高,支持面小,有利于重心的前移,便于速力的发挥。重挽马体长率大,在106%以上,体型呈长方型,重心低,支持面大,有利于发挥挽力。兼用马,要求力速兼备,体长率在103%-105%之间。2. 胸围率=(胸围/体高)*100%,表示马匹胸部的相对发育程度。重挽马胸围率最大,一般在122%以上;乘用马一般在116%以下;兼用马界于二者之间,一般在116%-122%之间。3. 管围率=(管围/体高)*100%,表示马体骨骼的发育状况,是鉴定马匹骨骼发育的指标。重挽马管围率最大,在14%以上;乘用马低于13%;兼用马介于两者之间,一般在13%-14%。不同经济类型马品种的体尺指数 体尺指数经济类型体长率胸围率管围率乘用型102%116%13%挽用型106%122%14%兼用型103%-105%116%-122%13%-14%1.3 国外马产业现状目前,国外的马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赛马业发展迅速。从世界各国马产业的实践经验看,赛马业是各自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从直接的上缴税收到捐助慈善事业,从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可以说明赛马的经济重要性和社会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近几十年主要培育出专门化程度很高的经济型马品种,用于场地速度赛马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全世界目前约有2000个赛马场,分布在88个国家,其中美国有152个、澳大利亚464个、英国63个、日本38个10。美国现代马业直接产值2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68.5亿元,是美国重要产业之一,已超过其服装业、电影业和家具制造业;马业为美国提供了140万个全日制工作岗位,大于铁路运输、广播电视、石油煤炭产品制造业。2001年,美国有马约690万匹,赛马和赛马繁育的马占11%,在各种活动中展示与表演的马占18%,娱乐用马占43%,役用及其他用马占18%(如从事农场工作,圈集牛马及从事警务)。现代赛马的主要品种纯血马的生产,美国第一,估计纯血母马总数量为8-10万匹。2001年,美国从事马业的人员有710万,包括马主,提供服务人员和自愿者。在赛马总会管辖下的养马场总共约三千个左右。美国共有152个平地赛马场,各大城市均有自己的赛马场。年投入赛马业的经费为五十亿美元以上。观看赛马的人仅次于看足球赛的人,已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赛马业均为综合经营的经济实体,资金雄厚,收益可观,为国家税收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强大支柱之一11再如澳大利亚的马业,其发展是多方面且卓有成效的,尤其是赛马业。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曾报道,赛马业是澳大利亚第三大产业,仅次于羊毛和煤炭业,其所雇佣的职工人数位居全国各个行业中的第五位,说明赛马业的地位确实独特而重要。澳大利亚的马匹总数在90150万匹之间,参加赛马的主要品种有两个,一个是以平地赛马为主的纯血马,另一个是以轻驾车赛马为主的美国标准马,两者之中,以纯血马占有绝对优势12澳大利亚的纯血马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列于美国之后。根据19981999年的资料,澳大利亚共有425个赛马俱乐部,运作于380个赛马场,每年参加平地赛马的纯血马数目为32039匹,总奖金(19981999)为2.85亿澳元。纯血马赛马业对澳大利亚国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为7.6亿澳元。根据1998年的资料,每年参加轻驾车赛马的美国标准马数量为13904匹,总奖金为6100万澳元。轻驾车赛马业对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为2.3亿澳元。澳大利亚共有三个马匹屠宰场,每年约屠宰4.5万马匹。马肉主要是出口,用于人的膳食消费,主要销往日本和欧洲,一年的利润约为2000万澳元。马肉作为宠物的肉食,主要是出口日本,1988年达到高峰期,共出口600吨,价值80万澳元。 利用多余马匹向国际市场提供马肉产品是澳大利亚养马业的一个分支,但由于马与人的感情深厚之故,加之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屠宰马以生产马肉的工作实施起来还较为困难13法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养马大国,也是奥林匹克马术运动和世界平地赛马运动的发达国家。法国的赛马在欧美久负盛名。对于喜爱马的法国人而言,除了赌马的博彩意义之外,赛马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如今全法国有274个跑马场、3500名马主,共有5万人在从事与赛马有关的工作。与赛马有关的机构主要有两个:马会和PMU。马会的前身是1833年成立的赛马促进会,它负责组织法国所有的赛马比赛和训练。而PMU则是负责赛场之外的博彩业,属于国家财政部分管。法国养马场制定了一套复杂但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兼顾牲畜的使用价值外,还考虑保存品种的多样性,许多挽马和驴的品种得以保存至今14。国家养马场在法国各地有23个种马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法国养马业主要提供障碍跳跃比赛用马。法国有4万名饲养者饲养骑乘马匹,他们拥有9.3万头种母马(其中1.3万头提供法国乘用马);专业饲养户有1千个,主要从事赛马的饲养。其饲养规模为2.4万头种母马15。英国是英纯血马的故乡,也是世界赛马业的发源地16。据1999年材料,英国约有1.3万匹参加比赛的英纯血马。赛马业是英国马业的核心,由英国赛马委员会-全英赛马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英国纯血马的流通主要通过两家拍卖公司-顿卡斯特纯血马拍卖公司和塔托索马匹拍卖行的经营来实现。每年通过拍卖成交的纯血马约12,800多匹,价值1.78亿英镑,约合3亿多美元。达勒种马场管理公司是英国最大的纯血马育马跨国公司,在英国有11个种马场,培育出许多世界著各的赛马和种马,约有1300匹一流的纯血马,其中赛马570匹。在英国还存在着一批纯血马销售和运输的代理商。英国马业十分重视教育与培训。在英国赛马文化的发祥地Newmarket设有英国赛马学校。英国马业还通过赛马税收投注委员会成立了动物卫生信托基金,资助马匹兽医研究和马病诊断研究17。1.4 我国马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4.1 我国马产业现状我国马匹大部分布在北方地区,即兰州以西的新疆、青海,以北的内蒙古、东北、华北北部,以南的四川山地、云贵高原。东北、西北、华北马匹总数约占我国马匹总数的3/4。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和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马驾车,并曾创造了汉、唐时期马业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马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积极发展马匹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马匹的质量。除对马匹进行本品种选育外,还不断引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并培育出13个新的品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马的主要用途是乘挽兼用,作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曾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机械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不断应用,工业机械代替了马匹传统的农用、役用和军用功能,传统的以役用马生产为主的养马业已不能为牧民创造好的经济收益,我国传统马业的发展受到了冲击。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马术、马上运动及宠物马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因此以马术运动为首的新型马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国外现代马业,尤其是马术运动的发展对我国现代马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马术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步早,发展迅速,而目前我国马术运动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运动用马质量不高所致。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并与国际马产业的发展接轨,我国目前已在现有的地方优良品种,如伊犁马的基础上,引进国外良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其运动性能,以培育出国产运动用马,满足国内运动用马的市场需求。这种做法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国力,又能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丰富马资源,有利于国内马产业的发展。我国于1979年成立了中国马术协会,于1982年加入了国际马联(FEI),并在1983年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性马术竞赛活动,开始参加国际交往,参加国际比赛和开展奥运会的全新项目,如奥运会三项(盛装舞步赛、超越障碍赛和三日赛)。1991年,我国第一个赛马俱乐部在深圳诞生。中国马业协会也在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的基础上于2002年成立。骑马俱乐部、旅游跑马场等实业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约有200家以上的马术俱乐部。近年来,为适应赛马事业的需要,广州、深圳、北京、西安、成都、呼和浩特等地相继兴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赛马场。旅游用马更是越来越火,已成为现代消费和健康的时尚。对良种马匹的改良、引进史无前例。我国内地于1994年开始从国外引进纯血马,目前约有纯种纯血马1000多匹,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广东。其中有不少品质优秀的个体,而且价格便宜(公马每匹约15万元,母马约7万元)。近年来中国马业与世界马业的交流也日益增加,国内马业企业家、学者、马术运动员教练员、马兽医、练马师、教授等先后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进行学习深造。为配合现代马业文化的需要,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马文化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大的马文化博物馆。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马产业组织机构的健全和有效运转和对地方优良马种的不断改良,我国的现代马产业的发展速度将更加迅速。1.4.2 我国马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养马业目前处于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变的转折时期,马匹应当由过去的单一役用转向多用途。其总趋势是发展产品养马及培育马术运动用马。1.4.2.1 发展产品养马 我国草原辽阔,马匹众多,数量居世界前列。牧区人民历来就有吃马肉、喝马奶的习惯。牧区许多地方品种,产乳产肉性能较好,生产成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乳肉养马业,存在很大潜力。1.4.2.1.1 发展肉用马由于马肉所具有的独特生化特性,很多国家将其作为高级滋补营养品,不但利用鲜肉和加工成的各类肉制品,而且马肉也成为其它肉类加工品的必需添加料。马的皮、毛、血、骨、蹄、脏器等副产品也都能综合利用。一匹成年马的皮加工可获得服装革约2.2 m2,可制成皮衣、皮帽、手套等;马尾毛是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可制成乐器弓弦、假发、刷子等;马血可制成食品添加剂、血红蛋白粉、脱色血红蛋白粉、止血粉及其他医药用品;马骨可制成马骨泥、骨粉、骨胶等;马蹄壳可加工制成蹄壳粒出口;马肠可制成肠衣,用于灌制肠类制品。马肺、气管等脏器可制成饲料用粉。还可用马胃液、马血清和孕马血清等生产医疗和生物制品,马尿和马粪也能通过深加工被充分利用,孕马尿现在已成了新的生物高科技产品。我国发展肉用马应有目的的、方向明确地在群牧马中选育肉用马经济类型,利用现有的重挽马进行杂交,加强向肉用型方向发展,提高其早熟性和产肉性,迅速培训出我国的肉用马品种。1.4.2.1.2 发展乳用马马奶属白蛋白类乳品,乳脂球小,脂肪酸含量高,宜于人体消化吸收,能降血脂,有着较好的生物学价值。马奶营养丰富,营养价值全面,具有婴幼儿生长发育全部的营养物质,是人类理想的食品之一。目前,全国牧区有90027多万匹马。如能利用其中的万匹产驹母马,一年挤个月奶,按均产公斤计,年总产奶即可达万吨。用其加工成酸马奶出售,每匹马年收入在元以上,仅此一项就能创利润亿元。但乳用养马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理想的专门化品种,重挽马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量虽高,但相对产奶量低,饲料报酬低,因此我国今后的乳用养马业的发展方向应利用现在品种进行改良,创造乳用马的新品种,以适应乳用养马业发展的需要。1.4.2.2 发展马术运动和运动用马中国马术运动源远流长,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流传至今18,中国唐朝盛行的马球、马技运动足以说明中国马术运动几千年的历史。现今流行世界各地的马术运动至少有九大类:即竞技马术、赛马、民族民间马术、表演马术、旅游马术、文化娱乐马术、医疗马术和军事马术。各类中又分出许多小项。其中,赛马则指以竞速为目的的各种距离的平地赛马、跨栏赛马和障碍赛马以及轻驾车快步赛、长途耐力测验。赛马分为传统赛马和现代赛马两种。传统赛马经费为政府和集体投入,观众只娱乐助兴饱眼福,无奖励可言。传统赛马不计经济效益。现代赛马与形形色色的传统赛马不同,它是一种把商品社会的利润法则引入其中,集体育、娱乐、博彩、募捐于一体的赛马活动21。它除了保持传统赛马活动的体育、娱乐、健身、培育良种马匹等内容、形式外,它的特点是:性质商品化;机构专业化;参与大众化;收益福利化;管理正常化;手段科学化,已突破单纯体育和娱乐的范畴。实践和历史经验证明,有奖智力公益赛马具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而表演友谊赛只有少数骑术爱好者观看。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效益。近代中国马术运动始于清末明初,是建立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和军事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的,当时在北京、上海、天津、烟台等地兴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以上海、天津两地的赛马办得最为成功18。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开始重视马术运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了盛大的马术比赛。1984年以来,每年都举行全国马术锦标赛,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运动会都进行了马术比赛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代表队先后参加了洛杉矶、汉城、巴赛罗那、亚特兰大等多次奥运会,夺得了很多枚金牌,但对马术运动始终是放弃参赛。究其原因,不是说我国没有技术高超的骑手,而是我们缺乏适合马术运动的马匹种群。再看看国内举办的各类马术比赛,各专业马术队、赛马场及马术俱乐部在国内出高价却买不到高质量的好马,只好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例如,1995-1997年三年期间,仅西藏、广东、内蒙、 北京和新疆五个专业马术队花费总计1600万元的外汇,进口25匹运动用马(平均每匹64万元人民币)。2004年,仅新疆马术队就花费价值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从欧洲引进8匹运动马(每匹平均125万元人民币)。这些马匹绝大多数为无任何种用价值的骟马。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马为主体,以体育比赛、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民族传统文化为表现形式的马术运动近些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普及,市场对高质量性能的运动用马需求量不断上升。目前,国内有12支省级专业马术队,7个赛马场,80 多个马术俱乐部,每年至少需要高质量的运动用马1500匹。但尽管我国马匹数量居世界首位,约有980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运动用马品种。开展我国马术运动,必先有合格之马。但只是购进国外洋马在本国开展马术运动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曾有一位马匹育种专家说:“用洋马拿金牌,这份光荣不能全算我们自己的”。而且,虽然国外有许多高质量性能的运动用马品种,但要满足国内运动用马的需求,仅靠进口将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价格昂贵,普通马平均每匹至少50万元;二是进口检疫手续繁杂,费用高;三是进口马对饲养管理条件、生活条件要求较高,饲养管理成本高,一般难以承受;四是不利于国内马业的发展。因此仅靠进口来满足国内运动用马市场需求,即不现实可行,也不利于国产马质量提高和国内马产业的发展,不符合国家扶持发展民族产业的政策。我国马术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马的基础上。其当务之急是培育出自己的运动用马。我国具有培育良马的基础,优良种马品类资源不少,我国已育成的自古号称“天马”的伊犁马和呼伦贝尔盟产的三河马,都是堪与外种相比的优秀轻型马种。另外,新疆的焉耆马、巴里坤马等都是史册留名的好马,就全国而言则有更多品种可供筛选,如浩门马、藏马、安宁果下马等。因此,应对我国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优良品种,如伊犁马等进行繁育改良,通过品种提纯复壮、专门化选育、导入外血等科学方法使这些品种能够适应中国马术运动新形势的要求。伊犁马是我国优秀的乘挽兼用马品种,具有一定的速力和竞赛性能,适应性好、持久力强,曾多次在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运动用马来。但由于其不是专用的运动用马品种,又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育和饲养管理技术,与国外优秀运动用马品种,如纯血马相比,存在着体尺较低(平均体高145cm),爆发力不强,速度不太快(1000m速度记录1分10秒,大多数仅能达到1分25秒)的缺点,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运动用马的质量需求。因此,尽快引进优良的纯血马对伊犁马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其体尺和竞赛性能已成为将伊犁马培育成我国国产运动用马的当务之急。 1.5 伊犁马的血统来源伊犁马的形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是以哈萨克马为母本,与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品种复杂杂交经横交固定选育而成。据查,1910年至1933年,前苏联先后有7个民族共5500余户侨民迁入伊犁昭苏县后散居其他各县。这些侨民带来了顿河马、奥尔洛夫马、阿哈马等纯种和杂种马2000余匹。有些牧主又购入苏联种马来改良当地马。1936年,新疆农矿厅伊犁建设局引进一批布琼尼马、顿河马和奥尔洛夫马,供各地改良马匹。其中以布琼尼哈萨克一代杂种和奥尔洛夫哈萨克一代杂种互交效果良好24。1940年,产马区各县成立了家畜配种站,用布琼尼马和奥尔洛夫马给当地群众的哈萨克马进行配种,开展群众性杂交试验。1942年,昭苏种马场成立,政府拨给该场6匹布琼尼马、3匹奥尔洛夫马、413匹哈萨克马和杂种母马进行杂交改良,至1949年该场陆续引入奥尔洛夫公马18匹,顿河公马8匹、母马4匹,布琼尼公马10匹,继续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为了提高伊犁马的质量,政府制定了伊犁马5年育种计划,培育出了适应群牧条件的乘挽兼用型马。1963年,在总结伊犁马第一个育种计划的基础上,政府又制定了第二个伊犁马8年育种计划,其育种方向为生产兼用型马品种,以乘挽兼用为主,适当发展挽乘兼用型。计划规定,凡理想型马均进行横交固定,加强幼驹培育和公马特培工作,逐年增加伊犁公马选配比例,调离外种公马。至此,伊犁马的育种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3。1.6 伊犁马的辉煌历史素有“天马”之称的伊犁马是我国优良马品种之一,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昭苏、尼勒克、特克斯、 新源及巩留等县为主要产区。伊犁马既保持了哈萨克马的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群牧条件的特点,又吸收了上述良种马的优良结构和性能,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确认是一个新品种,并正式命名为伊犁马。伊犁马体格高大,体型基本保持一致,结构良好,体质结实干燥,有悍威而温顺;头中等大小,有一定干燥性,较清秀,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明眸,鄂广,鼻直,鼻孔大;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基较高,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而宽,尻宽长中等,稍斜,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四肢干燥,关节明显,筋腱发育良好,前肢端正,管部干燥,系中等,蹄质结实,距毛中等;躯干粗实圆隆,体型结构为良好的乘挽兼用型。伊犁马公马的平均体高为150.17cm,母马为144.49cm,而胸围比体高大2535cm为其突出优点。伊犁马富有速度和持久力,1000m成绩记录为1分13秒6,1600m为2分8秒7,2000m为2分35秒,3200m为4分7秒4。因此不论从体质外貌、体尺还是速度上来说,伊犁马在国内各类马品种中都是非常突出的,适合选育成我国的速度赛马。在当前的赛马场和马术俱乐部中,伊犁马也是主力,并在历届的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在1960年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马术锦标赛上,伊犁马创下了10000m和15000m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4分31秒和22分48秒2。难能可短贵的是,这些成绩是在训练时间极短、训练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获得的。这足以证明伊犁马所具有的良好的运动用马素质。1982年在第一次全国马术锦标赛上,伊犁马取得了1400m和1000m的冠军。1983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伊犁马在1600m,5000m,10000m的长距离比赛中获得金牌。1983年全国马术邀请赛在呼和浩特举行,伊犁马获得1000m和2000m的冠军。1986年全国马术锦标赛上,伊犁马在1800m和1000m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1986年全国第三届民运会,1000m速度赛马前三名均被伊犁马夺取,2000m速度赛上伊犁马也同样夺取了冠军。1986年在新疆举行的第四届速度赛马比赛中,五块金牌全部被伊犁马夺得。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马术锦标赛上,伊犁马取得了1000m,1200m,2000m的金牌。1990年全国马术锦标赛中第一次举行了三日赛,具有一定速度和耐力的伊犁马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国内的赛马场和俱乐部使用的马大部分是伊犁马,其以较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速度赢得了赞誉。这些也充分说明了伊犁马作为发展运动用马品种所具备的良好条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因中国内地农业、交通运输急需大量畜力,伊犁马被大量调往内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昭苏种马场自1960年以来总计向内地21个省(市)、自治区输入伊犁马2.5万余匹,其中有1.5万余匹作为种马,对中国内地马种进行杂交改良繁殖之用。伊犁马主要对我国西北、华北等地的马品种,如关中马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7 伊犁马的现状1.7.1 伊犁马的研究现状伊犁马是我国育成的著名的育成品种,其各方面性能的研究仅限于在国内方面,国外的资料涉及的较少。在国外,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的畜牧学家久合田勉把中国马分为土种马和杂种马两类,把伊犁马归为杂种马,那时的伊犁马初俱雏形(当地人以哈萨克马为母本,以引进的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为父本进行培育杂交)。菲利浦(1948年)在中国畜牧一书中也提到过伊犁马。谢成侠(1946年)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把中国固有马品种分为蒙古马、伊犁马、河曲马、西南马和中原马五种,在前四种中,品种之下又分为若干个经济类型,那时的伊犁马被正式列为一个种群。王铁权(1981年)将中国马品种按历史、生态、外形及民族分为蒙古马系、西南马系、河曲马系及哈萨克马系四大系统(伊犁马属于哈萨克马系)。中国马驴品种志(1987年)按照马的品种历史来源、生态环境及体尺类型等因素将马划分为独立的五大类型,即蒙古类型马、西南马类型、河曲马类型、哈萨克马类型及西藏马类型(伊犁马属于哈萨克马类型)。常洪(1995年)根据品种史和遗传学证据认为,中国六个生态类型的马分属于蒙古马(东北、内蒙古的品种和新疆东北部的部分品种)、西南马(青藏和西南地区的品种)、哈萨克马(新疆的部分品种,伊犁马包括其中)三大系统和他们之间的过渡类型(甘肃、宁夏的品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先后有学者(如胡蓉1987;王铁权1990;侯文通1993等)进行了马的血液蛋白质和染色体多型的研究(包括伊犁马),获得了一些认识,为以后进行马品种系统分类研究积累了资料。新疆畜科院和新疆八一农学院曾在1970-1990对伊犁马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对伊犁马品种资源进行过深入细致调查,而且对伊犁马的品种来源、类型、外貌特征(头颈躯干、髻甲、背、腰、胸、肋、 腹、尻、四肢、体尺(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泌乳性能及乳成分的初步分析,繁殖性能、速力(1000米、16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挽力、驮力、持久力,产肉性能(屠宰率、平均净肉重、净肉率、平均骨重、骨肉比、平均眼肌面积、皮重和皮面积及肉的成分等)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定。1986年,在大量普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伊犁马的品种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对伊犁马的品种鉴定、等级评定、种马出售及品种改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正在进行对伊犁马品种标准修订的准备工作。1.7.2 伊犁马的发展状况经过数十年的杂交改良,到60年代初,伊犁的国营牧场、公私合营牧场、人民公社的马匹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