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毕业论文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oc

    • 资源ID:4013891       资源大小:89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论文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oc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2009级农业技术管理专业函授班 关键词: 创新   激励机制     组织创新   组织化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1.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1.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1.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1.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2、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2.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2.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2.3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参 考 文 献     1王  元、  胥和平、  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4.  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2009级农业技术管理专业函授班 马春乐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民增收 作用 机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收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尤其是产业化经营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般路径  1.1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了农业单位产出效率,从而提高农民在生产环节的收益。在家庭联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很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单靠农民个人力量很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这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下,生产很难上去,提高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1.2农业合作组织的牵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从而提高农民在流通与销售环节的收益  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使得大多数农民所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容易盲目跟着市场走,从而陷入市场波动的陷井中,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实行农业产业化,通过有效营销手段,为农产品流通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立起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1.3农业产业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就地转移,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2.1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的转化  2.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搏弈中处于弱势  2.3农业合作组织不够完善,影响了其带领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 。政府部门提供服务不足,对农业扶持与促进作用有限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3.1扶持与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其与农民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3.2培育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民增收的桥梁作用  3.3引导土地有效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3.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起促进作用要通过农业的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牵引、带动则是农民加快增收步伐的保证,因此,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并且强调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作用。 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 2009级农业技术专业函授班 王西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独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戴在了中国头上。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但长期以来也给世界造成了“低价格、低品位”的印象,“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消费者心目中“低级产品”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忽略,导致中国产业徘徊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并相伴而生了污染、能耗加剧和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国经济总体落后局面的改变。从全球范围来看,走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升级规划,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创立属于本民族的世界品牌,抢占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为此,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在实现占GDP1.5%目标的基础上,保证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能力,构建经济成长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优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海立”、“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摆脱模仿照搬的老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出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的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2009级农业技术专业函授班 沙友丽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成果产业化 运行机制 可能性边界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其重大意义1.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对能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具有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中试、制造和推广应用全面实现商业化经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全程结合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成果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 总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运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和营销活动,使其达到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最终促进生产、市场一体化,这是农业科技长入农村经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形式。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两大途径。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已表明,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不断研制出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能扩张原有的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农业经济不断增长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如何将这种由于技术创新成果而使得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的潜在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尽快转变成现实农业生产力,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一直采取的主要途径是技术推广,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来完成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及运用,实现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这条途径是重要的、有效的。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单靠技术推广还很不够,这些年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就是明证。农业技术推广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政府行为,由政府把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通过宣传、培训、示范等手段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生产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这就容易造成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增收脱节,造成农业科研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有利性。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结合不紧密的局面,除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外,应该推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做法,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把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更重要、更有效的形式。 1.3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意义。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扩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意义十分重大。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农业科技长入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业科技长入经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是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既定战略目标。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情况以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历史来分析,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仅着眼于从农业科研单位和主管部门的角度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不够的,现在更需要在总结农业技术推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式,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科技参与国际分工,密切国际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加入WTO 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增长和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农业的严峻挑战。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很好形式、有效形式。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必然促进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输出,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2、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是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主体是科技企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涉及农业科技成果条件、生产条件和市场条件三方面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规模化生产、交易以及运用诸多环节。要把上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素和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必须依托一批科技企业来具体组织和运作。没有科技企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句空话。因此,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必须把重点放在培育科技企业上。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成长,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 2.1农业科技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对于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政策支持和科技成果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的实践,已经形成必要的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基础设施,具备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主要科技成果能直接进入市场,科技产品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单位,可通过转制改变为科技企业。 现有的农业科研单位中,有不少是面向市场为主的应用型研究单位,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加行政推动的做法,尽快由事业单位转制成农业科技企业。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黄瓜研究所原是一个不足40人的小所,但它通过以自己研制的黄瓜种子为主导产品,形成了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运销网络的黄瓜种子产业,生产的黄瓜种子已占全国黄瓜用种量的25,年纯收入逾千万元,现在已发展成事实上的农业科技企业。 事实上,许多农业科研单位有条件转制成科技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通过政策支持和行政推动,加上研究所自身的努力,形成必要的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在此基础上,以研究所办科技企业或转制的方式形成科技企业。这是科研单位转化科技成果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 2.2农业科技单位进入企业,使企业变成科技企业。对于从事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目前还不具备直接转制为企业的基本条件,难以一步进入市场的农业科技单位,可以与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企业联合,通过参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的组织创新,把科研单位的研究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结合起来,使企业变成科技企业。 2.3企业吸引农业科技人才,以科技产品为龙头,成为科技企业。对于和农业具有业缘联系,存在着提高科技含量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不具备整建制地吸纳农业科技单位条件的企业,可以用优越的条件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通过引进能人开发和占领农业科技产品的目标市场,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科技产品,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现在的一些种子公司,正在开始用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事实上,国外的许多种子公司就是真正的农业科技企业。3、科技企业要按企业运作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有效运行,科技企业都要按企业运作。 首先,科技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具备与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普通企业一样的运行目标,也就是要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无论是国有和非国有的科技企业,都要尽可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只有建立起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激励,才能有效地提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效率,才能为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出技术先进、质量高、生产上适用的科技产品提供制度保障。 4、外部环境政策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不仅需要培育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微观主体,还需要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环境、基本生产要素的供给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经济政策环境方面,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就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从而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虽然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对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十分有利,但政策上需要送一程,许多具体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和配套。 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的供给环境,主要涉及资金、人才、先进仪器设备等,就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初步实践看,科技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紧张,设备落后,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制约,其中,关键是人才短缺。不管是涉农企业,还是农业科教单位,优秀的领导、经营管理、供销、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都非常缺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科技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科技企业的发展还面临着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难以从单位和企业办社会的重负中完全摆脱出来。有一些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在近年的改制过程中虽然建立了一批经济实体,形成了科技企业的雏形,但由于农业科教体制的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不配套,很难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从这个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单单是科技人员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必须动员和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进行配套改革,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及时制定农业科技成果及其产品的经营性政策法规,规范农业科技企业的行为;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认定,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查处伪劣产品与不合格服务;不断地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对从事公益性为主的农业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以足够的经济支持。政府还要通过信息和行政干预,制止农业科技企业之间过度的重复研究和重复生产。当然,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营中,出现研究和生产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低水平重复也不可避免。在比较发展的经济中,农业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发生一定程度重复并不完全是消极的现象。只有存在重复才能引发竞争,才能促进科技成果质量的提高、科技产品成本的降低并改进服务。参考文献1 朱希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管理,200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与政策2009级农业技术专业函授班 谢景华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 前景 政策 持续农业1、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需求,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在保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走优质、高效之路,实现稳定、持续发展。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前景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积极推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数量少、质量差,资源、人口、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农村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众多;农村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必然要走持续农业之路。虽然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技术,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水平都很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开发和推广可节约资源、可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数十年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中心内容。 1.2 建立起先进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将选择促进土地生产率提高的模式,生物技术进步仍将在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一整套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和推广农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农业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将是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未来中国的农作物育种工作,应选育适于高产地区、中低产地区,并适合早、中、晚配套和前后茬收、播期配套的优良品种。同时,还将以我国不同生态区为依据进行定向育种,将选育成能抵御重要病虫害或自然灾害和盐碱等不良环境条件,并具有多抗性的优良品种。在未来中国畜禽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上,将完善良种繁育工作体系,利用杂种优势,充分提高畜禽生产能力,改进产品质量,降低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形成以有机肥投入为主,无机肥投入为辅,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投入结构。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全国有1226.7万hm2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0.6%,7733.3万hm2耕地缺磷,2733.3万hm2耕地磷钾皆缺,尚有相当大的面积耕层浅,土质不良。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投入相结合的肥料投入结构,将明显改善耕地的土质性状和肥沃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研究和推广先进合理的作物栽培技术和畜禽饲养技术。农业科研人员将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品种和类型,提出既符合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又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技术模式。从农业生产条件、资源配置、品种选育、培肥地力、耕作栽培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将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产效率提供技术依据,进而形成全新的栽培技术模式。此外,保护地栽培技术,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产。在畜禽饲养方面,将彻底改变粗放、混群、饲料单一的饲养技术,未来的饲养技术是实行以饲养标准为依据,以配合饲料为中心的标准饲养,并广泛推广工厂化畜禽饲养。牧区的草场放牧,也将采取地区分工,易地育肥的放牧措施,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1.3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尤其是水旱灾害对发展农业是一个严重威胁。因此,未来的农业必须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一个健全的农田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土壤改良方面,也将取得重要突破。在盐碱地区,将采用水利措施、生物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段综合治理;在黄红土壤地区,将实行用养结合的原则,合理垦殖,因土种植,保持水土,增施肥料,安排好轮作;在黄土高原地区,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等途径,实施有计划的治理。1.4 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中将逐步采用资金集约型技术,从而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集约型技术,这是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生产中资金集约型技术是以机械技术和以化学肥料及药剂为代表的化学技术做为标志的。这就是说,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将不可避免地要推进和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的水平。农业机械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要走选择性机械化的道路,着重提高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播种、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现实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只能是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或某些过程率先实行机械化,而整个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会太快。根据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工业化的进程,估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有可能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将主要表现在化肥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施肥的效率,以及利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化肥的有效成份含量将从低浓度化肥向高浓度化肥发展;针对农作物的需要,生产出含有微量元素的各种复合肥料,施用方法也将趋于合理,特别是将会使用计算机编制施用种类和施肥方法的最佳方案,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农业技术进在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将使中国农业增长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的内涵型增长,将使中国农业成为一个高效高产的现代经济部门。 2、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为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政策。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技术进步政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科学研究政策 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应在政策上保证科研成果适应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农业科学研究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农业科学研究走在农业发展的前面。根据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现实,农业科研政策应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及时、适量地增加农业科研投资。任何科学技术从研究到应用,都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期。现时用于科学研究的投资,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研究要超前于经济发展,科研投资的增长在时序上要快于经济的增长。就我国而言,由于农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技术进步速度慢,科研投资效益的滞后期更长。因此,要使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有较大地提高,必须改革科研体制,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增加农业科研投资,一要从多方面广辟经费来源;二要及时和适量。 二是合理、有效地分配农业科研资源。一定时期内,用于农业科研的人财物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农业科学研究政策应能保证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因此,对农业科研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应该实行和体现使科研资金主要流向那些经济效益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强农业后劲有较大作用的科研部门和项目的政策。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农业科研资源,首先要明确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在把大部分科研力量和资金用于直接或间接促进农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同时,还要安排一部分精干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前沿。其次要把握好农业科研资源内部的分配关系,如不同产品之间、不同投入要素之间以及农业生产各阶段之间研究资源的分配等。 2.2 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各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桥梁,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环节。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一些重大的农业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种植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近些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基层推广机构的功能有所削弱,推广工作面临缺经费、缺人员和人员素质低的困难,大量的已经成熟的适用技术成果尚未得到充分推广应用。因此,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目标应放在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国家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推广系统,实行中央、地方、企业与民间多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多维的技术推广体系。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给予扶持和保护,并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 2.3 农村文化教育政策 农业技术进步速度的快慢,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各种农业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最终都要通过农业劳动者来实施。在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他们的农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从事简单劳动时,农民文化素质的作用比较小,但在使用现代农业投入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当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要素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时,教育水平的关系就大了。建立在现代生产要素上的农业是一种要求高度熟练技能的职业,如果仅仅为了增加特定的物质资源而进行投资,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的能力不与与物质资本同步前进,就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及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农村教育投资严重缺乏,适龄儿童、少年失学率居高不下;农民平均文化程度很低,文盲半文盲就有2亿人左右,科盲更多。这种状况给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说明,若要实现农业的起飞和农业生产率的根本改善,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在加强和改革农村普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投资和各种措施均应先行,用政策给予保证。在解决我国农村文化教育问题时,应树立两个基本的政策观点:第一,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第二,政府把农村教育做为一种投资必须是在传统农业还不能充分证明这种支出是非常有用的时候就开始,如果政府没有这一超前的战略眼光和行为,等经济发展到需要人才时才进行教育投资,则永远不会实现农业和经济的现代化。 2.4 优化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农村技术进步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业技术进步的良好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需要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支持。第一,要为农民追求和采用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动机在于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刺激,特别是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产量水平之后,若无足够的经济激励,则更难以调动其应用新技术的冲动。因此,理顺工农业产品的比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论文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