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doc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一、新疆屯垦简史 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 2000 余年,相袭至今。早在汉代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西域后,汉武帝元封 6年 (公元前 105 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 胘靁(今伊犁河谷)即开始了屯田,史称赤谷屯田,这是西汉在西域 最早的屯田点。 1.公元前 101 年至公元 25 年新疆屯垦 公元前 101 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 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 68 年公元前 62 年,西汉 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公元前 60 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从此西域正式划入祖国版图。当时,屯田遍及西域各地。轮台、渠犁、焉耆、龟兹(库车)、车师前(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 周围)、伊循(今若羌县东米兰)、姑墨(阿克苏)、赤谷(乌孙国 都,今伊塞克湖东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区。西汉时期屯田近 70 年 中逐渐形成都护、戍已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新疆屯田士卒达 2 万余人。公元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 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大乱,屯垦事业中断。公元 25 年,刘 秀建立东汉,再通西域,沿袭西汉成例,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戍已校 尉管理西域,屯田区扩大到伊吾庐(今哈密)、金满城(今吉木萨尔 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一带)、高昌壁、疏勒(今喀什疏勒 县)等地。 2.魏晋南北朝 在此后魏晋南北朝的将近 400 年内,中原政治势力,此消彼长, 对西域的管理虽相对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从未中断。隋 代,隋炀帝即位后积极经营西域,于公元 610 年在西域设伊吾郡,在 伊吾大兴屯田。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于 630 年,到 791 年吐蕃攻占西 域时停止,历经 161 年,以军屯为主,有军就有屯,在 11 个屯田区中,有 7 个是西域战略要地,主要分布于伊州(今哈密地区) 、西州 (吐鲁番地区) 、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 、于阗(今和田附近) 、 庭州(吉木萨尔县一带) 、轮台(唐轮台、乌鲁木齐南部乌拉泊古城) 等地。东起巴里坤,西至楚河畔,南到昆仑山,北至准噶尔,屯田遍 及天山南北。唐代设置支度营田使专管西域屯田,西域屯田出现繁荣 局面。 3.元、明、清时期 唐朝衰弱之后,以至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屯田相继衰微结束。元 代西域屯田长达 20 年,军屯与民屯并举,后因撤出军队,屯田遭到 破坏,以至明代逐渐废驰。主要分布于哈密力(哈密西北) 、别失八 里(今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 ,腾竭儿(今阜康) 、亦里黑(今伊宁) 、 曲先(库车) 、可失哈尔(今喀什) 、斡端(和田)等地。有屯军 2 万 余人,屯民 3.7 万余户,屯田 6.6 万余公顷。 清康熙 55 年(公元 1716 年) ,清政府派苏德尔募兵到哈密、巴 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1725 年,清军在阿尔泰举办屯田。屯田范围 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经历 195 年,屯田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巴里 坤、哈密和吐鲁番 3 地;北疆地区木垒、奇台、吉木萨、阜康、乌鲁 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 、晶河(今 精河) 、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 13 地;南疆地区喀 喇沙尔(今焉耆) 、新平(今尉犁) 、卡克里克(今若羌) 、库车、阿 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 、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 10 地。 公元 1840 年以前,清代前期在新疆共有屯丁 12.67 万人,屯田 20 万公顷。18401850 年,布彦泰、隆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屯垦 掀起第二次高潮,先后垦荒地 83 万公顷。1864 年后新疆爆发战乱, 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 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 破坏。公元 1878 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 年建立新疆省后, 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民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905 年,全疆新垦荒地 64 万公顷,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时耕地增至 70.3 万余公顷。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 固了祖国统一。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 年1928 年,杨增新统治新疆,发展民屯,使 新疆耕地由 70.3 万公顷很快增加到 80.1 万公顷, 基本解决了全疆军 民衣食问题。19281933 年,金树仁统治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破坏。 19331944 年,盛世才统治新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下,执行两个 3年计划,建立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创办机械化农场,兴建 水利工程,使耕地有了较大的增长,粮食增加到 58.65 万吨。1944年9月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全遭 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 二、兵团的产生及发展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 1954 年 10 月 7 日,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 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前身是湘赣苏区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 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 师三五九旅。1944 年 10 月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北返,中原突 围,于 1946 年秋返回延安,与独立四旅组成第二纵队(后独立六旅 归二纵队建制),次年 3月西渡黄河。1949 年 2 月,改称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军。6 月,归一野一兵团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卫反击、解 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荣任务。 1946 年 11 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后改称第六军,由 新四旅和教导旅组成。新四旅前身是 1927 年黄(安)麻(城)起义 组建的光山独立团发展的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 后与一方面军的三十 九团合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参加过"百团大战"。 教导旅的前身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一部, 参加了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诸 战役和长征,还有一部分是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后编入八路军一 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后一二九师七七一 团等 3 个团赴延安组成新四旅,晋察冀、冀鲁豫的劲旅到边区,组成教导旅。 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解放西安,攻克兰州。 1949 年 11 月由二兵团转隶一兵团建制,由王震司令员、徐立清政治 委员率领进军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国民 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 1949 年 12 月 7 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于 1949 年 12 月 20 日正式 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兵团从二、六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政工 干部到二十二兵团和五军的军、师、团中,建立起各级党委会和政治 工作机构及制度,加强了二十二兵团和五军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1949 年 9 月 25、26 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 电和平起义。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 年 10 月 7 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大部、六军一部、五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体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49 年 9 月 25 日新疆和平解放,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各地区,新疆的屯垦事业揭 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二)兵团屯垦事业序曲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 年全 疆工农业总产值仅 7.2 亿元(以 1980 年不变价计) ,其中工业产值仅 占 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 3 户农民仅有 1 头耕畜,9 户 农民 1 辆木轮车,2 户农民 1 把砍土曼。1949 年全疆粮食总产 8.48 亿千克,人均占有 195.7 千克,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 20 万军队粮响绝无可能,当时,新疆军区 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鉴于此,毛泽东高瞻 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 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 1949 年 12 月 25 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 1950 年军队参加生产建 设工作的指示 ,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 队粮饷问题。要求当年“开荒种地 4 万公顷” 。遵照命令,全军指战 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开荒播种 558 万公顷,收获粮食 32922 万 千克,棉花 37.85 万千克,油料 186 万千克,瓜菜 22545 万千克, 饲养了各类牲畜 18 万头(只) ,全军粮食自给 7 个月,食油、蔬菜全 部自给, 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 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 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 1.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 1950 年 1 月 21 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一)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 动生产,即使因机关业务关系,不能全部参加劳动生产,亦得自己动 手参加本单位种菜, 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建设战线之外。 (二) 全新疆部队 19.3 万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 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 动 11 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三)除由苏联购买双挽 犁 1.5 万个,坎土曼 5 万把、铁钯 5000 个外,其余农具,均由各部 自行准备。(四)棉种由苏联购买 10 万千克,粮食种子则由食粮中开 支,准予实报实销。(五)王震同志在财经委员会上根据上述生产建设计划的命令的报告,予以批准,随同命令同时公布,我们在春耕夏耘 秋收时期分赴各地检查, 各部业已学习过毛主席去年 12 月 5 日文告, 希望各部订出自己的生产计划,互相帮助,开展生产竞赛运动。 2.节衣缩食 奠定新疆现代工业基础 1951 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粮食比上年增长 354;1952 年播种面积扩大到 10 万公顷, 1950 年增加近 1 倍。 8l 比 与此同时, 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节省部分军费投入新疆工业建设, 并动员 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每年(2 套)军衣节约 l 套, 件衬衣节约 1 件,2一年发1套棉衣改 2 年发 1 套,鞋、袜自备,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 掉翻领,军衣口袋由 4个减为2个,并从粮食、菜金、马饲料、杂支、 办公费用等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工业建设。 从 1950-1951 年底,参加集资指战员达 90以上,资金数额占 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 80。1951年先后兴建的项目有:六道湾露 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 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 、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 厂等 10 多个工矿企业。同期,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 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 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 76 个, 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1952 年,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党代会精神及 1952 年 10 月 23 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顿新疆财经工作的指示。生产部队进 行调整和收缩,将开垦的 3.67 万公顷耕地无偿赠给各族群众,并把 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 (包括人员、 设备) 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 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 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 19 个工业企业 和 618 辆汽车以及市镇军人合作社(含商品 2000 万元),随厂干部、战士达 10797人。 3.新疆部队整编 成立生产部队 1952年 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六、二、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 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 个运 输处,共约 1055 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编入生产部队的有:第二军第五师编为第一师,驻阿克苏;第六 师编为第二师,驻焉耆;第五军第十四师编为第三师,驻伊犁;第十 五师编为第四师,驻巩留;第六军第十六师编为第五师,驻哈密;第 十七师编为第六师,驻五家渠; 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五师编为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第二十六师编为第八师,驻石河子;第二十七师编为 第九师,驻焉耆;骑兵第七师编为第十师,驻绥来县小李庄;骑兵第 八师编为工一师,驻石河子。 4.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成立 1952 年,新疆军区在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农学院,毛泽 东亲自给学院取名“八一农学院”。当年 8 月 1 日开学,涂治任院长。从内地省(市)大专院校和新疆农业技术人员中选调了 63 人到校任 教。学生全部从部队官兵中选送,设置农业、农经、森林、畜牧、水利 5个系 8 个专修科,当年招收学生 804 名。1954 年兵团成立后, 学院交兵团管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兼任院政委。1956 年,兵团政 治部干部部在高等教育事业的计划中提出了扩大八一农学院,增设本科专业。 19541957 年兵团累计投资 613 万元扩建八一农学院,并将原 来的 3 年制专科改为 4 年制本科。1957 年 11 月,八一农学院交自治 区,受国家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 (三)兵团的产生与发展 1954 年 10 月 7 日, 经中央军委批准, 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 “新 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下辖 10 个农业建设师,2 个生产管理处,1 个建筑工程师,1 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 17.5 万人, 官兵 1055 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 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 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 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 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 制企业的转变。 1954 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 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 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 参加边疆建设,至 1960 年末,总人口已达 7241 万人,为 1954 年 兵团成立时的 4.l倍。 19551957 年,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 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 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3 年共规划新农场 44 个,此后又用 2 年时间,把已建成的 36 个农场进行现场审定,从而使农场正规化建设向前推 进一步。 19581960 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 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 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 纳斯河流域,共垦新开荒地 5667 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 107 个。 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 年新增各类企业 100 个, 1959 年新建企业 132 个,其中现代化企业 37 个。1960 年工业总投资 达 7548 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 39 个,至年底,全兵团已 拥有各类工业企业 343 个,工业总产值达 60149 万元,比 1957 年增 长 25 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 最快的 3 年。 19611962 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 针,兵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纠正高指标,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 9 所学校,对 36 家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执行中央“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调整,从 1963 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 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1966 年底兵 团职工总数增到 80.86 万人,总人口增至 14854 万人,农牧团场发 展到 158 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 112 个,耕地面积达 80.86 万 公顷,播种面积达 55.68 万公顷,粮食总产 7203 万吨,棉花总产 249 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 1/3,达 97669 万元,粮食、 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 218、31和 99。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 “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 3849 万 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 1975 年 10 年累计经营亏损 7.94 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 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 年 5 月 24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尔后,11 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兵团解体,1976 年, 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 20 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 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 2 个汽车团、10 个汽车营以及 5000 余辆汽 车、21 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 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 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 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院、通讯线路等全部对口移交地方。 19751977 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 方的农牧团场外,又增加 20 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 牧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3 年共亏损 6.67 亿多元,是 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 3 年。据此, 1978 年 2 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 治区双重领导, 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 接供应,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 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 年粮食总产达到 923 万吨,比 1977 年增长 48;棉花总产 5.25 万吨,比 1977 年增长 3 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84 亿元,比 1977 年增长 138、9,每年 平均递增 243。 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981 年 12 月 3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 定。兵团恢复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公、检、法等均由自治区领导,生产年度计划、长期规划、生产、财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作为农垦 部直属单位,受农垦部领导,同时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计划,成为区 经济计划一部分。 干部由兵团统一管理, 并按中央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财政拨款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并按照中央的规定,以自治区农垦 总局和各地、州农垦局为基础,组成兵团和各师机关。兵团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兵团和师设司令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 会等。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3个农场管理局,以及工 交局、商业局、物资局等 18 个师级单位。 1983年又组建成立了 12 个师级单位,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夕, 兵团共辖30个师级单位,其中农业师 10 个,农场管理局 3 个,建筑 工程师 1 个,其他企事业单位 16 个。1981 年兵团恢复时拥有 221 万 人,其中职工 925 万人;耕地面积 907 万公顷,播种面积 7361 万公顷。 粮食总产 92.3 万吨, 棉花总产 5.25 万吨, 油料总产 5 万吨,甜菜总产 24.76 万吨。牲畜年终保留头数 27154 万头。工农业总产 值 184 亿元。 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 体制改革,农业创办了第一个家庭农场农七师耿千里家庭农场, 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管理 办法健立了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1986 年,兴办各种家庭 农场 4.46 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 31 万公顷,户均 0.13 公顷, 发展庭院经济。工业调整结构,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 搬掉干部“铁椅子” ,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 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三大作用 新疆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 担负的历 史使命就是屯垦戍边。50 多年来,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实践 历程中, 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对兵团的任务和作用做出过明确的要 求,先后赋予兵团屯垦戍边,执行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的“三个 队”的任务;要求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新疆生产建设的模范,安定 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稳定新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四个模 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兵团更好的发挥促进社会进 步的建设大军,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 的“三大作用”,在新时期不断开创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新局面。 (一)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中流砥柱作用 维护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是兵团屯垦戍边职责中重要的一 环。新疆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是我国最靠近国际政治、宗教势 力交汇中心和国际“热点”多发地区的省区。近代以来,西方敌对势 力想方设法在新疆上做文章。然而长达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和远离内 地、交通不便,不仅使得单纯依靠军队守卫边疆成本浩大,也难以应 急和周全。新疆这种特殊的区情,使得新疆需要一支亦兵亦民,熟悉 本地情况,平时以生产为主,有事时能召之既来、来之能战的特殊组 织,以分担一部分国防军的任务。兵团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是一个强 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三股势力”(即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同境内外的民族分裂 分子相互勾结,相互呼应,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并由此引发局部地区社会动荡时, 兵团能够通过“以民制乱”和本身具有的组织优 势,起到稳定社会、稳定大局和稳定人心的作用。 1.兵团承担着重要的稳定职能 兵团特殊的组织形式,适应了巩固西北边防的需要。50 多年来, 兵团不论在承担支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任务上, 还是在边境地区 建立边境农场、与国防军几十年如一日地驻守在边防线上,都有效地 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减轻了国家的国防负担,起到其他任何组织 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西方敌对势 力危害新疆稳定的活动,不论是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对民族分裂 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反 渗透中,兵团总是站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进行分裂活动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有效地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为国 家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兵团农牧团场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前沿,时刻警惕和积极 应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 能够抵御各种反动思想传 播,增强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信心;兵团是维护社会稳定 和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新疆与 8 个国家接壤,有5400公里国境 线,边防巩固是新疆稳定的重要保障。兵团作为一支准军事组织,特别是兵团边境团场的民兵常年在边防线上从事生产活动, 是人民军队 的特殊“耳目”。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等特点,可以把发生的突发 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经 济和政治损失。兵团始终坚持“兵”的特点,寓兵于民,劳武结合, 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戍边任务。 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遵照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 示,兵团承担着维持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 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 ,并在沿边 境地区有计划、迅速地建立了边境农场带。几十年来,兵团坚持劳武 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建立了军、警(武警) 、兵(兵团) 、 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 殊作用。兵团始终与新建各族人民一道,高举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法律尊严的旗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在中印、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新疆历次重大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在抢险救灾、执勤巡逻、平息突发事件、制止动乱、打击民族分裂和暴 力恐怖活动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兵团是构筑军、警、民共同应对分裂恐怖活动体系中极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 兵团有助于形成维护稳定的强大机制;能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 新疆政治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驻疆人民解放军及其生产建 设兵团坚决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打 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 在历次重大的政治斗争中都始终冲在最 前列,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反分裂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 世 纪 50 年代剿匪平叛,迅速稳定局势。在“1989 年乌鲁木齐发生的 5 月 19 日骚乱事件;1990 年 4 月,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的反革命武 装暴乱;1997 年,伊犁 2 月 5 日骚乱事件中,兵团武警和民兵都迅 速出动平息了事态,并组建民兵防暴分队,出色地完成了重要目标的 警卫任务,受到军委总部的表彰。” 3.兵团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的体制机制, 能够震慑和 迅速有力打击分裂破坏势力、确保社会稳定,支援兄弟省区建设、执 行援外任务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兵团除积极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 外,还尽力支援内地省市建设,并执行一定的援外任务。1959 年至 1961 年,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内地各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兵团 曾向灾区人民支援粮食、种子等。1965 年以后,兵团抽调各级干部 和业务骨干,支援内地有关省区发展农垦事业。 从 1960 年开始, 兵团执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1960年3月至1965年11月, 支援越南创办8个军垦农场。1965年8月至1981 年7月, 支援坦桑尼亚建立两个农场和两个农业项目。1968年6月至1978年5月,支援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1978年9月至1991 年1月,支援索马里建设费诺力稻谷农场。1960 年至 1984 年,兵团 先后向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13 个国家, 派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 1.17 万人次,提供 3 个农场的成套设备项目、5 个技术合作项目和所需 工程技术人员的对外援助,圆满完成了土地规划、开史志鉴研究荒造 田、水利水电、房建通讯、道路修筑等建设。1987 年 4 月至 1988 年 8 月,兵团工一师还支援斯里兰卡,承包了哈威利农田水利工程。兵 团技术人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 务,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赞扬。兵团人不仅以自己的奋斗 与牺牲换来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更重要的是为祖国赢得了光荣 与尊严。 (二) 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铜墙铁壁作用兵团的作用 决定了兵团的地位,有为才有位。 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兵团的特殊作用。1954 年新疆兵 团的成立,就是因为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胡锦涛同志指出: 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 战略资源的基地。 新疆的发展和稳定, 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 而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起到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的作用。 1.兵团的开发建设使新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兵团的开发建设,能够稳定边疆、充实边疆,使新疆成为国家重 要的战略支撑点,进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防御态势。 一是完善屯垦戍边战略布局, 使屯垦戍边成为国防体系中的重要 一环。进疆部队最初的屯垦戍边活动是从驻防之地的大生产开始的, 随着部队整编和兵团的成立,屯垦区域的部署和规划,主要根据国防 安全战略考虑,同时考虑在开发建设中不与民争利,逐步形成三个农 垦带。南疆农垦带,包括库尔勒垦区(农二师) 、阿克苏垦区(农一 师) 、喀什垦区(农三师) 、和田垦区(农十四师) ;北疆农垦带包括 哈密垦区(农十三师) 、昌吉垦区(农六师) 、乌鲁木齐垦区(农十二 师) 、石河子垦区(农八师) 、奎屯垦区(农七师) 、博乐垦区(农五 师) 、伊犁垦区(农四师) 、塔城垦区(农九师) 、阿勒泰垦区(农十师) ;边境农垦带是指各垦区(主要是北疆垦区)沿边境一线建立的 边境农场带。三个农垦带的建成,最终形成了兵团团场两周(两大沙 漠周边)一线(边境沿线)的战略格局。这种战略格局通过实边、兴 边,迅速改变了新疆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状况,成为新疆国防体 系中的重要一环。几十年来,兵团屯垦戍边战略格局在维护我国的国 防安全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强民兵武装力量建设,协助军队开展边防。兵团有自己的优势,在局部战争中可以发挥多种作战任务,通常是配合部队作战, 主要担负后方警戒、城市反空袭、游击战等任务,保证主力部队以主 要兵力完成主要进攻方向作战任务。 兵团有着配合部队作战的光荣传 统,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兵团组织各族民兵支援和配合西线 作战,配合部队封锁边境,控制要点,袭敌扰敌,为主力部队歼敌创 造了有利条件。未来战争后勤和技术保障任务艰巨,需要组织大量的 民兵支前,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和易集中的特点,最适合担负各种 战略物资、武器弹药的运输和抢救伤员、抢修设备等任务。兵团如王 震所说,“是一支产业大军,是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强大的警备新 疆的国防军的后备力量”,“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因此,兵团必须从构筑国家边防安全长城的高度,认识承担的戍边职能,自觉、主 动、充分地发挥铜墙铁壁作用,时刻警惕和防范来自境外敌对势力的 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成为巩固祖国边防的模范,在巩固边防和维护 国家安全过程中,不断实现兵团的战略价值。 2.兵团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国防军提供有力的后勤补给保障、后 备力量支持、空间回旋支撑和战略战役协同,震慑各种妄图入侵之敌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1960 年兵团开始建立兵、师、团武装工作机构,同时组建民兵 连。当年底,就组建了数十个民兵连,共 1.2 万多人。一旦边境地 区发生突发事件, 就迅速进行布防, 稳定局势。 1962 年“伊塔事件” 发生后,根据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兵团在中苏边境迅速组建 独立营、值班连队和基干民兵连。“1969 年 9 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 军委的指示,兵团又在各师组建了现役部队。”兵团的武装部队和广大职工,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战结合,劳武结合,长期驻守,永 不换防,成为一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维护稳定的力量和巩固国防的 力量。“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独立营和值班连队,迅速在中苏边 境布防,建立边防哨卡、检查哨和巡逻点,负责边防巡逻警戒,劝阻 边民外逃。“1962 年 10 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兵团承担 支前运输任务,抽调汽车、民兵和司机运送物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目前,兵团除了民兵武装外,还有现役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 部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武装体系。比较突出的是建设边境农场带, 构筑起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边境农场带主要是针对“伊塔事件”发 生后,边境地区严峻复杂的边防形势,为实边防边,加强边境建设, 从 1962 年开始兴建的。到 1972 年,兵团在长达 2 019 公里的边境 沿线建立了边境农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形成了纵深 1030 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是劳武 结合、亦兵亦农、屯垦戍边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国防的直接产物。许 多边境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主要是从巩固边防的角度兴建起来的。几十年来,边境一线农场职工多次挫败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擒获 过苏联派遣特务和越境直升飞机。1988 年 4 月,中苏两国界河发生 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冲毁我方一侧的散德克龙口,夺路哈拉苏自然 沟进入额尔齐斯河。在场毁家破的危机关头,兵团人首先想到的是国 土。如果任凭界河改道,将有 55.5 平方公里的土地非我所有,何况 苏联一直认定哈拉苏自然沟为两国国界。 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和全师 赶来支援的职工连续奋战 16 个昼夜,终于堵住了决口,迫使河水重 新进入界河。几十年来,在边境反渗透、反破坏、反蚕食斗争中,边 境农场的兵团军垦战士不辱使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 命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成为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有 一首诗称赞:催不跨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兵团农四师 62 团 的团歌是这样写的:我们种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若问军 垦战士想的是什么, 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的最大欢乐不仅唱出 了兵团民兵戍边的心声和情怀,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3.兵团与地方各族人民长期交往和亦兵亦民的形式, 有利于联系 军队和各族群众,共同构筑起军、兵、警、民边疆同守、维护国家统 一的强大机制兵团的预备役、民兵、公安武警、职工群众一体化,具 有横向联系紧密、军民交流通畅、军地设施互用的特色,便于在遇到 边防危机时迅速动员和有效应对;兵团建立边境团场、建设边境团场 带、组建边境值班连队、与国防军一起站岗放哨等形式,能够改变边境地区的边防形势,预防敌对势力的渗透、蚕食、破坏和经济政治文 化影响;兵团通过边境团场带推动对外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合作,有利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周边地区一道开创互利、互补、 互惠的新格局,建立友好、和睦、繁荣的边境带和边境地。 (三) 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兵团的实力 需要通过屯垦得到增强,兵团的作用需要通过戍边得到发挥。 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同时, 对新疆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重 要的作用。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明显;创建 了新疆的现代工业,为新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团发挥了 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成为新疆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1.大力发展工农业, 迅速提升了新疆的生产力水平兵团的前身人 民解放军进疆伊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活动,1950 年创办军垦农 场 13 个。兵团成立后,继续向沙漠要耕地,在新疆两大沙漠周围勘 察布点,垦荒建设,进行大规模正规化、机械化、现代化国营农场建 设,在新疆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到 2006 年,全兵 团共建成国营农场 175 个,拥有耕地 105.708 万公顷(1585.62 万 亩) 、生产粮食 130.97 万吨、棉花 159.22 万担(79.61 万吨) 、油 料 13.17 万吨、甜菜 146.51 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 100.3%、16.2%、 0.5%、11.6%和自治区的 15%、53.1%、29.7%、31.4%,成为国家重要 的棉、 油和甜菜生产基地, 粮、 有效地改善了国家的粮食生产布局。 ” 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新疆和平解放时,工业总产值 9800万元, 其中手工业产值占 92.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驻疆部队节衣缩食发 展公交商建企业,1950 年节约 26%的口粮、60%的菜金、50%的津贴, 集资兴办各类商业合作社。1950 年合作社达到 80 个,商业网点达到 224 个,纯销售额达 4200万元。兵团成立后,先后组建了兵团 商贸集团公司、兵团物产集团公司、兵团供销合作总公司等,商业流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1年开始,驻疆部队平均每人 一年节约费用 91.2 元,创办工业企业“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 厂”、“十月拖拉机厂”等 42 个(其中重工业 25 个) 。1952 年 12月,为了支援地方建设,把一批骨干企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 偿移交给地方,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兵团成立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到 2006 年,兵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