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手机阅读研究现状述评.doc
我国手机阅读研究现状述评A Review of Research on Mobile Phone Reading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从手机阅读基础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研究、手机阅读市场研究、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以及用户研究等5个方面对我国手机阅读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各学者对手机阅读的基础理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其他4个方面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阅读 手机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52Abstract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mobile phone reading from the aspects of basic the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bile phone reading market, library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user.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on basic theory has gotten some achievements, but in-depth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other themes.Keywords mobile electronic commerce mobile reading mobile phone reading1 引言2003年,日本3G业务大量推出之后,手机阅读市场得以出现,当年其手机图书出版额达到20多亿日元,从而开创了手机阅读的先河。随后日本手机阅读市场呈现爆炸式发展,至2010年已经接近1000亿日元。手机阅读在日本的成功给文化类似的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带来了遐想,尽管我国手机阅读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国内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已将手机阅读定位成继手机音乐之后最具潜力的增值业务。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1。手机阅读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多个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手机阅读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为了解我国手机阅读的研究现状,本文从手机阅读基础理论研究、手机阅读相关技术研究、手机阅读市场研究、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以及手机阅读用户研究等5个方面展开述评。2 手机阅读基础理论研究手机阅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少学者对其定义、特征、出现背景、影响及意义等基础理论展开了研究。有学者指出,手机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存在着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的优势;其次,手机的产生推动了碎片化在受众中的影响,碎片化时间引起了碎片阅读;最后,传统媒体的竞争已经趋向饱和,手机成为了媒介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此外,拥有大量内容版权的网络原创文学供应商和传统出版业也成为了推动手机阅读出现的重要力量2。一般而言,手机阅读是用户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终端,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访问、接受、下载所需信息,并在移动终端上浏览、收看(听)的阅读活动。其技术实现方法随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从SMS(短信息)、MMS(多媒体信息)到WAP、Web直接上网等3;楼向英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认为手机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纸质文献阅读的一种新的阅读形式,它不需要配备专用的手持式阅读器而以手机为阅读器,阅读的一般是以数字形式出版的多媒体信息或文本信息4。手机阅读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方便性,另外还有目标用户以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内容讲究短小精悍以及个性化阅读等特征。当然,手机阅读也存在着屏幕相对较小、翻页频繁、容易引起眼睛疲劳而不利于长时间阅读等不足5。手机阅读的出现,对于读者和服务提供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读者而言,手机阅读满足了人们在移动环境下的阅读需求,是传统移动阅读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发展。另一方面,手机阅读在满足人们移动信息需求的同时,将会激发、促进人们的移动阅读行为,形成新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服务者而言,手机阅读的兴起与普及将带动手机阅读服务的崛起,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移动终端提供商、传统出版机构、数字出版技术供应商以及图书馆等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纷纷进入了手机阅读服务领域6-7。简评:手机阅读基础理论研究是本领域中开展得比较早,成果比较多的主题之一。从现有研究来看,各学者对手机阅读的基础理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相信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关于基础理论方面的探讨将会逐步减少。3 手机阅读相关技术研究手机阅读作为一种依托于无线网络的新型阅读模式,自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相关技术的探讨也成为了手机阅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如董瑞志等指出,手机阅读系统分为基于SMS的阅读系统和基于WAP/WML的阅读系统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对基于J2EE和J2ME手机阅读系统的系统需求、核心工作流、开发方法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开发了相应的手机阅读原型系统8。在手机阅读相关技术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是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贺利娜等人则利用TD-SCDMA的数据通信优势以及现有的嵌入式平台及其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TD-SCDMA和CDMA 2000的手机图书馆设计方案9;方玮等人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移动读者服务为例,介绍了基于资源整合的手机图书馆WAP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朱雯晶等以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智能手机客户端程序为例,总结了手机客户端研发的实践和经验,并探讨了智能手机如何利用其优势整合图书馆业务,在未来与移动计算实现更好的结合与发展11;丁夷与金永贤提出了一种与系统无关、平台无关、终端无关的通用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并利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等三种开源框架构建了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12;此外,王泽贤实现了手机图书馆系统与ILASII的集成接口,以便于用户通过手机实现对ILASII系统的访问13;白如星等为了解决手机阅读时无法有效显示大量文献信息的局限性,尝试利用缩略语转换的方式来压缩在手机上展示的文献信息,并为此设计缩略语转换系统,通过系统运行时间和不同领域文章的压缩效果等实验表明,系统压缩效果明显14。简评:从现有研究来看,手机阅读相关技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并且也开发了若干手机阅读系统和手机图书馆系统。但总体而言,现有系统大都还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则为手机阅读系统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手机阅读的相关技术研究将会是持续受到关注的热点话题。4 手机阅读市场研究手机阅读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的大力推动,手机阅读市场相应地演变为多方逐利的重要阵地,与市场相关的问题随之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如王荣指出,手机报纸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纸质媒体应开通“手机版”以开拓其新的阅读终端和广告创收盈利新模式15;杨金龙则认为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而就在人们的手指灵动之间,一个全新的产业与消费链条正在形成,移动运营商、拥有内容资源的媒体、原创作者等都从手机阅读产业中获利不浅16。针对我国手机阅读市场现状,不少学者也展开了分析,如陶兰霞与吴迪指出,移动运营商应通过关联产品销售、为不同人群订阅手机阅读产品、建立知识资源自主平台等措施来实现更大的盈利17;王位斌与贾丹华则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手机阅读现状与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解读,建议中国移动采取提供优质的内容、社区化运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和建立自营销系统的发展策略18。对于我国手机阅读市场存在的关键问题,李兵认为版权保护是手机阅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9,吴勇毅认为瓶颈问题是同质化20;而赵经纬则认为标准统一问题首当其冲,如何针对不同的内容、终端和网络制定规范的标准和灵活的商业模式成为了手机阅读产业面临的一大挑战21。简评:近年来,我国的手机阅读市场受益于巨大的手机网络用户群体而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问题多多。现有研究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一定的探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研究略显不够,也没有完全解决手机阅读市场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发展、完善手机阅读市场应是科研人员继续关注的话题,当然更会是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5 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研究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提供者,自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供包括手机阅读服务在内的多项移动信息服务。从2000年开始,我国图书馆开始通过手机通信网络开展服务,但主要是通过短信息的方式为读者发送新书信息、无线查询等服务内容,手机阅读服务尚未得到重视22。2004年,吴志攀预测随着无线网络的深入发展,手机阅读时代即将到来23;2007年,陈素梅指出,在手机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中,手机阅读初露端倪,图书馆与手机阅读企业和语言企业联合,将可共同打造阅读新天地24;峁意宏也认为手机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潮流,图书馆有必要适时地为读者提供手机阅读服务,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25。当然,在3G环境下,图书馆提供手机阅读服务具备了较强的可行性,年轻读者则是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的最大潜在用户。现有技术条件允许图书馆采用数据库WAP网页在线使用模式、原文传递的移动Email模式、推荐阅读的MMS模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服务26-27。针对我国图书馆各项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余世英与明均仁对我国797所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进行调研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着开通率较低且地区分布不均衡、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够、服务内容难以满足读者需要以及手机图书馆系统访问不稳定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图书馆应采取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加强宣传、与手机移动设备开展联盟合作等应对措施28;张凌云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手机信息服务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的手机信息服务大多集中在图书馆基本业务层面,是图书馆部分基础业务的简单移植。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并加强宣传29。此外,董晓霞30、陈桂菊31等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分析。简评:我国图书馆通过手机开展信息服务已有10余年的历史,手机图书馆的影响逐步扩大。但我们也应看到,大部分图书馆的手机信息服务还局限在短信提醒、书目检索等方面,手机阅读服务的开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如何让读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即可便捷地阅读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6 手机阅读用户研究用户是手机阅读中的重要参与者,用户的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手机阅读的发展,因此不少学者对手机阅读的用户展开了调研与分析。黄蓓蓓通过调研,总结出手机阅读人群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年轻人为主、手机阅读之初兴起的手机阅读者是市场领先者和忠实客户、有钱有闲一族和硕士以下学历的人群也是手机阅读的主力人群等方面,并据此提出构建完整的手机阅读产业链、充盈阅读内容、厘清手机阅读的盈利模式等建议32;张圣文则以社会调查法、网络信息检索以及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业务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手机阅读目前虽属于新兴事物,但发展迅速,未来可能成为影响全民的重要阅读方式33;茆意宏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大多都在课间休息等零碎时间进行手机阅读,大部分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阅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小说、生活资讯等,阅读篇幅倾向于短篇,阅读方式是速读,阅读需求、经济能力、阅读习惯、读物内容等都是影响用户手机阅读的因素34。此外,还有学者对用户学历与利用移动阅读服务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发现学历较低的用户对移动阅读的使用频率更高、依赖性更强,用户学历与有过移动阅读付费经验率成反比关系,学历越高的用户更愿意为学术信息付费35-36。手机报是目前手机阅读市场中最主要的一项业务,因此有不少学者对手机报的用户进行分析,如田中阳与王海刚对湖南手机报用户的基本特征、获取渠道、订阅意愿指数、内容关注度、阅读习惯和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37;周云倩与杨娜对江西省手机报用户的特征、对手机报的认知度与评价、使用动机及偏好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手机报的扩散战略38;袁征与张敏应用眼动技术和均匀设计方法,依据读者阅读手机报广告的注视时长、第一注视时间、眼球运动轨迹等生理反应数据,对用户的手机报广告阅读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手机报广告的注视时长主要受广告面积、广告主要信息显示方式的影响,性别、广告色调、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于第一注视时间,男性读者主要受广告主要信息显示方式的影响,女性读者主要受广告位置的影响39-40。简评:现有研究对手机阅读用户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这对推动手机阅读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总体而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力度不够深入,现有的用户研究大多都属于对其基本特征、认知、态度及行为的描述性研究,少有学者开展诸如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等较为深入的解释性研究。因此,在未来研究中,有必要借鉴社会心理学、新技术接受等理论与模型(如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等),对我国手机阅读用户的行为规律展开深入研究。7 结束语综上所述,手机阅读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受到了图书馆学、信息科学、出版发行、传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广泛关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阅读的相关技术、图书馆的手机阅读服务、手机阅读的用户行为以及市场发展等领域的诸多内容将会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R/OL. 2012-02-20 2 陈海江. 手机阅读的现状和未来探略J. 东南传播, 2010(10): 72-743 6 34 茆意宏. 论手机移动阅读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6): 5-114 楼向英, 高春玲. Mobile 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J. 图书馆杂志, 2009, 28(10): 53-575 孔辉. 手机阅读的生成、功能及前景展望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1(2): 74-767 孙一钢, 钱国富. 新媒体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6(5): 89-928 董瑞志, 刘燕鹏, 殷旭东, 等. 手机移动阅读系统的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8, 22(10): 82-869 贺利娜, 李嫄源, 田增山. 基于TD-SCDMA的手机图书馆系统设计J. 电视技术, 2011, 35(19): 54-5710 方玮, 张成昱, 窦天芳. 基于资源整合的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6): 76-8011 朱雯晶, 张磊, 王晔斌, 等. 图书馆手机客户端的探索实践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1(5): 13-1912 丁夷, 金永贤. 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1): 77-8213 王泽贤. 手机图书馆系统与ILASII集成接口的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0(5): 89-9214 白如星, 张成昱, 王茜. 基于缩略语转换的手机图书馆发布信息预处理机制初探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0(3): 64-7015 王荣. 手机媒体:如何开辟阅读视听新时代J. 中国记者, 2005(9): 82-8316 杨金龙. 手机阅读产业雏形初现J. 中国商贸, 2007(6): 72-7317 陶兰霞, 吴迪. 挖掘手机阅读商机J. 通信世界, 2008(32): 26-2718 王位斌, 贾丹华. 三大运营商手机阅读发展策略J. 中国电信业, 2011(3): 76-78.19 李兵. 版权保护仍然是手机阅读发展的瓶颈J. 通讯世界, 2010(6): 3920 吴勇毅. 同质化是当前手机阅读最大“瓶颈”J. 通信世界, 2010(28): 1122 茆意宏. 基于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的图书馆服务研究述评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2): 22-2423 吴志攀. 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1): 2-5, 1324 陈素梅. 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 图书馆建设(5): 83-8625 茆意宏. 论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J. 情报科学, 2008, 26(12): 1861-186426 卞庆祥. 基于3G技术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J. 新世纪图书馆, 2009(5): 66-68, 1627 曾妍. 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行的可能性分析J. 图书馆建设, 2009(2): 70-7228 余世英, 明均仁. 国内高校手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杂志, 2011, 30(9): 45-48, 9129 张凌云. 公共图书馆手机服务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10): 30-3330 董晓霞.手机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需求调查与部署方案研究J. 情报杂志, 2008, 29(8): 174-17731 陈桂菊. 合肥市高校开展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调查报告J. 图书馆学研究, 2011(9): 64-6632 黄蓓蓓. 移动“阅览室”的崛起:3G时代的手机阅读用户研究J.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1(1): 70-7533 张圣文.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调研和体验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4): 895-89735 肖韵, 韩莹. 用户学历与利用移动阅读服务关联分析以中国大学生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5): 3-636 Zhang L. Y., Ma W.,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users educational level and mobile reading behavior J. Library Hi Tech, 2011, 29(3): 424-43537 田中阳, 王海刚. 3G时代湖南手机报发展对策研究湖南手机报市场调查报告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6): 130-13538 周云倩, 杨娜. 基于实证调查的手机报扩散战略研究以江西市场为研究个案J. 新闻爱好者, 2011(7): 69-7039 袁征, 张敏. 手机报广告读者阅读行为的眼动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1(8): 68-7140 袁征, 张敏. 手机报广告阅读行为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 2011(5):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