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doc

    • 资源ID:4013454       资源大小:2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doc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姓 名: 刘铸贤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 业: 旅游管理班 级: 旅游 62学 号: 2226206指导教师: 刘庆友 职称: 副教授 2009 年 6 月 15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刘铸贤 指导教师 刘庆友摘要: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迅猛,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以 1999-2009 年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及部分外文期刊为主要范围,对我国近 10 年来古镇旅游发展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文化、建筑、环境、经济和旅游开发对古镇居民影响六个方面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内容予以归纳述评,最后我国古镇旅游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的发展。关键词:古镇;旅游;文献综述 A Study o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u Zhuxian Tutor Liu Qinyou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ncient town tourism which has attracted a larg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community has developed quickly. Through consulting the Chinese publication published by “China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between1999 and 2009 and foreign periodicals on the basis ofanalyzing the documents of recent 10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from six aspects: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 tourist resourc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cultur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economy the influences of the tourist exploit to ancient town residents.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research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tourist research.Keywords: ancient town tourism summary 一、引言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近年来更是呈现火爆之态,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更赢得了游客的认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如“百家争鸣”。作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之一的古镇旅游,近些年来也引起了颇多关注。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1984 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 1986 年开展旅游事业。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我国现阶段具有游览观光价值的主要古镇有 100 多个,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 14 个省域内。随着古镇旅游发展,学界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兴趣日浓,相关的研究文献、著作层出不穷。本文对 19992009 年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及部分外文期刊进行分析,以总结我国当前古镇旅游研究的趋势及不足。本文涉及文献 201 篇,主要分布在经济类、规划类和旅游地理类刊物中,排在第一位的期刊为小城镇建设。 在所选取的 201 篇文献中,古镇旅游研究内容主要分为 7 个方面(如表 1),其中以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半数以上(50.7);其次是古镇文化和建筑研究,比例均在 10左右;而对古镇环境、经济及旅游产品、旅游对古镇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表 1 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古镇旅游研究内容过于集中,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缺乏创新性研究,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表 1 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序号 研究内容 篇数 比例 1 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 102 50.7 2 古镇文化研究 23 11.4 3 古镇建筑研究 19 9.5 4 古镇环境研究 10 5.0 5 古镇经济及旅游产品研究 9 4.5 6 旅游对古镇居民影响研究 6 3.0 7 其它 32 15.9 总计 201 100 二、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 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众多的文献资源中为古镇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诸多建议与对策。张欣然、丰志美(2005)以黄龙溪古镇为例,针对其没有鲜明的特色和精品、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缺少创新意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提出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对古镇的开发和保护进行科学的规划、进行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资源重组的营销思路1。马莉(2005)在张欣然、丰志美研究基础上,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着“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较量、旅游污染、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商业化倾向严重等问题2。刘德谦(2005)则认为旅游利用是对古镇保护的一种最佳方式,并提出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古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3。而王如东(2005)在运用SWOT法对苏州古镇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旅游的开发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制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古镇景区旅游管理办法4。李倩等(2006)则在王如东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古镇旅游现有的3种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由镇政府投资建设古镇基础设施,并通过行政审批权在宏观层面上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管理;二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由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以资产作价人股的形式,组建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并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三是企业主导模式。由开发商取得古镇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镇政府则对开发商进行宏观管理5 。王云才(2006)认为乡村古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是持续的外部冲击;二是凸显的社会矛盾;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破坏6。朱桃杏等(2007)在对徽州古村落群与江南六大古镇进行比较后提出古镇旅游开发应从两个维度上加以拓展:一是外围空间拓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二是内部深度拓展,挖掘潜力,开发产品深度7。权小勇(2008)则进一步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必须遵守的原则,即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原则、突出独特性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8 。王林(2008)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引用贾艾克森Jaakson R的“旅游泡”理论解释了古镇“过度商业化quot的体现,即缺乏社区居民“原真性”行为景观9。 通过以上内容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城市化倾向、开发雷同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不论是政府还是经营者本身都对古镇的开发保护十分重视,相关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开发对策及建议。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针对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的研究过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不 足,且缺乏深入探究,所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三、古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古镇内在的神,是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也是古镇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汉波(2000)从物质文化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述了江南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认为造就江南文化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温润的气候、内水空间和发达的商业经济10。陆建伟(2003)则进一步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 11 。Laurie Kroshus Medina2003研究了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因旅游而产生的商业化现象对玛雅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12 。严国泰2005认为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遗产开发旅游产业,要认真研究该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品味,整理出历史遗产的文化脉络,才能给游客提供有别干其他地方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旅游产品才具有它的闪光点 13。陈来生(2007)则从文化遗产要素方面、遗产类型方面和遗产的空间环境方面阐述了古镇文化研究的特殊意义 14 。孙大江等(2008)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正确编制文化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目前大多古镇都没有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忽略了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仅仅是包装其外观,没有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出拓展文化旅游项目,动态、静态景观结合;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传统遗韵和民俗风情;保护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建议15。 概述以上学者观点,我国目前的古镇文化研究虽对文化的成因及开发利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缺乏不同地区间的对比研究,且过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忽略了文化保护本身,不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古镇文化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在挖掘文化内涵,对古镇进行特色开发、深度开发,更应关注古镇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四、古镇建筑研究 建筑是古镇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之一,对古镇旅游的开发具有巨大作用。汪永平(1999)以同里古镇为例,将古镇按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三个等级,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一级保护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檐口高度不超过 3m,二级保护区内不超过 5.4m,省、市级文物保护点的周围建筑高度控制在 6m 以下,环境协调区控制在 10m 以下,重点控制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高度和建设以满足古建筑传统风貌的要求16。王颖(2000)针对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小城镇中所存在的割裂城镇形态、阻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原形要 17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形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对策 。李贺楠(2002)认为江南民居的艺术特色是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环水而建的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盈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而江南水乡传统村镇周庄以其优雅的居住环境、繁华的街井市镇,造就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曾经是很多官宦富贾、文人墨客的雅居之地18。孙斐等人(2002)则认为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其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从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 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原则19。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来看,当前我国的古镇建筑研究都抓住了文化内涵及保护两个重点,却相对忽略了对建筑的开发利用研究。“原生态”并不代表“原状态”,应重视对古镇建筑在保护基础上改造再利用的研究,以指导经营者的开发行为,方便游客的游览行为,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古镇环境研究 环境对古镇旅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宋乐平、张大鹏等人2002以保护传统村镇风貌和建筑为出发点,对周庄镇河道水体保护和水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划,按地形对周庄分 5 个区进行污水收集,采用重力自流管和局部提升的污水输送方案,以主干管理在河道底部,窨井沿河道两侧交替分布,管网末端建造污水集中处理厂的方式进行周庄镇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20。田喜洲2003认为造成古镇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当地居民和企业。并强调要加强古镇环境保护,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订古镇环境保护条例;二是增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箱;三是改变古镇传统的能源结构,逐步摒弃不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改柴禾、术材、煤等燃料为少污染的清洁型能源21。张皙2006则进一步阐释了旅游开发对古镇环境产生负的外部性影响,表现在对环境的破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生态环境,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由游客和开发商共同导致。顾客在旅游场所对文物古迹触摸攀爬、乱写乱画,开发商悬挂写有欢迎游客之类的标语,使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严重影响了视觉美学效果22 。毛长义、张述林(2007)以巴渝古镇为例,以建成环境为切入点,指出古镇建成环境作为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从构成要素上包含了古镇镇区范围内的自然背景、居住系统、人造景观和人文氛围等。并提出旅游发展导向下我国古镇建成环境的演化轨迹,认为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和空心化现象,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政府导向失准,开发商及经营业主经济行为被过分纵容和盲目扩张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对古镇旅游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和旅游开发理念的滞后23。 古镇环境研究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从上述学者观点可看出,当前古镇的环境研究都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从不同的切入点展开研究,例如从旅游者、当地居民及企业角度出发,也有从古镇的建成环境考虑的。但是这样的研究过于局限,仅仅将古镇的环境研究框定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不全面的,缺乏创新与深度,应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如经济环境等方面加以深入探究;另外,当前的环境研究,多是在阐释旅游开发对古镇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却很少涉及其积极的一面,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六、古镇经济及旅游产品研究 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巨大,怎样发展好旅游经济也成为研究的热点。JeffreyH2001针对墨西哥Oaxaca的4个萨巴特克语村落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社区整体会因此获益的假设在此未有体现,相反,商人的经济获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衡24。李建国(2005)认为在旅游业发展中,市场开拓至关重要。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古镇旅游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古镇景区不是大众化的景区,前来的游客只能是某些地域的某些人群,而这样的市场尚需激活,因此,市场细分和旅游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 25。蔡家成(2006)则进一步指出应针对不 同年龄的旅游者设置不同的体验旅游产品:对于青少年,要结合比较生动形象的解说展示演出,观光的项目可以以旧时的学校及学习方式和内容目标以及儿童少年的游乐项目生活习俗为主;对于处于工作阶段的中青年,则要介绍展示参与古镇原来的生产生活习俗活动,以看听为主,适当动手参与,解说重在突出其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在文化含义;对于老年人则要适应其怀旧的心理需求,根据其阅历丰富心境平和随心所欲时间宽裕好静难动等特点,慢节奏地介绍展示古镇外在的和内在的古代的和今天的事物26。余琪(2008)以西塘古镇为例,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探寻体验型产品设计的具体措施,提出参与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应植根于古镇的深厚文化内蕴,突出其文化特色,并贴切于宁静的水乡氛围和质朴的民风民俗,遵循感观化、主题化、意象化和参与性的原则27。在余琪研究的基础上,曹灿明(2008)又强调旅游景区的拓展创新对于古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以周庄为例,提出以“天下第一水乡”为依托的形象和品牌,以“古周庄”为核心基础,向“水周庄”、“新周庄”、“洋周庄”拓展创新,实现景区范围的拓展,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实现旅游层次的提升、旅游内涵的扩展和游客体验质量的提高,从而解决古镇周庄容量小和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28。而陆建伟、沈晓艳(2008)则从整合营销的理念出发,论述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路径,并提出了树立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观念,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注重旅游产品特色,提升古镇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树立旅游者为中心的观念,重组旅游市场营销行为;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等相关建议29。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镇经济及旅游产品研究,多从围观角度出发,探讨古镇旅游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等,却很少涉及到整个古镇社会经济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且以描述性方法为主,而数理统计方法、逻辑方法等运用不足,而概念性、结构模型、统计方法运用方面的成果甚少。 七、旅游对古镇居民影响研究 居民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Gamper(1981)关于奥地利南部两个社区的研究显示:旅游导致当地农民抛弃农田转而向旅游者出租房屋30。而Campben(1999则以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为例进一步指出虽然多数当地居民对旅游持支持态度,但是他们却未能充分把握旅游所提供的就业或投资机会。由于缺乏意识加之外地投资者的不断涌入,在缺乏有效规划或干预的情况下,社区居民进一步从旅游获益的机会将因此受到限制31。结合国外相关研究,周彬等人(2005)以周庄为例,指出由于周庄古镇内的传统建筑质量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也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将近一半的居民迁出古城区,换成了外来从商人员,造成了当地居民参与不足的局面32。郭一丹(2007)则通过田野调查,总结了洛带客家古镇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指出当前古镇居民利益分化明显、“农转非”政策不健全、行政区域间尚待形成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33。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关于旅游对古镇居民影响的研究扔比较落后,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内容多是针对旅游开发对古镇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而诸如针对居民行为心理等的研究则鲜有涉及,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鉴不足,研究领域还有待拓宽。 八、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镇旅游研究涉及开发、保护、文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古镇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照国外相关研究进展,我国的古镇旅游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今后发展应朝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增加古镇旅游 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不仅包括古镇居民,还应包括旅游者及经营者;二是对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的研究应更多的从定量分析入手,引入数理模型及相关理论,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三是将现有研究成果应用到开发案例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丰富。 此外,有关旅游设施的古镇旅游研究较少,而旅游设施作为旅游开发的关键要素,日后必将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参考文献:1 张欣然丰志美.浅析黄龙溪古镇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5.2 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72-173.3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02:47-53.4 王如东.苏州古镇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52:285-286.5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52-57.6 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401:104-109.7 朱桃杏陆林李占平.传统村镇旅游发展比较以徽州古村落群与江南六大古镇为例J.经 济地理20079275:842-846.8 权小勇.江南古镇南浔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301:96-101.9 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镇旅游的价值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J.青海名族研究 20081191:40-43.10 陈汉波.论江南古镇的文.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