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成因的探讨论文20624.doc
-
资源ID:4012514
资源大小:57.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成因的探讨论文20624.doc
池州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成因的探讨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产业结构是过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本文通过对统计资料的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对比的方法,从三大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三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总值的比重,就业人口的流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以及从三大产业内部各二类产业的对比演变的角度对比池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演变;从池州市的宏观定位,招商引资,人口流动,区域条件,及地方产业投资的角度分析了池州市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并对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池州市;产业结构;规律;演变0引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产业结构是过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本文通过对统计资料的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对比的方法,从三大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就业变动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等角度,综合探讨池州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多数学者从较大的地域范围进行研究,很少对单个城市进行研究,对中小城市就更少。文章以池州市为例进行研究其产业结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演变一般要依次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四个阶段12。池州目前现状处于“二三一”的产值结构(08年三次产业的比值为:20.37:40.83:38.80)池州市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可能还会出现波动。真正的主导产业还未形成或尚未发挥其主导作用。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表1为池州市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员构成数据情况。表1池州市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构成数据(%)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份产值比重人员比重产值比重人员比重产值比重人员比重199049.5966.7423.7215.8826.6924.73199536.9162.3433.2414.8329.8522.83200028.9457.7332.2316.3338.7525.94200523.0559.2235.6118.1541.3422.63200820.3740.27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40.8325.3438.834.38资料来源:池州市统计年鉴20091池州市产业演变的规律探讨1.1 三大产业对比演变分析产业演变的规律1.1.1从地区生产总值角度对比演变 池州市的三撤两建使池州市在经济发展上错失很多机会。自1988年建市以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以前落后的面貌。1990年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6亿元,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0.1亿元到,2008年则增长为192.4亿元。年平均增长14.83%。增长12.18倍。 第一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上升为波动上升。1980年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亿元到2008年为39.2亿元。第二产业稳步上升198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仅为0.7亿元到2008年则达到78.6亿元,除1998有所回落后又出现稳步上升和2006年开始出现大幅度上升外其变现为稳步上升。1980年以来池州市第三产业出现稳步上升的局面。构成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完全类似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由自己的特色,但这不能说其发展超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规律,这是由它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这种演变正说明了其产业结构朝着合理方向发展。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具体来说1980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0.61%,到2008年下降为20.37%下降了19.24%。第二产业国内自1988年-1996年出现波动上升局面,1996年以后其产业比重逐步出现稳定。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8年为21.21%到2007年为41.01%,在2008年有略微下降为38.77%。总体来讲,出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和全国相比其产业结构基本趋向于全国的产业结构比重,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注:根据池州统计年鉴2009,安徽五十年整理得出。图1 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1.1.2 从就业结构对比演变池州市的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对比来看,三产从业结构比例与其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有所不同的是,从业人员比例变化相对平缓。在2006年以前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非常微弱。第一产业一直是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55%以上,1995年为62.34%到2006年的56.1%。十年间也就下降了6.3%。第二、三产业一直相对较低2006年以前一直维持在20%和25%以内,都有微小的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有较大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有相对上升的趋势,劳动力有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从其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从业人员结构不断趋向均衡和合理化。再次将图1和图2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自2006年后三大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就业逐渐成一定比例在发展。图2 池州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图。注:根据池州统计年鉴2009整理得出1.1.3从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角度对比演变。某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该产业GDP的比重与该产业就业比重的比值。各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越接近表示产业结构越协调,产业结构效益越高。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逐渐缩小,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变动的必然趋势。4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池州市的三大产业结构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差相对较大1995年为(0.59:2.31:1.30)2000年为(0.50:1.98:1.49)2005年为(0.39:1.96:1.82)2008年后其差距有减缓趋势为(0.51:1.61:1.13)1.2从三次产业内部二类产业构成分析产业演变的规律1.2.1从主导产业的演变的角度 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是变动的,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主导产业不同,产业结构也就不同,产业结构会随着主导产业的变化而变动。5从池州市主导产业结构演变来看其演变规律符合一般主导产业演变的规律,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一直是农业为主导产业,到1992年农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也为主导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32%和8.90%。之后农业的主导地位不断下降,批发餐饮业的主导地位稳步上升,而工业和建筑业的主导地位不断上升。到2003年建筑业超过批发餐饮业(分别占11.71%和11.07%)2005年工业开始超过农业成为替代农业的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到2008年农,工,建,批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总产值的20.37%,30.17%,10.65%,10.18%。1.2.2三大产业内部各二类产业演变分析。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在第一产业内部以农业占有绝对优势,1995年农业占生产总值的61.1%,到2008年为44.3%.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牧业,1999年占第一产业总比重的26.5%,到2008年仍然占有25.0%。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非常小。第二产业中以工业占绝对优势且所占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0年第二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72%其中工业就站到18.28%建筑业仅5.44%到2008年工业站国内生产总值的30.17%。建筑业也有所发展比例上升到10.65%。可见第二产业中始终以工业为主导地位。分析列年的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不论是本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大中型企业或小企业都以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在财政收入上也是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中没有出现和第二产业相类似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内部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其中2008年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综合也只能占总国内生产总值的10.18%。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都有所发展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到2008年金融业所占比例为2.79%,建筑业为5.04%2池州市产业演变的成因探讨2.1宏观定位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座生态城市,是国家经济示范区。在1999年的国家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走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尽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为工业经济优势,发展规模经济推动清洁生产,扶持新兴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以生态旅游作为产业升级的中心,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旅游和环境协调发展6。可见,池州市把生态城市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着重发展生态工业和旅游业,势必会对池州市经济结构长生重大影响,高科技污染少的工业会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会加快,在不久也将会成长为池州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产业,这是进入新世纪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工业稳步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2.2招商引资 工业的崛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池州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仅靠自身的力量肯定无法保证工业投资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招商引资无疑是解决工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的关键7。池州市招商引资力度较小,1995年占总工业投资的1.1%到2008年为10.73%。整个池州没有大型企业,中型企业1995年也就8个到2008年就14个,其余为小型企业。整个工业的关联效益不高,工业带动作用弱。对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有不利影响。2.3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池州市目前的产业从业人员仍然是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二产业其次,然而,第一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二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较慢,导致了劳动力束缚在第一产业上,使得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束缚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来源,导致第三、第二产业发展受束缚。劳动力有第一产业向第三、第二产业的转移有所加大,但仍然不够。2.4区位条件 池州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东与铜陵、芜湖交接,东南是黄山山脉与九华山山脉的结合地带,西南同江西接壤,西北频临长江,同安庆隔江相望。背面的长江是一道天堑阻断南北经济交流,东南面是山脉阻挡,交通不便。长江的港口为国家二类港口,吞吐量就114.9万吨,旅客136万人次,2008年六月份通火车,交通很不便利,直接影响了产业的投资区位选择,招商引资的区位条件不足,对整个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交通闭塞,信息不流通,再加上工业招商引资不多,劳动力只能滞留在第一产业。交通不利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导致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2.5地区产业投资地区产业投资不合理,过多的资产投资到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投资过少,而且第二产业投资中以工业为主,几乎占了全部。如表2数据。在第一产业的投资过少会使第一产业中的技术改进,产业的更新与产业转移受到影响。使第一产业落后,不能使第一产业和农业朝着科技农业,集约化方向发展,又进一步束缚劳动力的转移。在第二产业投资中,过多的偏向工业,这是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这也是建筑业发展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绝大部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慢进行,这与池州市的三撤两建有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投资过多,形成浪费。表2 池州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199522.32%10.19%10.18%67.49%20001.59%17.01%15.93%81.41%20051.21%33.73%33.38%65.06%20061.27%25.23%24.81%73.49%20071.03%36.54%35.90%62.44%20081.11%38.38%37.20%60.51%注:资料来源池州统计年鉴2009整理得出。3 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以上的实证说明池州市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第一产业生产率降低,竞争力降低,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全局发展,劳动生产率偏低;投资偏差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资金的投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是产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3.1 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以农业现代化为改造重点,以市场为向导,促使农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把束缚在农业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因此要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化合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89。3.2 提高第二产业的资源配第二产业资金的投入绝大部分流入工业部门,使得建筑业等展缓慢。因此在逐步加大对工业投资的过程中以不断使工业投资的比例不断合理化。促使工业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工业的带动作用。33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但与其产业投资的比例不协调。因此在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的同时,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以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主导作用。3.4 改善交通 从以上可以看出,池州市因为自然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原因,再加上在第二产业的投资过多的偏向于工业使得池州市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较为落后,从而影响了外资企业在池州地区的投资,同时也因交通条件不遍,影响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又进一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因此,池州市应大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为增加外资在池州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基础保障。4结语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来论述:文章从三大产业的对比演变分析和三大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对比演变分析了池州市的产业结构,三大产业的总产值不断上升,各产业比重占总产业比重的波动变化,在政府政策引导,财政投资和自身的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完全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的一般规律,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写作时因资料的不全只能有1980年以后的资料来源,同时对资料的分析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角度也不全面,若继续深入研究,需要更长历史的资料进行研究,同时从不同层面、更多的角度进行研究。参考文献:1钱亚仙.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调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2):86.2张玉明,张娜,王浩.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与调整优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2):2.3 池州市统计局.池州统计年鉴2009M.池州:安徽海社印刷,2005 ,61. 4 蔚鑫辉,刘慧,王军.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J.探讨与研究,2007(4):38.5 简新华,魏珊. 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58.6 池州地区行政公署,安徽科技大学.安徽省池州地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P.州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印发.1998,2571.7 柯颖.南宁市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优化战略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0 (1):1001018 张涛.计量经济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9 蔚鑫辉,刘慧,王军.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J.探讨与研究,200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