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免一补” 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doc
-
资源ID:4012141
资源大小:323.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两免一补” 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doc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庄天慧 牛廷立 张卓颖本文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研究得出“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 大幅度减少了教育费用支出, 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加快, 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从2003 年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 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尽快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解决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农村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有14 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429 万,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62.9%。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等多种原因,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图 1 教育观念转变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截止2009 年底,四川省有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 个,占四川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55.6%。四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约135 万人, 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30%。近年来国家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中“两免一补”政策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项政策实施6 年多来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了哪些作用, 具体在哪些方面对贫困农户产生了影响, 影响程度如何及怎样使政策更加完善, 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四川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一)贫困农户家长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教育观念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终极目的有关,包括人才观(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和生育观(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动机);二是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的选择有关, 包括儿童观(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和教子观(对教育子女内容和方式的看法)。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教养态度和行为, 并通过教养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子女的个性发展。同时,家长的教养观念自身也受到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的经历、家长的文化水平及其所学的文化知识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 它直接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并在其教养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两免一补”政策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后直接影响到贫困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 贫困家庭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读书, 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享受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失学率降低、升学率提高。随着入学儿童的增多,贫困家庭的整体文化程度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劳动力素质, 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从而帮助贫困农户加快反贫困的步伐。(见图1)(二)小学、初中学生入学人数显著增加2005 年四川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本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 工作实施总体方案,“两免一补”总投入4.1 亿元。在“两免一补”政策的驱动下,四川省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学入学人数由2004 年的122395 人上升到2005 年的153826 人,初中入学人数由56990 人上升到78115人。对比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人数可知,小学入学人数、初中入学人数显著增多, 但是高中入学人数增加并不明显, 因为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因此“两免一补”政策不覆盖高中阶段的教育, 家庭困难的子女在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后迫于经济压力一般难以继续升学。(三) 贫困农户教育支出成本降低,可支配收入增加四川民族地区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后,小学生每生减负约200 元、初中生340 左右元。按我国2004 年公布的绝对贫困线农村人均年收入882 元计算,分别相当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这个比例还要提高,这对贫困家庭带来了直接经济影响。具体而言,“两免一补”资金按标准落实到贫困家庭,即直接承担了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 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又减少了贫困家庭的总支出,使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就使得贫困家庭的低收入状况得以改善,有机会将这些多出的资金投入到其它经济活动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四)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四川民族地区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凉山州为例,2004年四川省凉山州绝对贫困人口54.2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6%,经过5 年的反贫困,到2008 年底,四川省凉山州的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32.9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8.4%。四川省凉山州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国家的扶贫政策投入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教育扶贫政策是最主要的部分。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 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对新的生活(生活的水平、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方式等)的追求。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 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 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政策属于教育扶贫政策的一部分, 因此它在减少四川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与降低贫困发生率方面起到了和大作用。(五)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效发展性投资,它具有社会和私人的双重效益。有研究表明, 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收入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加快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 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图2 2008年四川省凉山州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员受教育程度资料来源:四川农村年鉴,2009年如图2 所示,2008 年阿坝州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8.26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 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435 元。在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47%, 初中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26%, 小学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16%, 文盲半文盲占总输出人数的11%。分析可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成正比。“两免一补” 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提高了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多, 收入就会相应增加, 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高, 人均全年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都呈增长趋势,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成正比。从长远意义上讲,“两免一补” 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四川民族地区整体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有助于增加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人均全年纯收入, 将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很大作用。(见图3)图3 四川民族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收入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四川扶贫开发统计年鉴表,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8年三、结论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作用正在逐渐地显现,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在: 一是减少了贫困家庭教育费用的支出, 可支配收入增加,低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二是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善, 劳动者素质逐步提高。三是提高了贫困家庭劳动者从事本地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从而使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二)研究中发现,“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积极正效应是显著的,但是其政策的实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 如何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一是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配套资金主要由基层政府承担, 而村贫困人口比例高的地区, 贫困寄宿生的比例也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基层财政应承担的生活补助也更多, 这一状况在四川民族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国家贫困县大都自然条件恶劣,又没有可利用资源,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都非常薄弱, 要承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专项资金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二是“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存在监督不力的情况。如有的学校出现受助名额与学习成绩挂钩, 甚至出现受助名额被当作礼物或人情赠送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但剥夺了本该受助学生的权利,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对未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在“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应该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 以社会监督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三是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回报率的提高为教育的私人投资提供了有效的激励, 但四川民族地区的一些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即使有良好的回报预期, 也没有能力进行长期的教育投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需要通过对贫困家庭的特殊教育补贴来防止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不能获得更高教育的机会。所以增加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孩子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是国家长期减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降低不平等程度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