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精品]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富差距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应该贫富差距的现状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年, 社会经济了翻天覆地的, 的社会结构也在急剧的。平均主义的逐渐被打破, 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已由平均主义盛行的变成贫富差距过大的。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各个社会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的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为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时期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界限,可以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来说,基尼系数在0.2,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平均,0.2-0.3之间表示平均,在0.3-0.4之间为,国际上通常把0.4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4-0.6为差距偏大,0.6为不平均。据此,的贫富差距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化趋势。最近,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方位。在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额差距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了7.3倍。但1990年农民收入的增幅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额的差距逐年。2007年是改革开放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到3.331,差距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加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法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等弊端,又政策的保护,从而行业垄断仍然。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的特殊保护,与行业不公平竞争,从而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院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10万元,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到13230元,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组数据不难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 三、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思考与对策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的收入差距尚未两极分化的程度,但贫富差距,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应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城乡一体化,就业机构的。从来看,最主要的任务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 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流动,城乡劳动力的分工 。,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关联的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应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市场经济体制, 要立法来限制、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打击不正当竞争。,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高于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扶持低收入行业、行业的发展, 保障其职工的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的范围之内兼顾和公平。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的贫富差距,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好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 保障体系, 社会稳定。5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的养老和医疗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社会保障则应注重公平。社会保障地实施再分配,使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社会,为经济的发展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要讲,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更多的劳务报酬,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应当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系统、适度、公平和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的财富,帮助穷人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班级:材料103 调查组成员:庞真梅 邹海强 刘伟 胡宇霆 指导老师:钟小林摘要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现在贫富差距又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模式、职业价值取向乃至婚姻、家庭观念等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时势和成人价值观的顺应倾向,这与现代型青少年文化的性格特征相去甚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大学生;贫富差距;解决措施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在校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在扩大。据统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 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与此同时, 一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富家子弟”进入高校,们身穿名牌时尚服饰,用手提笔记本电脑,请吃请喝出手阔绰,甚至租房、雇保姆、开私家车学; 大学校园里的“穷学生”与“富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贫富差距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一、 贫富差距表现及问题(一)差距之大令人担忧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纵观:(1)入学前大学招生中的不均。一个大学是由多层次的生员构成,可以分为公办、民办、独立学院等,单看公办、民办收费之间就成2-3倍的差距,其余的艺术类生员、独立学院学生就更不必言说了,大学生没入学前贫富差距似乎就已见分晓一方面,(2)入学后,有的大学生家庭很富有,这些大学生入学报到时,坐着豪华的私家小轿车,穿着名牌的服装,携带着高档的行李袋和昂贵的生活用品。一些较富有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每月的花销达二千元,有的甚至高达四五千元,相当于十个工人的月工资。这些大学生在校生活无忧无虑,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或是下岗工人子弟,或是普通农家子弟,家庭贫困潦倒,他们入学时,为了节省路费,往往只身一人报到;穿的都是破旧不堪的衣服,携带的行李都是廉价低档的日用品;他们的学费都是家人东凑西借而来的,至于生活费和学习所需的文具费用只能靠自己解决;有些甚至连学费也没有,一切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这些贫困生的人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全国高校共有贫困生约 300万人,有的高校甚至几乎一半的学生是贫困生,至于每个月的生活费在 100 元以下的特困生也有不少。(二)贫富差距引发的系列问题大学生贫富悬殊的情况在全国普通高校都普遍存在,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障碍,已导致诸多的问题:1、 理性消费时主流,但存在高消费和攀比现象。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树立“量入为出,合理消费”的消费观,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追求享受,超前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从满足基本的生活的物质需要发展为追求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据调查,消费水平层次结构较高的大学生存在高消费和攀比现象的不良作风。有的学生经常成双成对的出入舞厅、麦当劳、肯德基、商场等高级消费场所,恋爱支出花费大,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时尚。这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很大影响,容易引发攀比消费,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这要求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2、 求学观念趋向显示主义 社会贫富差距的变化,也带来勒学生们求学观念的改变。大学生求学观念求从务虚转向务实,强调实用性。使用主义的求学观念时部分学生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专业热门就人为哪个专业好,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基础不扎实。学习上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大部分学生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科,疏于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3、 人生观价值观带有功利性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导致部分同学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他们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向考虑事情,很少考虑集体、社会的利益;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护士集体纪律和义务,奉行“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的人生准则,认为应先所取再提奉献。4、仇富、显富对立心理贫富差距使贫穷大学生与富有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仇富”和“显富”心理的对立:富有大学生大多不谙世事,处处“显富”,行为言语有意无意冲撞或伤害贫穷大学生;而贫穷大学生则由于内心存在着浓厚的自卑感,却表现为极强的自尊心,憎恨显富的大学生。这种大学生“显富”与“仇富”心态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他们之间有的互不往来,并对许多问题形成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5、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现象i面对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贫困生很容易产生交往中的自卑感。在校园集体活动中,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优裕的学生朝夕相处, 日常生活消费反差巨大,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很容易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独来独往,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个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 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而敏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高校中的贫困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一些贫困生甚至因自卑而自封,因自尊而孤僻,与其他同学交往甚少而与贫困生之间交流相对较多一些,贫困生因为生活都比较拮据, 在一起相处的共同语言也多些;与此相反,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贵族”学生却是:能穿得起同品牌的衣服, 用同等级的化妆品, 就有共同语言。通常聚在一起,在节假日、同学生日或有同学评优得奖学金的时候,学生们就出来聚餐,“埋单”一般是大家来凑“分子”,一顿饭少则二、三百元,多则四、五百元不等。同学关系金钱化。6、贫富差距不利于校园和谐, 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管理效能。校园学生间的贫富差距悬殊, 已无形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形成不同层次的交际范围, 而纯洁的校园不因经济条件差别而存在的永恒的, 纯朴的、真挚的广泛的同学之情已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次经济范围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 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 贫困一点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问题, 而“富学生”由于家庭提供强大的经济来源, 往往不担心就业。贫富差距的显著拉大, 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这种“裂痕效应”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下降。班集体也会因失去同学间团结、友谊的基础而在实施管理程中显得困难重重。班级管理效能大大下降, 影响班级、院( 系) 、学校的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教育的主流影响力也由此受到一定的冲击。容易导致校园不和谐、不稳定。7、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ii高校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学校压力等等;个体自身因素则包括个性特征、感情和情绪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上述因素容易使高校贫困生形成一些消极的心理特点,如自卑情结、焦虑心理、自我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偏激、悲观和仇视感等。事实上,许多贫困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不适应感是一个共性。上大学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贫困学生还是受尊重和心理平衡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可,但一旦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贫困学生突然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心理落差极大。人的自我价值感具有不稳定性,它会随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难免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摇,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体验,进而否定自己,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与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自己的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学生感到自卑,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自我保护意识陡然增强,他们不愿意让其他人感觉到自己的贫寒,于是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或者闷头学习,或者走出校园到外面寻找可以寄托的机会。近年来,许多贫困学生要求到校外租住,恐怕就与这一逃避心理密切相关。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这些反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以尽量消除或减少大学校园里因贫富差距现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二、缓解高校贫富差距及其影响的对策1、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当前我国高校的学费制度考虑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高校学生人均经常费用支出的差异,因此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学费高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由于很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落后地区的学生考入发达地区的高校后,面临的是偏高的高校收费和偏低的家庭收入,这就更加剧了落后地区学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制定中,不宜一刀切,而应根据实际承受水平和能力区别对待,因人因地制宜。同时,对于学费增长的幅度,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适当地加以控制,尽量与我国居民实际承受能力相协调,以保证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2、完善助学帮困机制, 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力度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资助体系, 对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 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另外, 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 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设立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和覆盖面, 使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有申请到勤工俭学的机会。3、加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辅导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和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即一方面要承认贫富不对等的事实, 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对待金钱, 不要让金钱成为一部分学生骄傲的资本。 通过教育, 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 财富和个人能力并不能无限等同, 贫穷与无能也不能划等号。用父母 (或他人)劳动所得的钱来炫耀和挥霍, 不是英雄好汉。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 积极面对人生, 把逆境转化为财富, 用奋斗改变己的命运。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优化人际系, 调整心态,放宽眼界, 塑造健康人格。4、 增强贫困生“ 自我造血”的意识和功能iv要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自立意识, 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在国外, 孩子 18 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是鼓励孩子靠自己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此举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倡导这一观念并借鉴国外的做法, 使学生进入校门后, 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这样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适当缩小。其次学生自己要转变观念。对于贫困生来说应该明白: 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也并不可悲, 可悲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 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劳动,战胜贫困。正如湖南怀化学院特困生洪战辉在中央电视台“2005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说到:“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总之,要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内部的贫富差距及由此带来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0电视制片管理班李岑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决定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贵族学校与露天小学等。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制度几个方面。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种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同时,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对农村的调整和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一定会缩小。关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本文在分析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差距以及分配不公问题的迫切性、总体估价近年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之后,着重从税法调节、公务员工资、垄断性行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应注意研究的问题,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收入分配协调平衡机制。【关键词】收入分配税收调节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 社 会问题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收入分配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明显分歧。由于依据不同的判断会形成不同的政策思路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思考。一、关于解决收入差距及分配矛盾的迫切性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且一直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是公认的事实。但目前问题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社会上也有明显不同的判断。一种判断认为有问题,但并非很严重,收入差距状况及有关矛盾还处于社会可承受能力之内,鉴于部分行业仍存在的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再拉大一些也没有关系;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目前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虽然说还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冲突,但至少已经到了可承受力的边缘。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大范围的收入差距拉大与部分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但从宏观角度分析,收入差距及分配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更加迫切。从我国客观的收入差距状况看,目前得到社会各界基本认同的基尼系数(城乡合计)测算结果大概在左右。考虑到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的不可比性以及对高收入和非法收入的严重统计偏差,实际差距会更大。左右甚至事实更高的基尼系数,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状况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按照国际上公认的经验性结果,基尼系数超过就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动荡。由于中国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必然意味着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贫困,而在近几年,这种扩大则伴随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特征。因此,应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不仅实际差距状况已经到了值得高度关注的程度,分配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不公”问题。首先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寻租、设租等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权钱交易等各种形式的腐败和非法收入问题大量存在,且有泛化趋势;其次是在再次分配领域,调节平衡功能弱化,甚至出现了“逆调节”的特征。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严重损害了普通公众的基本利益。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可以说更为突出,使得人们更无法认同现有的分配结果。综合各种调查研究成果,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其中作为基本政治力量所依靠的工人、农民的不满程度更高,且一些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转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基于严重不满情绪的社会矛盾、冲突已经开始显现。目前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都很突出,收入差距及有关分配矛盾无疑是最重要诱因之一。此外,过大的收入差距也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降低居民预期,影响消费增长等等,有关问题在近些年也已经充分显露。总之,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以及分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稳定,甚至会断送改革前程,对此应有清醒认识。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的基本政策目标应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体制改革等各种有效手段,在不断提高按“效率”初次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证再分配调节后的收入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收入分配调节平衡机制。二、对近年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估价鉴于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客观地对改革以来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实践进行估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无疑十分重要。从所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也存在明显分歧。比较积极和乐观的评价认为,虽然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分配格局调整是成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收入分配体制已经基本确立。批评性的意见则相反,认为分配体制改革虽有不少进展,但问题更多,当前的分配体制及分配格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制约因素,很多矛盾还日趋严重。毫无疑问,否定改革以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成就以及有关改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贡献是不客观的。但在目前事实上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反应日趋强烈的情况下,过分突出改革成就也是不客观的。笔者认为,这些年的改革有突出成绩,也有突出问题。最突出的成就集中体现为比较彻底地打破了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计划分配体制,调动了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新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还远没有形成,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换句话说,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对旧体制的“破除”过程,但却没有有效建立新体制。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收入分配体 -制改革的大思路抑或所确立的改革目标一直是比较清晰的: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收入、建立平等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合法致富并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各种要素参与分配,以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增长;在再分配领域,则强调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并通过转移支付保护低收入,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可以说,这些改革的基本思路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尽管改革的大思路一直很清晰,但具体的制度建设却明显滞后。其中既有具体政策设计的问题,也有改革政策落实与贯彻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体现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一是行政力量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该市场化的没有充分市场化。迄今为止,各种权力因素仍然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过程以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不应有的干预,在不少领域甚至还在不断强化。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寻租、设租等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权力因素迟迟不能让位于市场机制,有旧体制的行为惯性,更多的则是一些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主动行为,因为干预市场的结果能够给小群体以及个人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对此,应通过全面的体制改革加以遏制。但从客观的情况看,有关改革进展一直非常缓慢。部门、地方利益膨胀甚至固化问题日趋突出,甚至成为改革的异己力量,致使很多改革无法有效推进。在不少领域,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分配要素”。在此背景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规则显然难以有效确立。二是该强化的政府职能没有强化。初次分配应当依靠市场,但政府必须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但从实际的情况看,这一职能不仅没有强化,还出现了严重弱化。不仅各种权力因素还在干预市场,并直接对市场秩序形成了破坏,很多更基本的政府职能也都未能有效体现。目前诸如走私贩私、巧取豪夺、制假造假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猖獗已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总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体制未能有效确立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与行为的改革进展缓慢。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否则,积重难返,很有可能陷入比较可怕的“制度锁定”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我们通常把某个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超稳定低效制度组织称为制度锁定状态:人们普遍对现实状况不满,却又普遍遵从各种不合理的行为规则,以致于没有人也不可能有效实施制度创新,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三、关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分析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方面有一定作用,在发达国家,征收高额个人累进所得税被称为“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使其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计征模式落后,所得税漏失严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和代扣代缴为主的制度。从便于征管的角度看,这一设计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因分类课征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实践中必然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的现象;代扣代缴对收入透明度较高的工薪阶层简便有效,而对主要靠隐形收入的高收入阶层却“力不从心”,漏征率很高。这两方面因素合在一起,税收便呈现出“逆调节”的特征。譬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年我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而占有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高收入者所缴不足。其次,“个税”起征点设计未能体现其基本功能。基于财税一般原理,税收起征点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种税收的功能指向,就“个税”而言,起征点按低标准设计,可使该税种成为“大众税”,按高标准设计,则成为“富人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个税”功能指向理当定位于中等偏上收入阶层,需要一个最佳的平衡的点,保证富人更努力的工作,穷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月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两项:一是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元提高到元;二是高收入者要实行纳税申报。月日,全国人大三个专门的委员会发出公告,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首次举行听证会。对此,社会各界在表示赞赏的同时,也纷纷表露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首先,草案确定元的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值得商榷。在我国,有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有欠发达的中部省份,也有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法律中明确规定元的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是否科学地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收入水平、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差异性。退一步讲,即使目前的标准是合理的,那么年、年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还是不是适合?作为一部法律,如果缺乏一定时期内的可行性,将很难起到它应有的调整规范的作用。其次,草案确定自行申报的“高收入”缺乏界定标准。目前,我国现金交易普遍,隐性收入极多,税务部门根本无法掌握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的准确资料,特别是那些明星、律师等自由职业者,其监控的难度将会更大。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高收入”标准的界定上,应建立起与一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相协调的、动态的和科学的标准界定体系。比如,可按照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全国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比例,制定出不同的系数,形成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公式计算出的一个地区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高收入”标准,报全国人大备案后执行。四、关于国有部门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是计划分配体制造成的平均主义,对此,社会各界都没有异议。年代中期到年代初,则既有计划分配体制遗留的平均主义问题,也有随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变革而出现的差距过大问题,对此,社会各界也没有异议。那么,目前国有部门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前所述,笔者的看法是: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与部分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由于所赋予的权力、职责的不同,一些部门可能存在大量的非正常性收入,这部分收入会变相地通过福利、奖金等方式惠及本部门人员;而另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除了国家财政拨付的工资外,基本上没有获得隐性收入的渠道,这些部门的人员的变相收入较少或者没有,客观上形成了收入上的差距。同时,也不排除在同一单位内部,一些人通过权力寻租以及管理层不合理配股所获得的额外收入。第二,与收入差距拉大同样突出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但在改革的层次、力度包括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推进的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单位内部正常的工资收入仍然存在着突出的平均主义。这种现象的存在,仍在扼杀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解决国有部门存在的主要矛盾,就应该运用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充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实行人才、劳动力充分流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首先从公务员工资入手。公务员工资涉及的利益方不多,全由财政出资;人员比较整齐,差别比较单一,主要是职务和级别差距;机制比较单纯,不直接由市场调节。可考虑尽快着手理顺公务员工资关系,逐步地、稳妥地实现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在原则上,比较一致的思路是:扩大职级差别,缩小地区和行业差别;扩大基本工资和职务津贴部分,缩小乃至取消非正式的补贴;增加透明度,加大审计和舆论监督力度。要大力加强中央权威,尽快结束自行其是,谁有钱谁发的局面。关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应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建立出资人为主决定收入分配的制度,从产权制度设计上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二是以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建立科学的企业效率评价体系、健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完善面向市场的选聘机制,为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四是转变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五、关于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调节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所讲的垄断性行业,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是指有一定自然垄断特性,同时也有很强的行政性垄断性质,通常以国有独资或控股,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全国性、行政性的大公司或主管部门为主的行业。大致可分为技术性垄断行业与政策性垄断行业两种。前者包括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