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我国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doc

    • 资源ID:4011870       资源大小:3.76MB        全文页数:1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doc

    2010年我国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北京华丹世纪经济咨询有限公司 撰写目 录第一章 2009-2010年我国煤炭工业特征和规模现状分析4第一节 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阶段4一、解放前4二、计划经济时期4三、改革开放后5四、2002年至今:煤炭工业纵向一体化发展6第二节 煤炭行业环境现状8一、政策环境8二、经济环境10第三节 煤炭工业的产业特征14一、资源分布特征14二、进入壁垒16三 退出壁垒分析17四、煤炭工业产业刚性分析18第四节 2009-2010年煤炭市场供求状况18一、原煤生产供应情况18二、洗精煤、焦炭生产供应情况20三、煤炭消费状况22第二章 煤炭产业链类型及优化策略24第一节 煤炭产业链基本类型24一、产业链的涵义24二、煤炭产业链类型25第二节 煤炭产业链区域效率评价26一、定义26二、煤炭产业链区域效率评价26第三节 煤炭产业链的优化策略29一、产业链定位策略29二、产业链延伸策略30三、产业链转移策略30四、产业链创新策略30第三章 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30第一节 指导思想30第二节 战略分析31一、煤炭价格预期与煤炭工业纵向一体化31二、 煤炭运输与煤炭工业纵向一体化37三、煤炭加工技术进步与纵向一体化46四、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与纵向一体化50第三节 战略目标56第四节 现实选择58一、完全纵向一体化58二、准纵向一体化58三、替代一体化58第五节 风险分析58一、政策风险58二、市场风险59三、资金制约59四、分销渠道的障碍59五、体制、机制的束缚60第六节 风险控制与体制机制保障60一、风险控制60二、体制机制保障60第七节 过程实施61一、煤矿开采61二、现代煤炭物流园(包括煤炭选配加工)61三、煤炭运输基础设施61四、煤炭交易中心61五、煤化工62六、煤炭技术研发62第四章 我国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62第一节 纵向一体化模式62一、煤炭工业纵向一体化发展理论分析62二、纵向一体化内涵66三、实现途径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模式67第二节 准纵向一体化模式69一、定义69二、实现途径研究69第三节 纵向一体化模式与准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72第四节 我国煤炭工业纵向一体化具体实践72一、中国神华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72二、中国华能集团:向前一体化发展战略75三、中煤能源集团: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76四、陕西煤化集团: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78第五章 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经济效应分析80第一节 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经营概念80第二节 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效应80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80二、获得连续生产效率81三、节约交易费用81四、节约信息费用81五、扩大效率管理的覆盖面82第三节 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取决因素82一、企业所在产业类型因素82二、交易成本因素82三、生产成本因素82第六章 山西焦煤现状及纵向一体化战略定位83第一节 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外部环境分析83一、国家能源战略影响83第一节 现状83一、山西焦煤集团发展现状84二、子公司现状84第二节 产品结构与市场92一、现有产品结构和市场92二、“十二五”规划93三、“十二五”发展保障措施与路径94第三节 煤炭产业纵向发展外部环境分析95一、国家能源战略影响95二、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在国家的经济地位95三、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政策影响96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影响96五、煤炭产业低碳化与清洁化利用97第四节 战略定位97一、“煤电材”产业链97二、“煤焦化”产业链99三、“煤气化”产业链102四、“煤路港”产业链102第四节 战略实施的保障102一、组织和机制保障103二、资金保障105三、信息保障105四、人才保障105第七章 山西焦煤纵向关系体制及政策建议106第一节 企业的纵向交易理论106一、定义106二、产业链分离是“煤电”、“煤焦钢”、“煤气化油”、“煤路港”矛盾的制度根源106三、煤炭企业产业链纵向关系的研究成果107第二节 煤、电、运产业纵向博弈关系及其一体化效应分析108一、我国煤、运、电产业博弈关系图示分析108二、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效应分析111三、煤电一体化企业与运输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效应分析112第三节 煤、焦、钢产业纵向博弈关系及其一体化效应分析113一、我国煤、焦、钢产业博弈关系图示分析113二、煤、焦、钢企业纵向一体化效应分析113第四节 煤、气、化、油产业纵向博弈关系及其一体化效应分析113一、我国煤、气、化、油产业博弈关系图示分析 二、煤、气、化、油企业纵向一体化效应分析113第五节 煤、路、港纵向博弈关系及其一体化效应分析113一、我国煤、路、港博弈关系图示分析113二、煤、路、港企业纵向一体化效应分析113第六节 缓解产业链冲突的政策建议113一、纵向制度安排113二、产业链监管114三、对煤炭运输环节进行规制115第八章 结论116一、煤炭工业环境116二、煤炭产业链效益及优化策略117三、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施过程117四、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模式117五、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经济效应分析117第一章 2009-2010年我国煤炭工业特征和规模现状分析第一节 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阶段一、解放前我国的近代的煤炭工业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洋务派为适应中外轮船、企业对煤炭的需要,引用透方的技术和设备开采中因的煤矿开始的。1876年主持福州船政局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在台湾基隆创办中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的新式煤矿,1878年投产。由于解放前长期的战乱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1949年前我圈煤炭工业是在政局动荡的环境中生存的,虽然这一时期煤矿数量、煤炭产量有了显著增加,但是:(1)规模大、开采水平较高的煤矿基本受外资控制,总体上来说,矿区、矿井的平均产量处于较低水平;(2)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性开采严重;(3)煤炭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帮畜力,枫采率极低;(4)缺少安保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二、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煤炭工韭在原来破落不堪的基础上,经过30年建设,形成一个能够独立完成勘探、设计、施工、生产、洗选加工、机械制造和科研、教育等各项任务的工业体系。到1978年,拥有407个统配煤矿、2333个县营以上地方煤矿、101个选煤厂、84个建井工程处、34个重点煤矿机械厂、131个煤田地质勘探队、29个煤矿设计院。另有为煤炭工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储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大专院校王2所,煤炭科学研究机构34所。共有职工447万人,其中省属以上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3万余人。建国后,煤炭为国家统配物资,各省所需的煤炭,一靠本省煤矿和小煤窑生产,二靠国家计划分配的省外煤炭,三靠向省外采购的计划外煤炭,此外,还有少量进口煤。国家统配煤和进口煤要经过申请,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凡属国家计划分配的煤炭货源,都统一纳入国家运输计划,分别归固中央或省统一安排调运。经铁路运输的,统一由煤炭部、铁道部安排运输计划。改革开放之前,煤炭行监基本是图有大煤矿的一元结构。非国有小煤矿虽然起起落落,但基本在地方自给自足的范围内,没有真正成为煤炭行业的一部分,也没有对煤炭总量、价格形成独立影响,更没有对行业管理形成独立要求。三、改革开放后煤炭企业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由国有重点煤矿(隶属中央财政)和地方国营煤矿组成,市场集中度较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煤炭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煤炭产业固有的壁垒特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炭产业投融资体制开始“松绑",煤炭工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不断降低的走势,企业数量激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推动了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导致对能源的迫切要求。到1982年,各省、地、县、社队开办的煤矿共有18532个,年产原煤31642万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475。其中国营煤矿产煤17035万吨,社队集体煤矿产煤14607万吨。1989年,全国地方各类煤矿数为20310个,1995年已超过31000个。1998年,全国煤矿数量约6万处,生产原煤123亿吨,开采主体过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国有重点煤矿的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1957年为73,1979年为563,1985年为466,1996年为39。1996年,乡镇及个体煤矿的产量1996年占全国总产量的448,超过了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大批的小煤矿解决了当时的煤炭短缺,但随后问题接踵而至: (1)煤炭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低,行业亏损严重。据国家煤炭局2000年的统计,包括大同矿务局在内的4家龙头企业,对市场控制率仅为76:21个千万吨以上的矿务局,对市场的控制率仅118;119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个企业年销售煤炭440万吨,市场占有率不到05,而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1997年,我国74万处煤矿采煤137亿吨,平均产量规模为185万吨。而同期美国、俄罗斯、印度的矿井平均规模为368万吨、535万吨和133万吨,分别是我国的20倍、29倍和7倍。1995年后,煤炭过剩问题非常突出,煤炭库存居高不下,煤款拖欠严重。由于供求矛盾突出,煤炭价格连年下跌,使得煤炭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陷入了连续十多年的亏损状态。(2)煤炭生产导致的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煤炭业的无序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山西省为例,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已有8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煤炭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矸石堆放总量114亿吨,每年新增5000万吨,大约10的矸石发生自燃,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矿井排废水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山西境内受污染的河流长3753公里,其中超五类污染河道占67.2%。 除了上述问题外,在这一阶段,煤炭产业的资源回收率不足20,大量资源被破坏浪费;同时,重特大事故居高不下,百万吨死亡率直线攀升。这一时期,煤矿尤其是小煤窑的过多过滥导致了煤炭工业的过度竞争,并最终威胁到了它的健康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显然是关井压产,关闭原来无序建设的一些滥挖、滥采的小矿、私开矿以及在大矿井田范围内不安全的小煤矿,起到一个使煤炭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作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全国煤炭工业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总量调控、关井压产、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取缔和关闭小煤矿和企业改制等一系列工作,从2001年开始,煤炭工业整体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到2002年末全行业实现整体扭亏增盈。以山西省为例,1998年到2002年的五年间,该省共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生产力落后的小煤矿6123座,压减产量1亿吨,近三年来,煤炭价格逐年回升,全省煤炭生产经营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四、2002年至今:煤炭工业纵向一体化发展自2002年起,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表现出了日益重化工业特征。轻纺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33.79下降到2003年的27.17,同期重化工业所占比重由49.17上升到54.04,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这一阶段,能源与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消费增长速率一般大于或相当于GDP增长速率,创造单位GDP所消费的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均资源消费量陡然上升,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消费总量迅猛增加。经济增长依赖于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同步增长是工业化过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至今没有改变。作为基本能源和重要原料部分,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到来对于煤炭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人口众多和自身的地质构造,我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是“总量规模大,但人均占有量小”。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化石类能源已探明可采储量中,煤炭占92.7,石油占59,天然气占14,煤炭资源是我国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性矿产资源,同时,这种基础性地位将随着原油价格的快速飙升而得到加强。然而,尽管在现代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支持下,埋藏在地表深处的煤炭资源将进入经济开采范围,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因此,在我国进入到了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背景下,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特有的化石类能源结构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的动荡等因素都要求煤炭资源的节约利用,必须改变粗放型的煤炭开采和使用模式,建立集约型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重恶化。而如果使用不当,煤炭使用过程将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空气、水、土壤等生态媒介。仅以二氧化硫为例,每燃烧1吨煤,就会产生20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硫。我国90以上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来源于煤的燃烧。因此,在强调煤炭工业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必须加强煤炭使用过程的污染治理,煤炭生产与使用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根据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煤炭工业的产业链可以基本归结为“煤炭采掘一洗选配煤一交易运输煤炭发电冶炼用煤煤化工"。煤炭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煤炭工业的核心环节将从采掘向加工转移。显然,煤炭的加工环节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质量、高风险"的技术经济特征,它不仅强调规模经济性,而且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将更多。这样技术经济变迁对煤炭工业企业提出了“纵向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从而使得煤炭工业从单纯强调横向整合进入到了横向、纵向并举的时期,煤炭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煤炭企业选择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战略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深远的意义: (1)凭借资源优势,增加差别化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煤炭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经营,依托煤炭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进入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等领域,可以使煤炭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收益,提高企业竞争力。(2)发挥管理优势,增强协调能力,提高连续生产效率。就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层次、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生产设施的空间分布相对接近,便于上下游产品传输和各生产阶段协调联系。(3)利用区位优势,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与煤炭下游高耗能企业的空间远距离,既带来运输成本过高、运输压力过大等矛盾,又造成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煤炭企业实施前向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就地转化,既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减轻运输压力,又可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最终性能。第二节 煤炭行业环境现状一、政策环境1. 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召开全体会议201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温家宝4 月22 日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能源委办公室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工作任务的汇报。温家宝指出,能源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是加强能源工作领导和能源战略研究的一项重大决策。国家能源委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国际能源合作的重大事项。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能源工作,也必将对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温家宝强调,近期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加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谋划长远发展大计。组织力量编制好“十二五”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二要加快能源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三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四要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五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能源国际务实合作。六要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能源法制建设。2.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2010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最核心内容为如下两点:1.严严格履行煤矿项目建设程序。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煤矿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生产煤矿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后5年内,也不得再次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2.全面开展煤矿建设项目大检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投资主管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立即组织有关煤矿企业开展煤矿建设项目大检查。3.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步伐加快2010 年2 月,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商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会议安排,规划编制工作将分为四步走。一是2010年1月至5月,编制完成省(区、市)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并于5月底前报国家能源局煤炭司。二是2010年6月,煤炭司召开规划(草案)汇报论证会,组织专家对省(区、市)和有关企业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进行衔接。三是2010年7月至9月,在汇总和分析省(区、市)和有关企业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四是2010年10月,形成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随全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程序上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会议上说,规划编制的核心是坚持行业有序与协调,促进煤炭行业绿色生态以及与环境的和谐发展。4.山西省实行煤矿环保审核制从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山西将不断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监管机制,2009开始重点推进汾河沿线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治理过程中,山西将实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对审核不合格的企业,经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将实施停产、关闭。山西省的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将实行奖罚措施,对审核合格的企业,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项目上进行支持。对审核不合格的企业,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强制实行断水、断电、禁运、禁贷、项目限批等行政措施,提请工商、税务等部门收回相关证照,提请国土、煤炭等行政主管部门收回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及相关证件,并按相关政策和规定作出停产、关闭的决定。山西省还将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建立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对煤炭开采活动的环境监理,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山西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管理、监督与建设,建立重大环境政策、环境保护规划公示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重大或热点环境问题要举行公众听证会,鼓励公民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破坏行为的舆论监督力度。总之,政府对于煤炭行业有开发为主转变为保护与开发并举,对于资源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外支持中国企业海外买矿,对内加强对优势资源的保护。保护煤炭资源的方式主要是推动资源整合,主要因为中小煤矿长期以来私挖滥采引起了煤炭行业的巨大浪费和低煤价。中国政府不断发文,鼓励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二、经济环境我国煤炭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我国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经济增长强劲,一些工业如钢铁、电力、化工、汽车以及交通运输、建筑和居民生活等用煤相对较大,引发了煤炭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且煤炭需求旺盛的势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2010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2010年上半年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价格水平持续攀升。自2009年6月PPI环比装正、10月CPI转正之后,中国各类价格水平同比增速出现持续上涨的态势。到2010上半年年CPI月度增速达到3.1%,超过3%的目标值;PPI增速达到7.1%,与危机前的水平相当;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达到12.2%,与2008年上半年水平相当(如下图)。图表 中国各类价格指数(%)资料来源:北京华丹世纪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图表 2010年1-6月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 指标同比增长(%)1-6月6月国内生产总值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13.7主要行业增加值纺织业11.79.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8.51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918.1通用设备制造业21.419.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9.119.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8.418.3通信设备、计算机20.415.1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4.31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7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城镇房地产开发3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18.3居民消费价格(CPI)2.62.9工业品出厂价格(PPI)6.06.4资料来源:北京华丹世纪经济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上半年经济呈现出增长放缓和通胀消退的特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1%,其中二季度增速为10.3%,较一季度11.9%的增幅有所放缓(见下图)。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为2.9%,比上月降低了0.2个百分点,与此前业界预期的3.3%有较大差距。同样,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4%,相比于5月份的7.1%增幅有所回落。图表 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各个季度GDP同比增速一览(%)资料来源:北京华丹世纪经济咨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包括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内的多项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消费和投资均呈现下滑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连续三个月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创出2008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值。加之此前已经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及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指标均呈下行态势。经济显现出趋冷信号。第一、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回落主要受基数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有利于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有利于加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经济不存在“二次探底”担忧,但1.6个百分点的回落速度说明经济下滑幅度非常大,经济下行趋势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为整体经济注入了强势的流动性,但流动性的增强使得今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加大,同时也使危机期间的落后产能死而复生,加剧了国内工业产能过剩局面,工业产品市场的往复频繁波动又使得微观企业经营状况低迷,产成品库存积压严重,产品利润严重缩水。与国内货币供应快速增长相伴随的外部不利因素,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全球经济复苏基础相当脆弱并存在二次探底风险等,都会大幅减弱外部需求,阻碍中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内外部众多因素的相互叠加,使国内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继续加大。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的“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的“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四是存在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的“两难”,五是在当前出口形势不确定条件下,汇率政策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也面临“两难”。上述因素将直接决定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经济总量,也间接地决定着煤炭市场的需求总量。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煤炭市场也难以避免由经济波动带来的供求关系变化风险。综合来看,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全球性经济增长下滑引发的中国外需大幅趋缓和国内工业产能全局性饱和过剩促使淘汰过剩产能。如果国家把保增长和防通胀中的防通胀作为主要目标而将保增长列为次要,则钢铁、电力、煤炭等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需求增长率也将随之下滑。根据煤炭行业与国民经济1.5倍的需求弹性系数,煤炭产品的需求增长率将处于6%7%之间。第二,房地产市场的变动预期,决定着上游众多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的运行趋势。今年以来,政府为遏制房产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先后出台了多项配套调控政策并进入实质性操作。但从当前的调控效果来看,仍然不尽如人意。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会对房地产继续实施严格管制和调整。近期国家主导的580万套保障房建设、西部大开发在原来基础上投资力度继续加大等,短期之内可导致钢铁、电力等行业市场重拾回升之势,但从长期的视角来看,政府投资会逐步退出,民间投资能否及时返回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投资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在未来几年里内将处于一个缓慢下行通道。投资总体减弱对钢铁、电力需求的缩减效应,会导致中国煤炭市场短期内稳定、中长期趋于过剩。第三,在国际方面,目前人民币具有较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将促进进口而控制出口。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政府对国内产业市场的调整,将着重于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汇率调整政策对整体市场的影响,长期来看也将是缩减出口、鼓励进口。第四,受欧洲债务危机及近期国内信贷紧缩预期的双重影响,加之下游诸多行业经营状况显著恶化,煤炭行业流动循环资金渐呈趋紧态势。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资金流动性不足将显著影响煤炭企业对兼并重组、煤矿技术改造的资金投放以及正常生产经营的节奏。2010年下半年,煤炭市场面临需求增长疲软和经济紧缩预期,整体走势不容乐观。第三节 煤炭工业的产业特征一、资源分布特征1.煤炭资源总量煤炭是中国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截至2007年底全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1804.45亿吨,其中山西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2664.35亿吨,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22.57%;内蒙古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2981.53亿吨,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25.26%;新疆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726.58亿吨,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14.63%。2003年末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0210.56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342.03亿吨,查明资源量6868.53亿吨。但根据国土资源部最新预测结果,中国煤炭资源可采储量达2040亿吨,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占有的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处于世界中下水平。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也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将继续充当第一能源的角色。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平均高达70%以上。2.煤炭资源分布情况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含煤面积约60多万k,约占国土面积的6%。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划,除上海市外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从地理上看,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其中,秦岭大别山以北的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90%,且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总体上形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分布格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 除上海市外31 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煤炭地质总储量中, 按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为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 则北方( 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苏北、鲁、皖北、豫西17 个省, 面积500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52% ) 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93. 5% , 南方( 西南、两湖、两广、海南和赣、浙、沪、闽14个省, 面积460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48% ) 煤炭地质储量仅占6. 5% 。而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以南的煤炭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三省, 其煤炭地质储量占南方总储量的90% 。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区域地质储量为9083. 4 亿吨, 占全国的90. 3% , 而分布于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为8747. 85 亿吨, 占87. 0% , 尤其晋、陕、蒙三省( 区) 为6458. 51 亿吨, 占64. 2% 。图表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煤炭是中国一次性能源资源中赋存最为丰富的, 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煤炭矿藏, 而且品种较为齐全, 但相对集中于中西部地域。在能源资源中,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相对较高, 目前煤炭产业已经开始大幅度向西迁移。3.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     在我国,褐煤资源量3194.38亿吨,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74%;褐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291.32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2.69%;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和云南东部。     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资源量28535.85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1.23%;低变质烟煤探明保有资源量4320.7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42.46%;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甘肃、辽宁、河北、黑龙江、河南等省低变质烟煤资源也比较丰富。成煤时代以早、中侏罗世为主,其次是早白垩世、石炭二叠纪。     中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资源量为 15993.2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8.71%;中变质烟煤探明保有资源量2807.69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27.59%;我国中变质烟煤主要分布于华北石炭二叠纪和华南二叠纪含煤地层中。在中变质烟煤煤中,气煤资源量为10709.6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9.23%;气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317.31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2.94%;焦煤资源量2640.2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74%,焦煤探明保有资源量682.92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71%。     高变质煤资源量为7967.73亿吨,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4.31%;高变质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756.43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7.26%;高变质煤主要分布于山西、贵州和四川南部。二、进入壁垒一个行业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对于煤炭行业,我们主要对成本,资金,产品差异方面进行其进入壁垒的分析:1、绝对成本优势不明显我国煤炭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普遍较低。在位企业并没有比潜在进入企业拥有更优异的生产技术或者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煤炭业自身的分散性也使得在位企业并不能拥有更稳定的客户关系从而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取某些稀缺要素。因此煤炭业的在位企业所拥有的绝对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从这一点来看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2、资本要求较高目前在我国,传统煤炭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煤炭业对基础设施依赖性很高。土地、仓库、交通运输工具等生产要素的获取均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尤其是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未成熟,煤炭基础设施的租赁业务也并未形成规模。因此当前及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入煤炭业对资本大规模的要求将依然持续。对资本规模的限制增大了煤炭业的进入壁垒。3、产品差异不明显,服务质量普遍偏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所提供的煤炭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一般只是提供简单的运输、煤炭或货运代理等传统的服务,没有形成物流供应链上的一体化服务。虽然煤炭业的增值服务在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增值服务的多样化规模并没有形成。产品服务的不明显差异降低了行业的进入壁垒。三 退出壁垒分析我国煤炭业的退出壁垒主要体现在: 第一、沉没成本壁垒。煤炭业的沉没成本壁垒较高,因为大多数煤炭企业所建的仓库、购买的叉车、托盘等这样的专用设备在企业退出煤炭业时,都是难以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销售出去的。固定资产的专用性越高,则企业退出市场时承担的沉没成本越大,企业越不容易从该行业中退出第二、解雇费用壁垒。我国煤炭业正处于发展期,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值的职工人数较多, 这一方面使得我国煤炭业的生产效率低,经营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煤炭业的解雇费用壁垒也较高。第三、体制政策法规壁垒。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体制逐渐转变、完善的阶段,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造成产业转移困难。对于煤炭业这样的劳动力和资本都相对密集的产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传统煤炭行业具有较高的退出壁垒。但是,煤炭业增值服务的退出壁垒相对基础业务来讲较低。比如质押监管融资等业务本身并不需要更多的固定资产,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沉没成本所造成的损失。需要提别提出的是,煤炭地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与煤炭服务业并不一致。相对煤炭服务业来讲,煤炭地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要高的多。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强化了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增大了政府政策在行业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煤炭地产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四、煤炭工业产业刚性分析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依靠本国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煤炭资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伴随着大规模煤炭资源开发,先后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煤炭企业。这些企业依托丰富的资源,发挥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长期以生产和输出资源及其初级产品为主,形成了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的单一的产业门类,极大地发挥了煤炭产业的比较优势。然而,煤炭企业越是突出矿业资源产业的优势,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是得到加强,最终煤炭企业由于资源的不断枯竭反而陷入衰退甚至崩溃状态。当煤炭企业的资源产业比较优势发展到极致,就形成了所谓的产业刚性(industry rigidity),煤炭企业的产业刚性是一种路径依赖现象。第一,煤炭企业因矿产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煤炭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