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思考.doc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思考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思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思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思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集团化规模,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做大、做强。本文系统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现状、作用,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思路。关键词职业教育 集团化发展 思考集团化本来是一个企业名词,它的基本含义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实体以集团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身庞大的经济运行体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将集团化引入职业教育就是要吸收其中的合理成份,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一、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现状1集团化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首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必须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整个职教一盘棋都发挥出最大效能,这就是时代赋予集团化办学的使命,唯有以这种高度集约化办学方式,才能使职业教育的“二次飞跃”得以最终实现。其次,现行的职教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通过集团化的整合可以优化职教各方面的要素配置。更主要的是,集团化可以使集团内部的所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共享,“龙头”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和分工,大幅度提高办学质量,对外提高职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信誉。再次,集团化发展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密切职教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联系,不断培植新的有利于职教发展的生长点,达到办学效益最大、最优化。2集团化发展的类型和特点一种情况是按照学校、企业及其它实体所处地理位置及其隶属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区域性集团化办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二是行业性集团化办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有行业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行业提供支撑服务;三是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牵头单位可以是一所职业院校,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第二种情况是根据各成员单位集团化办学的结合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院校联合、龙头立团,以名牌学校为龙头,与多所学校联合组建教育集团,并且有统一的领导协调组织,集团成员学校资源共享,各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校企联合、冠名立团,以集团名称“冠名”,集团一般实行开放式、动态式管理。三是合并重组、相融相通,这是一种实质性合并的形式,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入集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实行资源共享,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实现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优势互补。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作用1有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格局形成职业学校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使毕业生能够迅速服务岗位、服务社会。2促进了集团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集团内的职业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开设选修课程,充分提供学生选课的余地,满足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集团内的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学分(或成绩)互认。针对不同生源和实际工作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分阶段教育。建立学分转换的相应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3加强了集团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之一。职业学校聘请集团内企业领导和业务骨干,在为职业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同时,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使学校教学与实践实现“零距离”,使学生毕业与就业实现“零过渡”。4可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集团把工作的重心定位在“规划、引导、服务、协调”上,使各职业学校在职教集团的统筹规划下,逐步形成从招生、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实施到就业一体化的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职教体系,中、高职学校相同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最终形成各职业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思路1加强宏观调控,搭建环境平台首先,是加强政府统筹。政府要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其次,是密切部门合作。搞好职业教育必须强化部门合作、行业支持和社会参与,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政府部门应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搞活机制,自主办学。2建立三个机制,资源共融共享一是动力机制。在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综合性程度增强的背景下,通过校企集团化办学形式,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整合,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二是政策机制。其中包括要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有约束力;运行机制要可行,对企业有驾驭力;企业行为要到位,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人才竞争力。三是保障机制。政府应通过税收调节、严格就业准入制等手段制定校企合作开展培训方面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为职业教育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并帮助高职院校教师深人一线掌握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统筹规划教育资源,使企业培训机构与职业学校之间在师资和培训设备等方面互通有无。3正确处理关系,创建有利环境职业教育集团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一是正确处理集团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要使学校的规划、建设与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为集团学校创设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正确处理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关系,通过有效整合在办学层次上机制要活,实行连读制度。4两个效益并举,摆正集团位置职业教育的办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效益,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前者取决于职教自身校办产业的发展程度,就是以产教结合为依托,不断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后者主要指学校的办学质量。5既要规范发展,又要突出特色一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各种因素对教育发展的需求组建教育集团,因地制宜,不能照搬,更不能一哄而起,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二是要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集团化办学具有的突出特色,办学过程中,不能将其等同于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实体,它不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而是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坚持国有属性的原则,组建的教育集团,要保留学校国有本质,其资产为国有资产,应得到保值和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四是要坚持目标一致的原则,即集团化办学目标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水平,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