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汤文论文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doc

    • 资源ID:4011011       资源大小:65.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汤文论文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doc

    摘 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力资源。核心竞争力问题是目前管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与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知识经济时代,抓住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特征,对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的变革进行的分析。首先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系到特征都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和加以评论。然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针对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日渐显露出来。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性竞争加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不再是国内的问题,同时国外的优劣势问题也影响着国内企业的发展,文中对企业国内外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如何培育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举措,应积极打造人才资本,建立学习的组织远远不够,还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和营销管理能力。关 键 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球化 生命线 举措Abstract The core competitive force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enterprise continued competitiveness resourc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problem is the field of study of management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frontiers. This paper through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seize 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features, to the enterpris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form. First from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enterprise system to feature all did a detailed overview and comment. And then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and the arrival of globalization,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 has also become expose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competi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is no longer domestic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oreign domestic problems als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Second for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is the life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 development power source. Enterprise how 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strong measures, should actively build of human capital, establish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s far from enough, must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ability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ability.keywords: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globalization lifeline measures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绪 论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1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要及系.2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2 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评述.31.3.1 竞争力理论的理论渊源31.3.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流派52 现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62.1 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和劣势6 2.1.1 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优势.6 2.1.2 国内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普遍劣势.62.2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和劣势6 2.2.1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出优势.6 2.2.2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劣势.7 3 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举措73.1 积极打造人才资本7 3.2 建立学习型组织.7 3.3 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8 3.3.1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8 3.3.2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9 3.4 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9 3.4.1 精益求精地组织生产,抓好质量管理.9 3.4.2 更新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10 3.5 加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10 3.5.1 树立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起点的观念.10 3.5.2 重视营销策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11 3.6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11结 束 语13参 考 文 献14致 谢15绪 论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防真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革命,都体现了知识对这个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企业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现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了很多西方大型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我国的企业要想在西方各大型企业的竞争中生存就要学习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助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要及体系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1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第一,价值优越性,即能按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第二,不易模仿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所拥有。同行业中几乎不存在两个企业都拥有准确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它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副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企业动作模式、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行为方式等支撑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个缘故,因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为企业中的个别人所拥有,更加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其它竞争力所代替。第三,能力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有机联系而成的整体竞争力,各分散的技能、专长和竞争力要素都不成其为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整合。核心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服务、单个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整体实力的对抗,使企业“寿命”大大加长。第四,资源集中性,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线,以及关键的技术、资金等等,都是企业赖以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把企业聚集起来的各种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引导其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第五,延展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地支持企业延伸到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中去。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即帮助企业扩展相关市场,支持多种产品和服务。 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评述 1.3.1竞争力理论的理论渊源 竞争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认为:“离开了竞争,经济学就主要由孤立的鲁宾逊·克鲁索经济的最大化微积分学构成竞争在经济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难以想象经济学没有它还能是一门社会科学。”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关于竞争的研究自经济学产生以来就贯穿于经济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由此可见,竞争力理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竞争力理论便围绕着国家在贸易竞争中的优势问题逐渐展开。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经济学家并没有针对竞争力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但是他们关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以及优势成因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却比较深刻。其中,由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所构建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也被称作古典竞争理论)为后来竞争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竞争力理论、乃至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理论渊源。竞争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能使国家更为富强。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斯密指出:“如果外国能因此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由此可见,斯密认为在两国之间的贸易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这样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就会使所有交换国家各得其利并提高国家的福利。在现实中,绝对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些在任何方面都没有竞争绝对优势的国家(或企业)同样也可以通过参与贸易互惠互利,其贸易产品也并非因为具备绝对成本优势而使之能够参与进国际贸易。对于这个现象,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为此,在继承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拓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进而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李嘉图在严格的理论前提假设下提出,在贸易双方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则双方仍有进行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在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下,占绝对优势一方选择生产其中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选择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双方均可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出量的贸易利益。简言之,即使是在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较为严格的理论假设(如完全竞争、资源充分利用以及充分就业等假设)使其普遍适用性受到质疑,它对竞争力理论的贡献也停留在比较优势分析,以及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意义上。沿着李嘉图比较优势分析的思路,后来的经济学家又对比较优势的来源分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基于要素禀赋的竞争力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贸易理论。1933年,俄林在其著作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并完善了赫克歇尔的理论。他们的理论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来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竞争中产品的竞争力直接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而产品的价格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生产要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也拥有不同数量的多种生产要素。因此,一个国家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自身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优势的产生;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双方都将获得更多的收益。马克思并没有专门针对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在说明价值形成与实现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过程时,势必要对竞争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加以说明,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技术进步因素和劳动生产力的观点揭示了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第二,关于同一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在价值形成的作用思想,揭示了供求关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竞争动态性的思想揭示了任何企业竞争力水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竞争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1.3.2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力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些主要流派。第一,市场结构论。强调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称为“市场环境论”,“市场定位论”或“市场结构论”。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该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产业市场结构而不是企业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Pot-er)。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之中,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企业竞争力问题。第二,资源结构论。强调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般称为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基础论”,维纳菲尔特(BWernerfelt)被看作为资源基础论的创始人,此后由巴尔奈(JBarney)和格兰特(RMGrant)等人加以充实。该派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资源)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企业在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竞争力的不同,企业的内部资源及其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资源基础论强调应该主要从企业的资源出发而不是从市场位势出发来理解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第三,企业能力理论。强调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主要是指核心竞争力理论,一般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这里的“能力”概念最早由塞尔兹尼克于1957年提出。在对管理过程中领导行为的分析中,塞尔兹尼克指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然而他并未就这一“特殊物质”作深入的解释和分析。直到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公司核心能力,对塞尔兹尼克的“特殊能力”给出解释,并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此后,兰格路易斯(Langlois)于1992年发表了能力论,福斯(Foss)于1993年发表的核心竞争力论,以及哈默尔1994年发表的企业竞争力基础论等论文,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推向深入,并逐步成为9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 2 现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2.1 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和劣势 2.1.1国内企业竞争力的主要优势 企业竞争力是由管理力和市场力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的竞争优势的能量源。由于其内部二力的层级结构之间的有机作用,使得国内企业竞争力得以动态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2.1.2 国内中小企业竞争力存在的普遍劣势 首先,管理力和市场力都是低水平,企业竞争力低下。国有中小型企业长期在政府政策和地方主义的保护下勉强度日,在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这样的企业毫无竞争力可言,必遭淘汰。其次,管理力低水平、市场扩张力高水平,企业竞争力是短命的。企业在依赖市场扩张力追求高速度的同时,忽视了或来不及提升管理力,企业管理长期低水平运转,企业在“爬高”过程中丧失管理力的支持,最终跌入“扩张陷阱”。最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给国内企业以深深的烙印,靠政府、轻市场,“不找市场找市长”的观念一直影响着经营者的行为方式。企业市场力稀缺,难以拓展发展空间,成为长不大的小矮人。 2.2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和劣势 2.2.1 国外企业竞争力的突出优势 创新能力强,企业有活力制度普遍较科学好,的管理,企业文化塑造上能够不断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了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一直具备着各自的企业内涵,形成一支顽强的队伍。 2.2.2 国外企竞争力业严重劣势 企业扩张能力跟不上扩张速度,资源与市场不能够供给,企业生命周期长,占据市场竞争力,新型竞争力无法揭竿而起。受经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生存能力至今尚未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的扩张,有限的资源,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所有企业的需要。政府的支持力度远远没有中国国内的大,往往供大于求,这样,一直靠出口国外市场才能生存与发展。3 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3.1 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人力资源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管理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可以归结为主要由于管理落后。任何体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运转,任何机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人的行为,管理是科学技术因素中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人管理好了,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才能让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发展能力,主要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技巧。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掌握良好的沟通、会谈技巧。通过与人沟通来实现制度本身的管理功效。同时,尊重企业员工,把握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现实与人性特点要求制度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修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其依据是来自人性的反抗、人性的不适等。使企业有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不断为企业发展选拔、培养有用的人才。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职业生涯设计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方法,可以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这样,人才能留得住,无用之人能够送得出,同时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模式,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组织气氛。在企业上下沟通中,管理者善于倾听员工的反馈,在鼓励士气、构建信任与团结的气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双向沟通过程,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上司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创造出和睦的集体气氛。企业要加强分类实施工作绩效管理。逐步由关注过去的绩效考核转向关注发展的绩效管理。根据绩效管理的4W(为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及结果如何管理)本质,引进、完善关键业绩指标(KPI),应用综合平衡记分卡考核各所属公司及部门,应用管理考评员工个体。完善、规范分享成功的激励方案。准确测量核心人才的人力资本及业绩贡献,根据公司实际,让技术、智慧、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完善、规范分享成功的激励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成长。 3.2 建立学习型组织首先,企业要想将自身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从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入手。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管理层次比传统结构要少得多。例如当某跨国公司围绕信息沟通调整组织结构时,发现12个管理层次中有7个可以剔除。这些被剔除的层次不是权利层次、决策层次或监督层次,而只是信息的中转站。强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尽量减少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可以使组织更适于学习和建立开创性思考方式。除此之外,项目管理、团队工作、界面管理以及并行工程等都有利于组织开展系统性的学习。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企业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企业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注意积极地向外界学习,组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有助于组织之间的学习和知识共享,使组织能够开展系统思考。 3.3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3.3.1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第一,改善企业文化的精神状态。营造有创造性的企业文化氛围,包括创新认识和内化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营造企业支持型、创造性企业气氛;开展创造力培训活动,激发团队的创造热情。第二,把培养团队创新能力渗透到各项业务中。结合具体企业核心经营产品的某种具体能力制定一系列要求,通过达到激励要求来培养团队的创新能力。保证企业管理中支持创新各项流程的不断优化。第三,在实际业务中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通过优秀的激励机制创造创新动机,企业制度的灵活性激励和拓展性思维开发训练,核心层领导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激励方法和激励制度,在各层组织中创设创造性产品和服务环节情境引导关键员工来解决等方式培养团队中优异分子的创新能力。第四,构建新型的团队组织人际关系。促进创造性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树立民主型领导方式,改善领导与中层核心关系;构建“我-你”型领导关系,改善上下层关系;做到沟通无障碍,积极开展“小组合作”研发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同伴关系。 3.3.2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对于高规格的技术中心可由当地政府给予一次性资助。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主体,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 子的创新能力。通过政府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强政策性和商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科技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银企关系。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除了政府建立信贷和筹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外,主要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渠道,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融资难题。 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建议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失败保险基金和创业保险险种,努力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压力。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各地应加快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具备公共研发、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各项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和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形成跨区域的技术产权交易网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4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3.4.1精益求精地组织生产,抓好质量管理 工业生产以重市场需求为依据,需要及时组织各环节的生产,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松弛点,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这就使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各环节都按自己的计划组织生产、靠大量的在制品储备保任务、保均衡的做法,做到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储存,最终作到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同步。中小企业在品种结构方面要以“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使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赖于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因而生产管理必须把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使员工能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广播、黑板报、现场抽查、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对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组织攻关小组,通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断降低消耗,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3.4.2更新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 当前不少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本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要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生产准备系统;第二,生产操作系统;第三,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珲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同时,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更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珲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刨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府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新生产方法。更新生产管理模式,对于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战略意义。 3.5加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 3.5.1树立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起点的观念 销售不仅仅是一个部门,而是一个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系统和为生产提供高水准的信息反馈系统。企业的一切活动是以这些信息为起点的:产品开发要以销售为起点:产品生产也要以销售为起点。它决定着企业的采购行为和生产行为,把用户看成生产制定过程的组成部分,精心收集用户信息,是组织生产和开发新产品的依据。利用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以及部门职能发挥上都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可以使企业在营销中体现出决策协调灵活,信息传达和分享及时的特点。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精简的组织结构还易形成自我管理的团队精神,提高员工存营销策划及营销活动中的工作效率。一般来说,大企业属规模经营,产品投入大,转产周期较长,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差。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大企业要在市场中重新定位并投入大量资金,调整营销方向难度较大。而中小企业的产品转产周期较短,对市场应变能力也较强。一旦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新产品,小企业只要注入少量资金,便可以迅速组织人力和物力调整营销方向,将产品推向市场,满足顾客需求。 3.5.2重视营销策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局限,营销业绩不理想,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的营销策略。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企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求运用各种媒体手段设计并传播产品特征及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等方面信息。在市场中进行沟通和开展促销活动,把握销售动态,适时作出调整,在经销过程中,企业销售人员要善于归纳汇总产品月、季、年的销售数据,及时绘制销售动态图,并反馈给企业决策部门。当出现产品销售疲软下滑时,应立即作出调整决策。以便适时放弃有潜在危机的项目,转产另外有前途的新产品,才能立于不败的主动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适应性、风险性等特征。营销策略反映企业全局的发展需要和长远利益,具有全局性特征。由于营销策略着眼于未来,指导和影响企业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而又具有长期性特征。所谓系统性,是指营销策略作为企业一个整体系统工程来统筹制定,使各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结合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适应性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营销策略必须不失时机地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任何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的。由于

    注意事项

    本文(汤文论文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