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优势特征的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oc
基于社会网络优势特征的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研究目 录摘 要1.绪论11.1创新的发展趋势21.2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41.3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71.3.1研究内容81.3.2研究意义8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92.理论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122.1 社会网络122.1.1社会网络的定义122.1.2社会网络相关理论122.2 自主创新142.2.1自主创新内涵142.2.2自主创新模式152.2.3自主创新与社会网络162.3 研究现状述评163.浙江企业社会网络-创新要素-创新绩效的传递机制分析193.1社会网络-创新要素-创新绩效的传递机制模型构建193.2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203.2.1网络规模与创新绩效203.2.2网络中心度与创新绩效213.2.3关系强度与创新绩效223.2.4关系稳定性与创新绩效223.2.5互惠性与创新绩效223.3创新要素的中介作用234.浙江企业社会网络特征的拓扑结构分析254.1 杭氧集团254.1.1杭氧集团创新历程254.1.2杭氧集团社会网络拓扑结构274.1.3杭氧集团基于社会网络的自主创新分析294.2万德激光314.2.1万德激光创新历程314.2.2万德激光社会网络拓扑结构324.2.3万德激光基于社会网络的自主创新分析334.3企业社会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344.3.1网络中心度354.3.2网络规模364.3.3关系强度364.3.4关系稳定性374.3.5互惠性375.浙江企业社会网络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405.1小样本数据获得与分析405.1.1社会网络特征的测量405.1.2创新要素的测量415.1.3创新绩效的测量425.1.4小样本数据获得与分析435.2大样本调查和数据质量评估435.2.1数据收集435.2.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445.2.3社会网络特征、创新要素及创新绩效验证性因子分析465.3社会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475.4创新要素中介效应485.4.1创新资源中介效应分析485.4.2吸收能力中介效应分析505.4.3创新环境中介效应分析525.5社会网络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546.基于社会网络的浙江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576.1企业规模和行业的进一步分析576.1.1企业规模的影响分析576.1.2行业特征的影响分析586.1.3企业规模及行业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586.2基于社会网络的浙江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596.2.1企业方面596.2.2政府方面627.结论与展望647.1主要研究结论647.2研究不足与展望66参考文献68附录1:调查问卷77附录2:杭州杭氧集团调研提纲81附录3:杭州万德激光有限公司调研提纲841 绪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 我国已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制定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宏伟发展目标,结合浙江实际,出台了浙江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加大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长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创新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推动了我省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当前我省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能源紧缺,产业升级压力大,人力成本上升,环境矛盾凸显,出口产品遭遇技术壁垒,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瓶颈制约,特别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面临着多年未见的市场动荡性和复杂性,浙江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拥有以外贸、出口加工等为主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企业如何在危急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通过创新谋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发展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保证浙江经济保持领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环境对我省自主创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自主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我省资源相对紧缺,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制约对投资的继续膨胀造成了很强的硬约束。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道路,利用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省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最能体现制造业实力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不高,许多关键设备完全依赖进口。企业在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目标时,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寻求可供替代的新的产品和技术装备。要实现将浙江基本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强省的宏伟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得以实现。1.1创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和市场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企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如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调整发展战略,在调整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创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自主创新是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开发和利用外部各种资源的根本途径。当今国际知名大企业都纷纷确立了以创新为主导的经营战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以此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的创新史。只有持续不断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随着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技术复杂性的提高,越来越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缺乏、能力不足等问题,并且日益积累的惯性也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为技术开发中的熟悉陷阱、成熟陷阱。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如英特尔、微软等跨国大公司,近年来在技术上所取得的创新有超过一半都是和外部机构合作完成的。由此可见,传统的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独立化的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如今的全球化竞争,企业必须寻求外部技术及其它资源的支持,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起来,走网络化的合作创新之路。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了企业创新模式的变化,即非线性创新模式的产生。非线性创新是指创新不仅受企业内部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外部许多因素和信息的影响,这种创新是一个渐进的、非线性的、企业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图1.1比较了两种创新模式 转引自黄悦胜(2002)。由此可见,线性创新模式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大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而非线性创新模式下,创新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外部不确定性,需要和外部因素互动。企业的创新模式已由过去那种相对独立的内部创新发展成为需多方合作、交互作用的外部企业社会网络。因此外部企业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新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新产品的设计或现有产品的改进要求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创新活动愈来愈复杂。同时,单个企业难以拥有在市场中有效竞争的全部资源,使得仅靠单个企业实现内部独立创新越来越难。a) 线性创新模式b) 非线性创新模式图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1 创新模式的比较因此,以企业间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创新,把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的必然趋势。正如弗泰恩和阿特金森所说,创新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借助动态的生产关系或通过合作创造价值的网络来实现的 转引自杨雪冬(1999)。据调查,中国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仅30%来自企业内部,70%来自企业间的合作(喻金田,2002)。Wang & Yi对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来源的实证研究表明,浙江传统民营企业81.25%的创新来自企业外部,只有18.75%的创新来自内部研发,即使是属于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也有40%的创新来自企业外部 转引自易小梅(2007)。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来源,自主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提高创新绩效的基础。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与各种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从外界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内部技术能力相差不大的企业,最终的创新绩效却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能否将其内部技术能力和外部企业社会网络结合起来,能否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网络的概念被引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企业社会网络是企业为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契约协议、社会关系等纽带与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在协同创新和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在企业社会网络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各种关系的总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竞争的加剧,企业技术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创新模式以提高创新效率。这时,企业寻求外部创新资源,构建合适的社会网络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企业社会网络的创建,包括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及政府有关机构的参与等。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企业、竞争企业、科研机构等之间,或受资源限制,或基于共同利益,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合作创新,形成企业社会网络,增强彼此的创新能力。1.2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浙江省经济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主要特征,多年来依靠低成本的轻工业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知名度。从经济主体的构成来说,中小企业占浙江省经济主体的95%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但是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堪一击凸显了他们缺乏自主的技术核心,过于依赖低成本出口的弊端。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它制约了企业的规模、产业层次、生产力布局等,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浙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容乐观。2008年,全省研发经费(R&D)投入345.7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61%,仅高于全国0.07%,与上海(2.59%)、江苏(1.92%)等同处长三角地区的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浙江为每万人166.78人,而全国仅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达到了179.93人,也低于江苏的185.31人。从2008年授权专利数来看,浙江省的所授专利大多集中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上,每万人发明数达到0.64件,与上海的2.26件差距较大,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浙江的专利授权数高于全国的0.35件和江苏的0.46件,这表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和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浙江经济具有较强的内在创新动力。但与此相悖的却是创新效益并不理想。例如,2008年浙江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仅为当年GDP的0.51,低于全国的0.88,也低于上海的4.78和江苏的0.63 转引自毛伟(2011)。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已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非常不利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浙江省破产企业已达到2.2万家,其中猝死型企业302家。从行业分布来看,破产企业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箱包等行业,出现突然倒闭的企业占了总数的38.4%。这些基本数据,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浙江省部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和轻纺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也存在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档次低、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省中小企业普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属于以制造、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而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因此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轻而易举地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或倒闭,毫无抵抗之力。更糟糕的是近年来诸多事件的爆发,如浙江企业频频遭遇“民工荒”、出口产品反倾销,以及西班牙、俄罗斯焚烧温州鞋等,说明低成本扩张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有一种“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来解决要素制约和资源瓶颈问题。虽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从短期来看,确实可以用不发达地区的低成本来解决浙江企业眼前面临的困境,但问题是,当用尽全国的低成本资源时,浙江企业又将何去何从?显然,此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策略,只是阶段性策略,而非长久之计。如果浙江企业不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解决技术落后问题,而仅仅将发展停留在低成本扩张之上,那么将会一直处于世界产业末端的不利局面,其未来无疑是堪忧的。我国的奋斗目标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国家提出了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目前,浙江省各行各业都在为节能减排计划群策群力,但现有经济发展结构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这些政策的落实,企业常常需要在节约资源和增加利润中做出两难的选择。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大力改善劳动密集产业,实现由资源消耗向技术增值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振兴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在保障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的同时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的目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到,世界科技不断飞速进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经济较量中提高我省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当今世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这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了主动权。对手依靠自主创新远远地走在了前面,我们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才能发展出一批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时,加快实现浙江省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的跨越,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也有助于提升我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的价值毋庸置疑,一向走在全国经济发展前列的浙江省自然也相当重视它的战略地位,逐年增加对其的投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组织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并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第一项计划。“十二五”时期,浙江省提出了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发展战略。从数字上来看,2009年全省R&D总经费398.84亿元,年平均增长30.4%,占全省GDP的1.73%。调查数据表明,浙江省R&D经费支出已由2000年的全国第十位上升到了2009年的第六位。其中,2009年全省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有7842个,R&D经费达到330.10亿元,占全省R&D总经费的82.8%。相当每100元的研发投入中,有82元1角是企业出的。“但是我们不能说企业已经成为浙江自主创新的主体”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寿剑刚仍保持着清醒,“我省各类发明专利的申请中,其中企业申请的只占总量的50%左右,离82.8%的投入还有一大段差距。投入和产出尚不成正比,所以我们不能过于乐观。”诚然,技术弱者的自主创新,不能一步登天。在当前国际化运营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先发优势来促进自主创新,从而寻求跨越的机遇以走出困境,是浙江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浙江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创新强省转变,经济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动力问题。因此,关注浙江省自主创新状况,就不能忽略浙江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状况。但中小企业创新常常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要素,不能充分利用合作创新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外部社会网络资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在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时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与协调中不具有谈判优势,从而使中小企业因害怕丧失创新收益而回避合作。另外,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合作创新模式的具体形式就是产学研合作,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战略性规划,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虽然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实践过程外部创新资源整合效用低、低效运行、合作层次低以及难以可持续合作的现象仍然突出。1.3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1.3.1研究内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产生、维持和拓展,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而企业社会网络是由提供诸如信息等各种资源的联系所组成,是企业获取资源和社会支持以便识别与利用机会,并最终促进创新的机会结构。基于企业社会网络通过创新资源作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认知,本课题研究了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浙江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通过对浙江企业的调查和分析,采用个体中心网络分析法,从网络规模、网络强度、网络中心度、网络稳定性和互惠性等视角研究浙江企业的社会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浙江企业社会网络的优势特征。从而为“社会网络对创新要素的作用研究”提供了现实平台,使得后续研究能够基于浙江企业社会网络的现有特征展开。(2)浙江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要素的作用研究 本项目基于创新要素视角,研究了企业社会网络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分析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吸收能力等有关创新要素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揭示社会网络、创新要素及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实际调查和分析,揭示社会网络对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基于社会网络特征的自主创新对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3)基于社会网络特征的浙江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构建了促进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网络有机模型,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炼促进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与措施,从而为浙江企业利用社会网络促进自主创新提供策略和思路。1.3.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以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是从企业社会网络的某一特征入手,研究某个社会网络特征和企业创新绩效显性关系。本项目认为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具有多维性,并通过创新资源等的中介作用于创新绩效。因此,从社会网络特征多个维度入手,研究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将为企业社会网络理论和自主创新理论的深入发展作出一定贡献。(2)实践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省具体省情,就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对于我省企业构建企业社会网络,评价自身的社会网络状况、评估自身的社会网络价值,分析自身对企业社会网络的需求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间的竞争越趋激烈,企业更加迫切地需要与大量组织机构建立社会联系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制于自身所具有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必须用最小成本建立起最有效的企业社会网络。因此企业最先关心:怎样的企业社会网络是最有效的。对企业社会网络维度的研究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成果将使企业能够认识到其社会网络可以从哪几方面评价,在这几方面中处于怎样的水平。而对企业社会网络维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将使企业能针对自身需求进行社会网络针对性的构建。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具体研究方法本项目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规范分析为本文引出问题、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奠定基础,而实证检验则为进一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对于“浙江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分析”,运用个体中心网络分析法(Ego-centered Network Analysis)去收集和分析企业的社会网络数据,并对网络的一些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社会网络对创新要素的作用研究”,以及“发展有利于创新的企业社会网络的策略研究”,将采用以文字描述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定性模拟分析方法、理论推演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问卷设计,抽样调查,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因素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2)技术路线在研究中,本项目采用如下研究技术路线:1) 提出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对国内外社会网络、自主创新、区域创新体系、集群创新体系、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众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纳与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提出研究的科学问题。2) 抽样调查与案例研究:基于阅读文献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设计相关变量题项,开发出最初的调查问卷,并展开实地抽样调查。通过对典型企业社会网络的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浙江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揭示企业社会网络的规模、网络强度、网络密度及网络拓扑结构。3) 理论和实证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研究社会网络和创新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和作用机理,研究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网络的发展策略。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调研资料收集归纳整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个体中心网络分析法案例研究问卷设计及调查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对比分析非参数检验因素分析案例研究建立模型政策研究对策分析研究内容企业社会网络现状和特征分析社会网络特征研究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社会网络优势特征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要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社会网络-创新要素-创新绩效的传递机制研究社会网络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自主创新策略研究促进创新的社会网络构建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设计发展有利于创新的对策措施理论依据创新管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企业组织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营销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网络分析理论图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2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 理论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2.1 社会网络2.1.1社会网络的定义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在探讨人类互动关系时,发现传统的角色地位的结构功能理论并不能呈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人际互动,因此提出“社会网络”概念。随着Mitchell(1969)将社会网络定义为“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后,社会网络的概念逐步被各领域学者所接受并运用到相关研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多种定义。社会网络的基本观点是把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网络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一个社会网络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行动者,亦即节点,在社会网络研究领域,任何一个社会单位或社会实体都可以看成是节点;第二是关系,关系即行动者因某种关系而产生互动,并进而相互影响,而该关系可能为正式关系,如契约交易,也可能是非正式关系,如友谊等 转引自孙立新(2007)。社会网络是一些已经或者将来有可能连接的点以及这些点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2.1.2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在社会网络的研究发展中,对于研究主体的行动者,最初是从个体层面出发,研究一组个体的社会关系,包括由于血缘形成的亲情关系、婚姻关系关系以及基于交易形成的社会关系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网络的研究主体不断扩展,网络中的行动者扩展到各种社会团体、组织、机构、企业、甚至是国家等不同类别。目前社会网络的研究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另一类是各种不同类别的组织。以往研究中,对于社会网络的特征识别,常常基于社会网络的不同维度展开,如网络的规模、结构、互动关系及其过程(Mitchell,1969),网络关系和位置(Burt,1982),关系的内容、方向、延续性、强度和规模、密度等(Granovetter,1985),此类研究,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展开。应用到企业社会网络领域,研究者们较多从是企业联盟背景下或产业集群下的企业网络以及企业内部网络的特征展开。本课题组总结了各类关于企业网络维度的研究,如表2.1所示。表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1 按学者分类的企业网络维度研究学者研究的企业网络维度研究方法研究对象Gautam Ahuja(2000)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和结构洞问卷美国化工企业Tsai(2001)网络位置问卷美国某集团公司Ray&Bill(2003)网络聚合度和网络范围问卷美国中西部的一个研发公司Meagher等(2004)网络密度和结构的异质性模拟Charles(2006)网络节点、网络结构和网络位置论述李正彪(2003)强度、多元性、持久性和互换性论述嵇登科(2006)频繁程度、密切程度及信任和互守诺言的程度强度、规模和位置中心性问卷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邬爱其(2006)网络范围、关系强度、关系持久度和网络位差问卷浙江三个产业的企业任志安(2007)强弱性、多元性、对称性、地位、密度、中心性和结构稳定性论述王小娟(2007)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网络开放度、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和关系稳定性问卷中国集群企业李志刚(2007)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网络规模、互惠性、居间性、稳定性和资源丰富程度问卷合肥高新区林海波(2008)关系强度、互惠性、动态性和集群嵌入性问卷浙江企业陈学光(2007)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异质性问卷浙江高新技术企业来源:本课题研究整理可以发现,虽然对企业社会网络的维度仍未有一个统一认识,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是以网络的关系维度和结构维度为基础展开。关系是节点和纽带的联结,结构则是关系之间的分布情况。关系维度包含了关系的强度、持久度和稳定性等指标,结构维度则主要指网络关系联结在网络中的位置、规模和密度等。将这两种维度综合起来全面衡量企业网络特征的方法正逐渐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同, 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企业网络特征分为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结构维度主要选取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这两个指标;关系维度主要选取关系强度、稳定性和互惠性这三个指标。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同时考虑网络中的主体企业在自我中心网络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特性,便于分析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网络的效应。网络中心度是表示企业网络位置的重要指标。中心度不但描述了企业间的直接联结,也表明了间接联结,其可以通过评估目标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平均距离来计算。Tsai(2001)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企业的网络中心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面影响,企业的网络中心度越高,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越大。但高的中心度表明企业在网络中高的身份和势力,也将成为行业的代表和网络规则的定义者,因此更易受到网络规则的约束。网络规模是用来衡量与所要研究企业已经建立交流及合作关系的企业、机构等的数量。网络规模是一个绝对指标,通常根据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或其他相关企业间直接建立联系的企业数量进行衡量。网络关系强度的大小描述了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由于网络关系代表的是信息、知识等重要资源流动的渠道,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关系强度是影响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重要因素。关系稳定性主要考察集群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间进行经验技术等交流的关系持久度,它的影响表现在企业的信息准确程度。稳定的环境能够促进企业识别和把握机会去获取信息,获得竞争优势。互惠性衡量的是联系双方地位的平等性。Owen(2004)等学者认为良好的互惠关系能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培育,强联结企业间会形成共享态度、主张、以及信念,这会提高网络内知识和信息的深度沟通以及有价值信息的交换,使企业能够快速识别市场的细微变化。2.2 自主创新2.2.1自主创新内涵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的概念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和分类。从企业自主创新的视角看,也有诸多学者纷纷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傅家骥在其著作自主创新学中将自主创新的定义概括为: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益, 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转引自傅家骥(1998)。陈至立在中国科协2005 年学术年会上强调,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自主创新是基于本国国情,需要适合本国条件和发展需要的创新。万君康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R&D活动, 探索技术前沿, 突破技术难关,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从技术的角度看,自主创新是相较于技术引进的另一个概念,与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之间存在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宋河发等(2006)基于对前人文献的回顾,将自主创新从本质上进行了定义,认为自主创新是“创新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 并获得主要创新收益而进行的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创新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区域、产业和国家, 创新产权主要指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 创新收益包括创新获得的利润和技术进步”,这一定义突出强调了创新的自主性。2.2.2自主创新模式陈劲(1994)认为自主创新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其中又可具体分为三种学习模式,分别是干中学、用中学和研究与开发中学,分别对应着创新发展的三种阶段: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与自主创新。而他认为引进的技术大多是离散片面的,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只有通过研究与开发才能掌握技术的本质, 因此, 研究开发中学应该是自主创新过程中主导的学习模式。段姗等(2008)基于回顾浙江企业创新的历程,将自主创新大体分为三种模式:独立研发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合作创新是指企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它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期限、规则,合作各方在自主创新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而引进创新从广义上讲,可定义为借鉴可贵的新思想、新思路及率先创新成功经验的启发而从事跟进创新;从狭义上讲,可以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合法拥有率先创新的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充分掌握率先创新得到的核心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改进。宋河发等(2006)则从创新的主导权来考察各种创新模式,将自主创新分解为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合作创新。他们认为,如果创新主体对创新产权与创新收益分配有主导权,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自主创新。比如消化吸收再创新如果形成了知识产权, 而且知识产权能够对所在不可再拆分销售产品的技术系统产生控制力, 就能成为自主创新。2.2.3自主创新与社会网络本课题研究认为,从各种创新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无论是技术引进创新还是合作创新,都离不开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合作,即便是独立研发创新,也需要通过各种社会网络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获得一些必要的资源。因此,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可以对自主创新做一个更加细致的考察。高新区网络是社会网络发挥对自主创新作用的一个典型参考。李永周等(2009)重点考察了高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认为它是一个行为主体在长期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组织的关系链条为高新区各行为主体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机会,创造了区域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隐含经验类知识交换的条件。有效的网络联接还增加了资源融合的机会,使得不同主体资源在网络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合作,通过协同效应提高高新区区域整体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他们判断网络组织成员间的联接关系存在与否,及其强度、密度对自主创新有着重要影响。王俊, 刘东(2010)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跨国公司和代工企业之间的关系。他们分析发现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外包生产网络中, 跨国公司与代工企业之间是强关系、代工企业不占据结构洞。跨国公司靠近网络中心位置, 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获得更多的非重复信息, 并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而代工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依赖于跨国公司。这就使代工企业陷入自主创新的困境。代工企业如果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发展弱关系, 摆脱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与市场的依赖, 构建自主创新的支持体系。2.3 研究现状述评从上述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已从社会网络角度对企业创新问题进行了部分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成果。但由于中国不同地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情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网络促进企业创新的经验其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现有对企业社会网络的研究大多以定性为主,且多数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出发,较少涉及企业自我中心网络及网络拓扑结构等定量研究。如李志刚(2007)将合肥高新区当作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王小娟(2007)则是通过实证研究了企业网络特征、集群企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