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10671       资源大小:5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毕业论文.doc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首次超过200000亿元,达到23076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为19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周自强,黄新春,薛献华,国有资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从经营规模看,2005年国有企业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15.6万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实现利润9047.2亿元,实现税金9957.1亿元。2006年我国国有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二十万亿元实现税金1.2万亿元,当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3.9万亿元,占我国财政收入30.8%.可以说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依然居于主体地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成败与否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举。段溢波,湖北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一、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质上就是国家财政的全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就是加强国家财政管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在建国之初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实行政企统一,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政府分级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几次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国有资产营运与监管体制也经历了统收统支、放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等漫长的改革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即1956-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改革探索。这一阶段是以“统收统支”为标志的高度集中的国有资产营运与监管体制。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中国建立了“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和计划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早在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乔均,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毛泽东这一思想,就有过四次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即1956年,1958年,和1961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改革。虽经过这四次大的改革和调整,但由于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改革成效不大。体制仍集中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1)国有经济几乎控制了所有行业领域,国家办企业国有国营化程度高;(2)政府以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双重身份管理企业,企业只是政府统一计划下的单纯生产或者经营单位;(3)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不负盈亏;(4)国家对企业投资采取采取无偿拨给方式。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与监督体制,虽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明显地暴露出严重的弊端,这便是政企不分,所有者与经营者不分、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缺乏活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等。杨歆,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改革开放以后的国有资产管理是一种对微观主体的改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4年,在维持计划经济框架下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主要是把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归还给企业。第二阶段是1984-1988年,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并存的条件下实行经营承包。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落实,确定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第三阶段是1988-1994年,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面试点改革阶段。1988年9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正式组建,标志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国务院明确规定:“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从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从事所有权管理,从市场取向改革思路出发,展开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股份制试点和组建企业集团,做了许多有益的基础性工作。改革由此发展到一个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全面试点改革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改革始终在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利益之间进行调整,未能触及企业根本制度变革产生了很多弊端,最典型的就是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内部人控制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第四阶段是1994年至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六大报告在总结了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分离的具体政策。2003年4月国资委挂牌成立,2003年5月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暂行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监管更加明确,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改革的目的是理顺产权关系,推进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建立公司制企业及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这些改革都是微观主体层面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效率低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没有解决出资人缺位和财政职能越位的问题。周自强,黄新春,薛献华,国有资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二、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国有资产管理范围不清,目标定位不当 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有很多企业仍然因改革严重滞后而难以摆脱困境。从现在看来,国企改革难点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企业自主权迟迟不能完全落实。甚至一些已经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包括有的上市公司,都因在重大发展决策和人事方面缺乏自主权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开拓与发展。没有自主权的企业,国有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方针、方向和分配、激励方面的权利不到位就难以有市场竞争的活力,生产力难以进一步得到解放。自主权不落实,根子就在于政企分离不够彻底。而政企分离达不到要求,关键又在于政府未能正确给自己定位。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总是担心放手后国有企业会出现失控。不少企业为了放开自己的手脚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施展才干,在竞争中取胜,被迫采取一些非常手法,例如,有的企业为了减少上级政府部门的干预,在国有资本之外加入了一部分本企业职工的投资股份,通过挤入集体经济成分,以便找到藉口顶住上级部门对经营决策和人事变动上的干预。罗建刚,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这种做法效果虽然明显,使该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由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管资产与管人、 管事相脱节。管人的不管生产经营,管生产经营的不管人,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权责分散,权责不清,就必然发生两方面弊端,或政企不分,统得过死,造成低效率,效益损失,或监管不力,内部人控制严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如果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现在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专门从事公共事物管理,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与行使国家所有权部门分离,使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这定会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为政企分开打下坚实基础。总结改革经验,实现政企分开,改革1989年第2期。(二)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乏力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有资产管理上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一方面缺陷,就是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这是当前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致命缺陷。很明显的一点是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国有企业在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和民营化等的改制过程中,以各种方式低估或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在出售国有资产时,不是在市场中公开进行,而是私下交易,暗箱操作,有的甚至一卖了之,或把国有资产直接量化到个人。一些国有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其原始资产原本是国家的,但是由于管理散乱,公私不分,过了一定时期,这些企业糊里糊涂被定为集体所有制资产了。一些国有企业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中,由于不善于经营,未能在市场大潮中学会游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效益流失。国有企业管理中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的弄虚作假,欺骗社会,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产生这种现象不少是在国有资产重组中造成的。国有企业重组、改制都是符合改革要求的,但由于国有资产量大面广,随着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国有资产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控股、参股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重组流动的情况愈加复杂,这客观 上为国有资产的监管增添了难度。不少改制后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职责不到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为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企业经营者在资产、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权力过大,有时代替了出资人的权力,目前这种现象有增多的趋势。这种情况要求应有专门的专业性强的资产管理机构来加强监管。宁向东,国有资产管理面临8大紧迫问题,中国经济观察,2004年第一期。这就是说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必须解决,必须有具体人和机构作为出资人代表负责监督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使出资人到位。段溢波,湖北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三)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果说产权不明,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是造成国有资产效率低下,流失严重的外部原因,那么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不够科学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在不是国家控制的领域和行业一定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它是公司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二是国有控股企业三权分离和制衡架构仍不健全,造成一人独断的局面,缺乏科学性民主性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三是许多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企业体制僵化,资金周转困难濒临倒闭。同时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资本市场未能被国有企业吸收,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不能为我所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直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的太死,没有真正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也是造成后来国有企业纷纷倒闭,下岗职工急剧增加,社会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如何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 现实情况表明,必须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这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这里首先遇到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如何在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中的定位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国有企业众多,即使经过调整、改制,目前还有大约 18万户分布在各地。张弥、周天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为了使管理有效,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这么多企业是困难的。较好的办法就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工负责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他们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这种分工包括资产的划分和权利的划分。十六大明确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在资产方面的划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一种意见主张应当把过去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监管)”的办法改为使地方政府成为所辖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原因是过去那种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不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就发生责权不对称现象,助长了地方政府滥用国有资产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改制中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制甩包袱,而不是在改制时维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缺乏使国有资产增值的积极性。因此,必须用“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来代替过去的“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模式。他们从理论上论证“分级所有”的合理性,认为“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这是市场经济的通行原则。杨歆,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年版,第311页。地方所管辖的国有资产很多 都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理应归地方政府所有。 这种看法与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不一致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这一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国家所有,也就是全社会所有。这种所有权是不能分割的。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是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而实行的。不能把它看成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而应看作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的这一根本优越性所必需的。况且我国现在区域经济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别极大,实行地方所有会造成许多难以顺利克服的困难,并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实际上,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把原来的中央所有改为分级所有,或者中央委托地方所有的国有资产所有制形式。具体原则为:由中央财政投资的形成的国有资产为中央政府所有;由省级财政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为省级政府所有;以下各级依次类推。初始投资较为复杂难以认定的由上一级政府根据其影响,所在地等因素指定适当的所有者。每一级政府对于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包括收益、处置等各项权利。但是要在遵守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改变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割裂状态,有助于实现责、权、利的对等,从而大大提高其运营效率。其次,地方政府获得了一部分国有资产的完整所有权,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再次,国有资产分级所有有助于明晰产权,塑造市场多元产权主体。在中央政府一家所有的模式下,中央政府经常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进行无偿划拨,这直接造成了对产权的分割和不尊重,也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和吃大锅饭的现象,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对于改变这种现状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不同于过去“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地方,并不在于改为地方政府所有,而是如文件上所讲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地方政府成为了企业的出资人势必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加大监管支持力度。(二)创新体制,加强政府引导切实做到政资分开以上分析说明,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克服国有资产监管不力和政企分开不到位的现象,依据十六大和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国务院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这个机构将原国家经贸委指导国有企 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能、中央企业工委的职能,以及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整合起来,由国务院授权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国资委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授权,依照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拟订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定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营运进行指导和监督。国资委的成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经费供给,是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从而能够更好的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政企不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政资不分,政府权利错位,过多干预企业经营,出了乱子相互推卸责任。国资委成立后,明确了出资人职责和企业经营权之间的界限,明确了二者的职责范围。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建立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独立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强调指出:“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在关于国务院 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国资委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但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要变成婆婆加老板 ,不能把企业管死。”从根本上理顺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关系应当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试金石。吴敬涟,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出资人职责,建立更有效的管理体制,在国资委与企业之间设有中间层次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这类经营机构主要有三种形式:授权经营的大型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经营控股公司。在这些中间层次下面就是国有企业,相当于中间层次公司的子公司,是母子公司关系。中间层次经营机构对国资委来说,它是资本经营者具体实施出资人职能,按照公司法运营,负有对国资委的保值和增值任务,并接收后者的监督。不能倒回到当企业“婆 婆”的地位。何承颖,国有企业改革与战略性调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在设立这类中间层次机构的试点中,一些地方作过许多有益尝试,应当进一步总结这些经验。(三)明晰产权制度,实现政企分开 产权改革应当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对资产的管理或支配权利上的变革,不是根本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是对财产的管理体制的改变。这里的“产权”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很明确的,产权清晰针对的绝不是说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不清晰,而是指政府与企业在管理企业的权利、权限上不明确。江泽民同志1999年6月26日在青岛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中对此作了清楚的阐述,产权清晰就是“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责”。因为目前有些企业管理、监督和经营工作不到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人负责。江泽民同志提出:“国有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要有严格的责任制度, 要有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不能只要管理的权力而不负任何责任。”杨歆,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这里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的实质作了明确的解释。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产权关系即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而不是政府所有,更不是某一级地方政府所有。从产权关系即管理权利关系上看,中央、地方的国资管理机构是独立的、平等的民事行为主体,是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特殊法人,但它们都必须在国家统一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行事,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制定全国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则、办法,这些规则和办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具有指导和监督作用。我们既要坚持国家所有,又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避免政府权利越位。实现政企分离的主要步骤就是建立三个层级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第一级是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第二层级是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第三层级是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和参与单位,主要是国有企业。三个层级逐级负责,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完成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1、第一层级是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2003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是我过国有资产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机构,我认为国资委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具体讲就是:首先按照公司规定的股东权利来行使国资所有权;其次建立起能担负受委托责任的董事会;再次建立以现金流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再次建立有效的国资监督机构。2、第二层级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依法将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委托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接受相应国资委的领导,完成与之签订的各契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据其在各企业中的国有股份行使法人财产权利,对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运作。这种经营直接受公司法和民法的约束。3、第三层级是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国有企业接受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自己行使股东权利,但不接受其行政命令。(四)运用新型资产管理模式,加强立法工作对于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的设计,我们有必要引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如果委托人的信息是完全的,如对代理人的行为、努力、目标、产出等都是易于观察到的,则委托人自身的收益也是易于推断和准确地获得的。但当委托人的信息是非完备时,如他对代理人的上述内容 是难于观察到的话,那么委托人的收益也是难于推断和极为不确定的。因此,所谓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如何防范 在委托人信息不完备时可能遭致的来自代理人的“损害”。由此,斯蒂格里茨对委托代理关系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式的叙述:委托人代理人的文献涉及一个人委托人(比如说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代理人,比如说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所谓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设计一个系统以实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有效激励与监督。罗建刚,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委托代理系统如果表现为一个较多层级的话,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根据现代代理理论,每一层级代理关系都会因代理人与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和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而发生代理问题,因此这种多层代理所产生的代理成本是较高的。代理层级愈多,则初始委托人与最终代理人的双向信息传输愈易被迟滞和发生失真,因而委托人的利益和目标愈易被扭曲甚至遭致损害。过多的代理层级意味着有一个较长的委托代理链,这无疑会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监督关系(在初始委托人,和最终代理人之间的每一层级,既是上一层级的代理人,又是下一层级的委托人,因此本身又处 于这样一种关系中:它既要接受上一层级的监督,又要履行对下一层级的监督职能,而这种监督并不是不花费成本的),从而加大代理关系的监督成本的代理层级将会使初始委托人的监督动力在自上而下的委托代理链中趋于弱化,最终可能使初始委托人的监督失去意义。针对以上问题,初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应该确定第一责任人原则。即政府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根据双方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奖惩协议把企业的经营权交付给企业第一责任人,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由第一责任人从权处置。这就是目前国有企业普遍采用的第一责任人聘任制度。在实行委托代理制度的过程中建立董事会制度,政府对董事长有任免权,董事会成员由国家,职工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重大决策要经过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对企业盈利或亏损作出相应的奖励或干预,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程度上的实现。建立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一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坚持谁出资谁选人的原则,由国资委(局)负责选派产权代表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董事长和董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经营管理人员则应从市场上选聘,由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负责。要改变政府既派董事长又派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做法,也不能把董事长和董事当作一种荣誉性,安排性职位。建立一种职业董事和监事队伍,强调任职资格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管家”。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罗建刚,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同时,培育企业经营者市场制定职业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条件和资格准入制度,使企业经营者成为可以公开交易的“商品”通过市场形成经理人员的市场价值。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迟滞,执行力弱,出现错误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再则,到目前为止,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尚未有一部经过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文件,这也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难以开展。(五)以保值增值为经营原则做到国有资产在某些行业的有进有退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应依据国有资本的特性及其多重功能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其中,对处于私人企业或者其他公有制企业不愿或难以进入的产业或领域里的国有资产,国家宜采用直接经营,对于处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家宜采用控股形式。对处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家宜选择股权化或直接退出的模式。在这里我认为对于竞争性国有资产的操作是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的,即大胆引入民营资本为一些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过去我们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实际上,企业姓“资”还是姓“社”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考察一个企业的优劣要看它能否实现生产,扩大就业,满足社会需求。而我们的很多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僵化,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诸多原因市场竞争力明显弱于同类企业。而许多民营资本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在此我们不妨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把国有资产在资本市场上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来运作经营,用市场的标准即是否实现盈利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给国有资产一个正确的市场定位。张弥、周天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我坚信正确引入民营资本对于提高国有资产竞争力一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管理制度,运用新型的资产管理模式才是国有资产发展的真正出路。总之,国有资产管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我国未来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参考文献1 肖翔,国有资产管理与评估,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35页。2 刘永佶,民权国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3 段溢波,湖北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4 杨开峰,国有企业之路,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5 杨歆,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年版,第311页。6 盛毅,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7总结改革经验,实现政企分开,改革1989年第2期。8 吴敬涟,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9 何承颖,国有企业改革与战略性调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10 罗建刚,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11 张弥、周天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12 宁向东,国有资产管理面临8大紧迫问题,中国经济观察,2004年第一期。13 乔均,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14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15 李文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与作用,中国统计信息网。16 周自强,黄新春,薛献华,国有资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7Allingham.M.G.A.Sandmo,Incom tax Evasion. A Theoretieal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s

    注意事项

    本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