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doc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和建议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本文对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同时从制度建设、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培养和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和对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50年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时曾经指出, 在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中, 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与知识的创新和使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并把这种不断创新的行为称为“创造性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今天, 我们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现状之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据资料统计,世界500强用于研究与开发( R&D) 的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4%左右。另外,国外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总额5%10%,在我国,据部分统计,很多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只占年销售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几,1%都不到,有些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投入。这两个方面的数据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是目前国企技术创新的软肋。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现状之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科技人才的匮乏与流失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之三,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弱。目前,发达国家500家大跨国公司拥有全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呈现明显的科研“二八律”: 20%的大企业研发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80%。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现状之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是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目前,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现状之五,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政策。如财工字199641号文件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但调研发现,此项政策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14%,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只占应该享受金额5.79%。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一般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体制约束,动力不足。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多年来,一些企业未能妥善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现象,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恶性循环。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技术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各部门的政策措施上还存在不少不明确、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使企业的创新行为无所适从。第二,企业缺乏创新的社会环境。应该承认,我国整体的社会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的基本社会环境是具备的。但目前的社会环境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还制约着自主创新的有效展开。首先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目前的科技进步法已经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需求。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需求,如政府采购法中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其次,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再次,法律保证制度还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没有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法为核心的支持企业创新的法律体系,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最后,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他们是决不会出卖和转让的。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第三,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共性技术制度等制度的束缚和约束这些制度也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因如下:首先,税收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税率为15%,而且企业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即从盈利之日起,两年内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缴纳7.5%的所得税,如第六年再增加投资,接着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其次,缺少规范的融资制度。一项自主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构想开始到形成产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过程,银行通常不愿提供贷款,一般投资者也不愿出资支持。目前我国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了不符合生产需要或技术不成熟外,主要是缺乏风险投资的支持,融资难的问题始终缺少化解的良方。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通过立法和改革金融、证券市场制度,为高科技企业融资创造了各种便利条件,诸如政府担保贷款、初级股票市场融资、代理融通公司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等。再次,共性技术的研究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不是企业能完成的,而且共性技术可能会失败,所以就要求由政府来做共性技术的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研究,政府的支持力度、组织方式和资金比例应各不相同。要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服务于产业为原则,政府应建立能够调动企业积极性和有利于成果扩散的组织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政府资金,最大程度促进共性技术的研究、扩散和应用。我国总体研发投入比例远低于工业化国家,但政府科技计划涉及的领域和深度远远超过总体研发投入。由此导致的矛盾是:一方面,政府大量资助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项目;另一方面,一些关键性技术由于资金不足一直不能突破,关键产业的竞争力长期得不到根本提升。制度的改革从经济角度讲,原来主要由政府来配置资源,今后应该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三、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水平,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受到尊重,也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和合作。在尖端高科技领域,在国防科技领域,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领域,在涉及商业利益的高新技术领域,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人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你的。虽然市场可以换技术,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战略技术是换不来的。自主创新才是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如何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不断地发展壮大,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国作为一个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尽管企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认识逐步提升,积极和广泛地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仍存在基础薄弱的严重问题。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应该把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长期的战略。为此,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对于科技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但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建议国家将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之中,使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三是改革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此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也应该有技术创新指标。目前,我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能够集应用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因此,在加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的结合。其次,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外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一个单项技术,可以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在国力和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再次,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保护知识产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在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具有大规模产业化的优势,只有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形成长期竞争力。还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市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企业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政府采购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其促进自主创新的功能作用。首先,自主创新优惠采购。政府在发生采购业务时,对于具有自主创新及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专利成果,实行价格优惠。对于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可以以高于其他同类不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价格采购。其次,自主创新优先采购。一是在政府采购中,在政府需要的功能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具有自主权创新或者说拥有自主知识的产品,一律优先采购。二是参与政府采购市场的产品或服务,都具有自主创新成份,在其他条件基本接近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含量更高的产品或服务。再次,实行惟一性采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如涉及军事机密和国家安全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对于某个行业发展等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产权或自主创新的产品,如一些特定产品使用的计算机芯片、一些特殊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和服务。政府应开辟多种渠道,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根据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占GDP 的比重。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 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引导企业加强机制建设。由于知识的公共性和技术的外部性,单纯依靠竞争性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政府在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用竞争和非竞争性领域来划分,而主要应在企业不愿意或无力进行投入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与企业研究开发形成互补。政府应重点支持基础性研究,提供公共品和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在应用技术领域,政府应在少数影响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发挥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政府应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虽然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总体水平不高,但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并不低。因此,应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体制,提高其效率。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更应调整政府投入的结构,实现政策上的战略转变,如从资助商业性研发转为资助竞争性技术研发;从资助单一企业转向资助联合研发体和共性技术;从上市前的风险投资转向培育技术和孵化企业;从对单个国有企业投资转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强调技术供应和增加研发投入为主转向扶持技术开发和刺激需求相结合。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与环境服务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持,为自主创新的系统推进创造条件。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 必须把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纳入政策系统, 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三)积极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之本。没有一个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国家的整体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建议国家像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以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把产、学、研三位一体联系起来, 支撑自主创新。“产”指的是企业, “学”指的是高校,“研”指的是科技机构, 形成三点一线, 构成体系, 通过互动互补、资源整合, 来拉动我国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参考文献:1赵树宽,刘清恩,韩通: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2徐焕东,运用政府采购杆杆,促进自主创新J.中国政府采购,2005,(11)3江彦,白云川.企业自主创新关键是清除制度障碍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4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N.经济日报,2005,35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5,36刁永祚.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 2006(3) 7金坚敏.关于中国企业技术力的考察J.经济学评论 2004,(4)8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9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The situa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ve AbilityBa MinghuiAbstract: The Fifth Session of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ve ability as the important task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 year period” and to build the innovative country as the national aim, which is a strategic decision of realistic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he cause of its weakness . Meanwhile, it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ve ability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policy support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 Enterprise; Independent innovative ability; Suggestions; Countermeasure作者简介:巴明辉(1980年),女,山东寿光人,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收稿日期:200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