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概念》说课ppt课件.pptx
课题:,等差数列的概念,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该课题选自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等差数列是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难点: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初步体验公式在代数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归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差数列和等差中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中项公式。,三.教法学法,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数列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已经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法: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0,5,10,15,20,,48,53,58,63.,18,15.5,13,10.5,8,5.5.,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同一个常数.,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二)新课探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强调:(1)“从第二起”满足条件;(2)公差d一定是前项减后项所得;(3)公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二)新课探究,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二)新课探究,小试牛刀:,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1)7,7,7,7,7;,(4),;,(5),.,(2)1,1,3,5,7,9;,(3)1,-1,1,-1,1;,问题3:最简单的等差数列由几项组成?它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等差中项公式:,.,问题4:如果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公差是,如何用首项和公差将 表示出来?,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将这 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到:,即:,当 时,上式也成立,所以对一切,上式均成立.,通项公式,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二)新课探究,累加法,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例2 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始的4km(不含4km)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三)应用举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变式训练:1.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则.,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2.有一个阶梯教室,共有座位25排,第一排离教室地面高度为17cm,前16排,前后两排高度差是8cm,从17排起,前后两排高度差是10cm,(含16,17排之间高度差),求最后一排离教室地面的高度.,(三)应用举例,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掌握到了什么?,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归纳小结,课后作业:1.教材39页:第1、2、3、4题;教材40-41页:A组第1和3题,B组第2题;2.请思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除了用前面讲的累加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得到吗?,四.教学过程,(三)应用举例,(四)归纳小结,(二)新课探究,(五)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五)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