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doc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2007007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著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在旅游学刊上常见到旅游专业的学者们对旅游基本性质的讨论。例如,旅游学原理的作者申葆嘉认为,由于旅游一直被主管部门和业界作为一种赚取外汇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来运用,对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造成严重影响。他认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游客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性质。由于“游客提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旅游服务诸行业才有可能提供相应服务,以实现盈利目的。”“旅游的性质只能是文化而不是经济”。张凌云也阐述了类似观点。他列举了全世界30种关于旅游的定义后得出结论:“旅游首先是人的基本需要;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他认为从人性的个体上看,远古时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体验与现代人基本一样。上述旅游专业学者关于旅游是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观点符合社会学的需求理论。(2)著作21世纪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旅游社会学的学术专著。例如曾敏的旅游社会学,逐一介绍了旅游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与旅游活动、社会文化与旅游活动、社会交往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主体等。尹德涛的旅游社会学研究主要论述了旅游与旅游者、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旅游的社会基础、价值及负重、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翻译出版了以上提到的最早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科恩的旅游社会学纵论。该书作者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对旅游社会学作了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奥的理论探索、推理、阐述、辨析,又有详尽的田野调查、土人、岛民、娼妓等。该书被我国列为21世纪高校旅游专业教材。(二)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社会变迁与旅游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旅游的影响,以协调旅游业和社会各行业的相互关系,确立旅游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社会文化与旅游研究旅游的文化功能和旅游对文化的需求、旅游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者的文化动机,以便正确处理旅游者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社会交际与旅游研究旅游交往中的情境定义、人际吸引和心理动机,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4闲暇时间与旅游研究旅游在闲暇时间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客源图(客源地)中闲暇时间的总量以及与旅游有关的闲暇时间的周期,以深入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科学预测旅游的淡季、旺季及其发展规律,搞好旅游业的经营治理。5社会人口与旅游研究人口数量、质量以及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等人口现象与旅游的关系,分析旅游人口的分布和旅游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等结构,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旅游市场,合理安排旅游活动。6社会群体与旅游研究旅游群体的特征和互助,旅游群体内外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旅游群体中的冲突和顺应,以及冲突的调适方式,以提高旅游群体的整合力。7旅游的社会功能研究旅游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交流、各国和各地区人民友好往来、文艺的繁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种违规行为及旅游的消极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宗教渗透、腐朽文化侵蚀等等社会问题,研究对旅游违规行为的社会工作和对旅游社会问题的社会控制。8旅游社区建设和旅游体制改革研究构成旅游社区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旅游社区的规划、治理、吸收力、辐射力、指标系统、旅游点分布等,以便为旅游社区建设提供咨询,探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体制和加强旅游业的科学治理。(三)从社会学视角观察旅游现象1与社会学相关的旅游定义关于旅游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对旅游的定义创造了一个收集标准化旅游数据的统一基础,并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这些定义分为:交往定义、艾斯特(AIEST)定义、目的定义、流动定义、时间定义、相互关系定义和生活方式定义。其中的后两个定义都是与社会学相关的定义。(1)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 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社会性、综合性。(2)生活方式定义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了旅游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游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相似的叙述。2旅游的实质上述两个定义从社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会学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旅游行为以及由此形成旅游现象实质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机构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和过程。而且,这些行为、现象、关系及其过程构成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旅游不仅是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到整个社会关注的社会化消费行为。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可作如下表述:旅游现象是社会文化现象。该现象由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提供消费产品的旅游业共同构成。其形成原因是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需求的本质属于文化娱乐性需求。文化需求引起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行为,刺激旅游机构开发旅游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机构提供的满足消费需求产品的行为,以及整个消费过程中发生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1)从旅游者的角度探究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文化需求,是满足了生理需求之上的需求。这种文化需求在古代社会就存在,但由于生存的艰难和语言、交通、资金、闲暇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在多数社会成员中实现。古代社会中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实现异地旅游的愿望,如中国的徐霞客、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人。由于异地旅游的需求很难在多数人中得到满足,因而也不可能出现旅游社会化的现象。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满足生存需求的物质资料相比古代社会容易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可能考虑满足文化娱乐的需求。其标志性数据就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使得社会成员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多。此外,现代社会中交通的便捷、可支配资金的充裕、休息时间的增多,以及社会政策,特别是带薪休假、退休、养老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把旅游作为度过闲暇的首选。(2)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考察旅游消费和旅游开发形成社会生产的新门类旅游产业并日益扩展。旅游产业是现代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能起到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从1980年起就对旅游业进行专项统计,最初把旅游列入对外经济贸易,只统计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从1998年起把旅游业作为与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并列的项目专门统计,并开始统计国内旅游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从1980年的6.1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49亿美元,增长了54倍,平均年增长率208。国内旅游收入从1993年的8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229.74亿元,增长了6倍,平均年增长率48。我国从开始统计国内旅游收入时起,国内旅游收入的数额一直高于国际旅游收入。数据表明,我国公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呈旺盛状态。根据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公布的当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339.4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共计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占当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82972亿元的11;旅游业总收入高于全国工业门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718.80亿元,略低于全国国有建筑企业总产值9218.56亿元。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3225亿元。国家旅游局2008年9月发布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这些数据表明,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行为是社会化行为,服务于旅游者的旅游产业收入已经相当于工业或建筑业中的某个部门的总产值。二、旅游反映的社会变迁探讨社会变迁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的宽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国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一)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1旅游消费需求年增长率超过GDP年增长率表1中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的旅游人数从1994年的524百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近14亿人次,增长了约1.7倍,平均年增长率14。20世纪最后6年的旅游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进入21世纪的6年间,旅游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约15。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229.7亿元,增长了5倍,平均年增长率42。20世纪末旅游收入平均年增长率20,21世纪前6年旅游收入平均年增长率30。数据显示,21世纪前6年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出现迅猛增长,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年增长率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0的年增长率。2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1)社会成员收入增加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直接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收入日益增加。只有社会成员用于消费的资金增加了,才可能满足他们的旅游消费需求。表2显示了我国国民收入逐年上升和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的态势。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6年的11759.5元,增加了11416.1元、33倍,平均年增长率11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增加了3453.4元26倍,平均年增长率89o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6年的3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6年的4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 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数据表明,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处于小康和富裕水平,所以国民旅游消费的需求逐年增长。旅游消费改变了家庭消费的传统结构。(2)交通支出大幅度增加表3、表4数据显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们在食品、衣着方面消费的比例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消费的比例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在1990年至2006年间,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从54.25下降到35.78,衣着支出从13.36下降到10.37;而交通、通讯支出从1.2上升到13.1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11.12上升到13.83。农村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从58.80下降到43.02,衣着支出从7.77下降到5.94;而交通、通讯支出从1.44上升到10.21,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5.37上升到10.79。交通支出上升了10倍左右,是家庭消费各项支出上升速度最快的,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成员用于旅游的消费支出快速增加。(3)闲暇时间增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不仅增加了公民收入,也增多了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国家又实施了“3个长假日”,2008年调整黄金周休假制度、增加小长假和带薪休假。我国政府利用社会政策不断增加社会成员的休息时间,这意味着社会成员一年中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法定假日中度过的。法定假日加上平日闲暇(按每天2小时算),我国公民每年享有的闲暇时间约150天左右。有些特定人群的闲暇时间更多,例如全日制各类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寒暑假、离退休人群等。纵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休闲时间的增加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紧密相连。约1万年前至工业社会前,农耕时代的人类只有10左右的时间用于休闲。18世纪70年代,能源动力机器的使用将休闲时间增加到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从烧饭一直到交通,因而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乐休闲。预计到2015年前后,知识经济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每周工作时间一直在持续地减少,从1700年左右的72小时到1859年的69.8小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近些年,西方国家有些人在谈论30个小时周工作时间,24小时的周工作时间正在被争论,多种工作形式已经出现。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的“生活时间分配课题组”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每天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与工作、个人生活必需、家务劳动等4类活动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和25。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工作时间仅占人生110,生活必需时间占一半,闲暇时间占13。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也显示,目前我国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20.92天和167.4小时,全年工作总时数为2008.8小时,按工作时间横向比较,闲暇时间的拥有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差不多。人类拥有闲暇时间才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两个后果:其一是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这些后果将催生以休闲为目的的文化产业。社会大众将把更多闲暇用于读书、上网、看电视、旅游、健身等领域。(二)社会结构因旅游消费而改变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渐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需求,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相关机构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行为,构成了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改变着社会结构。1旅游方式的改变21世纪以来,私家车数量的增多,促使更多旅行者选择自驾游。我国的私家车数量从2002年的968.98万辆增加到2006年的2333.32万辆,4年间增加了1364.34万辆,增加了140,平均年增长率35,平均每年增长300万一400万辆(表5)。私家车的增长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自己驾车出游。例如2005年“五一”黄金周自驾车旅游的人数占了全国旅游人数的过半;2007年“十一”黄金周,南岳衡山各主要景区自驾车川流不息,每天由京珠高速和107国道进入南岳的自驾车辆超过千辆,整个黄金周外地来南岳的旅游自驾车上万辆,其中进山外地自驾车5200余辆。200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厦门市共接待自驾车旅游团417个3639人次;此外,约有2万辆私家车的自驾车游客来厦旅游或探亲访友。2旅行社接待能力持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旅行社从2001年的10532个增长到2006年的18474个,增长了7943个,增长率75,平均年增长率15;旅行社从业人员从2001年192408人增加到2006年293318人,增加了100910人,增长率52,平均年增长率10。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增长速度高于国际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表明我国国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导致国家旅游设施和从业人员在结构及数量的改变。2001年国际旅行社占旅行社总数的12,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8;2005年占旅行社总数的9.6,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6。2001年国内旅行社占旅行社总数的88,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62;2005年占旅行社总数的90.4,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64。国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促使国内旅行社的数量及从业人员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3.旅游目的地日益增多国际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数量。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政府改善了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签署了更多的旅游协议。特别是国家旅游局与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12月17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旅游团队赴美利坚合众国旅游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美国成为我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至此,世界上13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使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选择日益增多。我国公民旅游目的地的增多不仅限于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增多,近年来国内旅游目的地也在不断增加。国内旅游目的地的增多突出表现在近年来持续开发的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奥运旅游等主题旅游方面。社会学理论中的“符号互动”理论可以诠释主题旅游。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主 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W·詹姆斯、G·H·米德和社会学家H·G·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用符号互动的观点解释主题旅游,即主题旅游是倡导者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融入旅游事物,并通过媒体造势在社会成员中引起的互动效应,创造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纵观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奥运旅游的主题旅游,都是强调某种理念,这些理念就是文化符号,通过传播和放大符号的内容在社会成员中间引起互动,并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和绿色理念对应的乡村游、农家乐等绿色旅游,和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先进性教育等理念对应的红色旅游,和奥运理念对应的奥运人家、北京游等奥运旅游无一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以红色旅游为例,2004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根据国家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域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的目标。纲要实施3年来,已经开辟了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的73个景区达到国家2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游客累计逾4亿人次,其中自费旅游占56.9;3年来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切入口”和“催化剂”。井冈山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富了大山里的“老表”们,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从“红色产业”中获得的收益预计近2000元。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37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43万余人;红色旅游实施3年来,在经典景区和综合收入方面已经完成了纲要规定的指标。(三)旅游消费的社会功能21世纪以来,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公民的社会化行为,并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方面典型的案例当属实施黄金周以来,旅游消费行为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弊端。1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我国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带动交通、通讯、商业、餐饮、旅馆、金融、文化、娱乐、房地产等相关服务行业全面增长,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自从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黄金周期间旅游的人次和旅游收入屡创新高。2007年春节、“五一”、“十一”3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的26。2007年3个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的23。旅游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社会功能有目共睹。然而,物极必反,当13亿国人的休假日高度集中到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同一时段时,旅游景点和交通、食宿、环保等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以及随之衍生的连串问题也开始凸显,社会上改革“黄金周”的呼声日高,以致政府出台调整“五一”黄金周休假制度、增加小长假的应对措施。2影响社会政策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从社会学的视角评价带薪休假制度,仍然是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社会政策的范例。带薪休假的实施说明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社会功能和巨大能量,以及社会成员对旅游消费潜在的社会需求。带薪休假的实质是给国民增加一个或几个“黄金周”,并分散了这些“黄金周”的时间。这项政策对旅游业和老百姓都是福音,既增加了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又缓解了公民大规模旅游行为带来的超负荷弊端。带薪休假制度表明我国政府支持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行为,并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三、结论综上所述,旅游是现代社会大规模符号互动行为之一。互动行为,即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旅游目的地刺激了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机构向旅游者提供满足其消费需求的服务。互动的形式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特定时间内向异地的规模流动。旅游消费需求催生了旅游产业,并日益扩大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旅游消费行为互动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相互关系不仅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还能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