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变革路径[权威资料].doc
-
资源ID:3997056
资源大小:2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变革路径[权威资料].doc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变革路径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内涵,揭示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变革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网络教育 作者简介陈海华(1975- ),女,广东平远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广东 东莞 523110)常佩艳(1972- ),女,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与现代化。(陕西 延安 716000)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项目编号:201106LX551)、2011年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12)和钦州学院2011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基于美学视角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1 A 1004-3985(2013)06-0069-02 诚是指主体真诚本性,主要表现为其内在的道德品质;信是指主体内在的真诚品质的外化,主要表现为对外取信于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美德,被视为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大学生诚信是社会诚信水平的标尺,是人际关系延展的桥梁,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利器,是支撑国家进步与民族富强的道德基石。大学生诚信问题不单是其个人思想品德和道德觉悟的问题,更是关系其职业前途。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失信失德事件此起彼伏,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诚信危机随之凸显。当代学界需本着理性客观的立场和冷静平和的心态来审视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从中挖掘根源,解析问题,给出对策,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缺失问题日趋严重,失信手法花样翻新,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匮乏。如教育部门无偿提供的大学贫困生补助金和银行提供的大学生无息贷款原本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政策优惠,但少部分大学生丧失基本道德立场并采取欺诈手法伪造贫困生身份,毫无廉耻地夺取更需要这些资金支持的贫困生的救命钱。再如部分大学生就业时随意违约,常采取不辞而别的手段离职,给招聘单位造成人才培养损失。其二,大学生弄虚作假行为有普遍化趋势。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有常态化趋势,不仅作弊者人数日益增多,而且手段越来越隐蔽。令人心忧的是多数大学生对于作弊行径已习以为常。其三,大学生诚信缺失普遍化趋势抬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成本,相互防备心理弥漫校园,使得人人自危,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互联网络的诚信缺失问题层出不穷,现实生活中的失信行为在网络上蔓延、变异乃至被放大,众多大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做出了失信于人的行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面对诚信问题在新技术领域的新变化,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进行探究。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失范冲击传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改革触动各方利益并导致其利益失衡,激发社会多重矛盾,引发诸多社会信用缺失现象。转型期弥漫全社会的普遍性诚信缺失给正处于思想定型期的大学生们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动摇多年教育形成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由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缺失,社会征信信息系统仅实现对社会的局部覆盖,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各种失信行为未能受到相应的惩戒,甚至失信者在特定时期的特定场合下还获利颇丰,客观上助长了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漠视诚信价值的心理趋势。最后,新兴的网络世界的虚拟化人际关系极度弱化了现实社会维系真实人际关系的诚信效力。传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诚信环境的要求,从而推动大学生传统诚信系统的瓦解。但适应网络诚信的教育体系有未能及时建立,大学生的网络失信行为加深了其现实生活失信行为的程度。 (二)网络技术进步力促大学生诚信教育革新 对于网络诚信教育实践而言,网络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全新的技术环境。传统教育认为诚信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教育理念及其内容应当适应各种技术条件。事实上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网络技术革命的新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及其生存状态,改造了传统诚信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技术基础,应用网络技术开展诚信教育对传统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产生增益效应。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如下影响:其一,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实时化思想交流工具及交流平台,从而带来新的学习方法和思想交流模式。大量不良信息借由网络途径瞬时传递到客户终端,攻击传统诚信教育在大学生心中所构筑的思想防线。传统诚信教育在信息传递速率、信息丰沛度等方面都无法与网络不良信息相抗衡,其结果自然导致相当数量自控力较为脆弱的大学生被恶俗信息攻陷心理防线。其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创造出新的带有强烈对抗传统文化情绪的网络亚文化,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筑起新的文化鸿沟。网络亚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新的语义系统、表述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网络亚文化具有与大学生性格颇为近似的对传统的强烈叛逆性,它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诚信文化的矛盾对立过程中诞生的。网络亚文化具有建设意义的,它试图消融技术飞速进步条件下的不同技术阶段诞生的社会群体间的对立所引发的矛盾,但受制于青年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而未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反而推动社会进入人际间相互失信的漩涡。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自我教育缺乏自律能力 网络诚信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层面的教育,教育成果内隐于大学生思想中,并外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大学诚信教育工作本身仅具有导向功能,具体的诚信教育成果还需依赖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自律能力来实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和网络规则的自由化倾向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网络世界价值观取向的良莠不齐,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有效实施造成障碍。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使持有不同诚信意识、诚信立场和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们可不受时空条件的约束,自由的进行思想碰撞、融合,重构出网络时代的诚信观。由于网络交流不必担心外部干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特征,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的释放,他们可自主决定如何选择网络操作内容,收发各式信息,即便其中有虚假内容。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与网络价值评判准则与占据正统地位的传统诚信价值观与诚信标准产生冲突,造成大学生们的思想紊乱,并将这一影响延展到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们虽然身体发育相对成熟,但尚处于思维能力发育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积累,识别多元化价值观的能力有显著缺陷,且会采取相对极端的方式放大网络负面信息的破坏力。 (四)诚信机制缺位瓦解网络诚信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网络诚信教育方法中仍以讲授制为主,且以诚信价值观的道德自律讲授内容为主,缺乏必要的诚信制度约束。传统生产关系基础上构建的传统社会是人际关系简单清晰的熟人社会,人员流动率较低,人际关系较为稳固,诚信教育即便停留在基本的道德规范层面亦可有效约束其人际关系趋向诚信。传统社会以培养每个个体的诚信习惯的方式来张扬基于良心的诚信价值观,通过熟人社会圈的舆论压力方式来促使个体成员坚守其诚信行为。但随着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际关系日趋多样、复杂、开放,传统的熟人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依赖道德良心的约束来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的方法自然难以奏效。由于我国实施渐进性改革,与当前市场制度相配套的新诚信约束制度未能与市场制度同步建立,在局部建立的诚信制度又未能有效推广到全国,导致诚信缺失行为在社会各层面大规模爆发,守信者利益受损,而失信者却能获利颇丰且受不到相应惩罚,进一步诱使大学生们面临诚信抉择时趋向失信选项。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变革路径 (一)精准定位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理念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网络时代规范下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理念构建应坚守如下原则:其一,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将诚信教育与网络操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学、思、知、行四者的辩证统一。知行合一还要求任课教师对网络教学做到身体力行,身为师范,积极学习和掌握网络教学技能,与学生的网络知识结构保持一致。诚信的品德不是一时一刻的作秀所能树立起来的,而是表现为相对持续的、稳定的、主观与客观严整合一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体,并为社会所信赖并认可。其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网络诚信教育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诚信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为网络诚信教育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而非简单的被管理的客体。以人为本的网络诚信教育还要求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在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强化学生的自治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积极人生观,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技术平台 建设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技术平台是实施高校诚信教育的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媒介实施诚信教育,可消除现实世界中师生交流的身份障碍,为任课教师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平台需注意如下方面:其一,诚信教育网络平台的核心内容建设要考虑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部分大学生在诚信立场上的迷失源自对诚信价值的迷失。因此,诚信教育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要以典型案例教学为主,运用鲜活案例来激发学生对诚信价值的正确认知。诚信教育网络平台的案例库建设要重视正面教育素材与反面教育素材的均衡性,通过黑白对比可更为鲜明的凸显诚信教育之价值。其二,诚信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要重视网络技术的有机组合应用以提升技术集成的教育效能。部分高校的诚信教育网络平台仅具备信息发布功能,这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互动功能,而应积极应用Web2.0技术建站。Web2.0的技术特点是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制造,实现用户间低成本实时交互。该技术可以将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权分权给学生,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丰富教学素材。大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创造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进程的教学主导者。 (三)开创网络诚信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 根据网络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实际需要,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应变革传统教育权威模式下的等级制师生关系,转而建立基于人格平等和知识互补的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通过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切实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诚信教育本质上是良心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重心在于挖掘学生内心世界中善的一面并将其大力张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其发生围绕诚信的真实情感互动,方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其思想进步。师生互动型诚信教育模式可从如下方面展开:其一,师生互动式教学评价。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自我评价,学习小组的互相评价,对任课教师的阶段性评价三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互相了解与改进。其二,师生互动式教学内容组织。任课教师事先探知学生需求,并据此收集整理网络诚信教育相关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借助广阔的网络空间查阅诚信教学资源并归纳整理,任课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诚信大讨论,也可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锻炼学生从事现实社会工作时的诚信行为表达能。其三,师生交流方式互动。诚信教育网络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空间,教师与学生可在平等、自由、轻松的状态下,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畅谈心扉,通过维基交互式编辑工具积累教学素材,通过论坛留言板工具发表教学心得与建议。 (四)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评审机制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评审机制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学效能的硬约束。该评审机制包括如下部分:其一,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评价机制。诚信教育评价要做到全面评价,不可挂一漏万,可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等方面来分别计量,综合记分。教育评价必须确保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参评人员应包括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实习单位导师,评价过程要有公正监督,评价结果要公示并接受公众监督。其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建立惩戒机制。针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重灾区在考试领域,应首先考虑对考试诚信问题的非诚信惩戒规范,通过强化考试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倒卖试题,泄露考题的非法行为受到法律严惩,并以此警示学生;校方应对考试犯禁者严加处理,据情节严重性水平分别给予取消该科或全部考试成绩,重修学分等惩戒措施。其三,应实现高校诚信评价系统与社会评价系统的数据联网。高校诚信评价系统可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系统数据联网,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并入银行征信中心系统数据库,实现大学生在校阶段诚信记录与社会阶段诚信记录相统一,并提供实时在线的诚信记录查询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李培学,任岫林.网络环境下成人英语课程交互教学及绩效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马红.高职学生个人信用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4). 4王新陆.诚信档案建设应从在校大学生开始J.教育与职业,2011(31). 5许经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许敏,范勇,杨春艳.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其后续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26).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十大路径 生命教育的价值与实施策略研究 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改进途径探析 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德育模式研究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度”的把握研究 中、高职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科学化管理探析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 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建设具有“宁波特色”创业型大学的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战略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职能的正确定位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研究 最深刻的剖析 MES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2013年最新【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