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五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oc

    • 资源ID:3996354       资源大小:26.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五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oc

    第五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把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黨和政府堅持統籌兼顧,著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與社會共同進步,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為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黨和政府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2004年以來,中央每年的1號文件都是以“三農”工作為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專門作出了 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有力促進了“三農”工作,鞏固和加強了農業的基礎地位。這些年,糧食連年穩定增產,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1.4%,比城鎮居民實際增速快3.1個百分點。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77元,再創歷史新高。堅持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作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抓手,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公路建設、飲水安全、危房改造有了快速發展和較大改善。基本建立起了覆蓋數億農民的農村社會保障三項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60%的縣,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的願望正在實現。到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全面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頒布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堅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制定了西部大開發新十年指導意見,推出了促進西藏和四省藏區以及新疆等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各項舉措。西部地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著力振興裝備制造業,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繼續抓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和制造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發揮了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快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圳等經濟特區以及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較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作用,在體制機制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上走在了全國前列。各地區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形成了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和投資佔全國的比重持續上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等主要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東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3%,比2005年下降2.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佔全國的19.7%、18.7%,比2005年分別提高0.9和1.6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基本持平,呈現出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收入分配不斷規範。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對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給予更多關愛,保障好他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超過7%。2011年,全國24個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為22%;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以及部分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對全國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等8600多萬名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連續第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11年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萬人受益。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對 個人所得稅法 作出修改,把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這是自1994年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以來,第3次提高個稅起征點,也是減稅額最大的一次,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2400萬人。扶貧開發成效顯著。黨和政府始終將減緩貧困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的扶貧資金,從2001年的127.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億元,10年累計達到2043.8億元。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全國農村扶貧標準從2000年的865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農村貧困人口從9422萬人減少到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2.8%。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2658元增加到2010年的11170元;2002年至2010年,新增基本農田5245.6萬畝,新建及改擴建公路里程95.2萬公里,新增教育衛生用房3506.1萬平方米。貧困地區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7至15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7%,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青壯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2011年,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正式發布實施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農村低收入人口納入扶貧範圍,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是扶貧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必將使貧困群眾更多地分享到改革發展成果。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民生得到進一步保障和改善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黨和政府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條件出發,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取得顯著進步。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是民生之本。黨和政府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力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扶持和鼓勵發展投資少、就業門檻低、就業率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搞好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進一步擴大了就業規模,改善了就業結構。“十一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5771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4500萬人。2011年,全國就業人員7642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5914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21萬人;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77.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農民工總量2.53億人,比上年增長4.4%,其中外出農民工1.59億人,增長3.4%。就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對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證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保證。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餃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項社會保險覆蓋人群迅速增長。“十一五”期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積累7810億元,比五年前增加5800多億元,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2010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673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3206萬人,增加2942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376萬人,增加272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6173萬人,增加7695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2306萬人,增加6898萬人。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建立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2011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擴大到全國60%的地區,並同步開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底,全國試點總參保人數達到3.64億人,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03億人。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出台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辦法。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1713億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萬套,新開工建設1043萬套。教育事業成就巨大。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黨和國家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注重增強教育的普惠性和公正性,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間,全國財政教育支出累計4.45萬億元,年均增長22.4%。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初步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不花錢、有學上”。中等職業教育對農村經濟困難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農專業的學生實行免費。加快實施國家助學制度,初步建立起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財政投入從2006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億元,覆蓋面從高等學校擴大到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共資助學生2130萬名。2011年,國家免除3000多萬名農村寄宿制學生住宿費,其中1228萬名中西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生活補助;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展試點,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元的標準為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覆蓋了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首屆免費師範生全部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公共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惠及4.32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8.35億農村居民。2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截至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把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從2009年開始,我國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25元,服務項目不斷增多,受惠人群持續擴大。醫療服務機構繼續快速增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高,硬件設施得到顯著改善,基本實現村村都有衛生室、鄉鄉都有衛生院、每個縣都有達標縣級醫院。完善基本藥物保障供應體系,加強藥品監管,基本藥品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破除了基層醫療機構“以藥補醫”機制,為群眾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各級疾控機構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能力、監測能力和應對暴發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斷提升。傳染病疫情總體穩定,慢性病防治不斷加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更好維護,國民健康指標繼續改善。我國人均壽命在“十一五”期間從72歲提至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05年的47.7/10萬下降到2011年的2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下降到12.1。三、社會管理不斷改進,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黨和政府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著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進一步鞏固了安全穩定的大好局面。社會管理格局更加健全完善。把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同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建立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社會管理組織網絡,制定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把以人為本、服務為先貫穿于社會管理工作中,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延伸到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把對虛擬社會與對現實社會的管理統籌起來抓,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以城鄉社區為載體,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等社會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實現了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餃接和良性互動,使黨和國家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在社會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認真落實 信訪條例 ,全力推進領導干部接訪、信訪積案化解、體制機制創新三項重點工作,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防範不穩定事件的發生。加快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和糾錯機制,加強信訪、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工作,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 關于領導干部定期接待群眾來訪的意見 、 關于中央和國家機關定期組織干部下訪的意見 和 關于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見 等三個文件,將定期接待群眾來訪的主體從縣委書記層拓寬到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將組織中央和國家機關干部下訪規範化,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亂佔耕地、暴力拆遷、城管執法、環境保護、勞動爭議、涉法涉訴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正確處理。2011年,信訪工作呈現出信訪總量下降、集體上訪下降、初信初訪下降、信訪秩序好轉的良好態勢,群眾上訪行為更趨于理性合法。各類突發事件得到及時解決。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地三級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決策指揮系統,組建了突發事件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多支國家級應急隊伍。建立應急事件組織協調、決策評估、信息報告、監測預警等工作機制,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國務院制定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規定了國家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則、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有關部門編制了國家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實際編制完成了省級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分級制定了自然災害、流感、鼠疫、核輻射事故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初步形成了全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落實企業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主體責任,加大預防工作力度,全國安全生產繼續保持總體穩定、持續好轉的態勢,較大以上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有較大幅度下降。2011年,反映安全發展水平的各項主要指標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其中,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201降到0.173,工礦商貿十萬就業人員事故死亡率由2.13降到1.88,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由3.2降到2.8,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0.749降到0.56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明顯加強。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開展平安創建為載體,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工作,確保了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好轉。堅持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持續不斷地組織開展打黑除惡、命案偵破等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治安問題和治安亂點,有效遏制了犯罪高發勢頭。調查顯示,94%的群眾對社會治安感到“安全”和“基本安全”。堅持在黨和政府統一領導下,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和目標責任體系,逐步建立起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大力加強縣、鄉、村綜治網絡建設,積極構建鄉鎮(街道)綜治工作大平台,築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2011年,為清除“黑作坊”、“黑工廠”、“黑市場”、“黑窩點”,全國公安機關集中開展“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農業、質檢、工商、食藥監、安監等有關部門緊密配合,一個半月就查處各類案件3.6萬多起,打掉“四黑”場所7000多家,抓獲涉案人員1.7萬多人。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大力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動態環境下社會治安的新特點,適應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要求,在健全110快速反應機制、完善城市人民警察巡邏體制、實施派出所和刑偵工作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全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構建街面防控網、社區防控網、單位內部防控網、視頻防控網、區域警務合作網和虛擬社會防控網等“六張網”,初步實現了對社會治安的全方位、立體化防控。在全國建立完善重大活動綜合治理工作跨區域警務合作機制等,有效提升了對社會治安的動態管控能力。通過努力,我國始終保持了社會大局穩定,成為世界上社會治安最好、人民群眾安全感最高的國家之一。四、大力激發社會活力,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局面充分形成充滿活力、團結和睦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黨和國家充分發揮特有的體制優勢、制度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廣泛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把智慧、力量和熱情匯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進一步形成了團結奮斗的可喜局面。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增強。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制,寬容創新挫折,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2011年,國家年度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8000多億元,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19個。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累計支持設立投資創業企業108家。全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163.3萬件,其中境內申請147.9萬件,佔90.5%;簽訂技術合同25.6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76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隨著全社會創造活力增強,創新成果涌現的頻率不斷加快。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社會團結互助氛圍日益濃厚。廣泛運用文藝作品、影視節目、報刊書籍、新聞宣傳等形式以及各類新興媒體開展宣傳教育,使維護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把和諧創建活動和基層建設有機結合,黨政機關、鄉村、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部隊都自覺把促進和諧社會的創建貫穿于各項工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把和諧創建工作納入公民道德教育全過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培育了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文明風尚。突出和諧創建的群眾性,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和諧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和諧創建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的實踐活動,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突出和諧創建的時代性,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不斷豐富和諧創建內涵,創新和諧創建方式,深化和諧創建內容,推動基層和諧創建活動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開展廣泛的和諧創建活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充分調動,形成了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壯大最廣泛愛國統一戰線,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不斷加強。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發揮統一戰線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獨特優勢。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的團結和諧。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挖掘宗教觀念中合理因素,汲取宗教價值觀中的道德要素,促進信徒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港澳台工作,兩岸三地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化,人員往來日益廣泛,形成了融洽相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僑心進一步凝聚,僑智進一步匯集,僑力進一步發揮。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和追求。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五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