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doc

    • 资源ID:3996353       资源大小:94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doc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题 目 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 所在学院 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包括选题的意义、可行性分析、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结果、研究进度计划等)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社区治安是国家稳定的基本构成。而在当今社会,社区治安自治也在不断的兴起和发展之中。但无可置疑的是因为社区治安自治在我国才兴起不久,所以各地区的社区也在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在社区治安自治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社区治安自治规章制度不完善。使得社区治安自治缺乏规范化,不利于社区治安自治的有序有效运行。其次,参与的群众素质不一。再次,社区资金匮乏。最后,群众参与度不高。同时,不同的社区还存在着其他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都将会束缚了社区治安自治的发展的速度,不利于社区治安自治的长远健康发展。而在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中,我将针对翠苑三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而这将有利于对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的发展,对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提供帮助。同时,它还将有利于其他社区的治安自治的发展。在面对相同的社区治安自治问题中,它将为其他社区的治安自治提供借鉴意义。而这最终将有利于社区治安自治的整体发展。(一) 选题的背景社区治安是整个社会大治安的基础部分,只有社区治安做好了,社会才能更稳定的向前发展。而翠苑三区地处杭州西湖区,拥有4872户家庭,周边设施较多,环境较复杂,每日人口流动量很大,除此之外,社区中中老年人比例较大,因此治安问题不容忽视,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积极发展治安自治。但是在我国,关于社区治安自治的研究不是很多,一般都包括在社区治安研究之中。因此,对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所以,在对他人对社区治安、社区自治和社区治安自治等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着重研究社会治安自治模式,了解社区治安自治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实际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社区治安自治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得出有利于其他地区借鉴其中的可取之处,同时也将使得该社区重新审视当地的社区治安自治模式,并使之不断发展。(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西方,有学者认为对待公共事业管理有以下几种手段:“社区自治”模式,“实用主义”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21。其中,大部分模式都支持依靠群众进行公共事业管理。西方国家将社区治安称为社区警务,其中邻里相望是西方社区警务的重要模式之一。在我国,有学者认为现代的管理应该是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以基层社会自治为基础的互动过程5。提出了群防群治是我国社区治安管理模式之一。这些观点都肯定了群众在社区治安中的作用,并都认为应该在社区治安中,应该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而在邻里相望和群防群治两种不同的模式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邻里相望是有法可依,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所组成的社区治安自治的活动;相比之下,群防群治的基础则相对比较薄弱。它是没有法律赋予权力的社会公共安全维护活动。还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社区治安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如群众素质不一,制度不完善,社区资金缺乏,群众参与度不高,搭便车行为等问题。社区治安自治模式是社区治安中的一块,单独的研究并不多,因此,可以说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相信对社区治安自治的研究也将会成为一块独立的研究领域,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对社区治安自治的理论研究运用到不同社区不同的问题中也将会成为发展的趋势之一。此外,我认为成功的社区治安自治模式可以推动社区治安自治以及社区治安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得考虑居民在社区治安自治中存在的不足,以求更完善的发展。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的研究中,主要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是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提供借鉴意义。其次为了解研究对象,主要了解内容有目前研究对象在社区治安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其他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为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将得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根据实际提出一个比较符合翠苑三区治安自治现状的社区治安自治模式。(一) 基本框架(论文提纲)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中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对为何选择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进行说明,主要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为对其他学者的针对社区治安自治的研究进行总结概况,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第三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先为总结如今的社区治安自治的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其次为对研究对象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主要由对研究对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除此之外,在此部分内容还将结合研究方法以具体说明。最后为将采集到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分析,以便将问题汇总。再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第四部分:总结研究内容,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优劣势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以后社区治安自治发展的方向。(二)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在研究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中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其次为在得到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的数据之后对它进行科学准确分析,并根据分析得出相应的问题以及有实际操作性的有效方法。最后为在为了解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的数据时采用的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的难点是:第一,在研究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中如何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保证对现状的把握。第二为在得到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的数据之后如何对它进行科学准确分析,怎么保证根据数据分析出来的相应问题的科学性和解决办法的有效性。第三是选取哪种调查方法更适合了解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首先为对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的目前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其中,现状主要包括翠苑三区现在是如何安排社区治安自治的;在社区治安自治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规章制度;群众的满意度如何;有什么优劣势等。其次为对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的现状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最后为将这些信息分析汇总后得出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原因结合实际提出合理有效的方法。三研究的方法及措施在对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的研究中,将会根据不同的情形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在针对如今的研究中对社区治安自治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这一部分中,将主要运用文献检索法和理论分析法。而在了解翠苑三区社区治安自治现状中的研究方法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处,问卷法和历史数据汇总分析法。此外,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则主要运用数据分析法。同时,本文在论文论证中还会采用比较研究法,将该社区的社区治安自治模式与其他社区治安自治模式进行对比,从运行机制出发,综合考虑社区其他的各种因素,对该社区的治安自治模式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根据对比得出结论,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四研究工作进度计划2011年9月22日至2011年10月20日:完成毕业论文题目设计。2011年10月26日至2011年11月20日:查找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2011年12月27日至2012年2月10日: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的工作。2012年2月20日至2012年2月24日:修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2012年2月27日至2012年3月3日: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2012年3月4日至2012年3月10日:形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的终稿,并完成开题报告答辩。2012年3月4日至2012年3月10日:收集,总结资料。2012年3月11日至2012年3月18日:问卷的编写和修改。2012年3月19日至2012年3月25日:问卷调查,具体资料了解。2012年3月36日至2012年4月1日:数据统计分析。2012年4月2日至2012年4月8日:对数据的统计的结果进行原因,对策分析。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4月15日:初步编写毕业论文。2012年4月16日至2012年4月22日:毕业论文初稿形成。2012年4月23日至2012年4月30日:毕业论文修改。2012年5月1日至2012年5月7日:终稿完成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文 献 综 述(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前言社区治安问题是社会治安中的一部分,世界各国的政府都认识到社区治安的重要性。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要从管制型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而在这一转变中,政府的放权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区的管理中,中国政府也面临着放权的问题,从而便衍生出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指社区组织根据社区居民意愿形成集体选择依法管理社区事务,包括涉外事务和内部事务,涉外事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贯彻落实、社区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对接、社区代表的履职监督等;内部事务包括社区内部管理、服务和教育。而社区治安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是指社区政府和自治组织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进行治理的公务活动。此文将着重针对与社区治安自治。在此,本文将了解与社区自治和社区治安的相关理论,不同地区间的治安模式,以及社区治安自治的实践和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便更好的研究社区治安自治的模式。一、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社区治安是整个社会大治安的基础部分,只有社区治安做好了,社会才能更稳定的向前发展。有学者认为社区治安是城市安全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做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证社区人民群众能够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并拥有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4由此可见,社区治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遗余力需要加强和改革的一部分。完善社区治安就需要积极利用和开发社区治安资源。而居民也是其中的社区治安人力资源。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社区治安资源中最根本的资源。因此需要通过合理配置,使它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群体性工作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一般情况是由群体承担的,作为群体,可以通过个体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达到组织目标。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互补增值原理。3 这条原理为社区治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而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西方国家和我国也有不同。在西方,有学者认为对待公共事业管理有以下几种手段:“社区自治”模式,“实用主义”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21。在这几种模式中,除了“政府主导”模式,其他的模式都主张应该以群众为主的管理方式。西方国家将社区治安称为社区警务。有学者在研究之后认为:社区警务的核心是理性化,由警察带领、指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源,以强化自卫互助、合成防范网络、改造社区环境等多种方式,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警务思想、警务模式和警务方法体系的总称。它由地方政府或警察部门发起,在一定区域的居民联合起来互相帮助,共同预防犯罪,改进当地治安状况的一种犯罪预防控制方式。1邻里相望是西方社区警务的重要模式之一。由此可见,在西方,更多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社区治安自治的活动。而在我国,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的管理是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会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5。对于社区治安,也应该如此。为此,有学者专门研究了我国的社区治安管理模式,除去政府管理,他在文中提出群防群治是我国社区治安的一种主要方式。所谓的群防群治是指没有经过法律赋予管理社会、维护公共安全职能的普通公民所实施的,以民间活动和互利服务为特征的,以实现自卫互助目的为界限的社会公共安全维护活动的总称。1群众参与社区犯罪防控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影响。又有学者指出群防群治有助于协助政府部门搞好宏观的犯罪防控工作信息的反馈,同时它还能监督政府部门治安工作的开展。2二、研究方向有学者指出:社区治安自治才能有效进行下去的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自治的关系。虽然政府行为在社区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包揽一切,而是要求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将社区内的不同组织和成员组织起来密切合作与协调,达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最终使社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4为此,我国已经有很多城市都在努力研究社区创新的模式,以便使社区治安自治有效发展下去。模式一:从防范,现状两方面入手。在现状上,进行强化区域治安整顿,构建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强化群防群治,以群众力量促社区治安;而在防范上,又是主要通过主抓安全的方式。主要方式有通过构建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和推行协管员制度以做好流动人员管理;同时还提出加强教育改造,以构建犯罪预防体系。7模式二:从制度和管理出发,对社区治安自治模式进行整顿。在制度上努力做到不断完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构建治安防范和犯罪预防体系,健全和完善治安保障体系;在管理上主要针对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以分级管理,身份管理和住房管理三方面寻求治安保证。8模式三:明确从政府,社区和市场三方面对社区治安模式进行创新。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整合源、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的原则,重新给政府、社区党委及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努力构建出社区党建体、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自治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的新型治理结构。同时,认为应该重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应不断努力创造条件使自治功能得到完善。9模式四:建立政府主导的服务型社区治安管理,建立多元供给合作机制和边缘社区警务制度。建立社区组织或非盈利组织作为社区治安的供给主体,可通过社区居民自愿联合,根据个人获利情况支付费用,以建立治安联防队,维护本地区治安。11 模式五: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和谐社区。要求正确处理社区和政府的关系,加强组织领导,依靠政法机关,发挥社区和群众的作用,与驻地单位进行联合。 用这种全方位的形式保障社区治安。10三、实践情况首先,意识到居民和社区在社区治安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社区治安自治的理念,并不在不断完善。其次,明确了政府和社区各自的功能。不少政府树立了发挥人民群众群众的意思。有学者认为政府应成为社区治安服务的生产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11为建立社区治安自治提供必要的资源。再次,不断完善各种体系。对警务运行机制,安全防范机制和犯罪预防机制的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和修改。认识到治安应该在于防范,同时也提出为社区治安自治提供保障机制,以便于社区治安自治的有序进行。最后,是群防群治、社区志愿者维护社区治安等各种社区治安自治方式已经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社区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63年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出了依靠和发动群众,进行内部解决矛盾,以实现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目标的“枫桥经验”。14“大妈护卫队”的建立让老人发挥对区了解的优势,弥补了社区治安力量的不足。12“三老侦察队”为社区稳定担负起站岗放哨的任务。13龙柏社区则在社区治安方面坚持走依靠群众路线,将治安防控网格化。提出了“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15四、存在问题虽然在很多地区,居民已经参与到社区治安自治的活动中,但还是存在着若干的问题。首先是警察和居民联合提供的社区治安产品存在着冲突源。在社区治安治理实践中,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着警察和社区居民在社区治安治理 “ 投人收益”衡量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计算,各自都希望在社区治安治理过程中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6这使得居民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和警察的期望正好形成了冲突。其次,政府在定位中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对社区自治依旧行使着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关系不顺而引发的错位,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低6的问题。这将不利于社区治安自治的发展。最后,还存在其他问题。就参与人群来看,他们的随意性较大,素质不高,且开展工作方式简单。就制度方面来看,社区法制体系不健全,自治法律保障缺位;社区自治体制不完善,行政化倾向严重。就资金方面来说,社区资金缺乏,自治的经济基础薄弱。同时,有些地区还存在这居民参与力度低等问题。因此,整合社区力量,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等措施迫在眉睫。五、结论社区治安自治在中国逐步兴起,各地政府积极促进社区治安自治的形成及实践。由此可见,政府已经意识到社区治安自治的重要性,并已付出实践。这将有利于人民当起主人翁的意思,积极的用自己的能力保护社区安全;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减少社区治安问题,使得社区更加和谐发展。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负担,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的发展。上述的文章中,可以将社区治安自治的观点总结归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在社区治安中适当放权,以形成自治为主,政府为辅,在适当的时机对社区治安进行指导的社区治安模式;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政府在社区治安中起主导作用,积极利用社区和居民群众的力量以达到治安的目标。对于以上两种看法,我认为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来看待。对待居民参与度低,综合素质较差的地区,则应该实行第二种模式;反之,则采用第一种观点。同时,我国的社区治安自治模式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政府放权力度不够。在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区治安自治干预较多,这不利于社区治安自治的健康发展;其次,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因公受伤,薪酬等问题都没有做出合理的规定。这将打击人们参与社区治安自治的积极性。最后,参与群众素质不一,有些地区积极性不高。它将不利于社区治安自治的发展和效果的产生,可能会导致社区治安自治处于表面化的形式。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社区治安自治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预测将来对社区治安自治的重视度将会加大,此外,将得到的社区治安自治理论运用到不同的社区中也将会成为发展的趋势。参考文献(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1 李鑫. 中外社区治安管理对策比较以西方社区邻里守望和中国群防群治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8,22(4)89-932 马兵.关于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14-173 杨建明. 论社区治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公安学院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科学报,2004-12,86,43-464 于燕燕. 社区和社区建设(四):社区建设的内容与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1,45-485 张迎春.有所为有所不为N.新湘评论.2011,1129-296 李叔君,徐蓓清. 城市社区自治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问题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4,22-257 周泽华. 创新社区治安模式研究以中山市为例N.法制与经济,2009-5,204,99-1038 何平.温州城市社区治安建设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3-12,16(4)9 韩子荣. 以社区自治为目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地做法N.中国城市经济,2004,12,40-4210 安群,张珉,严从军,朱宝乐. 构建齐抓共管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合肥市西市区社区治安综合管理的成功探索与启示J.江淮论坛,2001,6,112-11611 袁方. 多中心治理下城市边缘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N.中州学刊,2011-5,183(3),130-13412 汪代华. “大妈护卫队”是社区治安好帮手N.人民日报,2010-11-0213 汤俊军. “三老侦缉队”热心护社区N.community,2008-3-6,2814 翁里,刘献明,刘萍. “枫桥经验“与社区化治安管理J.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科学报,2004-6,83,19-2115 龙柏街道党政领导班子. 和谐龙柏社区龙柏街道全新编织社区治安防范网络N.东方剑,9316 王均平. 警民联合提供社区治安产品问题解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5,113-12017 胡劲. 群防工作在社区治安综合中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学研究.2011-1-718 拉毛才让. 潜议青海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5,33(3),20-2419 高继林. 社区治安需要力量整合,community,2004-8-1520 汲立立,李泽霖,宋雄伟.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研究N.行政与法,2010-9-20,16-1821 汪大海,徐颖.外国人是如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N.社区,2005-3,18-19毕业设计(论文)译文及原稿译文题目一 社会凝聚力,社会资本和邻里 原稿题目一 Social Cohesio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Neighbourhood 原稿出处一 Ray Forrest and Ade Kearns, Urban studiesJ,vol.38,NO.12,2125-2143,2001 译文题目一 使人们参与到政府中:在南非的妇女,当地治理和社区参与 原稿题目一 Bringing government to the people:women, local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South Africa 原稿出处一 Cheryl McEwan,C.McEwan/GeoformJ 34(2003) 469-481 社会凝聚力,社会资本和邻里一、摘要:在当今有关于社会凝聚力的理论和政策,重新形成的邻里关系已经成为为形成社会认可和生活机会的过程的一项重要假设。本文在延续了当地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在社会资本概念的发展中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文学的严格审查。本文探讨了关于社会面临的一个新的社会凝聚力并概述了社会凝聚力的关键维度的最初简单的想法。本文致力于对符合这些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资本互动关系的当代居民区的调查。在此背景下, 一些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关键争论进行了概述。在对抽象概念进行描述之后,此文也显示了社会资本如何被分解到在街道一级中相关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像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资本的概念是如何被应用于研究目的。二、介绍在社会政策学和社会学中,邻里关系,社区和社会凝聚力的问题有一段长久的历史。实际上,这些问题是二十世纪前半段时间的社会学的核心。这一时期猖獗的城市化被视为是产生了一种分享空间,亲密的血液联系,分享政治和道德的价值观的社会传统被匿名性,个人主义和竞争主义所替代的社会次序。芝加哥学校的社会学家已经基本上经历了关于日益增长的城市化和平民化的人口的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过程。关于像社区和邻里关系的含义及它们的相关的概念性的关系的争论已经延续至今。此外,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表明,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新政策的试验或者改变学术风尚来给予额外的燃料,将会持续生产证据是没有或者部分的定论。传统的血缘关系和社区与邻里关系在何种程度上被取代为或者称赞为新形式的关系还尚未明确。更何况,这些问题要求像文化,生命周期和社会团体的相关因素存在。但是这是常用的观点,而且在提供另一种文学的审查和这个领域的证据的检查的价值不大(见,例如可马洛和艾伦,1994)。然而,我们对邻里关系和社区的问题以及各种新的实证研究的兴趣的似乎正在处于或已经完成另一个高峰期。也许标签已经改变了但是它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改变。以当地为基础的身份和社会关系网还是那么重要吗?他们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重要吗?居民区的社会凝聚力的作用是什么?在当地城市和研究中,如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如何具有实际操作性?正是一个对当地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资本在城市政策辩论中的概念的兴趣的重组的背景下,本文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文学的可选择性的检查。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我们将会评价对面临着关于社会凝聚力的新危机的社会的观点和对社会凝聚力的关键维度进行总结。接着我们开始定位在这些辩论中的邻里关系。然后概述了一些周围的社会资本概念的关键辩论。然后,社会资本被分解成和它相关的领域中,为了说明这些领域是如何转变为具体的邻里层面和它是如何对政策的实施具有操作性的。结论指出,在目前的证据和对居民区和社会资本及社会凝聚力的相互作用的不同的看法的研究及总结存在着缺点。三、背景,凝聚力和身份 在当今政策辩论中,对邻里关系会重新感兴趣的首要原因是因为邻里关系的作用的关注社会部分城市的弱势人群的数量的增加的主要社会后果。这些邻里关系不仅是关于他们的权利的社会问题,同时更是一个严重威胁到城市的道德次序或者社会凝聚力的问题。此外,往往有这样一个隐含的观点:吧成功的邻里关系从不成功的邻里关系中分离出来是取决于社会凝聚力的基本假设:处于不利的邻里关系缺乏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必要成分。联系往往是与网络之间的人而不延伸到工作世界。由于高失业率,孤独父母很多,也可能是大量的领取补助的家庭,贫困街区的居民在他们的地方比富裕街区的居民花了更多的时间。因此,弗里德里希(1996年),指出在最贫困地区,街区范围内的影响可能尤为显着。这些环境影响因素包括街区受控制的机会结构(缺少正式和非正式的就业机会)和离经叛道的社会规范,或者至少在主流之外的社会规范的发展。四、总结:第三,有人认为,在最近重新兴起的关于社区和邻里的关系的兴趣,有种几乎完全关注与不利的和贫穷的街区。这反映了研究是被政策议程所驱使,而不是为了需求提供一个更圆润的关于邻里动态和关于邻里特别相似的或者相差极大的观点。正如莫罗(1999)指出,这种做法的危险之一是:如社会凝聚力等概念将会变成“赤字综合症”的部分缺乏个人或者社区的观点而不是过去被称为“社区研究”为构建有用的启发式手段。Social Cohesio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NeighbourhoodSummary. In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policy debates concerning social cohesion, the neighbourhood has re-emerged as an important setting for many of the processes which supposedly shape social identity and life-chances. It is in this context of a renewal of interest in local social re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deployment of notions of social capital that this paper offers a critical review of a wide-ranging literature. The paper explores initially and briefly the idea that societies face a new crisis of social cohesion and outlines the key dimensions of societal cohesion. The core of the paper is then devoted to an examination of where the contemporary residential neighbourhood fits into these wider debate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is context, some of the key debates arou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are outlined. In moving beyond abstraction, the paper also shows how social capital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relevant domains for policy action at the neighbourhood level and how concepts such as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can be operationalised for research purposes.IntroductionConcerns with neighbourhood, community and social cohesion have a long history in social policy and sociology. Indeed, it was these issues which were at the core of sociolog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rampant urbanisation of this period was seen to be producing a social order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ties of communityshared space, close kinship links, shared religious and moral valueswere being replaced by anonymity, individualism and competition. Chicago School sociologists were essentially concerned with these processes of adaptation to a new way of life of an increasingly urbanised and proleterianised population. Debates about the meaning and conceptual robustness of terms such as community andneighbourhood have continued ever since. Moreover,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given extra fuel every so often by new policy pre-occupations or changing academic fashions, continues to produce evidence which is inconclusive or partial. The extent to which traditional bonds of kinship and ties of community and neighbourhood are being replaced or simply complimented by new forms of association remains unclear. Moreover, such questions require specificity in relation to factors such as culture, life cycle and social group. But this is well-trodden ground and there would be little value in offering anothe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in this field (see, for example, Cro and Allan, 1994).Nevertheless, we are it seems at another peak of interest in issues of neighbourhood and community and various pieces of new empirical research are underway or have been completed. The labels may have changed but the essential questions have not. Are locally based identities and social networks still important? Are they more important to some people than others?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residential neighbourhood in social cohesion? How can terms such as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be operationalised in local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It is in this context of a renewal of interest in local social re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deployment of the no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urban policy deba

    注意事项

    本文(社区治安自治模式研究—以翠苑三区为例.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