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素质主体.doc
必须构建创新教育体系1建构主义观点下的课堂教学2关于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考3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8当前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对策9复合型教研活动模式的建构11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1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15观念转变的机制及其与建构主义的联系和区别16必须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创新 教育,它是根据创造学所揭示的规 律,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 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 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 创造能力的教育。 中学的创新教育仍然是传授 前人的杰出成果,继承人类的优秀 文化遗产,并不是马上让学生去创 造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和新学说, 而是进一步发挥教育的效 益, 为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造能力。 学 生的创造是属于个体性的创造,所 作的练习尽管一般是解决前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只要经过自己 独立思考,能改组材料,自行发现 知识,或提出一些新看法、新诠释, 都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育就 是要帮助学生积累创造经验,为学生创造思维走向成熟造就台阶。 今 天学生能够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 东西,将来才可能发现前人没有发 现的东西,未来需要的富有创新素 质的人才,必须依赖今天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健康发展。 反思传统教育,我们大都是老 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以“输血”式的方式向学生输入知识和各种信息。 学生会背诵、会做题、会考 试。 虽然“学富五车”,但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差。 仔细琢磨个中缘 由, 主要是缺少创造能力的开发, 核心是缺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个状态,我认为必须 走出四个困窘(即走出创新思路偏 窄的困窘,将多元思路与一元思路 融合) 走出创新基础松散的困窘,将分科知识与综合知识中和)走出 创新能力失落的困窘,将知识灌输 和能力发掘平衡)走出创新环境狭 窄的困窘,从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 中选择。 多元思路和一元思路的融合,世界是多元的, 事物是复杂的,观 察问题需要多方向多角度地易位 思考,才能看得透、看得深。但是, 传统教育的思路是一元的,一切都 “唯书唯上”“唯圣为经, 从本本 中找根据, 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 节,很多现实问题无法从理论上获 得合理的说明。 思路的单一,影响到独创性见解的发挥和认识上的 滑坡。 教育要接近生活,而生活中 的答案不止一个, 思路不止一种, 要走出创新思路偏窄的困窘,既要 求多元思路和一元思路的融合,更要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刷 新理论, 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 国。 分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中和, 物 质世界是统一的,我们对它的认识 也应该是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发 展,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合,促进了社会科学各学科 之间的联合,而且促进了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 不同学科 相互渗透,借鉴一门学科的思想方 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中的问题,使 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 合起来,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 段”的做法,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粘连力,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 知识灌输和能力的平衡, 知识就是力量,但要把知识变成力量要 注意三点( 一是知识本身要新,学了才有意义;二是要能消化知识, 有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三是能到实 践中去应用,并在学以致用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在传授知识的同 时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乃是画龙 点睛之笔。现在学校课程开设一是 偏多,份量太重。 二是偏旧,知识没 有及时更新。 三是方法论渗透得不 够。 这些都是教师们的困惑。 我们 说的知识灌输与能力发掘平衡要 从时间上和认识上来考虑。一是要 为发掘能力留有时间,如果时间都 被知识灌输夺去了,能力的开发自 然会落空。 二是认识上的平衡,如 果重知识轻能力, 重书本轻实践, 重课内轻课外,就不平衡了。知识 和能力好比鸟的两翼, 两翼不平 衡,就不能展翅高飞。 从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进 行选择, 封闭的教育体系,极而言 之,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 圣贤书”, 它限制和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自由。 从创新教育角度看,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得扩大他 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社会活动空 间, 让学生早一点接触大自然,早 一点接触社会, 既把学校带向生活,也把生活引入学校,做到课内 与课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 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 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开放性教育体 系。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的教育体系,必须改革,改到和国际大环境 相适应的轨道上来,改到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范 秋 明 学习导报) 建构主义观点下的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 早期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占优势。世纪年代,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导地位。在认知理论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以皮亚杰、布鲁等人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展起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新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 ()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张春莉 教育研究) 关于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考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 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 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 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 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 “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 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 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 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 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 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 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 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 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 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 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 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 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 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 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 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 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 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 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过程,其结果 便是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 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那 么,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 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 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 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 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 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必然性 新世纪之初,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反思社会现 代化的需要和过去教育的功过得失的基础之上,用理性 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 的主体。主体性教育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必然 性表现在: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 从大工业的本性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与制约中,马克 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 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工人们又怎样适应这种变换、更动和流动性呢$唯一的办法就是 多方面地发展自己的本领。马克思说:“承认劳动的变换, 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的生产的普遍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工人 “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了这样一个根本 内容,即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能够适应变换劳动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依据的,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基础之上的。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先是热衷于争论提 “三育”恰当还是提“五育”合适,继而争论哪一“育”更为 重要,却很少考虑各“育”间内在的核心、基础和联系,结 果导致“智育第一”和“德育为首”轮流坐庄,而贯穿教育过程中的最核心的教育价值问题仍未得到足够清楚的认 识和有效的解决,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全面 发展教育方针中严重忽视的正是个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样 一个核心,或者说这样一条发展主线。个人的主体性品质,不可以简单化地归属于哪一“育”中,它表现在个人德 智体美劳发展之中。“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 征,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 或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主体性 教育的思想基础。 2 体现世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说和理论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 思想大变革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以新 的观点、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并变革现实,在世界范围内涌 现出了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 的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罗杰斯的非 指导性教学以及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洛扎诺夫的 暗示教学思想等。这些教学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 理论基础、认识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刺激教育教学过 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因此,在教育观上,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主动发展。因而可以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发展,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培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生 活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科学的教育观。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教育的规律是绝对的,殊途同归而统一于绝对的教育规律之 下。实施主体性教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的客观要求,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 趋势。因此,体现世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说和理论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新教育的需要是 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现实基础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 进、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和新技术革命高潮迭起的时代。客 体的发展、现代化,必然要求主体素质的发展、现代化,而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弘扬,又必定会推动客观世界 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 要求。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地期望教育能 培养与弘扬人的主体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弊端, 如:(1)教学目标和内容上,表现为统一的课程结构和要 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仅局限于传授书本的知识,并且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应试能力为主,不注 意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品格的养成,不利于 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只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以记忆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以强制性的、简单规范性的指令要求学生盲目 被动地服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参与,动手能 力、思维能力差,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教学管理上,表现为对分数过分关注,以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加练习量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成绩,造成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并因此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活 动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特长爱好得不到充分发 展。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 殷切地期望教育能培育与弘扬人的主体性。因此,实施主 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我国目前进 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新教育的需要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现实基 础。 三、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专业的文化科 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拥有较高教育技能与技巧的教 育者受社会的委托,代表一定的社会,并以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影响,引导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即教师在 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 能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 发展、提高。那么,为了充分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 有必要了解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主体性素 质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1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也称自我完善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 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 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对自然界、 外部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 界、外部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在 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 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和外部世界,依靠自己 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 才会有主体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1)自尊自信。表现为自我肯定、维护独立人格以 及对自己的优缺点有公正客观的认识。(2)自我调控。表 现为强的注意力,做事有始有终,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以及与伙伴游戏时能遵守集体规则等。(3)独立判断决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对同学的优缺点有公正客观的认 识以及遇事有主见且合理果断地作出决定。(4)自觉自 理。表现为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能合理安排学习时 间,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及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些独立自主性的表现是以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为 前提的。 2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可以说是主体性最本质的特性,是指主 体在对象性关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 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要自主地驾驭自己同自然界、外部世界的 关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人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 因此,自觉能动性的实质是主体掌握对客观现实进行认识与改造、选择与参与的主动权。学生的这种自觉能动性 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1)成就动机。表现为渴 望当优等生,以及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等。(2)竞争意识。表现为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并努力取胜,在各种活动中 总是想表现自己并超过比自己强的人,在游戏中总是充 当组织者、指挥者。(3)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表现为他们 有一门特别有兴趣的学科和某方面的兴趣爱好,课外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4)主动参 与。表现为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 而且踊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工 作。(5)社会适应性。表现为好的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善于交际,有一定凝聚力,能主持公道,敢于 批评不良行为等。 " 3积极创造性 如果说自觉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积 极创造性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 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灵魂。所谓积极创造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 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与改革、发明、 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 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 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讲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活 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 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积极创造性“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 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作为主体的人,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特征可分 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意识。表现为爱标新立异,爱 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喜欢解难题。(2) 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直觉思维和借助具 体形象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独特新颖。(3)动手实践能力。表现为学生不仅在实践活动课程中表现出较强 的动手能力,而且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们有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 综上所述,主体性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活动及 社会活动中能表现出其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 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本质、主要的、不可或缺的主体性特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 内在结构。 四、改革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最令人振奋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 育理论,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今这个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 的伟大时代的基本精神,反应了教育活动内在的人文精神。其实自20世纪6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乎每 隔十年便向全世界各国普通教育提出一项宏伟的教育目 标口号:60年代提出 “学会生存”,70年代提出 “学会学 习”,80年代提出 “学会创造”,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 “学会关心”。这些响亮的教育口号实质上是从不同侧面 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的 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通过教学,他们掌握 知识,身心得到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 性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 的主要弊端以及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我们需要 进一步的改进课堂教学。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 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 位。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 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 动性、积极创造性,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学质量 也很难提高。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从新课预习、讲授新课到提问讨论、练习巩固再到组织复习与测验,无论哪个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 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 口、动眼、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成功。 2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 主性 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当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而长 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而忽视“学”,使得学 生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但是,新的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量的剧增而且更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 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传授和掌握知识不应当成 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应当成为教育的惟一目的,因 此,必须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 “会学”,也就是强调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 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 标、端正学习态度外,教师还要能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 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 能,训练学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 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 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 人。我国学者黎世法总结中学生最优的学习方法体系而 建立的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 法和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 “学导式”教学法等都 把学生的自学活动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现 了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与自 觉能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中如需要、自信心、意志、 情绪情感等不仅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而且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自觉能动性不仅是教学与知识掌握的中介,而且也是教 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 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儿童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的作用。赞可夫认为,学习时要依靠、利用学生的情绪,要培养 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 重视学习时的情绪生活,学习时要使学生感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这样就可以强化大脑的工作,治疗脑细胞萎缩、惰性和虚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代课堂教学中, 最具情绪色彩的有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我 国南通师范第二附小的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法以及曲 阜市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改革实验等。这些课堂教学针对传统教育重认知、轻情感的弊端,从学生的情感领域 入手,并以此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 看作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 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友爱融洽的活动情境和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 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 “乐 学”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这样既能减轻学 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 性。 4注重教学的启智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积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体现。当代的 教学理论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智能上的作用, 这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把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此,在课堂教学 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主体性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 题。关于课堂教学启智作用的发挥,首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另外,前苏 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马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提倡的问题教学法和我国上海师范学院附中的老师吸取启发式与 发现法的优点而创造的引导发现法也是一种着重于发展 学生智能的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法是依据创造力心理 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 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积极创造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成功的课堂教学,有经验的 教师都善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条件、师生情况等灵 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在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总之,既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而采取 可行的教学方法,又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创造性地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管怎样,当代社会和教育发展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 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 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 能力,塑造主体人格。 五、结束语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 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 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 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 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 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这个意 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 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 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从改革课堂教 学着手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塑造学生主体性素质,促进学 生全面、优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孝红 江西社会科学) 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教育理念。现阶段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创新本位”,把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新型教育。 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统一。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方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并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以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关系来看,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具体的素质,内隐的素质外显就表现为能力,而创造力则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问题中的应有之义。明确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创新教育应以教育自身的改革做起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也即以“知识为中心”,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第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上高度综合。第二,当今社会旧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第三,电脑进入家庭和学校以后,使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博闻强记已不是人类大脑的任务。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他已经记住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当他需要知识的时候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得知识。结合煤炭职工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所教育的对象自身有其优势和劣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然,优劣势是客观的统一,在有些方面优势也是劣势,劣势也是优势。就我们的了解和调查,煤炭职工院校招收的学生对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煤炭院校招收的学生来源有些是在职职工,他们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方方面面的技能知识。这种优势有利于对其进行创新能力的再培养。他们会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某种程度或某一方面体现出初步的创造力。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本身基础素质差,还需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二,一部分学生还是煤炭企业中的一些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拥有广泛的实践和技能知识,通过有目的培养和学习,他们有了科学理论和开放思维观念的指导。其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其创造力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客观基础,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了如虎添翼的工作效果。 第三,有一部分中专技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他们自卑又不甘现状,他们又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但又十分单纯和可爱,他们有着广泛的依赖心理但又看似好强,他们消极但又具有抗议精神。对于这样一群复杂的教育对象,要想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创造力谈何容易?他们宁愿劳动,宁愿唱歌,宁愿搞一些其他的课外活动,但就是不愿意进入课堂学习。可以说这是煤炭职工素质教育中最复杂困难的一大块难啃的骨头。 基于以上分析,许多煤炭院校都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试图改变学生们的落后观念,进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以至更高层次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其中,晋城技工学校在前两年就采取了对口招生和培训的办法,直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企业要什么样的技工,他们就培养什么样标准的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家长的担忧,让学生就了业,还让学生们呼吸到了社会上的新鲜空气,同时强化和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水平。有的学生还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有创新性的发明和贡献。潞安职工大学带领学生集中去南方打工实习,让学生们直接到祖国最开放的南部地区城市实践锻炼,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去靠自己的双手挣饭吃,在这样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些学生转变了观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并且能够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求生存求自强,并获得了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 总的来讲,就是要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摒弃过去“应试教育”的考分制管理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当然,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并不否定知识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知识是学生得到发展的基础,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实现形式。 2. 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创造人格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培养与熏陶,而民主、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精神氛围不仅是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还是最有力的创新教育。 (1) 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学习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作依附式的师生关系,急需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要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传统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舒展天性,主动活泼地成长和发展。在这一方面潞安职工大学做了有利的探索和总结,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四爱”教育活动,即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生如友的四项内容,同时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三心”活动,即真心、爱心、耐心三项内容,通过一系列工作方式的改变和尝试,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2) 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特色,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总之,创新教育首先要在思想观点上勇于突破,善于超越。尊重个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个性成长需要自由、平等、信任、宽容的人际关系环境。批判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武器,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怀疑性”的气质。培养人才是创新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不断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目前,我们的创新教育还处在艰难的探索阶段,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我国,创新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肩负起为全社会创新作出应有贡献的伟大使命。 (武东升张占斌 山西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关于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已多次写进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