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西部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
-
资源ID:3994510
资源大小:2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西部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西部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姓名: 黄罗军 班级学号: 080913098 系 部: 旅游商贸系 专 业: 酒店管理08A2 指导教师: 董丹丹 2011 年 05 月 31 日西部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旅游区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只要人为破坏不超过其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就能基本上保持在平衡状态,但一旦超过平衡能力,若干时间以后,生态环境就会面临着失衡甚至崩溃。这样,就要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仅仅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了持续发展的能力。旅游区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如果超过这个承载力,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也将要面临被超过的危险。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通过旅游树立西部地区的形象,也可以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开发中应该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西部地区旅游地现状、优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部分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第二部分对比美国的一些举措,第三部分说明旅游地现状,第四部分介绍研究的基本思想,第五部为主要战略对策。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目 录摘要2关键词 .2引言 4一、 西部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一)寻求可持续的背景 4(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5二、西部山区旅游地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思想6(二)研究的基本观点、方法7三、西部山区旅游地现状 (一)旅游地发展优势 8(二)旅游地发展现状及问题8(三)山区旅游地研究意义8四、研究的背景(一)西部山区旅游业地位 9(二)结合国家现实西部开发大背景10五、研究的基本思想(一)积极开展员工满意度10(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11(三)坚持内部公关的基本原则11引 言“可持续旅游”的概念是由“可持续性”的概念演化而成。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特别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出版后,伴随着可持续理论的日益成熟,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1990年加拿大召开的旅游国际大会上,最早明确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与人类生存环境目的地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1995,4)。1997年6月,作为对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即21世纪议程)的回应,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并颁发了关于旅游业的创世纪议程,这份议程可看作是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战略指南,是全球旅游业正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端。 一、西部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 1、“山区”的广义含义包括丘陵、山地、高原。 山地的狭义含义专指低山、中山、高山区。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只二,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山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全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西部社会经济、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西部十省区居民奔小康的重要出路之一。 2、西部山区旅游地是西部旅游目的地的主体: 西部山区旅游地指风景区以山岳、高山、峡谷、火山等为主要地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它们包括:西部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9处中的5处;西部国家森林公园名录58处中的40处;西部国家风景名胜区名录40处中的26处;西部国家自然保护区名录中已经对外开放16处中的14处(资料截止1999年);此外,仅西藏对外开放的山峰达43处。 目前西部山区旅游地占整个西部旅游目的地的比重之高,使其在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上尤为突出。 3、西部山区旅游地是目前尚未遭到破坏、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生态的最优秀的地段区域,是西部也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我国现存的天然森林系统,西部集中在西北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系统,西南横断山及四川盆周山区系统。 西部山地森林资源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是我国真正的“绿色肺部”,而且西部山地系统及森林系统错综结合区,是我国河流上源地区和河水重要补给地,是我国河流动脉的“心脏”。而西部山地风景区集中在山地系统及森林系统的核心部位,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山地及其它地理界线之中,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西部十省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研讨它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 4、西部山地风景区是西部旅游的精华,原始神奇的西部山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也是未来我国特色旅游基地和旅游精品地。 山地系统本身是地球内、外力错综的共同作用的表征,天斧神功造就了地质、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山地系统由于土壤、植被、生物、气候系统的垂直带谱分布,特别是我国地势的地域的界山往往具有东西或南北自然环境的过度性质,不仅出现生态的、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候景观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山地是人类陆地进军中残留的最后一方地球村宝地。在它的周围聚集着不同的民族。我国国情也证明,山地旅游区也是不同民族聚集区域,因而有民族景观、民俗景观的多样性及独特性,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优越组合,“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我国的贫困地区一般处于革命老根据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山区,简称“老少边山地区”。贫困地区往往山高林深,自然资源未受到破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据统计,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119处, 差不多一半分布在贫困地区。在全国旅游景点总数中,贫困地区占一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38个,位于贫困地区范围的就有12个,40多个贫困县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其中武陵源、九寨沟、黄龙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见贫困地区具有丰富、品位高的自然景观资源。而革命老区则有着别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让旅游者缅怀先烈,亲自追寻先驱艰苦跋涉、开创伟业的足迹。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各民族的节日活动、民间歌舞、戏曲杂技、工艺品、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均是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二、西部山区旅游地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西部发展旅游潜力巨大,是中国旅游生产力的战略后备基地,是21世纪中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建设主战场。西部山地旅游是西部旅游的特色和重心,是西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研究的基本思想: 1、西部山地旅游业是西部特色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结合点,是西部旅游业发展重点。 西部十省区中的山区旅游地中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目录地以及已开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对外开放山峰,是目前西部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约占三分之二。 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走资源粗放式开发和农、牧业粗放经营之路,必须兼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全面建设之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从国土资源的开发及战略布局上看,西部除开河谷、平原、盆地、丘陵之外,绝大部分山地是不可农业开垦、不可工业开发的山地区域,多为我国主要河流上源发源地或水源涵养区,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其中的山地旅游地,是整个山地区的优秀环境的地段代表,目前是、将来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 2、发展西部山地旅游业符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1999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西部山地是广袤的西北、西南的骨架。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及祁连山地等构成大西北骨架;横断山、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众多山地、四川盆周山地等构成了大西南的雄阔、厚重的整体骨架轮廓。这些山地区,聚集有近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和西部最贫穷的民众,是中央直接关注的脱贫致富地区,因此,山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大问题。 西部山体“骨架”的“关键”地方(特别是我国一、二级阶梯地界山及主要地理界线与河流源地的某地段区域)则是业已存在或将来可遴选、创建、培育的山地旅游区(世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可开放的自然保护区、开放的山峰等)抓住这些关键点,培育特色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旅游增长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西部旅游开发要走创新之路,必然依托中央的决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而山地旅游业发展即可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选择的必然结果,山地旅游是西部旅游创新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必然选择的重点。 (二)研究的基本观点: 1、 西部山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用好中央给的政策。山地旅游业发展必须与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结合起来;必须与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结合。 2、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突出山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个重点。山地旅游业,更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3、西部山地旅游,要立足世界级和国家级资源品牌,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 利用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供需结构的对应规律,充分开创西部不同区系的特色旅游,特色旅游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西部山地旅游发展,是西部旅游创新之路的源泉与选择。 4、西部山地旅游发展,必须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结合,必须与保护垂直带谱及物种基因 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为核心,这是西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5、我国西部是欧亚大陆中心,历史上既有北丝绸之路贯通西北大漠文化区,又有南丝绸之路贯通的西南奇山民俗区,还有世界第三级青藏藏文化区。面向的近地国际市场主要是欧亚市场。西部山地旅游地,正是这些国际市场通道上的节点,前景美好,具备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与地缘基础。 (三)研究基本方法 1、西部山地旅游要按西北、云贵及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四大旅游区系统分别研究他们的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按世界遗产目录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性质对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还要按西部十省区(市)山地旅游业与全国的大旅游的结合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即从三个层次研究它们的不同的特色与规划目标、不同的开发与保护战略、不同的发展思路与重点、不同的政策与措施。 2、山地旅游业总是具体地落实在一个县域(或市域)范围,因此要与地方的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要与山麓和谷坡区的中、小城镇化进程结合。山地的中小城镇发展,将会吸纳迁移更多山区农业人口,减轻山地旅游区的环境负荷,也是山地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之一。山地中小城镇发展,也是促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它为山地景区提供“载体”,解决好吃、住、行、乐、游、购及其它旅游服务,使地方旅游业能健康发展。 3、西部山地旅游地的偏僻性与分散性,决定了必须以大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必须加大外部投资,突破旅游交通瓶颈;通过区域环网交通的构建,形成不同特色有主题形象的旅游的区域系统或由中心城市之间主干交通线形成串珠状的线型文化系统,为旅游生产、销售、流通一体化创造条件,为西部旅游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4、西部山地旅游业发展必须与山地灾害防治结合起来,必须有专门预报系统及防治机构,必须有防治规划。西部山地灾害目前相当严重,并且未受到应有重视,对旅游业已经造成重大损失。西部山地灾害防治是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5、西部山地旅游地多为少数民族聚集、经济落后、受教育水平低,必须建设以教育为本、人地关系和谐共存的人文生态系统,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最佳结合。 (四)现状分析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变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是全国能源战略重点西移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国家战略资源调配的重要基地。西部矿产资源品种齐全,总量丰富,潜在价值巨大,如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总量71%以上,镍、铂、钛、铬等有色金属储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且质量优良,组合较好,人均占有资源量大,具备建立多个全国性大型原材料基地的资源优势,是21世纪中国“工业粮食”的战略基地。同时,水能资源十分集中,水富矿带分布较广,集中了全国82。5%的水能资源和72。5%的水能可开发资源,仅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全国水能可开发资源的61。4%2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西部地貌复杂多变,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北大漠风光,青藏高原崇山峻岭,雪域高原,蔚为壮观;西南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古“丝绸之路”沿线历史遗迹,如西安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及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敦煌莫高窟等。西部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文化多样性造就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有着与我国东部地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魅力。这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西部地区广阔的土地面积,多样化的土地类型所赋予的复杂生态环境,不仅为西部生产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各种树木、牧草、牲畜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使西部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有利于形成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的大农业格局,日益提升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五)主要战略对策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我国有一些贫困地区迅速脱贫致富。广西龙胜县的白面瑶寨、河北省涞水县野山坡、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景区、湖南省武陵源、甘肃省渭源县等发展旅游业不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旅游业带动下,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生态旅游一词最早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他在1988年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与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不断升温,各种组织和团体滥用生态旅游一词,几乎将任何一种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旅游都称为生态旅游。1993年,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ociety)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而规定了生态旅游目的的双重性保护环境,维系人民生活。当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环境从长远来看是使人民更好地生活,维护人民生活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又可以通过科技发展来更好地监控、保护自然环境,因此两者缺一不可。国外生态旅游的对象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但在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自然景观被赋予了神秘而又悠久的文化色彩,难以将自然和文化分开,如我国四大佛教名山、长城、故宫、十三陵等,自然与人文合为一体。因此,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对象应是原生的、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参考文献: (1)、卢云亭,1996,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地理,16(1):106-112 (2)、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地理科学,17(1):63-69 (3)、陈兴中,2002,<<现代旅游景观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4)、刘锋著: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5)、陶伟著: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6)、袁国宏著:<<现代饭店可持续发展>>,广东旅游出版社 (7)、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地方篇,中国国家旅游局出版社 (8)、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题篇,中国国家旅游局出版社 (9)、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篇,中国国家旅游局出版社 (10)、旅游规划与开发,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 (11)、生态旅游研讨会资料汇编,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 (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