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毕业论文.doc
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姓名 性别 院系文学院年级 学号 论文题目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课题来源学生自拟课题类别基础研究选做本课题的原因及条件分析:居延汉简是我国简书发掘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资料丰富,内容完整,断代明确,是极为珍贵的古文献宝库。自出土以来,中外学者对其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累,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富有趣味性。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对这一古文献宝藏的深度剖析,其本身也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选了本课题希望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成果做以汇集、总结,考察近30年来对居延汉简的研究有哪些成果,还有那些不足。指导教师意见:居延汉简是近世出土的汉代重要的文字材料,自发现以来,立即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的简史进行梳理,总结其成绩,为出土文字的研究提供借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同意选题。签名: 2010 年 11月 01日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 性别 学院文学院年级 学号 预计完成时间2011年3月20日至2011年6月1日论文题目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课题来源学生自拟课题类别基础研究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打算先通过图书馆收藏的简书资料,全面了解简书研究的总体情况,并做好相关读书笔记和资料整理工作。同时,查阅图书馆电子资源全国期刊网,深入了解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的有关资料,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计划在2011年5月以前写出初稿,并在6月前完成论文修改并定稿,准备提交论文答辩。论文主要内容(提纲):一、 引言二、 介绍居延汉简遗址发掘和简文整理情况的文章三、 居延汉简研究的相关专著四、 关于居延汉简研究的学术论文五、 总结指导教师意见: 该同学围绕选题,阅读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理论著作,对近30年来的居延汉简研究状况及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论文写作提纲,为论文的顺利完成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同意开题。 签名: 2011 年 03月 20日签名年 月 日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年 月 日毕业论文结题报告姓名 性别 院系文学院年级 学号 论文题目近30 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课题来源学生自拟课题类别基础研究指导教师 本课题完成情况介绍(包括研究过程、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情况等): 选定这一课题首先是因为自己对于居延汉简有着浓烈的兴趣,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所以在老师指导下决定完成这个课题。我在写作之前阅读了简书研究方面的书籍,并整理了相应的读书笔记,同时查阅了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写初稿作好了准备。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最终于5月份定稿,完成标准式的电子文本并打印出来。这次论文写作,收获很多,不仅更深刻地认识了居延汉简的研究、历史地位,更丰富了我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的了解,更掌握了一定的总结归纳课题的相关方法,为从事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资料不足以及自己能力有限,论文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意见: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该论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近30年来的居延汉简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将居延汉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概述。论文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达到了本科论文的要求。不足:对居延汉简文字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视和总结不够。同意结题。签名: 2011年 05 月 30 日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论文成绩良好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院(系):文学院 学号: 姓 名 论文总成绩 论文题目近30 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指导教师评语 该论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近30年来的居延汉简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将居延汉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概述。论文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达到了本科论文的要求。不足之处:对居延汉简文字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视和总结不够。评定成绩: 签名: 2011年 06月 03 日评阅人评语论文对近30年来的居延汉简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将居延汉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概述,勾勒了居延汉简研究的简史脉络。不足:对居延汉简文字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关注和总结不够。评定成绩: 签名: 2011 年 6月3日答辩小组评语该同学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显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答辩委员会对其答辩表示满意。建议准予毕业并授予其学士学位。答辩成绩: 组长签名: 2011 年 6月3 日注:1、论文(设计)总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人评定成绩(20%)+答辩成绩(30%)2、将总成绩由百分制转换为五级制,填入本表相应位置。目 录摘要1一、 引言2二、 介绍居延汉简遗址发掘和简文整理情况的资料性文章2(一)居延旧简。2(二)居延新简。3(三)释文整理。3三、 居延汉简研究的相关专著4四、 关于居延汉简研究的学术论文5(一)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经济方面的研究论文5(二)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政治方面的研究论文6(三)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军事方面的研究论文8(四)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科教文卫的研究论文9(五)其他关于居延汉简研究的论文12五、总结14注释15参考文献15谢辞16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 摘要:居延汉简的出土不仅奠定了我国的简牍学的雄厚的文物文献基础,而且将中国的简牍学引上国际化的轨道,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本文对近30年来的文章试做归纳和小结关键词: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简文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about Juyan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in recent 30 years Abstract: Juyan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do not only establish the fundation of slips cultural and literatre relic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lips,but also lead the Chinese slips leaning to international path.Nowadays,it has been a reintegrative shaming all over the word.This dissertation trys to collect the passage stuying Juyan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anasty published in recent 30 years as much as possible to complete an induction or draw a conclution about the achievement and shortage. Key words: Juyan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The new slips of Juyan Bamboo; Slips一、 引言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10000余枚,称为“居延汉简”。敦煌和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故宫明清档案,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上的“四大发现”。1972年至1976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居延发掘汉简20000余枚,称为“居延新简”。新旧简共有三万多枚,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等汉代烽燧遗址,这些烽燧遗址因此而出名,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截止到目前,居延汉简是国内简牍出土的最大宗,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这不仅因为其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 自居延汉简发掘公布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就研究人员来说,大陆学者在居延汉简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陈梦家、陈直、于豪亮、裘锡圭、谢桂华、李均明、何双全、薛英群、于振波、李振宏、罗见今等先生在居延汉简的研究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除了大陆学者之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地区也有不少学者对居延汉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台湾方面劳干、马先省、吴昌廉、刑义田、严耕望、张寿仁、陈文豪等先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居延汉简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日本学者森鹿三、大庭修、永正英田等先生在简册的复原、文书的整理及汉代的经济军事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韩国的韩延锡先生对释文做了考证。居延汉简的出土不仅奠定了我国的简牍学的雄厚的文物文献基础,而且将中国的简牍学引上国际化的轨道,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本文对近30年来的文章试做归纳和小结,请方家指正。二、 介绍居延汉简遗址发掘和简文整理情况的资料性文章自汉简出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土量的增加,各种介绍以及整理简文的资料性文章的系统性、科学性、完备性也日益精进,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居延旧简。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发表了照片和经过重新修订的释文,全部按原简号顺序,制成图版,同时注明出土地点,这推动了居延汉简研究的进展。1987年1月,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先生吸取学术界整理研究成果,将以往诸家释文逐一校释,编成居延汉简释文合校,释文的准确性大为提高,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98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整理小组,借助红外线显示仪等先进技术设备,对以往虽已公布却模糊不清或表面已褪色用肉眼无法看出的39枚“无字”、“不可辨”、“不可识”的简辨认出来,对原来的误释和未释的简牍进行整理,并对原有的释文作了纠正和补充,出版了居延汉简补编,补充了居延汉简甲乙编未曾收录的1109枚编号简和未有编号简;首批居延汉简至此已经全部整理出版完毕,并且弥补了以往历次刊布的图版和释文均未能核对原简的根本缺陷,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延汉简的整理性工作的一项突破性的业绩。 (二)居延新简。1990年7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居延新简(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故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主编),其内容包括甲渠候官和第四燧两处所获得的全部简牍以及1972年居延地区调查采集的地点不明散简14枚,内容丰富、完整,断代明确,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的价值。1994年12月,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上、下册)面市。该版释文在1990版居延新简的基础上,新增了四部分内容,收集了267枚散简的释文,还提供了与收录简文相关的图版信息,文图并茂。2001年,中国简牍集成委员会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分册所收简文与1994年中华版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基本一致。分册编者不仅对其中大部分释文做了现代化的句读标注处理,而且还吸收了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某些字或词条目添加了辅助性的解释说明,使材料的可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005年4月1日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额济纳汉简一书,介绍1998年至2002年的第三批居延汉简的发掘报告和汉简以及释文内容,简述了汉简的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意义。 (三)释文整理。 除上面所提到的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外还有裘锡圭先生的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江汉考古,1991年第4期),归纳出识读罕见文字的方法,以及先生的<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共8篇,分载于人文杂志1982年第2、3、4、5期,1983年第1、2、3、4期),于豪亮的居延汉简释义(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谢桂华、李均明、何双全先生的<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质疑(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等都对居延汉简的释文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搜集、整理、考证、校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些文章不再仅仅局限于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图片的呈示、目录的编排、内容的分类,更在释文的整理、考证、校正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三、 居延汉简研究的相关专著 居延汉简数目庞大,内容丰富,要想研究的深入、精细、全面,非著书立说所不能完成。由于居延汉简的出土年代较早,因此对它的研究相对成熟,各种专著也是简书研究史上的一大亮点。1980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梦家先生的汉简缀述,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汉代边境防御及烽燧制度官吏俸禄等问题作了探讨,并对汉代职官、吏俸、地理、年历、简册制度等多个方面做了研究,标志着简牍学的正式形成。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汉简研究是陈直先生探讨居延汉简之居延汉简综论、居延汉简解要、居延汉简释文校订、居延汉简系年五个部分的汇编,对汉代的诏书、簿检、符傅、券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考证,是一部全方位研究居延汉简的著作。薛英群、何双全和李永良选注,兰州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的居延汉简释粹。该书选入的新简数量约为200余枚,内容既涉及甲渠候官和第四燧,也包括部分尚未全部公开的肩水金关。书中客观地评价了甘肃汉简在各研究领域所占的学术地位,并对入选的释文材料进行了现代化的句读处理,另外也对其中一些常用、常见或难懂的字词加以了解释,且不乏精到之处。可以说,这部书一方面为新简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另一面也为后来几个释文版本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薛英群著,甘肃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的居延汉简通论全面阐述了简牍本身的出土情况、相关简制、文书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等,也研究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科技文化及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和发展。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李振宏、孙英民的居延汉简人名编对居延汉简中出现的人名进行了全面考察,从中“考证出有确切年代的各代戍边人员一千四百余名以及相关的简文数千枚”。1(P2)书中将相关人员信息分为姓名、职务、年代、籍贯及所在简号等五项予以列出,并对某些地位重要、出现频率高、又有争议分歧的人员进行考证和研究。200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的汉简研究一书在内容上分“册书研究”、“简牍丛说”、“研究杂纂”三篇,对居延汉简中的册书、檄书、文书等以及符、致、检等简牍形式以及各类文书简上的签名进行了探讨。2003年中华书局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以居延汉简为基础,对汉代地价以及甲渠侯官的燧部、居延地区的邮驿方位、秦汉时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李天虹的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居延汉简中的簿籍文书进行分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复原了一册较完整的“受阁卒市买衣物名籍”。同时,作者也以按语的方式,对简文中的重点字词以及汉代西北边塞的簿籍制度、行政管理机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何双全著,2004年敦煌文艺出版社的简牍概貌性地介绍了居延新简、居延汉简的由来、特点、存在时间等常规信息,对其中较完整或较重要的研究材料等进行了梳理,对语料和社会制度、社会风貌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较明确的认识。我们看出,这些专著既有以旧简为主的,又有以新简为主的,或以全面综述见长,或以专攻术业见长,其本身既是一项伟大的研究成果,又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宝贵的参考价值。四、 关于居延汉简研究的学术论文关于居延汉简研究的学术论文非常多,研究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本文对所集论文进行了粗略的分类,根据论文研究的主题大致分为一下五类:(一)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经济方面的研究论文薛英群居延汉简中的雇佣劳动者试析讨论了居延汉简中的“八佣”、“客”、“就”三种雇佣劳动者,明确其身份,对进一步讨论汉代经济结构、社会性质不无益处。陈东旭、李国庆从居延汉简看汉代居延地区社会经济(阿拉善博物馆)结合相关资料和出土汉简所见,从地理、人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浅谈汉代居延地区的社会经济,证明了经过汉王朝近200年的苦心经营,居延地区已经具有相当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成为边塞屯田的一个中心和重要的防御力量,保卫了河西地区的安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号召全国重点力农。封丞相为富民侯,任赵过为搜粟都尉,实行代田法,“教边郡及居延城”,2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3的成果。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数以万计的居延汉简文书中不仅找到了土地制度和代田法实行情况的记载,而且找到了粮食管理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的记录,证明了汉书记载的真实性,并对居延汉简中所见的农作物种类进行归纳,作一概述。李孝林、孙芳城从旧居延汉简看汉朝会计(北京商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根据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从契券、名藉、簿书、复式记帐、校核、上计等六方进行探索,揭示了居延汉简以无可怀疑的铁证说明了我国汉代会计的伟大成就,在世界会计史坛居于领先地位。罗庆康<居延新简>所记的西汉物价研究(安徽史学1994年第2期)对居延新简中的农林牧渔、手工业制品及其它商品的价格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与货殖列传进行了比对分析。李树春、梁瑞<居延汉简>中的戍吏经商、雇佣现象(殷都学刊2005年)根据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的有关材料来分析了出土文献居延汉简,证明汉代边郡的屯戍组织内、外部,上下级军官士卒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生活关系,当时边疆吏卒从事庸工、经商等的经济现象很普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朱颖华居延新简之会计管理制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4卷第3期)认为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研究发现汉朝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并结合史实分析了“上计制度”、会计簿籍管理制度等是如何体现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发展。曹游佳居延新简中粮仓的经济监督(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24卷)从经济监督的角度,对居延汉简中所记载的汉代粮食的验收与入库控制、领用与发出控制、簿籍制度、核算盘点制度等粮仓控制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认为居延新简中的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的粮仓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许多方面已达到现在仓储管理的要求。这些文章多以一点为核心,折射出汉代经济的某一个方面,但是关于经济发展状况的整体风貌的研究不足,这可能与简文记载内容的多少及详略有关。(二)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政治方面的研究论文大多数学者仅仅把簿籍简理解为由薄、籍或靠释读铭文而知的部分目录所构成的简牍。然而,它们不仅仅是薄籍,它们还是下级单位呈报给上司的报表。居延汉简公文研究(永田英正著,杨富学译)一文从公文角度看簿籍简,从中分析出汉代的簿籍制度和行政制度,并且认为只有从公文的角度对薄籍简进行处理,才有可能阐明编写薄籍同时又是报告的过程。文章视角独特,在根深蒂固的旧观点上另辟蹊径,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为簿籍简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薛英群居延汉简中的“社”记起源流通过对“社”这一社会实体的研究,揭示了氏族制宗教活动的残余形式与国家政权间的矛盾的绝对性与发展过程中统一的相对性、暂时性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波浪式的、渐进的始终贯穿在各阶级社会形态之中,从历史的角度体现了一定的哲学价值。居延汉简中记载了大量长篇而又形式完整的重要律令文件,不仅极为详尽,而且也是罕见的。初仕宾居延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考述为其做了释文及考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律令、司法以及行政、文书简典制度具有难得的价值。1982年河南师大学报第4期上又刊登了朱绍侯对此文的商榷,在考述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论述,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林剑鸣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借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简文中提出的问题,依据文献和简牍资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秦汉时代之丞相、御史职官的设置做了探索性的研究,突破了以前单从形式角度出发进行解释的局限,使研究的层面拓展到内容,深入到实质。徐世虹居延新简汉律佚文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将其中的汉律佚文辑出加以分类考证,归纳出了贼律、囚律、厩律、杂律等,这对充实汉律的复原有着积极地学术价值。李天虹居延汉简所见侯官少吏的任用与罢免(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对居延汉简里对侯官所属诸少吏任免情形的记载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侯官内部的行政管理事务,亦可由此窥汉代少吏任免制度于一斑。王廷洽居延汉简中的俸钱名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将汉代边疆地区的“受奉名籍”、“奉禄薄”的形式,及其记录的官律数额、发放方式等介绍给读者,从官吏俸禄的角度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官制的认识。张建国居延新汉简“粟君债寇恩”民事诉讼个案研究(中外法学1996年总第47期)就“粟君债寇恩”案件的性质、文书的类别、相互关系、所反映的案件在诉讼程序中所处的阶段、案件当事人争议的内容、提出的事实与理由、以及案件所反映的其他问题,作了一些分析、考辨、研讨和推测,进而对本案阐述了笔者个人的看法。并在参考各家研究成果的同时,对其他笔者认为尚有问题的部分加以考释。文章是对原有成果的补充,是对新有触点的探索,是兼具文学与法学之参考价值的一篇论文。居延汉简中,虽没有明确称为“行书律”的简文,但是张俊民居延汉简中的邮书档案(1997年3月史料公布研究档案),通过对简牍文书中与邮书相关记录的分类排比发现,在邮书传递方面,不仅有律可循,而且也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文章还从邮书记录的格式、邮书传递的方式、汉代文书传递的速度及相关问题的探析中得出居延汉塞出土的邮书档案的详细记录,是建立在其完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该文不仅为“汉承秦制”提出理论依据,还对复原汉代的邮书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王廷洽居延汉简印章资料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对居延汉简中的印章资料进行了研究,涉及到汉代公文、书信的封缄,重要物品的封存,官员身份的象征,行政机构、官员的设置,地名之异称、姓氏史及印章制度等情况,笔者从一个边缘领域深入探究,弥补了此前关于居延汉简印章研究的空白。于振波居廷汉简中的燧长4和候长(史学集刊2000年5月第2期)研究得出,居延汉简中所反映的汉代西北边塞防御系统中的基层官吏燧长和候长,其爵位均未超出民爵范围。候长的经济状况虽略强于燧长,但权力也很有限,基本属于“役吏”。总体上看,燧长与候长都具有亦民亦吏的性质。本文分析条理清晰,让我们看到了汉代官职的另一个侧面,但就这种亦官亦民的性质形成的原因并未展开分析。刘信芳居延汉简<吏>篇研究(考古2005年第9期)对居延汉简中的吏篇详作考释,然后结合秦汉吏治制度以及思想背景作一说明,得出居延汉简吏篇的思想来源直接秉承秦简为吏之道,并受到先秦思想家有关论述的影响的结论。作者认为吏篇的论述不带有儒生偏见,是一篇针贬时弊的佳作,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汉代思想家批评吏制的背景甚有助益,同时也使吏篇作为对研究秦汉吏制的重要文献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黄今言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财物“拘校”(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根据新、旧“居延汉简”资料,就汉代西北边塞财物“拘校”的重点与要求、程式、方法以及实行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说,认为西北边塞地区对财物拘校、审核的范围甚广,要求极为严格,说明了汉代对边塞财物的管理具有相当的规范性,为巩固边塞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高凯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女户”5问题(史学月刊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9期)根据居延汉简中的大量史料分析,认为两汉时期的居延地区环境恶劣,饮食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等因素,造成居延戍卒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是导致大量女户问题的原因。文章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条理清晰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读者不仅看得到表象,更了解得到本质。赵宠亮居延汉简所见“助吏”(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7月第4期第29卷)对居延汉简所见“助吏”进行分析,以为汉简中的“助吏”一般为下级的基层吏。在担任职务时,助吏的身份以“助+职务名”注明,并区别了与“守”“行”“假”的不同,可以加深我们对汉代边地状况和汉代为吏的具体形式的认识。方孝坤汉代候官的诉讼职能基于居延新简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 月第1期第64卷)根据对大量居延新简的研究,认为汉代边塞的候官不仅具有军事职能,还具有诉讼的职能。文章考察详尽,说理充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侯官制度的全面认识。王子今居延简文“临淮海贼”考(考古2011年第1期研究与探索)对海贼产生的年代,原因,发展的历程及其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为我们全面了解海贼这一历史实体提供参考。(三)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军事方面的研究论文薛英群的居延汉简中的“秋射”与“署”对汉代边郡军事防御系统中的“秋射”制度与“署”的性质、作用等做了详细研究。认为“秋射”与“署”本属二事,似无关联,然而“秋射”有“署功劳”,署虽同字,原具二意,所指不同,今分别论述,明其原旨,不可混同。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将“秋射”与“署”的全部简牍进行分层次的、系统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并进一步探索西汉时期“秋射制度的具体内涵与活动程序;剖析“署”是否为边郡防御线上的一级基层组织,它的特定含意是什么,有那些职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弥补前人很少论及或稍有论及又略而不详的缺憾。赵沛居延汉简所见<兵薄><被兵薄>兼论居延边塞兵器配给(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以兵簿、被兵簿、完兵出入簿、兵折簿、守御器簿等档案结合历史文献。对居延边塞戍卒兵器的配给制度、戍守部队装备管理制度的诸多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并对汉代边塞兵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独创性。李振宏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月第35卷第1期)根据新旧居延汉简整理出版的资料对汉代屯戍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归纳出汉代屯戍制度的系统,向读者呈现了汉代对戍卒制度的控制、组织管理的严密性。李振宏小议居延汉简中的“私去署”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4卷第5期)对“私去署”和“不在署”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汉代屯戍组织并非严格的军事组织,组织内部存在复杂的经济生活,庸工、经商等经济现象的冲击,就是大量吏卒“私去署”和“不在署”的真正原因。 文章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屯戍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更是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弊端的产生必然有其体制性的根源,而笔者忽略了这一层面的探索。 居延汉简是反映汉代河西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而对于戍守边地的普通军人的日常生活,更提供了近乎全景式的记录。其中有关“戍卒物故6”的简文,涉及戍卒服役期间的死亡问题,值得我们重视。王子今居延汉简所见“戍卒行道物故”现象(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结合居延汉简所见“戍卒物故”的情形,认为汉代“戍卒行道物故”主要原因是病弱不能适应异常艰苦的行途生活。文中也为我们再现了千年之前行途之中那些超乎想象的艰难险阻,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赵沛居延汉简所见边军的服装配给与买卖(2004年9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 认为居延边塞戍卒衣物的邮寄以及不足部分的自理造成非法的买卖现象非常普遍,是边军中经常发生经济纠纷的重要原因。赵沛居延汉简所见边军的现金管理和军官的俸金研究发现居延边塞的现金由侯官统一管理。军官的俸金为当时边塞重要的开支,主要来源是国家的赋钱,边塞的赋钱原则上由相应的内地郡直接支付,对研究汉代军需物资的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张晓东居延汉简所见南阳戍卒(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6卷第2期总第40期)就通过对居延汉简所见南阳郡戍卒名籍简的分析,得出居延地区来自南阳郡的戍卒来源地广泛,人数众多,生活艰苦的结论,为我们了解戍卒的来源地及戍卒的生活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居延出土的新旧简中,关于秋射的简约有百余枚左右,这为我们研究西北边郡的军事防御系统、屯戍制度、屯边戍卒的社会生活基层武官的劳绩和升迁以及古代体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刘丽琴居延汉简所见秋射制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6卷第二期总第40期)就根据居延汉简中所见的百余枚简文,简单探讨了秋射的来源、秋射比赛和赐劳的过程以及秋射制度实行的重要意义。文章虽然篇幅不长,探讨不深,但对于把握汉代秋射制度的脉络不无益处。赵宠亮居延汉简所见“罢卒”(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12卷第5期)以专文对戍卒的罢遣程序、罢卒的返乡过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突破了过去学者多从定义范畴研究“罢卒”的局限,也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军事史和社会史的认识。 (四)关于居延汉简中汉代科教文卫的研究论文1、 生活方面贾丽英从居延汉简看汉代随军下层妇女生活(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介绍了汉代居延随军妇女的衣食住行,并指出作为边塞妇女,她们既过着普通妇女的生活,又从事着与内地妇女不同的军事劳作。在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几乎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能载入史册的妇女及其生活状况可算是凤毛麟角了,本文作者能够抓住这一当时特殊群体展开研究,不仅具有极强的历史知识性,更具有浓郁的生活趣味性。毛玉兰、邵中技从居延汉简看屯戍吏卒的文娱生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一期总第45期)指出,汉代屯戍吏卒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苛繁悲惨,他们在日常工作之外可以参与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西北屯戍防务机制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保障之一,以说明应客观看待屯戍吏卒的生活环境。西北汉简的大批出土,透露了诸多有关汉代社会的信息。其中,汉代西北边境的人文环境一直是研究者比较重视的一个课题。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屯戍吏卒工作苛繁,生活悲惨。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生存环境的考察,使我们看到这一时期屯戍吏卒的社会生活中充满着古典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开辟了全新的视角。2、 医学方面赵宇明、刘海波、刘掌印<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医药史料(中华医史杂志1994年第24卷第3期)以居延汉简甲乙编中收载的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的各种文书档案为研究史料,对该书中的中医药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我国汉代居延、肩水烽燧地区医药发展之概况。孙其斌、苏建兵<居延新简>中的医药简对医药简牍加以条贯分析,使读者能够从中窥测出祖国医学在汉代边塞队伍当中的运用及汉代人们对医药、疾病的认识。孙其斌从“居延汉简”看<伤寒论>指出居延汉简是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汉王朝屯戍居延边塞军队的文书档案,它们全部出自于当时汉代人的手笔,具有准确的时代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当时人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水平。本文作者透过这些内容重新解读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得出伤寒论的产生是有其临床基础的,证明了在居延汉简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疾病的传变,尤其是误治造成的传变。可见张仲景的六经病证传变7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任何一部著作的诞生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伤寒论的出现也不例外。马明达汉代居延边塞的医药制度读居延汉简札记将居延汉简甲编中载录的为数不多且零乱残缺的医药简牍加以条贯分析,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