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边界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94196       资源大小:401.5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边界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

    边界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研究目 录第一章 引言5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5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5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6第四节 文章创新之处7第二章 边界、边界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分析8第一节 边界的概念9第二节 边界效应相关理论9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11第四节 边界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都市圈三者的关系13第三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其“短板”14第一节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概述15第二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短板”15第四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其“边界效应”实证分析23第一节 长三角边界一体化的现状和实证分析23第二节 长三角一体化中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29第五章 转化边界效应与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策建议34第一节 激励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共赢34第二节 推行行政改制革,消除地方保护35第三节 深化国企改革,支持中小企业36第四节 统筹产业规划,完善环境建设36第一章 引言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到目前为止,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地理上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或国家)政府通过条约签订或让渡部分主权,以促进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或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经济障碍的消除。实现区域内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以达互利互惠、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目的,促进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一体化进程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长三角都市圈作为一体化发展最有成效的区域,历经了民间自发、企业联合、市场与政府双向推动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近年来,长三角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地方政府磋商机制成效初显,各城市产业合理分工,错位竞争良性循环格局初步形成。然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市场,长三角都市圈还任重道远。区域内的商品、资本、技术、人才流动受到边界屏蔽的限制,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现象尚未彻底消除。边界效应指的是政府行政边界划分的存在,阻碍或促进了各行政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从而导致边界的周边行政区生产要素流动不畅或自由,进而行政区经济增长水平不同或者同构的现象。一般而言,负的边界效应加剧了地区之间贸易冲突,限制了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的边界效应则反之。因此,从边界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内的要素流动、市场分割和区内合作等问题,相信能从一定程度上抓住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瓶颈”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政策。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一、研究的内容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边界、边界效应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着手,明确边界以及边界效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克服屏蔽效应、激励中介效应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长三角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短板”因素。本文将“短板”因素对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阻碍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交通运输、行政壁垒、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建设。这些“短板”因素都是边界效应在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层面的体现。第三部分:利用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对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本文通过构建市场分割程度回归模型,对长三角都市圈中的边界效应及其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针对上文,从推动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的机制角度出发,提出促进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二、研究的目标2008年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从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的机制角度探讨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希望从边界效应的角度出发,对边界效应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分析,以提出促进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更好更稳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文还希望利用边界效应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边界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索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从交通、政府、企业、产业、行政等多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受到的阻碍;另外,还通过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定性,甚至修正定性分析,进而说明边界效应从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在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为长三角都市圈经济的和谐增长提供一定借鉴。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A4:第四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其“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Q4:如何证明边界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相互作用?A3:第三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其“短板”Q3:长三角当前经济一体化发展如何?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阻碍?A2:第二章:边界、边界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分析Q2:分析边界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问题主要依据哪些理论?A1:第一章:引言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Q1:为什么写本文以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A5: 第五章:消除边界效应,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建议Q5:如何消除边界效应更好地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总结: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图1.1 文章研究框架图第四节 文章创新之处首先,本文的选题角度比较新颖。用边界效应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全面的边界效应理论文献本身就较少。而将边界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学术研究的文献更是极为少见。本文深入分析边界效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影响机制,及其通过内在正负性质转变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本文以长三角都市圈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数据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本文运用了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方面,将边界效应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结合进行研究;在实证方面,本文分别利用经济增长收敛性模型以及市场分割回归模型两种方法,运用SPSS和Pcgive经济学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二章 边界、边界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分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边界和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包括边界效应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本章将对这些理论进行简要概述。第一节 边界的概念边界,是指一个政区范围内的行政分区分界线,也可以指国界。边界的概念比较广泛,就地理概念而言,是指事物间本质或现象发生变化的标志线或标志带;就地区行政和政治实体概念来看,是指不同行政区域间地域管制的分界线,并可区分为“国家边界”、“省际边界”、“地方边界”, 边界等级越高,体现的政治、经济职能越强;就区域经济合作来看,是指不同经济地域单元的分界线,边界线的存在,弱化了不同区域间经济的联系,阻碍了边界地区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致使资源配置和市场利用的效率降低。边界地区多是各行政区的交叉接壤地带。它们一般远离各自省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受地区中心辐射较弱,难以与发达的经济核心形成联动,易形成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迟缓的格局。同时,由于边界地区的地理特性和相邻行政区的认知局限,边界地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冲突和摩擦的频发地带。因此,边界地区常体现出资源密集、民族聚居、生态敏感、经济滞后等特征。目前,边界地区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交通收费管制严重、地方政府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边界地带产业结构同构、区域企业恶性竞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纠纷等。在中国,长三角、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大部分的边界区域属于省际边界区域,即相邻省级行政划分的接壤区。与一般边界地区有别,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相近,区域间贸易、信息交流相对频繁,边界界限不如国界、疆界明显。但由于行政区划不同,即使自然地理情况相近,地方间的政府管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边界地区的存在形成了经济平衡建设的困难点,限制了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对省际、市际边界地区的规划发展研究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趋势。第二节 边界效应相关理论一般意义上,边界效应指的是政府行政边界划分的存在,阻碍或促进了各行政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从而导致边界的周边行政区生产要素流动不畅或自由,进而行政区经济增长水平不同或者同构的现象。根据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正负影响效果,可以将其分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两个方面.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p49-58。一、边界的屏蔽效应 所谓边界的屏蔽效应是指不同行政区的跨边界往来和空间相互作用受到边界存在阻碍的一种现象,属于边界效应的负效应。从跨国界贸易角度来说,边界的屏蔽效应体现为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阻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边界的屏蔽效应体现为对交易成本增加。桑德勒和考利(Todd Sandler&Jon Cauley1980)提出,国际往来的紧密程度与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成正比。换言之,正是由于国际往来紧密程度的加剧,地方政府及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边界对经济往来的屏蔽效应加强,从而促使交易成本的提高。所以,交易成本是边界屏蔽效应的体现,它的存在既是跨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产物,又是限制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阻力。图2.1生产费用、交易费用和边界关系图.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p53。交易成本存在与专业分工的发展密不可分。专业分工不仅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还为技术进步提供支持并为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条件。这种专业分工的特性早从亚当·斯密开始,就为传统经济学家们的所认识。然而,这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利润只来自于贸易往来的假设之上,没有考虑专业分工本身所带来的费用增加,即贸易往来的费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运用到管理、法律、公共产品等各个领域。罗纳德·科斯提出“科斯定理”也是以交易成本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上图2.1反映了生产费用、交易费用和边界的关系。如图中所示,线tc与btc平行,且两者与线pc相比更为平缓。其经济学层面的意思是交易费用弹性小于生产费用,即相同程度专业分工的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小于生产费用的减少。另外,当生产范围由地区内扩散到地区外,存在边界限制时,交易费用曲线上移,线tc变为btc,交易成本随之提高。当线tc与pc相交于点O1时,无边界交易费用等于生产费用。同一专业分工水平下,当点O1左侧的tc大于pc时,表现为交易费用的增加量小于生产费用的节约量,此时可以继续保持专业分工生产;当点O1右侧的tc小于pc时,表现为交易费用的增加量大于生产费用的节约量,专业分工需暂停,以寻找有效的交易契约或合作组织来降低交易费用。当线tc向上移动变为btc时,交易费用由无边界转变为跨边界。其经济学层面的含义是,边界的负效应屏蔽效应的增加提高了交易费用。因此,必须更早执行新的交易契约或组织。上图简单地说明了“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资源配置自由达到最优;只有存在交易费用时才有必要协商谈判以提高效率。二、边界的中介效应边界是不同区域间物质要素以及信息文化流转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是区域间的间隔衔接带,负责通过发挥中介职能以进行物质、信息的筛选。当流转的物质和信息对地方自身发展有利时,边界开放;当流转的物质和信息对地方自身发展不利时,边界封闭。通过这种方式,边界调节地区间的差异,促进相邻地区的协调发展,防止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带来的区域一体化障碍。边界的中介效应作用机制如下图2.2所示。有利不利边界地方A地方B图2.2边界的中介效应如上所述,由于边界的开放性质,它一般是区域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中介面,与各地区的接触最为频繁。边界的这种调节区域往来的中介功能就是边界的中介效应。随着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区间的贸易来往、社会交流、文化沟通越紧密,中介效应越强。中介效应的筛选调节功能使其成为边界效应的正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正的边界效应是中介效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促进作用;负的边界效应指的是屏蔽效应,会强化区域间的竞争壁垒、加剧市场分割。目前,屏蔽效应在中国省际、市际建设中体现显著,中介效应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初期表现较弱。因此,研究如何将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指地理上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或国家)政府通过条约签订或让渡部分主权,以促进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或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经济障碍的消除。实现区域内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以达互利互惠、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目的,促进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在政治经济方面形成统一的有机体的过程。一般来说,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发展容易受地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制约;另一方面,还会受到经济冲击、文化摩擦、政治动荡等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寻求与周边地区的建立统一战线或协定共同的经济合作制度,以此规避由于地区差异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通常,参与合作的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邻、经济水平相似、文化形态相近,基于这些优势建立起来的跨地区交易成本一般较低。与跨国跨板块的合作范围相比,同一区域内的地区一体化协议更容易达成,区域整体帕累托最优的表现也更为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行政管理与法律约束的条约机制或组织体制,以削弱贸易壁垒、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专业分工,使交易收益上升且区域内各地方的发展达到平衡。因此,各地区之间必须通过彼此的妥协让步和协议共商,建立起一种共同遵守的条约机制或组织体制。这种制度的形成和革新是经济一体化的表现方式,也是物质信息在地区间流动的准则法规。宽松和谐的区域经济制度可以促进物质信息的自由流动,改变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提高要素间的资源互补,使得要素在区域整体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市场关系及其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地区遵循地域分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展开竞争性的合作。它们相互作用、协调行动,实现在整个区域内资源有效配置,使合作各方比较利益和经济增长兼得。从实质上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要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将分割的市场转变为一体化的市场。区域一体化市场能使得生产要素在无行政边界的市场中充分自由流动。这种区域市场的形成区别于行政分割的地方市场,反映了跨区域交易的内在规律,还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区域一体化市场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边界的模糊性区域一体化市场的边界具有模糊性。那是因为其边界的确定标准是地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而不是行政区的划分。尽管边界是在要素和商品的流动中自然形成且相对稳定,但由于区域边界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对周边地区的覆盖范围也会随之动态改变,表现出富有弹性的特征。这种边界富有弹性的特征不仅不会因为流通的商品是否相同而变弱,还会使边界突破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性质,达到空间上的相互交错渗透。因此,区域一体化市场内的要素和商品的流动,会提高地方之间的交易频率,进而使地区边界更加模糊。(二)企业的自主性企业是逐利的,它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要求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空间不断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占有市场不断提高。换言之,企业所需的空间要与其竞争力成正比。企业对于空间的扩张要求,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企业通过对市场边界的拓展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扩大,从而获取利润的提高。一般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扩张行为是从单地区扩张到多地区、由多地区扩张到世界范围。这种市场扩张行为都是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受利益驱动的自主行为。(三)市场的开放性市场开放性指的是区域市场内要素和商品的高度自由流通。根据交换理论,关税和贸易保护形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封闭只存于国间贸易往来。而国内的商品应该是高度流通自由的,且不同行政级别之间的开放程度也极高。区域市场内的地方关系要想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紧密融合,必须以充分开放的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四)市场机制的激励性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无限扩张性是区域一体化市场运行的重要机理。在区域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通过权利平等的规则,对全部的要素所有者、企业以及利益主体发挥激励作用,使企业的生产“空间”和价值实现“空间”不断扩大,直到越过经济体自身的边界,进而把两个乃至多个不同的经济体连成一个有机的、更大的经济体。(五)市场的统一性区域一体化市场的统一性指的是一种高级的市场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地区和行业部门间无贸易流通壁垒,商品与要素自由流通,信息透明竞争有序,市场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参与主平等活跃,商品与要素市场流通自由,市场中介机制成熟;经济管理与调控政策统一实施,政府干预较少,市场机制完善。市场规则的一致性、流动的自由性、价格的均衡性是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邻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的利益,产生的不受区域限制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包括从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服务市场到经济政策及管理的统一。从制度变革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各地政府或利益集团协调组织的契约联盟过程;从空间整合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克服市场分割形成自由流动,并组建一体化市场的过程。本论文主要从空间整合角度,探讨区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第四节 边界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都市圈三者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为具体的要素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是要使生产要素在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内的趋向自由的流动,以及推进圈内外要素交换,进而带来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生产率,以达到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不仅如此,要素流动和都市圈的形成之间还会形成互动关系。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又降低了要素流动的门槛,从而促使要素流动进一步趋向自由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边界效应可以总结出,一定程度上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就是边界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的过程。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和江苏为南北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按照中国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所框定的长三角都市圈范围是由上海全市、浙江省北部7市和江苏省中南部8市在内的16市组成。而一般意义上的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区别于欧盟、印马新成长三角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同处于一个主权国家,都市圈内的各省份城市具有相同的制度背景。但是,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分权形成了区域间的相互竞争,也造成了不同行政区间的合作缺失和相互排斥。因此,长三角都市圈各省市之间虽然不存在一般一体化经济区所遇到的贸易和投资的国际障碍问题,却、但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省际壁垒。所以,在解决要素的自由流动方面,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和欧盟或其他区域经济圈所面临的问题根本上是相同的。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特殊背景来源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一方面在企业层面内含国有经济的大量企业受政府控制;另一方面,在政府层面上,政府宽泛的职能权限使其一定程度上参与市场竞争和利益分割。所以,在体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常扮演利益主体和竞争主体角色,代替企业履行决策职能。这种制度结构下的市场竞争,其目的必然是实现地区内的成本最小化或利益最大化,即促进成本分摊和防止利益“外溢”。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既希望通过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驱动,又希望维持本地区的垄断性质以防止资源外溢.刘志彪,协调竞争规则: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本文正是从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省、市际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和经济意义上的边界两方面着手,分析边界效应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其在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过程中对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实证分析和边界效应对市场分割程度的度量,来反映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情况。第三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其“短板”长三角都市圈按所指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长三角都市圈指的是16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嘉兴、绍兴、台州、湖州;广义的长三角都市圈是指苏、浙、沪两省一市为所在的空间范围。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商品流动和经济往来成就显著,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有竞争力的区域之一。然而,在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本身仍然面临着交通、政府、产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发展问题。本章将对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短板”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见。第一节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概述过去的30年中,由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16个经济发达城市组成的狭义长三角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全球六个超大城市群之一”。狭义的长三角都市圈土地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但取得了在全球都可以堪称为奇迹的经济增长业绩:创造的GDP占到全国的22%左右,财政收入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接近三分之一,利用外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在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中,该地区占有一半;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该地区又占4个。在整个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时,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近两年来,泰州、南通、扬州等城市发展势头猛进,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快步提升。如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泰州增幅达到248.84%、南通达到448.97%、扬州达到124.04%,这些城市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而像徐州、宿迁、盐城这些城市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或下降,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城市结构性发展问题频发。一般而言,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局部性的区域相对落后或较快发展的格局必然会显现。由于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区域经济的差异发展具有必然性。中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转变国家经济属性,一直偏好又好又快的经济效益,致使区域发展失衡问题频发,从而使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难点和热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对长三角都市圈整个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的同时,加大对其区域内部各城市间历年来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及其与区域外其他城市省域之间的对比,对分析其一体化现行程度和边界效应的影响强度十分有意义。下面本文将从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短板”着手,探索边界效应对长三角都市圈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第二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短板”一、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交通运输短板交通运输是实现区域内外物质、能量交换的载体。区域内合理分工和跨边界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必须以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为必要条件。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从内部来看需要通过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和通讯网络将各大小城市连为一体;从外部来看还需要通过国际化的自由港、海港、航空港和通讯手段,密切联系其他地区,以参与国际分工。降低跨边界、城市、省际运输成本,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促进长三角都市圈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世界级经济区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三角都市圈内管道、水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发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方便快捷。近几年,交通运输方面的快速发展更是显著: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长三角所有城市覆盖在“3小时经济圈”内;由上海、南京、宁波、南通、张家港等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构成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能够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是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与周边城市机场相连,构成了综合性交通枢纽和国际空运中心。然而,长三角都市圈的交通运输情况与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较为落后。尤其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跨省市的建设方面布局不合理,运输成本高,统筹规划不协调,阻碍了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一)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不高近几年长三角都市圈内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缺乏有效机制,信息共享不足,各种交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经济一体化举步维艰。枢纽地区公路、铁路、港口衔接不当、布局失调,货物换装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使得城市交通压力过重。公路、铁路、航空客运站独立建设,覆盖地区交叠少,导致客运难以衔接;城市公交与长途客运间隔远,旅客换乘不便。目前,长三角区域只有上海外高桥港区已有高速公路直接进港,其他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尚未与港口直接连通。外高桥港区内采用零担运输货物到港口周边集装箱场站进行集拼转运的方法,门到门的集装箱运输优势未发挥充分,内陆集装箱场站体系还有待形成,区域内运输效率急需加快。(二)交通收费设置过高过多由于传统行政边界的划分,长三角都市圈内边界地区收费站的行政权仍归属于不同地方部门。这种归属方式使得区内权责分散,收费站点设置未经统筹规划,边界地区收费点过多,重复收费情况严重。虽然近年来包括江苏在内的12个省的二级公路收费宣布取消,然而政策实际执行力度不够。据笔者调研获悉,上海、江苏、浙江边界依然存在二级公路的收费问题。这加重了边界周边地区的日常贸易往来成本。交易成本的加剧将会削弱区域一体化速度,强化市场分割。(三)综合运输结构不经济一个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结构规划应该与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相连。交通运输的技术特征包括送达速度、运输成本、投资资金等因素。长三角都市圈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从都市圈核心上海到周边省份的重要城市,如南京、杭州等距离在300公里左右。这种范围的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和高速公路占比较优势。相应的,航空、河运点可以相对分散,形成点、线、面的交通运输结构布局,防止重复性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然而,目前长三角都市圈的机场密度为0.8个每万平方米,而美国的机场密度也只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6个的水平。单浙江省就拥有7个民航机场,除萧山机场外,其他机场普遍亏损。而江苏省拥有8个可起降大中型民航班机机场,除禄口机场外,其余亦处于亏损经营。这种不经济的交通运输方式会损害长三角都市圈的设施布局结构和整体利益,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运输成本。二、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行政壁垒短板边界周围的行政区由于地域相连,经济整合程度相对较高,容易实现区间要素共享、资源互补和专业分工,以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然而行政区划壁垒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相邻地区的经济联动和一体化发展。(一)要素流动和市场竞争受阻行政区划壁垒分割了要素流动和商品市场,严重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在跨行政区间的实现。为了追求地区利益,同行政区内企业常联合抵制外来企业入侵,并利用地方政府代替竞争企业主体进行恶性竞争。这种性质的竞争必然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挤压了外来企业的正常发展空间,从而形成生产力的不合理分布。与此同时,各行政区对本地区资源的保护,也会导致经济资源无法自由追逐经济利益,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难以实现。(二)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行政区划壁垒的存在影响了跨行政区范围内的要素自由流动。一旦企业计划扩大产品市场,就会受到行政区划壁垒的限制,企业无法获得经济资源,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和销售市场无法拓宽,致使企业规模经济难以实现。同时,行政区划壁垒限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大量资本流向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造成了资产过多的聚集在某些行业和企业。另外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偏好支持国家重点扶持行业或收益高、发展快的行业,使得部分企业扩张过度,超过最佳生产规模,反而使得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下降,规模经济转变为规模不经济。(三)跨区经济辐射力受限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增长极” 或“增长中心”逐步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过程。“增长极”包括辐射效应和聚集效应两部分,效应的作用主体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当辐射效应大于聚集效应时,中心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就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共同发展。由于省际边界区域一般原理各自行政区的核心经济区,地理位置处于区域边缘,难以受经济中心的辐射影响,致使边界经济相对落后,无法享受到经济联动带来的好处。三、长三角一体化中地方政府短板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可以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并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但由于长三角都市圈处于中国经济高密度发达地区,各地方政府“理性选择”的最终结果却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无序发展局面。通过构建地方保护主义的博弈模型,可以分析各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的阻碍作用。如下图3.1所示,该博弈模型以两个地方政府作为假设,得出三种博弈情况。情况一:如果两地方政府A、B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选择合作方式以达到最大效用集合,就会处于收益组合。两地方均获得20单位的得益,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合作行为的产生使得两地方政府流失了因无成本的“搭便车”获得收益的机会,所以A、B得益均损失10,得到(10,10)的收益组合,两地方整体收益为20;情况二:如果两地方政府中任何一方选择不合作,剩下一方选择合作,即如下图的、收益组合,由于交易的不公平或信息的不对称,选择不进行区域合作的地方既享受到了合作方提供的好处,又不用与其瓜分独自发展本地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得益为10+10=20。但因为不合作行为的本身会产生市场分割和生产要素的流转障碍,不合作方将会为此承担一部分地方经济发展限制所受到的损失,所以其最终的得益为20-5=15;而选择合作的地方政府由于提供了合作便利,却同时承担了合作成本和不合作方带来的交易成本,最终收益只达到-25,即损失了25个得益。此时的单方面合作行为是不明智的。如图3.1所示,当情况发生,即地方A选择合作,地方B选择不合作时,收益组合为(-25,15),两地方整体收益为15-25=10,小于情况;当情况发生,即地方B选择合作,地方A选择不合作时,收益组合为(15,-25),两地方整体收益为10,仍小于情况;情况三:如果两地方政府A、B均选择不进行区域合作,即情况发生,两地方政府均期望用地方保护主义方式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这种短视行为将会损失因政府合作而获得的好处,还要支付因不合作而产生的成本费用。两地方政府将都会得到20单位的损失。此时整体收益情况为-20+(-20)=-40。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地方A地方B(10,10)(-25,15)(15,-25)(-20,-20)图3.1区域间合作博弈矩阵可见,区域间的合作博弈模型反映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整体角度考虑收益时,只有情况一才是最佳策略,这种参与者双赢,整体收益最优化的情况正是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所追求的;而从参与者个体的收益角度来看,情况二时其本身的最大收益才能实现,这也解释了地方保护主义在区域合作中的频频显现。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多方面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方式产生摩擦。(一)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偏好 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常通过制定和实施不合理的规章政策,阻碍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消减本地企业生产销售机会。这种带有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政府行为包括:道路交通管卡的私设,对企业设立、经营资格、许可证等行政审批制度的歧视规定,对跨区经营的企业或外地产品的高额税收。这些行为使资源配置向有利于本地的方向倾斜,人为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增长和和谐发展。(二)地方保护与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协调障碍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由于地区间市场发展水平差距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现实存在,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市场分割情况还十分严重。省级、市级行政区域间过高的市场封闭程度,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为了追逐地方利益最大化,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经常采取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因此,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形成。(三)地方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的协调障碍从长三角都市圈的一体化进程来看,各地政府的行政导向性十分突出。这种特性发挥在地区间经济往来时容易受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优的影响,导致地方利于与区域整体利益冲突。长三角都市圈内的16座城市分属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经济运行时区域行政利益特征显著。当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地方政府利益不一致时,受地方利益驱使,各地政府更趋向于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来维护本地经济。地方保护主义出现,容易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企业发展短板企业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者。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最终实现就是要由企业来完成从政策到现实、从理念到利润的转变,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长三角都市圈就表现出以企业作为主体,联合推动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段时间,上海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大举向周边中小型城市进行产业扩散,通过技术转让、产品外包、人才流动等方式,带动了一大批上海周边企业发展。这些企业多为上海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原辅料生产、产品加工等服务,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包装材料、机械加工类产业聚集。迈入21世纪后,长三角“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还签署了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协议书,商定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中小企业到其它两地发展,均可享受和当地企业同等待遇,以消除由于区域政府歧视造成的办事效率低、行政不公等问题。但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中小企业、乃至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一)地方政府控制国有企业导致市场分割利润高和国有股份所占比例高的行业容易产生市场分割和地方非专业化发展现象。这使得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地方政府更容易从国有企业获得更高利益。由于国有企业有被政府控制的特性,其更容易完成政府的各种企业振兴计划和扶持政策,实现隐蔽的行政干预。因此,地方政府趋向于对当地的国有企业加大生产、扩张规模,以得到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企业的发展。这种地方政府的偏好容易促使区域内企业集权和产业垄断。国有企业的强势存在挤压了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分割了区域内的产品市场,阻碍了区域企业的一体化发展。(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阻碍帕累托最优企业的并购重组涉及企业控制权的转移,而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控制能力的强弱。因此,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一般表现得十分谨慎。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如果牵扯到其他地区企业对本地企业的并购重组时,当地政府将表现得更为慎重。一旦异地企业对本地企业的并购重组达

    注意事项

    本文(边界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