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oc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很大的一部分用到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整合 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采取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1、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而这里我主要就以研究性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为主,进行研究。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双重目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其教学模式多样,课题研究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课题研究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而这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整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媒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的制作和展示。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一、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特点(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拓展延伸课堂内教材内容,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 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 ,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 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试验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1、“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每个学生都是处于运动发展状态地,在学生作品展示中,要注意“闪光点”激励和“榜样”激励地作用,培养学生地研究学习兴趣,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每一个学生潜能都得到进一步发展。2、“整合指导,扶放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有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单元计划的具体情况,引导小组成员的分工,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查找,从易到难,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各个学习内容及各自最近发展等方面情况进行教学。四、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一定的集体合作精神。首先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需要学生初步掌握word的排版、幻灯片的制作和简单的网页制作,并且能够上网搜集资料,上论坛进行讨论。所以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最适合于进行整合下的研究性学习。五、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策略1、确定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2、建立网站,提供论坛整合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学校200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52台联想(赛扬900、内存128M、硬盘20G及带光驱和软驱)电脑的学生机房。2002年又把原来的ADSL上网方式改成LAN上网方式,确保了学生和教师的上网速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快速的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查询。软件体现在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2000的安装,她全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知道思想。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2000兼具因特网概念、协同教学概念、教学反馈概念和安全教室概念,是学校和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好帮手!通过构造协同教学平台,适当增强学生端软件的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教学与互动学习。学校网站的开通,资源库的建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常识的整合,特别是网站论坛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好场所。学生可以在论坛里进行自由的讨论,把问题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制定单元计划。3、确定学习方式,具体操作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以下是单元计划实施具体流程图:问题的提出网络 学生上论坛进行讨论讨论讨论确定单元计划分小组,分工合作网络 浏览网页寻找支持材料网络 思考问题,制作作品网络 学生相互观摩、交流修改作品网络 小组讨论,整合作品小组上台展示作品讨论,评价作品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对单元学习计划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下面对这个流程图作详细的介绍。A、指导确定单元计划通过教师的讲解、课件的出示等形式为学生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然后通过学校论坛,师生合作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则依据学生的选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能。B、搜集资料,制定计划根据课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单元计划,搜集资料。一般包括:组内成员的分工,资料的收集,学生上网查询。C、分析资料,实施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制作形式的研究成果。D、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 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子报刊、幻灯片或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4、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这里我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评价这两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1)学习目标的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2)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1) 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2) 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3) 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4) 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5) 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六、思考与讨论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9期2、 张燕青:“网络学习: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9期3、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 2002年第3期4、 李节:“链接教育未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评介 中小学信息技术 2002年第7期5、 马宏丽:“课程整合:用到无心方为真” 中小学信息技术 2002年第10期6、 金云琼:“脊椎动物单元教学计划 中小学信息技术 2002年第10期7、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8、 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9、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