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征役诗毕业论文.doc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院 系:文化传媒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姓 名: 学 号:090101402038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教 授 填写日期:2013年4月10日摘 要诗经中的征役诗是指表现参战将士及其家人对于战争的思想感情、情感体验等的诗歌。具体主要从君王、高层将领、下层士兵、思妇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他们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根据诗经征役诗的抒情内容,从国家到个体, 从征夫到家庭, 全方位地体现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重大影响。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关键词:诗经;战争;人物形象;情感态度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the levy Battle poem refers to the war his soldiers to general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the main performance, singing, and describe them i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war career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poetry. Specif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ings, senior generals, lower soldiers, thinking women, describing their emotional attitude to the war. Poetic lyrical content of the "Book of Songs" levy Battle from the state to the individual, from Zhengfu to family, all reflect the the war significan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Performance of the indictment of the people of the war, the yearning for peace.Keywords: " the book of songs " emotional war characters attitude目录前言4一、征役诗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5(一)平定四方、军威赫赫的君王领5(二)踊跃从军、同仇敌忾的勇士5(三)向往和平、厌战思乡的士卒6(四)朝思夜盼、无心劳作的思妇6二、诗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对于国家、战争的情感倾向7(一)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爱社稷、爱国家是主要内含7(二)从被统治者的角度看,爱乡土、爱家园是主要内含8(三)战争参与者的痛苦痛苦体验8(四)思妇对战争的控诉和思念9三、征役诗的价值和影响10结束语11致谢12参考文献13前 言征役诗是诗经中重要的诗歌类型之一。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入侵,征战不休。平王迁都以后,诸侯兼并,大国争霸,战争更是接连不断。这就使得诗经中有较多抒写兵役徭役之苦和征夫、思妇情感的诗歌。这类诗歌以周族为核心、表现了周王朝的兴衰,以及各阶层人士在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战争的情感倾向和态度。诗歌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周天子及诸侯的对外战争,另一类是对内镇压叛乱的战争。1 52这些诗歌反映了战争对国家的命运、百姓疾苦,随之而来的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研究这些诗歌,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征役诗有很大作用。一、 征役诗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诗经征役诗中塑造造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这里的人物主要是泛指诗经征役诗中的各阶层参战人员及其家人,他们之中,既有名声显赫的君王将领,又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更有不堪重负的服役者,以及对丈夫日夜思念的妻子。他们有的或精忠报国,或同仇敌忾,也有的厌战思乡,或自伤遭遇、控诉战争,用最真实的感情谱写了一曲曲人性之歌。(一) 平定四方、军威赫赫的君王将领自周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周边部落的威胁和侵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因此在诗经行役诗中, 就有直接描写了君王亲自出征抵御猃狁的诗。诗表现了对外敌入侵的愤怒。通过君王亲征显示了周军士气之盛,洋溢着为民族而战的自豪和必胜的信念。如大雅·常武这首诗是赞美周宣王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的。2545诗的一开始就写出了君王的形象:“赫赫明明”多么威严多么严明。在其后的每一章的第一句都有对君王的描写:“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王旅啴啴,如飞如翰。”“王犹允塞”。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王师的迅猛异常,不可阻挡。从这些语句的描写可以看出君王是一个威严伟大、智勇多谋的形象。在豳风·破斧中同样也有直接对君王的描写:“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君王是多么的仁贤、善良、爱人民。在这类诗中塑造的君王形象多是受人民爱戴歌颂的英勇明君。再如大将南仲,出车写他“出车彭彭,旗旒央央”,“彭彭”、“央央”写军威极盛。他率领大军四处讨伐。出车连用三个排比。“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赫赫南仲,猃狁于夷” ,极力赞颂他平猃狁、伐西戎的赫赫功业。又如尹吉甫,六月把他写成了文武双全的军队统帅“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猃狁六月入侵、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急国家所急,“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他每日行军三十里,为国平乱,协助天子打退了猃狁的突然袭击。就对战争的态度而言,上述“将领”的形象对战争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想通过战争保卫国家,从而使人民获得安定的生活!(二)踊跃从军、同仇敌忾的勇士战争固然是残酷的, 造成了征夫思乡、思亲、思归的沉重, 带给了亲人离散乃至永别的悲痛。但在外族入侵,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 战士以高昂的气势, 饱满的情怀, 一次次投入到频繁而紧张的战斗中; 以军人特有的责任感, 无上的自豪感, 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高贵品格。诗经中,就出现了慷慨从军、御侮报国的勇士形象。2225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效命,一无反顾。这类诗最典型的代表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无衣塑造了一个勇士群像,他们衣甲整齐,同衣同袍,同仇敌忾,慷慨激昂,军歌嘹亮。正如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2226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秦人的尚武、爱国精神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又如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的开篇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他长得英俊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国王的先锋。正是丈夫的英勇让妻子觉得非常的自豪。卫风·小戒同样也借女子之口塑造了一个征讨杀敌,为国出征的勇士形象。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从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赢得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丈夫的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在她心目中,丈夫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三)向往和平、厌战思乡的士卒诗经征役诗中有不少的诗是歌颂君王亲征凯旋、平定叛乱、抵御外族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中的情感体验的战歌。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战争, 特别是诸侯之间的争霸战它加重兵役和徭役, 给人民带来的却使更多的苦难和不幸。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桧风·匪风、魏风·陟山古、小雅·四牡、陟山古、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小雅·采薇等写士兵在归家途中复杂的感情, 其心理描写生动真实, 反映了士卒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以及对长久征战在外的厌倦。豳风·东山抒写远征士卒的痛苦生活,反映久戍得归,想象家乡的残破以及和亲人有无限怀念之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点出了久离家乡的痛苦。归途的“零雨其蒙”,衬托了跋涉归来,士卒的沉郁心境。“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流露出想到将过和平生活时内心的喜悦。之后又写了士卒在归途中怀念家乡,想到出征后家园的残破。以及回忆出征三年之前新婚的情景。更增加了怀念之情。士卒行军非常艰苦,夜里只能像野蚕那样,卷曲着睡在兵车下面。同样小雅·何草不黄也是一首写士卒的诗,“何草不黄”、“何草不玄”它既可能是眼前的实景,也象征着征人的命运。3271草的枯萎、腐败,隐喻着征人承受着苦难、疲病的折磨。征人常年累月的在野外服役,其劳累是不用说的,他们过着“鳏夫”般的生活。也许有的征人没有了家室,也许有的征人有妻子,然而常年在外,有家等于无家。“哀我征夫,独为匪民”从这凄凉的声音里,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压抑的悲痛和愤激之情,看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斥!因此,常年的征战更多的“征人”表现出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四)朝思夜盼、无心劳作的思妇战争, 无论正义与否,总是以它的破坏性、摧毁性和残酷性掠夺着士卒和士卒亲人的团聚。于是在诗经中就出现了众多的思妇。有不少作品就进行了直接的描写如:王风·君子于役、周南·卷耳、卫风·伯兮、秦风·小戎等,其主题基本为表现妇女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哀婉动人、情真意切。在这类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忧心忡忡”、“悠悠我思”、“心之忧矣”的愁眉不展的思妇,听到的是“嗟我怀人”、“不知其期, 曷至哉”、“振振君子,归哉归哉”他们对于丈夫深深的呼唤。思妇诗中人物形象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王风·君子于役中描绘的,通过眼前的牛羊下山、鸡栖于埘、黄昏暮色的宣染,来表现惦念远方亲人、暗示自己孤独清苦的思妇形象。另一种是周南·卷耳中,通过想象远征丈夫的各种言行,表现惦念、担忧远方亲人的思妇形象。还有一种是秦风·小戎中,既有对远方亲人的想念,又有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描述,来表现一种执着爱、深切思的思妇的形象。491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寅彼同行”。塑造了一个无心采摘卷耳,思念丈夫的女子。又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塑造了由于丈夫远出,无心打扮的女子。头发像散乱的蓬草,很久都没有梳洗了。从诗经战争诗中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征人、思妇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徘徊于“家”与“国”之间,挣扎于“忠”与“孝”之间,用他们真实的人生体验谱写出了一曲曲或喜悦或惆怅或痛苦或忧伤复杂的人性之歌。二、 诗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对于国家、战争的情感倾向周代的战争是复杂的,所以诗经的战争诗,有的表现了统治阶级征战胜利的喜悦,有的表现了将士们共同对敌的豪情,有的反映下层人民所受的战争创伤和心灵的痛苦。但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 能否被评判为“正义”, 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领导者, 总是要鼓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 最大的牺牲。(一)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爱社稷、爱国家是主要内含周王朝在崛起的同时,也开始了同周边部落的斗争,到了西周王朝的中、晚期,由于政治腐败,国力日衰,因此四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因此周王多次派大将抵御敌人的侵略,并屡建战功。153小雅·六月、小雅·出车、小雅·采岂、大雅·常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多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写的,他们爱自己的社稷、国家。在与猃狁交战中最出名的英雄是南仲和伊吉甫。小雅·出车就是写周宣王派大将南仲领兵出征,击退猃狁,凯旋归来的诗。首章写“王事多难”,军情紧急,南仲受命出征。二、三章主要渲染周军的军容整齐,军威赫赫。第四章即景抒情,写出了将士的守边之苦和家园之思,在其中也有不少心酸处,如“昔我往矣,黍稷芳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第五章表达了对大将南仲的崇敬之情,最后写凯旋归来。诗人在这次战争中,虽然饱尝了战争的苦难,但也分享了胜利的喜悦。另一位大将伊吉甫,他率领大军攻伐猃狁,一直打到他们的根据地大原。小雅·六月就是描写这次战争的诗篇。诗歌歌颂了将帅,赞扬了军队的严整威武,表达了对周王室的忠诚,更主要的是抒写了当“猃狁孔急”时,“我是用急”的心境和“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的爱国精神。诗的开始写:“六月栖栖”在大署的天气里出兵,就烘托出“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的情况,然后的具体写了猃狁的入侵:“猃狁匪茹”,指出了他们不讲道理和猖狂。他们趁周朝内政混乱和实力空虚的机会,“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这就明确的揭示出对猃狁的反击,是为了保家卫国,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从这种为正义而战的思想出发,诗人才赞颂周王朝军容之盛:“戎车既饬,四牡骙骙”。又夸耀了军中的旗帜:“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同时对大将也大加颂赞,认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全诗表现了对外敌入侵的愤怒和藐视,显示了周军士气之盛,主将指挥淡定,将士舍生忘死、迅速克敌制胜,洋溢着为民族而战的自豪感。描写统治阶级爱国的诗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洋溢着奋发向上的名族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诗经中表达类似情感的诗篇还有许多如:小雅·采岂是叙写方叔受命征服荆蛮的诗,诗中写方叔智谋双全、威慑敌胆。大雅·常武则是写周宣王亲征淮夷的凯旋战歌。诗中所散发出来民族自豪感和振奋人心的力量,我们至今仍能强烈的感受到。人民歌颂他们英勇杀敌是渴望能够早日取得战争的胜利,体现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二)从被统治者的角度看,爱乡土、爱家园是主要内含在古代,从军远戍被看做是“勤王事”的行为,所谓“王事”者,国事也。那时忠于君王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给军人以荣誉, 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因此参加战斗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事。所以在诗经中有许多人民群众爱国思想的诗篇,最显著的是秦风·无衣。587这篇诗表现了秦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保卫家国的精神。不仅情调激昂还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在各章的开始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从分反映了士兵之间,团结互助,相待以诚的精神。团结的目的还是为国御敌,保家卫国。因此,只要“王于兴师”命令一出,就毫不犹豫的为王出征,做到同仇敌忾。大雅·江汉中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诗的一开始写了宣王命令出师,顺汉江东流而下,征讨淮夷的情况。“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写出了人数之多以及声势浩大的场面,“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写出了出师的目的。“匪安匪舒”不但可以看到出师目的,行动的主动,也可以看到爱国思想的流露。小雅中的采薇也体现了战士对于乡土和国家的热爱,诗中抒写了出征士兵保家为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感,表达了对抗敌人的精神。327虽然将士们怀念亲人,渴望回到家乡过和平生活,但他们明白“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完全是由“猃狁之故”因此尽管过着“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生活,尽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尽管看到“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些情景,感到愤怒,但他们有保家为国防御敌人的坚强意志,能把怀念家乡对将帅不满的情绪压制下去。他们向往和平生活,热爱和平生活。诗中抒写了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悲哀,这种感情是真挚的。秦国不仅男子有勇于战争,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精神,就是女子也能急国家之难,支持丈夫出征为国。如秦风·小戒丈夫出征了,妻子给以鼓励支持和赞美。体现了刚健的民风和爱国思想。588诗的开始写了“小戒”的形状,突出了“伐收”即车箱低浅的特征。古代车制,在平地使用的戒车,为了使行动轻快,轸深四尺,所以称为“小戒”。然后盛赞了“小戒”装饰之美及各种装备的齐全。有“五楘梁辀,游环胁驱”,“ 鋈以觼軜”。所驾的马匹很出色,“驾我骐馵”,“ 骐骝是中”“ 騧骊是骖”。秦风·小戒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诗人支持秦国正义之师,是出于对秦国的热爱之情。诗人先抒写戎车、军容之盛,然后抒写亲人相思之情。先公后私,这也是爱国思想的体现。在这种爱国想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反对不义之战。(三)战争参与者的痛苦体验战争在促进民族发战和壮大,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方面有重大作用,但同时它带给人民的苦难也是巨大的。士兵为了自己的国家乡土不畏惧战争,勇敢的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但战争却使他们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和危险。特别是长期从军远戍,与家人长久的分别,内心的痛苦和感情的煎熬使他们饱受战争的创伤。如小雅·四月、小雅·北山、小雅·渐渐之石、豳风·东山邶风·击鼓小雅·何草不黄等。幽风·东山描绘的是残酷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长期由于的战争生活却给诗人的心灵带来沉重的负担。诗人通过对比把一种期待而又不确定的心情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586诗首先描写了返乡途中的悲凉和告别战争的喜悦之情。“我东曰归,我心西悲”,长久而残酷的出征已经抹杀了士兵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战争不仅造成了家园的荒芜,更重要的是会造成亲情的疏远。通过荒芜的家园与正常的家园的对比,把诗人悲喜交加的心情鲜活的展现了出来。第二章描述了由于无人看管,庭院荒芜的场景。第三章描写了妻子在家,院子整洁,苦瓜丰收的景象。征人在寻找他失去的家园记忆。荒芜的场景是征人不由自主的想法,但马上又把这种念头打消了。用美好的场景代替战争给家庭和他所造成的创伤。诗人想寻找往日家庭的美好生活,也是在找回他所失去的幸福时光。接下来诗又描述了过往的幸福时刻,但征人立马用怀疑否定了他将要来临的美好生活。诗对结婚场景的叙述,并不是为了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而是想以时间的流逝和自身的转变来控诉战争给家庭和人性所带来的创伤。战争的结束给生还的征人以希望,但面对回乡的路,征人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等着他。这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被诗人刻画鲜活具体。小雅·何草不黄也反映了经久不息的征战生活使士兵们愁怨交加。当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全诗四章,都以征途中所见景物如枯草、虎、狐等起兴,渲染岁月迟暮、万物凋零的生存环境,接下来便是一连串愤怒的询问:“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人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既描绘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征战荒野的凄惨图景,也反映了这种生活对人性的彻底摧残。反映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题。(四)思妇对战争的控诉和思念女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 婚姻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 一旦夫妻分离, 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 丈夫出征后被迫在家独守的妇女, 生活更是悲惨无比。诗从怨妇角度表现了行役者的不幸遭遇, 从家庭生活的侧面反映了行役者之苦,战争不仅破坏了人们进行和平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幻想, 更使亲人相离, 夫妻天各一方, 承受感情上的巨大痛苦。征夫们一往情深地“曰归曰归”时,家中的妇女们也正无时无刻的在担心他们的处境,关心丈夫的生命安全,盼望着他们早日归来。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周南·卷耳就是这类诗的代表。例如伯兮倾诉了对出征未归的丈夫的思念。女主人公, 自丈夫出征以后, 她整天无心打扮, 独守空闺, 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欢乐, 对亲人的刻骨相思, 无法摆脱, 痛苦万分!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中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是“首如飞蓬”,用散乱的蓬草比喻头发,说明这个女人好久没梳洗了,为什么不梳洗呢?“谁适为容”打扮了给谁看呢?这里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和为相思所苦的身心。另一个比喻是“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用久旱求雨的迫切心情比喻盼望丈夫归来的失望,把相思表现得更为深刻。同样在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寅彼同行”。描写思妇在采摘卷耳时,突然想起了远方的丈夫。妻子对远行不归的丈夫追怀不已。她无心采摘卷耳,以至使“不盈顷筐”。在官道上翘望丈夫归来,在眼前出现了幻景:危险的山道和与马的困顿,想象中的旅途极为艰险,她的怀念和焦虑达到了极点。在思妇的心中,充满着愁苦、思念。又如君子于役每章开头,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君子远出服役,不知它的限期。接着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日落西山, 牛羊鸡犬皆已归来, 独人不归的情景, 通过眼前极具特征的景物,传达了妻子内心对丈夫强烈的思念之感。这些诗篇都以忧伤哀婉的情调唱着思妇们内心的痛苦, 从家庭生活这个侧面反映了行役者的不幸。思妇们虽未直言却从心底呐喊, 呼唤征夫归来, 呼唤社会安定, 期盼夫妻团聚。由于丈夫征战沙场去了,妻子们独自体味着家庭重压的艰辛,思妇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变眼前的艰难处境,要实现这种改变,唯有征夫早归。但是丈夫在外,本身的生活也是困苦难堪,并且在战场上,生命朝不夕保。所以,妇女们在哀叹自身辛苦的同时,也更关心自己的丈夫的消息。三、征役诗的价值和影响通过对诗经征役诗中人物情感的分析,发现诗经征役诗中除了少数的战士是自愿参战、奋勇杀敌的以外。更多的人则是对战争持否定的态度。诗经征役诗中不少作品就直接反映了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以及痛苦,直接描写了出征将士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的凄苦心境。“ 击鼓其幢, 踊跃用兵”,在邺风·击鼓中这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士卒, 他久别亲人, 效命疆场, 思念家乡,忧心如焚。想到往昔与妻子的誓约“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如今全部化成泡影,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美好的憧憬。他的心境是绝望、悲凉的, 感情是无限沉痛的, 在“ 于磋阔兮,不我活兮。于磋询兮, 不我信兮。” 的悲叹中, 充满了无限的感伤。又如小雅·何草不黄中描绘的士兵不分昼夜, 辗转跋涉过着非人的生活。“ 何草不黄, 何人哀我征夫, 独为匪民” 。诗行间充溢着诗人对战争的血泪控诉。战争使无数将士葬身沙场, 成为了异乡鬼, 那些从死亡中逃出来的幸存者又怎样呢?在幽风· 东山中写一个新婚不久的士兵, 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战斗岁月,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道路。在回家的途中没有使他感到快乐, 反而增添了无限的忧虑“ 我祖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穿蒙。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 主人公久役东山思归心切, 但是一旦踏上归途却又忧心重重。他想像着现在家里可能已经残破不堪了“ 伊戚在室, 断薪峭在户, 盯瞳鹿场, 熠耀宵行。”特别是当他想到新婚久别的妻子“ 其新孔嘉, 其旧如之何” 时内心更是心忧如焚。盼归而又怕归, 想见亲人而又怕见亲人的矛盾心理煎熬着他, 使他内心痛苦万分。 战争的破毁坏性无处不在。 战争拆散了无数的家庭,使许多人饱尝离别之苦。战争破坏了很多东西, 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奔赴战场, 妻子们已经身处于极度的孤独和恐惧之中。她们担心与丈夫这一离别是否还能相见。思念无尽, 归期无定。于是等待出征丈夫的归来,成为了思妇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然而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身处战争中的将士, 在家思归的亲人外, 流民们所受的深重灾难也随处可见。流民的境遇是悲哀的, 流民的现状是值得同情的。然而战争的破坏性、毁灭性是对人性最大的摧残。结束语 综上所诉通过对诗经征役诗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对于战争的情感态度。从国家到个体,从征夫到家庭全方位的来看,战争具有双面性。它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历史的进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及痛苦却是无限的,使得民不聊生!诗经中的征役诗吟唱出了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珍视生命, 渴望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愿望。致谢大学时光马上就要结束了,毕业论文是我们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在这里,我要感谢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感谢在大学四年中各位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又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吕家林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论文。谢谢你们!参考文献 1胡先媛.先民的歌唱-诗经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2赵逵夫.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8 3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74 龚亚群,唐伟年.诗经中“军旅诗”的艺术特点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5. 5陈铁镔.诗经解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