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英雄出路问题毕业论文.doc
【标题】论水浒传中英雄出路问题 【作者】张国平 【关键词】英雄集团 出路 结局 悲剧 【指导老师】陶春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 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陈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是以北荣末年荣江起义为题材的,生动的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阶级的的反抗斗争,用的是白话文,在其文中英雄出路问题揭示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揭示了英雄聚义的必然性和悲惨的结局;揭示了失败的内在原因以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尤其是乱自上作奸逼民反得道理,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不是一场预先准备精心组织的英雄起义,他们被逼上梁山,大多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梁山集团所逼,并非是朝廷所逼, ,他们上了梁山是不是真正的出路呢?作者赞成招安这条路,对于大多数英雄来说得到了怎样的出路,给后人们留了太多的思考. 一 、 梁山英雄的出路 从小说中的有关描写可以看出,凭梁山集团的现有实力,连朝廷的最高武职太尉,枢密使所带军队也连连吃败仗,梁山英雄不仅闹了高唐州、大名府,甚至敢到东京作乱,可见梁山的实力已经超出了朝廷的镇压能力,在这时,如果安排英雄遭到镇压而失败,不仅不符合作品的发展逻辑,也不符合作者和读者对英雄的仰慕之心和爱戴之情,如果让强大的梁山集团推翻宋王朝,像李逵所说的那样杀到东京去,夺了皇位,让宋江做个皇帝,从书的发展逻辑来看也属正常的,但又明显的违反了历史事实,谁都知道北宋亡于金而非亡于英雄聚义,这种很明显的错位也不会被作者和读者所接受,可见,作者的唯一选择就是招安作为梁山英雄的出路,是作者让宋江但当招安大局,最终去面对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的历史现实。现将好汉们进行简单的分类:被御酒毒死的英雄. 宋江、卢俊义、李逵、关胜等等 自缢身亡的的英雄. 吴用、花荣等等战死方腊的梁山好汉. 董平、阮小二、孙立、孙新、顾大嫂、解珍、解宝、乐和、邹渊、邹润等等被高官带走录用的英雄 金大坚、萧让等等返乡务农的英雄. 柴进、燕青等人去做神仙的英雄 公孙胜二、梁山集团的形成据水浒传的有关描写可以知道,在晁盖等人上山之前,梁山水泊已经有白衣秀士王伦在那占据着,先来看一看淘得第一桶金的王伦。书上说王伦是个落第穷酸秀才,苦读了几年的书,结果是两手空空。有看官要说了,考不上学不会干点别的嘛!那是现在,高考不中可以上职业学校,也可以拼上家里老本上自费大学,甚至也可以出苦力当民工嘛!可在宋朝那个时候就不行了,书生考不上学,生计就难办喽!多拿钱也未必能考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还是很严格的,又没有别的营生路子,种地又没那个力气,要不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嘛!现在也不有人说“高中生,干啥啥不中”嘛!现在高中生学的东西还能和生活沾点边,而宋朝时候书生读的书全然和生活没什么关系,子曰之类是不能用来吃饭的!所以书生们考不上学,如果家里再没有多少家业,生活就困难喽! 王伦恐怕家里就没多少家业,自己又不大会营生,于是一赌气,就在柴大官人的介绍下,带着杜迁上了梁山,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本来王伦来梁山就是赌气来的,一个穷读死书的家伙不会有多开阔的视野,再加上多年的诗书教育不可能让王伦有对抗官府的思想,所以王伦时期的梁山采取的就是关起们来过日子的政策,最好能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不管外面怎样变化,只要有口饭吃,其他的一概不管,最好是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 也正因为这样王伦时期的梁山容不下外来人口,技术人才更是不行,他们的到来有可能改变梁山事业发展的既定方针。所以林冲、晁盖等人到来注定要碰上一鼻子灰。如果不是为了牵制林冲,王伦绝对不会挽留杨志的。尽管杜迁、宋万、朱贵尽力劝说,但梁山毕竟实行的是“一言堂”的政治制度,没给林冲、晁盖留下多少面子!于是就演出了火并王伦一出大戏,梁山也就进入了第二代领导人 晁盖时期。晁盖是属于农村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有自己的庄园,因为他在西溪村和东溪村几乎要发生械斗的“宝塔事件”中表现得英勇无畏,被村里老百姓推举为村长。但他这个村长和别的村长有点不一样,好像他村里的女人她一个也不认识,当然也包括村里最靓的那一个,他看都懒得看上一眼,女人对他来说没兴趣,每天只知道练练筋骨,舞枪弄棒,如果再来上一个江湖好友那就更高兴得不得了了。 不过他也和别的村长有一点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上边来了干部 就使劲儿地湖吃海喝,临走还要送点土特产之类的,实在没有什么土特产就只好送现金(银子)了,在这方面,雷横没少给晁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当然雷刑警大队副队长 也乐于去做,反正自己也没少什么,还给自己捞点外快,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是不是晁盖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书上没说明白,咱不好硬猜。不过估计晁盖那大咧咧的性格可能不会。 就是因为晁盖这大咧咧的性格,在朋友的蛊惑下,他竟然也走上了“革命 ”的道路,抢劫了生辰纲。晁盖不憨不傻,还是个基层干部,不应该是法盲之类的,他应该知道抢劫生辰纲的后遗症要么被砍头要么落草为寇,村长是肯定干不成了。于是就奔向梁山,到了梁山,一不小心弄了个一把手干干。于是梁山的事业就开始顺着晁盖的思路发展了。 晁盖那种大咧咧的性格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今朝有酒今朝醉,整天湖吃海喝,没有就下山抢劫,但是有一条不能伤害事主的性命,尤其是过往的客商。如果朋友来了,不像王伦一样关起门来过日子,而是来者不拒(当然后来拒绝过杨雄、石秀,这是因为在和宋江斗气,不是晁盖的本意)。就在这个来者不拒的政策下,梁山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各种专业人才纷至沓来,为宋江后来开创梁山事业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宋江和王伦、晁盖不一样。王伦和晁盖不论怎么说也是带有主动上山的味道,而宋江本意不是愿意上山为寇的。一则是老爷子不答应,二则是宋江满脑子是光宗耀祖,玷污祖宗的事情想不敢想,别说做了。落草为寇更是不可能是他的人生选择!尽管梁山第二代领导集体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宋江只是出于哥们义气的角度来帮助他们,给晁盖通风报信,不是把他们当做草寇来看。后来之所以到了梁山,是因为他实在是没法子在政治上混了。众好汉江州劫法场的血案堵死了宋江想在政界混的可能。宋江只好上山了。但上山后的宋江不像晁盖一样没心没肺,整天湖吃海喝,而是悄悄地和吴用做了梁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实施计划就从把聚义厅改做忠义堂开始,打出一杆“替天行道”杏黄大旗!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梁山事业发展大转舵招安!当然招安对这些闲散惯了好汉们来说是极不愿意干的事儿,但一把手的话还得要听的,暂时想不通不理解没关系,只要跟着领导走就行。从水浒传的全书来看,我更赞成人们常常说的一种逼上梁山的思想,但是有谁逼?怎么逼?如果说梁山英雄是农民起义,那么逼为地主阶级这话从情理上说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从水浒传中的具体描写来看,又似乎不尽如此,晁盖、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等这一批最早建立梁山根据地的领袖人物,他们是由于被官府追捕,而且被逼得无路可路可以走了,才去投奔梁山的,在这里他们为什么被官府追捕呢?就是因为智取生辰纲,那又为什么要夺取智取生辰纲呢?就是由于生活所逼,还是因为帮助阶级兄弟脱离水深火热的生活?显然都不是的,晁盖等并不是过不下去的人物,包括阮氏三兄弟他们整天喝酒赌钱的人,他们智取生辰纲的主要目的,用他们的话说,是为了自己去过那种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的快活生活,晁盖等人是知道后果的严重性的,其心里也非常明白,这一去就没有回头日了,一旦事发,全家都有性命之忧,他们还是去智取生辰纲就是把自己逼上梁山了. 不仅是晁盖,就是杨志,也就是被晁盖等人逼上梁山的,杨志本来一心想主动立功,平安的将礼物送到东京,将功赎罪,好得到太师的提拔,可是生辰纲被劫,众人将罪责推给他一人,他无法辩解,走投无路,只去梁山,可见杨志的落草原因,是被逼上梁山的,并非由官府所逼.其实,水浒传中的英雄,他们之所以走上梁山,大多数并非由官府所逼的,而是由于自己的 原因,或者是由于梁山所逼.宋江、卢俊义、李逵 、燕青 、花容 、柴进 、史进等人,以及哪一些镇压梁山泊失败后投降的将领,如关胜、秦明、索超等.梁山中的一百零八将,有几个是有朝廷所逼,最终走上梁山的,可谓少之又少.从梁山英雄的整个人生史来看,他们几乎都不愿意上梁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机缘,最终会聚水泊梁山三、梁山起义并非农民起义,而是一群英雄的悲剧(一)梁山起义并非农民起义我不同意“农民起义说”,不仅因为水浒传写的不是农民的反抗,以及一百零八位头领的主体也不是农民;更重要的是此书中所表现的不是农民的诉求、特别是没有农民在经济上的诉求,也就是对土地的要求。没有提出土地要求的群众斗争,哪能称之为农民的斗争?而水浒传中恰恰没有这一点。书中没有任何情节写到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苦恼,也没有任何故事写到土地占有者对无地农民剥削的残酷,也没有因土地问题而爆发的争斗。水浒传中不是没有涉及到土地占有者与他们“庇荫”下无地农民的关系。如“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庄前庄后,有五七百户人家,都是佃户”,可是这些佃户都是跟着庄主祝朝奉走的,战后,在宋江看来祝家庄“一境村坊人民”,本来是应该“尽数洗荡”的,只因有锺离老人一个,救了石秀,才赦免了他们。又如李逵的哥哥李达是地主家的长工,李逵因劫法场,被官司追捕,李达也受到连累,被官府捉了去,赖有东家为他证明辩护,并替他“上下使钱”,才使他免受追究。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东家。经过五六百年的流传,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觉得 水浒传在话语方面提供了些什麽新东西。这一点只有通过文学史、文化史的排比才看得出来。这里我选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词语作些分析. 、好汉 “好汉”这个词儿虽然不始见于水浒传,但是他在此书中独特含义被后世的下层民众所接受。好汉在唐代指读书有成之人,如狄仁杰。水浒传出来后,“好汉”的意义改变了。水浒传中这个词儿不仅只与“武”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带有不遵守国家法纪,专干一些作奸犯科之事的意思。梁山兄弟对“好汉”的理解实际上是游民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自我肯定和评价由于水浒传的艺术感染力量得到广大受众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自“水浒”故事普及以后,社会公认了这个用法。于是,“好汉”之名,流播天下,不仅通俗文艺作品使用,而且也用于现实生活。为那些处于社会下层、又不甘于穷困以没世、并有几分强力的游民,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称呼。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的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定“好汉”的帽子。、聚义 “聚义”是“好汉”们结合起来的专用词。游民们凡是在“干大事”(大多是干与当时法律相抵触的事情)时的结合,这种结合有暂时的,也有较为久远的都称之为“聚义”。“聚义”这个词产生以后是用于游民的组织化过程,游民在社会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面对的是强大的有组织的政府和和带有组织色彩的宗法网络,而他们则是无权无勇的个体。要使自己强大就要组织起来。最简单的组织是结拜义兄义弟,“聚义”是结义的发展。不过“聚义”始终没有像“好汉”那样得到主流社会的普遍认同。游民把自己的结合加一个“义”字以自慰,可是在主流社会的人们看来“聚义”这个词仍然带有绿林色彩。、义气 “义气”是“义”的通俗表达,本来是一回事。但自“义气”这个概念产生、并在中国最早的通俗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以后,它逐渐独立了出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道德观念。当“义气”这个词随着通俗文艺作品流传到民间的时候,下层社会的人们就把它看做是下层社会人们互相帮助的道德,但其希望回报的思想还是隐隐蕴藏其中的。、 江湖 水浒传第一次描写了游民生活的江湖,这个“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权谋欺诈。与文人隐居的江湖迥然不同。它脱离了宗法网络的羁绊,形成某种独立性,构成了与主流社会不同的隐性社会。这个“江湖”是确实存在的。它的构成主要是游民和社会上其他阶层中的甘于自外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物都知道它的存在,而且要尽量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建立自己的名号与地位(用线在江湖隐语说就是“扬名立万”),不要干违反只属于这个领域原则的事情。“江湖”这个词对后世影响最大。水浒传中的江湖本来是游民生活的空间,这里本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而后世把许多非官方的场合都称作江湖,特别是新派武侠小说把“江湖”浪漫化、文人士大夫化,使得人们几乎不知江湖的本来面目。水浒传“江湖”的出现本来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个语词也带动了“江湖”的发展,推动隐性社会的运动。 (二)、而是一群英雄的悲剧1、梁山英雄不一定非得走招安之路梁山百单八将可以说演绎了一个英雄聚义豪杰并起的壮歌,只可惜结局很惨!让人好生不快,当时政府那样腐败,宋江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可是他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对大宋王朝的腐朽政府还幸存一丝侥幸,那个从官府出来的林冲是看的最透彻的因而极力反对!其实老宋也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毒害,当时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仕绅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做官对老宋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毕竟自己也曾作过小吏,本以为可以实现衣锦还乡的愿望,怎奈却因此踏上了一个不归路!现在想来其实宋江及其众英雄还是有很多出路的,不一定非得走招安这条路! (1)、最明智之举是按兵不动,与南方方腊成犄角之势,朝廷左右难顾,梁山可以见机行事,看事态发展在最佳时机来决定自己的前途,而不是急着去南方征方腊!这样中了朝廷的一石二鸟之计,结果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不说,方腊被活捉,梁山却成了朝廷唯一剩下的眼中钉和众矢之的!实在是失算失策,这时的吴用才真是无用,之前都是小聪明罢了! (2)、与方腊结成战略同盟,与朝廷抗衡,并逐渐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取而代之,这个风险虽大,但战胜朝廷是有这个实力的,即使不把那个鸟皇上赶下台,也可以让朝廷被迫下诏封老宋和老方为诸侯或则什么梁山王、南方王之类的,可以自己保持军队,不受朝廷管制,即使与朝廷拼个鱼死网破,也总比现在这个结果好,即使不学陈胜吴广,但也没必要主动送入虎口啊! (3)、成立中国大宋水泊梁山经济发展集团公司,但不放松军队的建设,尽管当时从商是最底层,最被人看不起,但也比送死或作强盗好啊!108个好汉组成的超级领导团队肯定可以把公司经营得很好,经济搞上去了,有钱了,这时候朝廷就更怕了,梁山自己也可以籍此发展队伍,起码可以和朝廷僵持下去,待朝廷腐败,群雄并起之时,梁山兵强马壮,经济实力雄厚,自然占上风! (4)、梁山众英雄依托八百里水泊,个个身怀绝技,一身本领,虽说可以独霸一方,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考虑出路是必然的,否则朝廷也容不下他们!基于梁山英雄对水路十分熟悉和擅长,还不如打造一个大的水上军队,练就精湛水兵,假以时日走出胶东半岛,在青岛建立和组建黄海船队,来个梁山英雄下西洋,一来可以探索北美大陆,二来可以摆脱大宋那鸟朝廷的腐败统治,可以比郑和早很多年,说不准比哥伦布、麦哲伦等更早发现北美新大陆,说不准现在美国、加拿大是中国人的后裔在掌管呢,这个是我乱说的,请美国朋友不要介意!(5)、东渡硫球群岛,靠梁山英雄的本领,打败那些当时很弱小的倭寇,是很有把握的,在硫球发展出一片天地,是很有把握和前途的,一来可以摆脱大宋的鸟朝廷的腐败统治,二来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是可行的话,那我们就可以知道现在的日本人可能是山东人的后裔,就是我们的一个省了,省得小日本鬼子还经常对我们构成威胁!也许不会发生侵略中国的事情了!因为这时候老宋再和大宋谈和,山高皇帝远的,大不了大宋朝廷把硫球作为自治区给老宋他们管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会有杀身之祸,最起码可以安居一方!2、而作者最终安排梁山一百零八英雄走上招安的道路这就注定了英雄们的失败的结局,揭示了内在原因,表现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梁山起义的失败绝非偶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1)、 这种悲剧结局的主要和义军领袖宋江的思想,立场及其推行的路线有直接的关系。宋江的思想和性格在其复杂的一生中始终有两面性,由于重义,他能救困伏危,同情人们的疾苦生活,进而反对强暴,反对贪官污吏,结交绿林好汉,这是宋江走上反抗道路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他是地主家庭,身为刀笔小吏,于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使他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正统的道德观念和忠君思想,表现出严重的妥协性,最终走向招安之道,使起义归于失败的结局。(2)、 起义英雄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领导者,起义军最终只能走向失败,成为悲剧。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形式,不外乎就是被统治阶级镇压,向统治阶级投降和建立新的王朝而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者三种,这无疑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形成的,梁山起义军最终向统治阶级投降而接受招安的失败结局,正是历史上失败的一种结局形式,我们应该给以客观的评价,没有肯定和否定的唯一标准。(3)、梁山英雄起义失败的悲剧,也是与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矛盾分不开的,书中所描写的失败,是在义军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的的好形式下主动向统治阶级妥协投降的 ,表现作者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作者认为这是一条唯一的正确的道路,这样做才有仁有义,才是忠义报国。(4)、英雄起义悲剧的产生,还与历史有一定的关系。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来看,小说是进过历史事实、民间流传和作者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书的,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起义军已有招安的记载,如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宋江接受招安后征讨方腊的事情,因此,水浒传的作者很难更改这个传统故事的结局四 、余论这现实世界当然不会有假如。不过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我们可以来谈上一谈。前几年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播,再加上李雪健的精湛演绎,没有几个人对宋江有好感的,原来心目中的英雄竟然是这个熊样,没一点骨气,见了当官的就腿软,见了兄弟就话招安,尤其是排了坐次之后更是如此。我们可以来一个假设:假如宋江不投降会怎样?首先可能会被剿灭。尽管小说一再写宋江们如何兵强马壮,一败关胜,二败呼延灼,三败童贯,四败高俅,官兵不敢戳其锋。尽管说败了官兵一次又一次,但政府没有一次是大规模组织军队过来,甚至没派一个正儿八经的将军来,关胜、呼延灼不过是地方将领,一直到最后大宋皇帝老儿也没派正儿八经中央部队过来,童贯是宦官,高俅是二流子(纵然皇帝老儿再赏识高俅,恐怕也职能承认他的球技高超,不会认为他是孙武在世),根本不是带兵打仗的料,败给梁山实属正常。其实我们从后来的征方腊来看,梁山部队根本就不是一直训练有素的部队,非战斗性减员占了很大比例。就这样的部队如何能打得了胜仗?还有是为了兄弟义气,军纪不够严明,张顺之死就很能说明问题,本来宋江有自己的安排,而张顺非要逞个人英雄主义,纪律性跑哪里去了。其次宋江如果不坚持招安,坚持与政府对抗,并且造反成功,做了皇帝,兄弟们做了将军,那么老百姓的日子更会是苦不堪言。梁山好汉们之间总是惺惺惜惺惺,可是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劳动人民的位置。他们所讲的义气只能讲给内部。至于小老百姓那就有点对不起了,义气没有你们的份:过往的客商能保住囫囵的身子就不错了,别提什么货物了,打劫来的财物三分之一归头领,三分之一归喽罗,三分之一缴国库,单单没有小老百姓的份,李逵的斧头总是一味地砍过去,斧头下冤魂野鬼一定不在少数。甚至连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鲁智深饿肚子的时候也干起了拦路抢劫的勾当,更何况梁山好汉中有多少好汉一天到晚除了吃喝之外什么也不干,尤其醉酒之后更是天帝是老一,他就敢自己说自己是老二。替天行道不过是个招牌,很少没见过好汉们主动为老百姓做过什么好事儿。在俺看来宋江还不如受招安,老百姓也能少点痛苦!宋代以后方文件中基本上已经不用“招安”这个词了,但在“水浒”一类作品的影响下,“招安”与水浒传中其他反映游民思想意识和性格情绪的话语构成一个系统,并被频繁地使用着。自水浒传产生以后,造反者从这本书里学习到许多东西,“招安”以及如何招安,如何通过招安取得更多的利益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实际上,水浒传的作者在写招安过程时,除了宋江是以至诚之心对待朝廷以外,吴用和许多梁山领袖,都是把招安看作是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筹码的。这一点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梁山好汉”对待“招安”的态度中还可以看出来。当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招”正统王朝之“安”的时候,他们也是常把“招安”挂在口头,成为结束对立或战争的代名词,也是一种向统治者讨价还价的手段,也认为是当时阶级的局限性,再由作者安排的。 转贴 水浒传虽然没有把梁山起义英雄写成是在跟朝廷官军的斗争中惨遭镇压,可是它叙写了只反贪官污吏,不反天子的起义英雄们,被封建地主阶级利用去从事各种征战,特别是着重描写他们在征服另一支起义队伍的过程中,几乎耗尽了力量。一支起义队伍被残酷的镇压了,另一支起义队伍也悲惨地失败了。两支农民起义队伍的互相残杀,正是封建朝廷的罪恶计谋。这种描写,同样也是反映了旧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同样,也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暴露和控诉。 梁山的英雄们的斗争历程和他们的悲惨结局,客观上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条血的教训:被压迫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立场、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法调和的,已经举起了反抗旗帜的被压迫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不被消灭,就必须继续斗争,别的道路是没有的;倘若妥协、招安,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悲剧的结局,当然,就水浒传作者的主观认识来说,是没有这样自觉和明确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水浒传的实际描写却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这恰好就说明了水浒传有关宋江等人接受招安以及英雄们悲剧命运的描写,是现实主义的。水浒传有关英雄接受招安及其悲剧结局的叙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1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三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2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韩云波著.中国侠文:积淀与传承.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4蔡铁鹰.说不得的“忠义双全”.明清小说研究,2002,(2).5陈惠琴.激愤而悲凉的儒学演绎_水浒传的国家解读观J.明清小说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