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doc
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 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台州物流资源现状和特点,针对目前台州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给出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和建议,得出通过加强港区间协作,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港口集疏运资源、第三方物流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加快深水港的开发,全方位提高台州港口物流水平,进而增强台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结论。关键词:台州;港口物流;资源整合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2-0116-03Abstract: Directed at current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Taizhou logistic system, this paper gives some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aizhou port logistic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zhou port logistics, a few suggestionshave been given to raise the level of Taizhou port logistics and finally enhance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Taizhou through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harbors, speeding up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ports, and integrating the existing logistic resources, the resources of th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the resources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and the human resources.Key words: Taizhou; port logistics; resources integration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港口以成为联结全球生产、国际贸易及相关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港口业的兴衰与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贸易的重心转向远东地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地位的确立,带动了我国港口业的不断壮大。台州濒临东海,港口资源丰富,为港口物流和经济腾飞的携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港口发展离不开腹地工业的发展,台州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资源缺乏,产品以外销为主,拥有大量的进出口货源。为了推动台州制造走上全球制造业的高端,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振兴台州港口物流业,将有利于台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整合台州物流资源的背景1.1地理环境台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浙中沿海的水运枢纽,港口资源丰富,海岸线745公里,占全省的28%,有980公里内河航道网,可江海通达。台州港是由大麦屿、温岭、海门、黄岩、临海、健跳6个港区组成的组合式港口,台州港总体规划明确台州港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全国沿海港口布局中的粮食中转储运系统的成员、一类开放口岸、长三角港口群中距台湾最近的港口,具备发展对台航运的区位优势,目前台州港拥有海门港区和大麦屿港区两个一类口岸,是集装箱喂给港,已辟有至宁波的外贸集装箱和运输航线,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 4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56万TEU。1.2区域港口经济港口发展情况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长三角港口群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五大港口群中集装箱发展最快的港口群。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已基本完成,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嘉兴、台州和温州港为骨干,其他 39个地方小港口为配套的沿海港口群。 台州位于长三角的最南端,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商品大进大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港口物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缝纫机械、模具、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阀门泵类、工艺品和果蔬罐头等是台州的支柱产业。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为港口发展提供了货源的保证,周边地区也是民营经济较为活跃的区域,通过公路和铁路可以辐射温州、金华、丽水和衢州等地区。1.3区域港口竞争与合作1.3.1区域港口竞争长三角运输市场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集装箱运输仍是各港口竞争的焦点,个别港口仍处在港口货类结构的动荡调整过程中,价格是港口之间开展货源竞争的主要手段。温州港与台州港毗邻,都是浙东南的重要港口,近年获得了快速发展,是全国沿海23个主要港口之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台州港将面临与温州港的有力竞争。1.3.2区域港口合作根据浙江省沿海集装箱港口的基本定位,明确台州港是宁波港的喂给港,目前主要业务集中在海门和大麦屿两个港区。在浙东经济合作区第十七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台州与宁波达成共识“台州集装箱码头与宁波合作,做大做强宁波台州内支线”,形成宁波、台州外贸集装箱支线“水上巴士”。在与温州港的合作方面主要放在大麦屿港区,共同开发乐清湾。随着乐清湾跨海大桥的修建,以及浙江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大麦屿港区的货物集散能力,通过与温州港的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浙东南水运枢纽。2台州物流资源现状2.1台州物流资源现状2.1.1港口资源台州港口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和利用港口资源将成为台州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规划,“十一五”末将形成货物吞吐5 000万吨、集装箱5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台州港规划建设各种吨级泊位110个,其中7万吨级泊位3个、5万吨级泊位2个。通过对台州港“一港六区”的规划布局,实现了初步整合台州港口资源,有利于提高台州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台州港由原来以“海门港为中心,大麦屿、健跳为两翼”的格局,升级成为由大麦屿、临海、海门、黄岩、温岭、健跳六大港区组成的新格局。2.1.2陆路交通陆路交通基本成型,自2001年以来,在公路总里程上变化不大。在疏港道路建设上,以甬台温高速为主体,上三高速、台金高速、台缙高速、浙江沿海高速,104国道、12条省道和83条县道共同组成台州公路网络。“十五”期间全市汽车拥有量增加两倍,公路货运量也由2001年的5 220万吨提高为2005年的6 807万吨。在铁路方面,在甬台温铁路通车以后,台州将结束无铁路运输的时代,对加强周边地区的大宗货物运输,以及扩大台州的影响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椒江二桥的建设,将加强临海头门港区和海门港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到港货物的疏散速度。未来乐清湾的跨海大桥的建造,必将大大增强大麦屿港口的集疏运能力。2.1.3物流行业资源物流行业资源包括与物流相关的,对物流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有形和无形的可用资源,作为服务业的物流行业为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各个行业提供物流服务,同时又与这些行业发展相辅相成。台州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杭州三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且信息灵通,上海、宁波等港口的发展为台州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从这些地方引进台州需要的行业资源,并在台州不断发展,将催生出大量的相关行业。当前台州港口物流业还刚刚起步,相关物流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台州港口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2.2.1港口总体规模和等级偏小,港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受制于港口规模以及设施落后,老台州港“散、小、弱”特征明显,导致台州8成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货物选择走陆路运往宁波港。现已开发的港口大多水深不足,难以停靠大型现代化远洋船舶,而像临海头门、大麦屿、大陈等深水作业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当前面临开发战略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开发资金不足以及开发速度缓慢等问题。台州港六港区间缺乏配合,往往造成重复建设,无法实现规模效益。2.2.2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多功能与上规模的物流园区尚未形成,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作业手段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没有得到普及,所有这些方面都导致了物流效率较低,出错率和物流成本较高。当前水运和物流企业大多以服务台州经济为目标,没有 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台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具体的走出去的战略,而且在外贸物流方面缺少一定数量货代、船代、物流中心等配套服务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比较滞后。2.2.3物流管理水平低,物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对物流行业的调查、研究和有效管理。如沿海岸线利用方面,长期缺乏统一规划,被沿线企业占用和分割的情况较为严重。水运企业的船舶多为中小运量,大型和特种船舶的拥有比例较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管理,中小企业良莠不齐,物流服务行业中的低价竞争和重复建设现象,往往带来低效率的运作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极易产生运力相对过剩。2.2.4进出港口货物集疏运能力不足,成本高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中,铁路一直以运量大、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在运输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港口物流大进大出的情况下,铁路运输是重要的集疏运手段,然而,目前台州在铁路运输方面还是空白,严重制约了台州港对腹地的辐射能力,这也是企业选择陆路运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甬台温铁路的开通虽然可以缓解运力紧张的现状,但由于刚刚起步,铁路运输的好处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政府应重视铁路在港口货物集疏运系统中的作用,大力提高台州的铁路运力,加快联运系统的规划和建设。2.2.5第三方物流规模小,且服务功能单一民营企业占主体的经营格局具有台州特色,然而个体经营运力分散,运营成本较高,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在台州市交通局公布的50 947家货运企业中,大部分都是个体业主,第三方物流企业仅有49家,且大部分是2005年后成立的,由此可以看出台州市第三方物流发展还处在较低层次,导致了运输成本保持较高水平,随着燃油价格的攀升,运输成本给企业物流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2.2.6物流人才严重短缺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都较低,台州对外地物流人才吸引力不高,而从本地高校来看,台州学院尚无物流管理专业,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05年起开始招生,目前在校学生300人,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3整合台州物流资源的对策和建议港口竞争力是港口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有计划地逐步培育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使港口在长期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随着世界港口的不断发展,港口竞争力开始向技术、信息和服务方向转移。3.1整合港区资源,加强六大港区间的分工协作从台州港口建设的全局利益出发,整合各港区资源,共同提升台州港的综合实力。在港口设施规划、码头和泊位的建造、港口进出货物组织等方面加强管理,应突出政府在港区规划管理中的作用,根据各港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在台州港系统中的角色分工,使它们都能集中于核心业务,避免大而全的重复建设。台州港今后重点是加快台州湾港口建设,以临海头门港枢纽港区为主体,海门港区大陈石化、牛头颈集装箱作业区共同构成的组合式核心港区的综合开发,继续加大大麦屿枢纽港区开发建设,协调推进温岭、健跳、黄岩港区建设。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外宣传,努力提高台州港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聚集资金、技术、人才及货源,为台州港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2整合港口资源,加快深水港开发步伐在台州港的各个港区中,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开发头门深水港和大麦屿深水港,从未来看大陈港区深水资源优势也较为明显。乐清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大大增强大麦屿港区的集疏运能力,有利于降低温台地区集装箱转运成本,在油价高涨的今天,水运的低成本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打造以深水岸线为纽带、众多港区为节点的温台港口群,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支线港和喂给港、浙南闽北区域重要口岸和综合性枢纽港群。3.3整合港口集疏运资源,打造台州港核心竞争力现代港口竞争已经不再仅仅关注码头数量、装卸机械数量、堆场面积等有形资产方面,更重要的竞争力体现在现代化的港口服务质量上。台州港的基本定位是“一型三化”,即腹地立足内源型、港区功能差异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整合一体化。通过整合港口集疏运资源,组建港口发展公司,积极参与台州市港口码头、航运等公共设施、港口物流和港口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大量货物进出港口,需要通过陆路或内河运输系统,要及时地将到港货物疏散出去。通过实施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及时将到港信息通知收货人,以便组织运输工具尽快提货离港。3.4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台州物流企业民营化程度较高,无论是陆运还是水运,均以中小货运企业为主,随着油价和人力资本的节节攀升,中小物流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需要根据台州实际情况,大力支持大型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中小物流企业的资源重组,由政府出面协调银行、税务等部门对物流企业实行政策性倾斜,对联合重组的大型物流企业在资金扶持、简化通关手续、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以优惠,构建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物流企业向能够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专业企业转变,并向提供信息服务和全套物流方案设计等高附加值物流服务方面发展。3.5整合台州智力资源,打造一流的物流人才队伍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才是地区经济和港口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表现为信息化程度高、专业性强、物流设施的智能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等特征,因此,发展现代物流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参与。面对台州人才资源短缺的现状,应逐步建立健全台州物流人才开发、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切实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流的物流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资源为台州经济的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 施丽容. 港口供应链的构建及其管理初探J. 物流科技,2007(3):35-36.2 孙秋高,潘国强. 浙江沿海港口竞争力提升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3):75-80.3 管敏钿. 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探讨J. 中国港口,2007(2):24-25.4 洪怡恬. 国外主要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厦门的启示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3):71-75.5 刘云树. 拓展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提高港口竞争力J. 港口经济,2005,5(1):17-18.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