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论文.doc
简论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本文以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以及培养方案的实施等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关键词:档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的较大规模培养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建设、发展和资源整合,档案学专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立品格的特色体系,并最终归属于管理学门类。近几年,全国近30所设有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同仁,在教育部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对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其话题内容虽大多涉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然而却失之系统总结。教育管理论文 本文拟就此再予探讨,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变革中的档案学高等教育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一、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模式”应该说是一个较为现代的词语,它是作为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标准形式由人们构思策划而出现,实际上它是人们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其狭义理解是指人才的培养“过程与方法”;而广义上的理解应该是在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系统理论指导下,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要素的组合,是对教学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总体设计。基于此,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亦应由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安排及评价指标等要素组成。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体系,它应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发展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可操作性。它绝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空架子,而应是实现目标的策略体系。由于我国各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建立与发展背景不同,因此,每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应有自身的特定组合形式和特定指向目标,普遍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构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指针,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是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我国社会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档案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作为社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系统,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在档案工作中集中体现为: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工作对象的信息化、作业方式的电子化、服务手段的网络化等等。这些发展变化使档案界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期望值在日益增大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较为尖锐的质疑,比如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合作的问题、缺少创造性和适应能力的问题等等。面对社会期望与人才培养的反差,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上存在的差距。这就是,在迅速变化着的社会档案信息环境中,我们对新型档案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并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惰性。诚然,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其滞后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行动过于迟缓,则构成了对专业生存理性的威胁。鉴于此,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必须坚持下述几项基本原则:第一,应该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其总体上应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种设定应符合培养目标体系的发展性特点;第二,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反映出自己鲜明的“独立品质”,这是档案学的生命意义所在,也是其自身稳固地自立于科学之林的根基。因此,其理论基础、思想方法、问题意识及表达风格等方面均应反映出档案学科的个性特点;第三,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体现当代人才培养的动态趋势,且可具适度的超前性。它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全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备综合的业务能力,以三者并重作为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基本出发点,符合人才需求的社会性特点;第四,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依据各高校自身专业发展的背景、经历并结合本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环境,因地制宜地来确定具体而客观的目标策略体系。这样设定,既可形成各个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又可使目标的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总之,社会和档案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高校档案专业人才的供给,而这种人才的供给,应在不断认识需求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化”调节与实现过程。三、设置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培养人才质量最核心的环节,它规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大方向,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自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档案学专业归于管理类门下之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均据此对课程体系相继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虽然各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大多是采取的“模块制”或叫“平台制”的课程设置方法,且基本上设置的是56个课程模块(平台),这几大模块基本上是:一为全校性公共课模块;二为档案学专业所在院、系级课程模块;三为档案专业课模块;四为实践课模块;五为文化素质课模块;六为任选课模块。如果单从形式上看,这些模块课程的设置似乎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却出现较大的偏差。如有些高校档案学专业以广义的信息资源作为本专业教育的起点,而大幅裁减档案学专业课程和压缩档案学专业课的教学时数;有的高校则在“打通”、“融合”的前提下,将与档案学科有关的课程甚至关联不太大的课程,大量罗列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有些学者将此课程体系疑为“超市”。凡此种种,促使我们有必要对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式进行理性的反思。我国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的近30所高校,由于成长历程,依托背景,学科优势各不相同。然而,既然叫档案学专业,那么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应遵循一定的基本思想: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宽、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擅长档案学专门领域的知识,又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兼具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拓展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这种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知识方面,在档案学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下,实现由单一的档案学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的复合性课程结构设置转变。拓宽方法是以档案学专业主干课为核心,根据各校的专业背景,扩大相关、相邻专业的课程,最终达到不同学科和文理知识的相互渗透。这样既可为档案学专业这一应用性人才的就业拓宽门路,也可为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创造性基础。第二,素质方面,档案学专业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出专业素质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课程设置上既要体现档案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又要体现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同时应辅以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关课程。在诸多的素质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事业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有机结合,因为只有具备了这样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第三,能力方面,档案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尤为重要,其中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必须保证,业务实践的项目内容应该全面,学生的实习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应该计划单列。总之,通过实践、实习环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点金术”,最终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档案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从事档案学教育的先导为受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的优势,不能单纯地仅看其知识容量的大小,还要看其包含的知识生长点的多少,以及是否把握了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因为传授知识是基础,但传授知识最终要落实到素质与能力培养上。知识转变为素质与能力的大小及成功与否,是决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的关键。所以,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把社会近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结合起来,培养现在有用、将来更有用的人,向学生开出现在有用,将来更有用的课程。为此,我们在档案学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注重以下3个问题:第一,要特别突出基础课的位置,特别是那些对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的基础课程;第二,拓宽知识范围,扩大档案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以利于他们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第三,扩大选修课比重,以便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从中选择。档案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各高校档案学专业为自身发展,应坚持不懈地予以探索、实践和修正。四、实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应措施培养方案的实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要素。档案学专业在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体现出4个方面的培养思想:一是在档案学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下,各校档案学专业可视自身实际,体现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思想;二是实现由“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向“四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实质性转变,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三是体现档案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宽口径面向;四是体现出具有档案学专业特色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为落实上述4个基本思想,在实施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辅以相应的具体措施: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第一,加强基础课和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的地位。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教好每一门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而档案学专业的基础,就是指那些最基本的档案学的科学事实、知识、理论、规律、方法和技能。当然每门课程的理论观点、内容取舍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变革,但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整体地位不能动摇。第二,规范相关的教学环节。一是教学内容的规范,在确立档案学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避免过去某些档案学教学课程内容上的相互重复现象;二是教学进度的规范,编写规范的教学大纲,按教学日志确定好教学的一般进度;三是规范档案学专业的实验、实习、并在教学计划中予以明确;四是规范考试命题和考试过程,保证每门课程的命题水平和质量。第三,实施3个优化。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树立学导式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应提倡开放式教学,教师既要把基本的科学问题讲清楚,又能指出尚未解决的某些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档案学中的未知还是很多的。能否激发学生对所授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优化的试金石;二是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的主动思考、提取、归纳和综合的习惯,最终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三是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承认,近几年随各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对档案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说的多,做的少。这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档案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是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档案专业教学试验室建设和实习地建设,并保证学生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保障。第四,做到5个结合。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做到5个结合:一是在教学中做到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并用现代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的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力落实现代教学内容;二是应用教学过程中做到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提到相当高的地位并予以实际的保证;三是做到档案学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改变以往教学中只重知识体系而忽视方法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偏向;四是做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档案学专业从总体上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将我国传统的优秀人文精华寓于专业教育之中,是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有力措施,是增强学生“后劲”的可靠保证;五是做到档案学实践教学的设计性与应用性的有效结合。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专业实践,每一项设计都必须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上述5个方面结合的有效落实,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在高层次上回归基础的重要标志。对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优化的渐进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基础教学为根本,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并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就一定能够实现最佳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1·面向21世纪加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张翼:关于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3期。3·孟世恩: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3期。4·张煜明:档案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1期。5·孟世恩:再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1期。6·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届年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