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稀土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90475       资源大小:69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稀土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毕业论文.doc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4届 ) 题 目: 稀土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 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学 院: 专 业: 应用化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28 日 成 绩: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s21 引言21.1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研究21.1.1 配位聚合物概况21.1.2 配位聚合物的网络结构41.1.3 配位聚合物的发展趋势、合成及研究意义51.2 选题依据72 实验部分82.1 主要试剂及仪器82.1.1 主要仪器82.1.2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82.2 配合物的合成82.2.1 Eu2(L1)2 (H2O)3 的制备82.2.2 Eu(L2)(H2O)2 的制备92.3 Eu2(L1)2 (H2O)3化合物的晶体结构92.4 Eu(L2)(H2O)2的晶体结构112.5 化合物荧光性质的分析132.6 实验总结143 总结与展望153.1 总结153.2 展望15参考文献16致 谢20稀土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名字 摘要: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之所以与日俱增地吸引着科学家的眼球,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原因不单单在于它新颖的网络拓扑结构,更是因为它在催化、气体储存、吸附、离子交换以及光、电、磁等众多研究领域都展现出无穷的应用价值,拥有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本文选择1,3-二(氧代对苯甲酸基)苯甲酸(H3L1)和1,3-二(氧代对甲基苯甲酸基)苯甲酸(H3L2)为主要配体与Eu盐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得到了两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Eu2(L1)2(H2O)2.H2O (1)、Eu(L2)(H2O)2 (2)。本文首先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上述晶体的结构,然后分别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配合物做了初步表征,继而又对配合物的拓扑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1,3-二(氧代对苯甲酸基)苯甲酸;1,3-二(氧代对甲基苯甲酸基)苯甲酸;水热合成;晶体结构;热重分析;荧光Rare Earth Metal -Organic Coordination Compounds: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WANG Li-zhen Director: WEN Yi-hang(Applied Chemisty,College of xingzhi,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0636112)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functional material, metal-organic coordination polymer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intriguing topologies as well as their vari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areas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gas storage, absorption, ions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electronicd and magnetic devices. In this article, we chose 1,3-bis (4-carboxylphenoxy) benzoic acid and 1,3-bis(4-carboxylphenyl)oxy)benzoic acid as the major ligand coordinating with metal ions by hydrothermal methods, and synthesized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 which are shown below:Eu2(L1)2 (H2O)3 (1) and Eu(L2)(H2O)2 (2). Their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n they were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IR, TGA, fluorescenc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KeyWords:1,3-bis(4-carboxylphenoxy)benzoicacid;1,3-bis(4-carboxylphenyl)oxy)benzoicacid;crystal structur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thermo-gravimetric property; photoluminescence1 引言1.1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研究 1.1.1 配位聚合物概况配位聚合物这一术语,早在1960年代就见之文献。但是,引发配位聚合物系统研究的先驱者则是澳大利亚化学家R. Robson。Robson小组在1990年前后,报道了一系列多孔配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和阴离子交换性能等性质1。随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开始得到各国化学家们的重视,并高速发展起来,成为当前配位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配位聚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是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与有机桥连配体,两者在结构、配位性质方面均可以多样化,通过配位键的形成,其组合自然形成丰富多彩的结构。研究表明,配位化学是无机、有机、固态、材料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需要把有机配体结构和不同配位能力的给体原子与具有不同配位倾向性的金属离子综合考虑。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中心形成任何复合物物种原则上都是一个自组装过程,配位聚合物的设计重点在于配体的设计和金属离子的选择,二者相互作用进而产生重复单元,按被控方式形成确定结构。在自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两类组分结构和配位性质:金属离子一方面像结合剂一样把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配体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作为中心把配体定位在特定的方位上。而经过十多年来的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结构新颖、多样化,甚至具有各种功能的配位聚合物。目前已知的功能主要包括:气体分子与小分子有机蒸气的吸附与分离、多相催化、多相分离、分子与离子交换、手性识别与分离、分子磁性质、发光与非线性光学性质,以及电学性质等。因此,配位聚合物正吸引各国化学家的广泛兴趣,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前沿2。配位聚合物有时候也被称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简称MOF)。Werner创立配位化学以来,配位化学已渗透到化学、化工的各个分支学科,甚至生物、医学、物理、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 Compounds,简称配合物),主要研究金属离子(中心原子)和其它离子或分子(配体)相互作用的化学。配位聚合物是将晶体工程学的概念引入到超分子结构的设计当中而延伸出来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是从配位化学发展而来的,又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超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广泛交叉。配位聚合物通常被认为是以有机桥连配体和金属离子作为基块(building block),以配位键或其它弱相互作用通过自组装过程而形成的具有形成具有不同维度结构的聚合物,包括零维的分子笼、一维(one-dimensional,1D)、二维(two-dimensional,2D)、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无限结构的无机聚合物或高度规整的无限网络结构的配合物。在配位聚合物中,金属离子采用不同是配位构型将众多有机配体分子连接在一起,并使它们是排列具有较为明确是指向性,因而通过预先设计的结构单元可以控制最终产物的结构和性能3。目前,通过配位键、氢键或者其它弱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的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其中配位共价键和氢键这两种分子间的作用有着极好的互补性。一般来说,包含共价网络或金属配位网络的晶体材料通常要比仅靠有机构造单元之间的氢键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稳定的多,而氢键具有极好的方向性和选择性。Richard Robson4-7和M.C. Etter8、G. R. Desiraju等分别在配位键和氢键形成化合物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发现配位键、氢键等超分子作用可协同工作9-11。这样,化学家可以利用配位键以及各种超分子作用力,构筑拓扑结构和聚集结构新颖的大量配位聚合物,寻找具有美学价值的分子拓扑和分子结构12-14。构筑配位聚合物的关键之一在于选择适当的金属离子和有机桥连配体。而稀土有机配合物是稀土功能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稀土羧酸配合物最为突出,因为有机羧酸不但可与稀土离子生成稳定的配合物,而且此类配合物具有配位形式多样化以及易形成双聚或多聚分子等特点。又由于稀土羧酸配合物结构上的多样性带来了性质上的多样性,而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15-19,因此近几十年来一直深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密切关注。经过十多年来的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结构新颖、多样化,甚至具有各种功能的配位聚合物。目前已知的功能主要包括:气体分子与小分子有机蒸气的吸附与分离、多相催化、多相分离、分子与离子交换、手性识别与分离、分子磁性质、发光与非线性光学性质,以及电学性质等。因此,配位聚合物正吸引各国化学家的广泛兴趣,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前沿。1.1.2 配位聚合物的网络结构配位聚合物指的是通常由配位方式多样的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甚至超分子作用)连接而成,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其可以抽象为网络结构。换句话说,可以用数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的特点简化成简单的网络拓朴学。早期Wells就曾经从数学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大量可能存在的无机物的拓扑结构。按照拓扑学将配合物结构还原为具有某一对称性( 四面体,三角平面等) 的一系列节点(node),然后用连接子(linker) 将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可以形成零维(0D)的多面体,或者无限延伸的一至三维(1D-3D)周期性网络结构。图 1-1 一些典型配位聚合物网络结构示意图无机沸石主要是较早期研究的网络结构。随着配位聚合物研究的迅速发展,分子拓扑学就理所当然地被应用到配位聚合物的研究之中。实际上,分子拓扑学的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分析与结构描述,更可以帮助网络配位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组装。 通常,我们可以把金属离子或金属簇看做节点,将有机桥连配体看做连接子,连接子有时也叫间隔物(spacer)。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合成出了许多具有新型拓扑学结构的化合物,比较典型的结构包括梯形,链状,铁轨型等一维结构;正方形和长方形格子、砖墙型和蜂窝型,双层结构等二维结构;立方体和类立方体结构、金属中心金属M通常是指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具有空的价轨道,而配位体L则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孤对电子20-22,这样就形成了含有中心金属(M)和若干配体(L)的化合物。M和L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成为带电荷的配位离子或中性的配位分子。经过近100年的发展,配位化学理论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后来提出的晶体场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对配位作用给予了很好的解释23。配位化学中的给体和受体,也就是配体和金属,与生物学上的接受体和底物,主客体化学中的主题和客体、锁和钥匙,具有相同的涵义。配合物结构不是简单地平面结构,而是具有特定的立体几何外形。配合物的立体构型通常是受中心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的。因此,配合物的形成,与金属中心和配体的空间结构、电子结构适配性有关,类似于主客体化学的空间、电子互补性原理。互补性是接受体和给予体,主体和客体,或中心原子和配体之间形状、大小、电荷和能量或电子相容性的一种协调。配位聚合物结构的不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聚合物的骨架(即由金属离子和桥连配体组成的主体网络)的成分与结构均不同,这明显是不同的化合物。第二种是骨架与客体的组分均完全相同,但超分子的结构不同;其三是骨架的成分相同,但骨架的超分子结构不同,其中包含客体也不同。1.1.3 配位聚合物的发展趋势、合成及研究意义配位聚合物是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构筑的具有高度规则的无限网络结构的配合物24。由于有机配体的结构和金属中心的配位模式都是多样化的,因此它们之间可以构筑成1维,2维,3维网络的新颖配合物,对于这些新颖配合物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该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而且还能进一步拓展其在电子、磁化学、光学、催化和生物模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提供新的设计思路。目前,虽然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分子水平设计晶体结构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5。尽管寻求新颖的拓扑结构,制备稳定并含有孔洞的配位聚合物的工作仍旧吸引着每位化学家的注意,但人们主要的精力已转移到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物理性质并存在潜在商业价值的新材料方面26。其中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溶液合成法:将金属盐和配体用一种或者多种溶剂溶解,然后混合反应,通过静置使配位聚合物在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称为溶液合成法。溶液合成法往往是合成配合物过程中首先选用的方法,虽然貌似简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很好的应用,则可以合成出大量丰富多彩的配合物27。使用溶液合成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例如原料配比,溶液混合顺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等等。水热或溶剂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是一类介于经典的溶液合成技术和固相合成技术之间的温度区域反应,是目前多数无机功能材料、特种组成与结构的无机化合物以及特种凝聚态材料的重要合成途径28。近来被用于合成各种各样的配位聚合物晶体材料。水热或溶剂热合成具有如下特点:(1)因为在水热或溶剂热条件下反应物反应活性提高,使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方法有可能代替固相反应以及难于进行的和合成反应,并产生一系列新的合成方法;(2)由于在水热与溶剂热条件下、介稳态中间态以及特殊物相易于生成,因此能合成与开发一系列特殊介稳结构、特殊凝聚态的新合成物种;(3)能够由于在水热与溶剂热条件下、介稳态中间态以及特殊物相易于生成,因此能合成与开发一系列特殊介稳结构、特殊凝聚态的新合成物种;使高蒸汽压,低熔点化合物且不能在融熔体中生成的物质、高温易分解化合物在水热或溶剂热低温条件下晶化生成;(4)水热或溶剂热的等压、低温、过溶;(5)由于易于调控水热或溶剂热条件下的环境气氛,因而有利于低价态、中间价态与特殊价态化合物的合成,并能均匀地进行掺杂。水热合成法重点研究水热或溶剂热条件下物质的反应性能、生成规律以及合成产物的结构与性质。其反应温度通常在120260 ,高压釜内由于温差的存在,进而产生强烈对流,推动底部饱和溶液在上部生长,形成过饱和溶液,釜内过饱和溶液分布取决于釜内对流强烈程度。当反应结束后,缓慢将温度降至室温,就得到晶体。固相合成法:固相合成有低温和高温之分,在配位聚合物合成中高温固相合成很少使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低温固相合成。固相反应制备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不需要使用溶剂且产率较高。固相反应与液相反应的差别是,液相反应要求反应物溶解在溶剂中,且生成物可以再溶液中析出,但是固相反应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有写反应在溶液中难以进行,但是在固相中变得容易进行,而且反应速度快,效率高。通常固相反应得到的是动力学控制产物,对于研究其反应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液相反应则要较为复杂。采用化学方法将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分子水平上结合起来的配位聚合物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种组分性能的结合,得到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改进材料的性质,如软硬度、热电导性、光学性质、磁学性质、催化活性和生物活性,并为其应用奠定基础。配位聚合物口前正在朝着功能化的方向发展。而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功能化主要体现在金属离子上。 近十年来,配位聚合物在合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迅猛发展。从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上来看,大量具有丰富的空间拓扑结构类型的配位聚合物也被一一合成出来,如零维的分子笼,一维的直链,之字形链,螺旋链,索烃和环轴烃结构;二维的蜂巢型,石墨型,方格型和砖墙型结构;三维的金刚石和立方格子型等等29,配位聚合物变得日趋丰富。可以预期,这些新合成的具有多种拓扑结构和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在选择性催化、分子识别、吸附分离、生物医药、传感器和光电磁器件等方面中有着诱人的潜在应用前景30。1.2 选题依据近些年来,科学家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研究方向正朝着功能材料的方向上发展,选择合适的配体是制备MOFs材料的关键步骤。在有机配体中,芳香族的羧酸配体不仅热稳定性好,而且羧基的配位模式丰富多彩,如单齿配位模式、桥联配位模式和螯合配位模式等。- 堆积作用力、弱氢键(CH···O)作用力和强氢键(O···H···O)作用力等弱相互作用力常见的存在于芳香羧酸配合物中的作用力,芳环堆积和氢键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配合物的稳定性,构筑成新颖的更高维数的复杂空间结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采用芳香族羧酸配体制备出了许多稳定性好、具有新颖结构的MOFs材料31。本课题选择1,3-二(氧代对苯甲酸基)苯甲酸和1,3-二(氧代对甲基苯甲酸基)苯甲酸作为配体来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主要原因如下:(1)这两种配体都具备柔性羧酸的特性,两个苯环相连的碳原子或氧原子的键角可以自由转动,可以满足不同金属离子的配位需求,同时羧基的配位模式多样化,有利于形成结构新颖,性质突出的MOFs材料。(2)每个配体分子都含有三个苯环,可以使配合物分子间容易形成 - 堆积作用,有助于稳定配合物的骨架结构。(3)配体分子都含有三个羧酸基,其可作为质子给体形成氢键,且容易通过调节反应的pH值控制去质子化程度,从而改变配体的配位模式,以期得到新颖的配合物。2 实验部分2.1 主要试剂及仪器2.1.1 主要仪器Bruker Smart Apex II 单晶X-射线衍射仪,Elementar Vario El 元素分析仪,FS920 荧光光谱仪,实验基本器材如烧杯滴管等,反应釜等水热反应装置。2.1.2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实验室所用的各试剂详见下表。表2-1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名称药品的化学式或英文名药品规格生产厂家1,3-二(氧代对苯甲酸基)苯甲酸1,3-bis(4-carboxylphenoxy) benzoic acid分析纯济南恒化科技有限公司1,3-二(氧代对甲基苯甲酸基)苯甲酸1,3-bis(4-carboxylphenyl)oxy)benzoic acid分析纯济南恒化科技有限公司盐酸hydrochloric acid分析纯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Ethanol分析纯杭州萧山化学试剂厂氢氧化钠Sodium hydroxide分析纯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六水合硝酸铕Eu(NO3)3·6H2O分析纯济南恒化科技有限公司2.2 配合物的合成2.2.1 Eu2(L1)2 (H2O)2.H2O(1) 的制备将反应物H3L1(0.5 mmoL,0.197 g)、NaOH(1.0 mmoL,0.040 g)和Eu(NO3)3·6H2O(1.0 mmoL,0.433 g)混合在15 mL/3 mL/2 mL的蒸馏水/无水乙醇/DMF的混合溶剂中,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反应釜中密封,在160 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中晶化 72 h小时,程序缓慢降温 72 h到室温,进行过滤,洗涤,在显微镜下挑出无色块状晶体,产率69 %(基于Eu(NO3)3·6H2O)。化学式为C42H28Eu2O19,元素分析理论值(%):C,45.24;H,2.51。实验值(%):C,45.77;H,2.60。2.2.2 Eu(L2)(H2O)2(2)的制备将反应物H3L2(0.5 mmoL,0.211 g)、NaOH(1.0 mmoL,0.040 g)和Eu(NO3)3·6H2O(1.0 mmoL,0.446 g)混合在15 mL/3 mL/2 mL的蒸馏水/无水乙醇/DFM的混合溶剂中,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反应釜中密封,在140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中晶化 72 h ,程序缓慢降温 72 h 到室温,进行过滤,洗涤,在显微镜下挑出无色块状晶体,产率66 %(基于Eu(NO3)3·6H2O)。化学式为C23H19EuO10,元素分析理论值(%):C,45.47;H,3.13。实验值(%):C,44.88;H,3.05。2.3 Eu2(L1)2 (H2O)3(1)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的主要键长,键角见表2-2和2-3表2-2 配合物1的部分键长Bond Distance/ÅBondDistance/ÅEu(1)-O(7)#12.396(3) Eu(1)-O(5)#52.496(4)Eu (1)-O(8)#22.433(3) Eu(1)-O(2) 2.569(4)Eu(1)-O(1)#32.455(4) Eu(1)-O(1W) 2.675(5) Eu (1)-O(4)#42.467(3) Eu(1)-O(2W)2.884(3) 表2-3 配合物1的部分键角Angle (°)Angle(°)O(7)#1- Eu(1)-O(8)#289.28(12)O(7)#1- Eu(1)-O(2)81.70(12)O(7)#1- Eu(1)-O(1)#3142.88(14)O(8)#2- Eu(1)-O(2)140.29(14)O(8)#2- Eu(1)-O(1)#387.89(13)O(1)#3- Eu(1)-O(2)121.63(13)O(7)#1- Eu(1)-O(4)#481.33(13)O(4)#4-Eu(1)-O(2)78.40(13)O(8)#2- Eu(1)-O(4)#4138.44(13)O(5)#5-Eu(1)-O(2)83.31(13)O(1)#3- Eu(1)-O(4)#476.59(12)O(7)#1-Eu(1)-O(1W)71.94(18) O(7)#1- Eu(1)-O(5)#5143.55(14) O(8)#2-Eu (1)-O(1W)70.64(17)O(8)#2- Eu(1)-O(5)#581.46(12) O(1)#3-Eu (1)-O(1W)140.25(17)O(1)#3- Eu(1)-O(5)#5 72.28(14) O(4)#4-Eu (1)-O(1W) 140.68(18)O(4)#4- Eu(1)-O(5)#5127.51(12)O(5)#5-Eu(1)-O(1W) 71.72(18) (#1 x,-y,z+1/2 ;#2 -x,-y,-z ;#3 -x,-y+1,-z ; #4 -x-1/2,y+1/2,-z-1/2 ;#51/2,-y+1/2,z+1/2)配合物1的最小不对称单元如图2-1所示,其包含一个Eu金属中心,一个配体,一个配位的水分子和0.5个游离的水分子。其中Eu原子与六个来自配体和一个来自水中的氧原子进行配位。Eu-O键的键长在2.396(3)-2.884(3) Å之间,O-Eu-O的键角在71.72(18)-143.55(14)°之间。配体的配位模式图如图2-2所示,配体的三个羧酸基均为去质子化结构,且每个氧原子均参与配位,总共连接六个Eu原子中心,故可以看做为6连接的配体。因为Eu金属原子和配体的配位书都比较高,故及其容易形成三维空间的网络结构,如图2-3所示,将金属原子和配体都视为6连接的节点,对其进行拓扑分析,整个网络结构最终可简化为(6,6)连接的网络结构如图2-2所示。图2-1 配合物1的配位环境 图2-2 配体1的配位模式图2-3 配合物1的三维结构 图2-4 配合物1的拓扑结构2.4 Eu(L2)(H2O)2(2)的晶体结构配合物2其晶体学数据列于表中,主要键长,键角见表2-4和2-5表2-4 配合物2的部分键长Bond Distance/ ÅBondDistance/ ÅEu(1)-O(1)#12.309(4) Eu(1)-O(3)#22.445(4)Eu(1)-O(1)2.309(4) Eu(1)-O(3)#3 2.445(4) Eu(1)-O(1W) 2.367(6) Eu(1)-O(4)#3 2.478(4) Eu(1)-O(2W)2.431(6) Eu(1)-O(4)#22.478(4) 表2-5 配合物2的部分键角Angle (°)Angle(°)O(1)#1-Eu(1)-O(1)102.2(2) O(7)#1- Eu(1)-O(2)81.70(12)Eu(1)-O(1)81.24(18)O(8)#2- Eu(1)-O(2)140.29(14)Eu(1)-O(1W)81.24(18)O(1)#3- Eu(1)-O(2)121.63(13)Eu(1)-O(2W)77.19(16)O(4)#4-Eu(1)-O(2)78.40(13)O(1)#1-Eu(1)-O(1)77.19(16)O(5)#5-Eu(1)-O(2)83.31(13)O(1)#1-Eu(1)-O(1W)145.3(3)O(7)#1-Eu(1)-O(1W)71.94(18) O(1)-Eu(1)-O(1W)143.55(14)O(8)#2-Eu (1)-O(1W)70.64(17)O(1)#1-Eu(1)-O(2W)81.46(12)O(1)#3-Eu (1)-O(1W)140.25(17)O(1)-Eu(1)-O(2W) 72.28(14)O(4)#4-Eu (1)-O(1W) 140.68(18)O(1)-Eu(1)-O(1W)149.67(17)O(1)#1-Eu(1)-O(4)#375.19(16)O(1)-Eu(1)-O(2W) 83.70(18)O(1W)-Eu(1)-O(4)#377.4(3)O(1)-Eu(1)-O(3)#2 83.70(18)O(3)#3-Eu(1)-O(4)#384.23(15)O(1W)-Eu(1)-O(3)#2129.05(15)O(1)#1-Eu(1)-O(4)#2156.96(17)O(2W)-Eu(1)-O(3)#275.19(16) O(1)-Eu(1)-O(4)#284.23(15) O(1)#1-Eu(1)-O(3)#3149.67(17)O(1W)-Eu(1)-O(4)#277.89(17)O(1)-Eu(1)-O(3)#3 149.67(17)O(2W)-Eu(1)-O(4)#2125.83(13)O(4)#4-Eu(1)-O(5)#5127.51(12)O(5)#5-Eu(1)-O(1W) 52.27(13) (#1 x,-y,z ;#2 -x+1/2,-y+1/2,-z+2 ; #3 -x+1/2,y-1/2,-z+2 ;#4 -x+1,y,-z+1 )配合物2的最小不对称单元如图2-5所示,其包含一个Eu金属中心,一个配体,两个配位水分子。其中Eu原子与六个来自配体和两个来自水中的氧原子进行配位。Eu-O键的键长在2.309(4)-2.478(4) Å之间,O-Eu-O的键角在52.27(13)-156.96(17)°之间。配体的配位模式图如图2-7所示,配体的三个羧酸基均为去质子化结构,其中的一个羧酸基上的两个氧原子采取单齿桥连的配位模式,另外两个羧酸基均为双齿螯合的配位模式,故可以看做为4连接的配体。如图2-5所示,配合物2在空间形成二维平面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2在c方向上存在孔洞,孔径为9.4*15.6 Å。图2-5 配合物2的配位环境 图2-6 配体的配位模式图2-7 配合物2的二维结构图 图2-8 配合物2的三维堆积图2.5 化合物荧光性质的分析 图2-9 配合物1室温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图图2-10 配合物2室温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图配合物1和2的荧光发射光谱图如图2-9和2-10所示,因为两个配合物的金属中心都为Eu(),且表现出了相似的荧光谱图,故选择配合物1做详细的阐述。配合物2在390 nm波长下激发,在578,590,613,649和690 nm处得到了Eu()配合物5D0-7FJ (J=0,1,2,3,4)能级跃迁的特征峰。在578 nm处5D0-7F0的弱峰可以归因于金属离子的对称性禁阻所产生的,在590 nm处5D0-7F1的中等强度的峰可以归因于磁偶极子的转换,这种转换几乎不会受到配位环境的影响。在谱图中,可以看到613 nm处5D0-7F2的峰要强于590 nm处5D0-7F1的峰值,说明了Eu()处在一个对称性较低的配位环境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配合物2中5D0-7F2的峰出现了分裂现象,这说明了配合物2中Eu()的对称性较之配合物1还要低。2.6 实验总结本论文由于时间和设备以及作者水平的限制,有许多问题暂未能解决,后续工作可以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在配合物的合成上需要更多探索,寻找合适的合成条件,以期望得到更多关于此配体的配合物。对于水热反应的实验条件进行分析、对比与探讨,以指导合成目标产物。3 总结与展望3.1 总结本论文选择1,3-二(氧代对苯甲酸基)苯甲酸;1,3-二(氧代对甲基苯甲酸基)苯甲酸为主要配体,用水(或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部分配合物的拓扑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论文选择1,3-二(氧代对苯甲酸基)苯甲酸;1,3-二(氧代对甲基苯甲酸基)苯甲酸为主要配体,用水(或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部分配合物的拓扑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以H3L1为唯一配体,与稀土金属形成了配合物,它们都属于异质同晶的结构,且在空间内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也有金属离子与配体形 成了二维平面结构,然后通过 - 堆积,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1和2在室温下有较好的荧光发射。氢键对于配合物晶体结构有一定的导向和稳定作用,在超分子配合物的构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2 展望由于配位聚合物结构比较复杂,能够影响结构的因素也比较多,难以总结出普遍性的反应条件与反应环境对配位聚合物结构的调控作用规律。但是,通过对具体反应体系的研究分析,无疑有助于掌握反应和结晶的温度、pH值、溶剂、反离子,以及模板与添加剂等主要因素对产物结构的调控作用,并合理应用于特定组装体系。近年来,功能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越来越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定向的设计合成预期的配合物仍然是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体系,往往不能简单地以分子设计(包括金属离子或簇的选择、配体的结构)来完全准确地预测产物的结构。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所组成的体系,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不同的结晶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配位聚合物。这与传统金属配合物合成中出现情况是类似的。不过,在配位聚合物组装过程中,反应物通常更加复杂,产生不同产物的几率往往更大。因此,如何通过反应与结晶条件控制,获得特定目标聚合结构,是配位聚合物组装的挑战性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1 Hoskins B F, Robson 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class of scaffolding-like materials comprising infinite polymeric frameworks of 3D-linked molecular rods. A reappraisal of Zn(CN)2 and Cd(CN)2 structures and the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diamond-related frameworksN(CH3)4CuZn(CN)4 and Cu 4,4',4'',4'''-tetracyanotetraphenylmethaneBF4·xC6H5NO2J. J. Am. Chem. Soc., 1990, 112: 1546-1554.2 Fujita M, Kwon Y J, Ogura K, Preparation, clathration ability, and catalysis of atwo-dimensional square network material composed of cadmium and 4,4-bpyJ. J. Am. Chem. Soc., 1994, 116: 1151-1152.3 CHAE H K, SIBERIO-PEREZ D Y, KIM J, et al. A route to high surface area, porosity and inclusion of large molecules in crystalsJ. Nature, 2004, 427: 523-527.4 CATAlINA R P, JOAQUIN S, M

    注意事项

    本文(稀土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