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86180       资源大小:5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doc

    题 目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中、英文)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Names of Micro Exploration摘 要 汉语人名与传统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的融合发展。同时,人名的变化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导致现代人名存在不规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本文试从人名的发展及其特点入手,探析其与社会文化的关联以及探讨解决现代人名不规范问题。关键词:人名;社会;文化;因素;规范AbstractThere are a closely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names. She embodies the Chines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cultural tradition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even changes recorded a changing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ocus, is a mirror of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people's thoughts to be diversification, lead to modern even exists nonstandard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talk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mes, and tries to link with the social culture and discuss to solve the non-standard problem.Keywords: Name; Society; Culture; Factors; Standard 目 录引言1一、 汉语人名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意蕴1(一) 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1(二) 两汉三国时期命名的特点及文化意蕴2(三) 宋代名字的特点及文化意蕴3(四) 元代命名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民族融合4二、 汉语人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4(一) 人名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状态4(二) 名字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观念5(三) 名字所反映的宗教文化6(四) 人名中反映的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思想6(五) 人名中所反映的宗族观念7(六) 中国人名史上特有的避讳制7三、 现代汉语人名的特点及存在问题8(一) 现代汉语人名所具有的显著时代特点8(二) 当代人名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8(三) 现代人名的规范化9(四) 现代汉语人名的发展方向9参考文献11谢辞12引 言人名是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用以相互区别的标志。白虎通·姓名篇中说:“人必有名。”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而人名是联系着整个社会和历史的纽带,如果没有人名史书都无法记载,因此人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有了人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劳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人们的名字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但她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文字是命名者所选取的物质材料,其中却蕴含命名者的喜好、期盼、愿望等,同时这种对语言文字的选择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民族、宗教等种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说人名也是文化现象。一、汉语人名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意蕴语言的发展具有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名作为一种称谓,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还从侧面保留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痕迹。(一)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通过史记·殷本纪我们可以看出,商代帝王的名字大都包含天干十字中的一字,如最著名的武丁和纣王帝辛莫不如是。我们从出土的甲骨卜辞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不只帝王用天干命名,臣民用天干命名的也有。这种用天干命名的行为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白虎通·姓名云:“殷以生日名子?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汉代儒者认为殷人用天干命名是因为殷人质朴,但是我们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商代遗存来看,仿佛并非如此。除末代帝王帝辛的残暴奢侈著名外,现已出土了大量商朝的大型青铜礼器,精美而厚重,而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更发现大量精美随葬品。因此我们不敢说商代尚奢侈,但至少可以确定他们并不简朴。萧遥天先生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大概殷的贵族,其属于帝王的嫡系子孙,不论是兄弟相及,或父子相承,凡具有地位继承人资格的,必以天干为名,庶系则不取”,“臣民命名用干支,纯由于喜欢以生日为名,是殷民族当时的习俗。”1 我十分认同萧先生所提的这两点,干支是商代用来记日的,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用的十分普遍,命名用的也十分纯熟,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是当时商人的一种习俗。周代时开始有了字,即一个人不但取名还要取字,礼记·檀弓所载周人命名方式是“幼名冠字”,即小时取名,等行冠礼的时候取字。仪礼·士冠礼 “冠而字之,敬其名”,2就是行了成年礼就取字了,一般人不能称其名了,只能称字,名只有长辈能称或自己谦称。从此后字作为名字的另一种形式存在至清末,即使现在也还有一部分人取字。那么名与字的关系是什么呢?白虎通·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与字是相为表里的,或者是意义相近相为补充,或者是意义相反,例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意义相为补充,再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贡与赐相对,意义相反。3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与字的关系看出,春秋时期的人们取名已经注意字义之间的相互关联了。春秋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第一个繁荣时期,我们也可以从春秋时的人名中感受到,春秋时对人的名和字意义上的把握,从侧面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的文化素养。(二)两汉三国时期命名的特点及文化意蕴翻开汉书,看列传的人物名字,“勇”、“超”、“雄”、“猛”、“广汉”、“安汉”触目皆是,单看这些名字我们就可以感受汉代那种“两汉开边,功名万里”的博大胸怀。4汉代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一个时期,汉民族有了不为异族所侵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充分地体现在了人名上。汉书人物传的名字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保家卫国愿望的,如西汉时的韩安国、于定国、赵广汉等;一类是反映雄壮胸怀的,如西汉时的扬雄、张超、班超、黄霸等;还有一类是反映勇武气概的,如苏武、夏侯胜、班彪、班勇等。在这样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和雄浑阔大气势的年代,人们不甘于自己的平凡生活,努力的去开拓,向往一朝搏得功名归的生活,这种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在一部分人的名字中毫不掩饰的张扬出来。这样努力进取的精神和雄阔的气象是汉代人所独有的。我们看三国时的名字,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虽然是历史演义小说,但里面的人物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过的,并且用的都是真实姓名。其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曹操、刘备、孙权、张飞、关羽、赵云、鲁肃、周瑜、诸葛亮等等,不难看出其共同特点是人名只有一个字,为什么单名如此盛行呢?这是有渊源的,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当政时,实施过二名之禁,在全社会推行单名。王莽禁止二名跟他的托古改制有关,他不顾当时的社会条件强行推行周礼中的制度,而人名上的复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王莽禁止二名的依据是春秋公羊传中的“二名非礼也”。他认为只有通行单名才符合古代礼制。当然他的这种措施也就是在他执政期间对民众具有约束力,虽对后来有一定影响,但肯定不起决定作用。那么他后来的二三百年单名依旧盛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还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汉族人的姓名,从有较丰富文献记载的周代开始,一直是以单名为主的,命单名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但是以往虽对单名有偏爱,却没有对二名的鄙视和禁止,夏、商、周及西汉帝王中多有二名者,便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的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同时,两汉时期,在“独尊儒术”的文化环境下,立五经博士,春秋经只有公羊和榖梁两家列于学官,而公羊的势力又要大一些,因为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是治公羊学的,这样便会造成一种广泛的文化影响,它的“二名非礼也”论断,在当时具有一种权威性,因此其后的三国时的人们取单名不是对王莽的盲从,而是公羊传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造成的。(三)宋代名字的特点及文化意蕴学习宋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宋人的名、字、号很是特别,呈现出一种老态,用“叟”、“老”、“翁”的特别多,成为一种风气。如徐清叟、魏了翁、孟元老等。马叙伦读书续记云: “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近时朋友相呼辄联其字之一曰某老,固有宋颜绿鬓之少年而老之者,夫老者人毛化也。未老而老之,岂尊之当如是耶?”5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记有“宋人名字多用老字”内容,并列了许多以“老”字命名的人名。看来宋人命名呈现的老态,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了。萧遥天先生在其中国姓名学讲到这一点,认为“命名的这种风气是因为社会优礼老人,所以许多人喜欢故作老气横秋之态,此种表示成熟、抒发自尊心的心理影响到命名的习尚。”6这个因素虽然对宋人命名的老态起一定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在阅读宋代文学时,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它与唐代文学的差别,宋人缺乏唐代文人那种豪气干云、才华横溢,那种天真直率、挥洒自如,那种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种种性格特点。7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富有激情,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事业顺利时并不“仰天大笑出门去”,命运坎坷时也很少悲叹。苏轼晚年贬往边远荒僻的海南,也不消沉哀叹,而是乐观的生活着,吟诗作文,创造出了他文学生涯中最后的辉煌。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与唐人相比,宋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8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因此宋人爱取老态的名字,跟宋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有关,是一种成熟心境的呈现,是宋人平和冷静心态的展示。上面的例子大都是有史可载的文献中查出的,关于下层人民的名字史书中很少记载,所幸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宋时的杂事,其中有许多下层社会的人名得以保存,如熊二、周三、董小七、郑小五等。其实平常我们说一些平凡的不特指的人时便爱用一个词“张三李四”,这是一个泛指,我觉得其中也隐含着这个名字的广泛性。下层人民文化知识有限,但对于最平常简单的数字还是知道的,因此,按出生的先后,分别用自然数序列称呼,应该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夷坚志中所载的人名分布范围很大,有安徽、浙江、山西、湖北、江西等地,由此可见各地的下层人民在取名上具有相近的风俗。(四)元代命名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民族融合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汉民族进行种种民族压迫政策,其中对于名字的选取便是其中的一项。俞樾的春在堂随笔载在蔡氏家谱中有一行小字“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9萧遥天先生也在其自己家谱中找到例证。(详见中国人名研究)朝廷直接下禁令,庶民不得正式取名,只能以数字命名或以父母年龄合计数字命名。我们所知的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由于他出身寒微,他的原名叫重八,他父亲叫五四,这些就是元代这一禁令的痕迹。下层社会的人民原本就文化水平低,这一禁令的下达更使下层人民趋向数字命名了,造成有元一代及至清代下层人民多以数字命名。二、汉语人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有学者说“偶然捡起一张人名录,肯下功夫深沉玩索,其中告诉你的东西,也许比一篇历史文物的报告还要丰富。”(中国姓名学)确实如此,人们的名字直接地反映了命名者的文化素养,从人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别、职业和文化层次的高低等,同时它还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名字反映着命名者命名时的心理,有祝福,有期望,也有特殊的意义的,总之它包含着命名者的意愿。(一)人名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状态人类社会自私有制的产生开始,便出现了贫富分化,造成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财富分配的不均 ,这就促使人们努力地寻求发展,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而改善生存状况实际也就是对于富与贵的向往和追求。在下层人民中间这种表现追求富贵的名字比比皆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这种向往富贵的意愿,如祁富贵、刘财、徐福、王贵等名字在我们的周围屡见不鲜。儒家提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念使得稍有文化读书人不再直白的表露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换了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这种愿望,这种强烈的愿望在名字中仍时有所见,不绝如缕。如想要追求高贵地位的多以公、公孙等命名。古代的政治权利和富贵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在追求权力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富贵的目的,特别是隋唐科举制确立以来,读书人都有一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因此以臣、魁命名便特别多,例如梦臣、鼎臣、元臣、廷臣、殿魁、占魁、廷魁、魁士等,渴望一朝成名飞黄腾达的心情表露无遗。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做出寻仙求药的荒唐举动,追求长生不老,永远享受自己拥有的至高无上权力和荣华富贵。可是这种追求永生的愿望并不是只有富贵的人才有,普通百姓也有这样的愿望,不过他们也只是当作一种美好的向往,而不是像那些帝王一样去寻仙。他们大部分不全信神仙这样的事,但还是有一丝希望的,毕竟过仙人般的生活是好的。他们的这种向往就是寄予美好的祝愿,就仿佛我们知道不能心想事成却总是爱祝别人心想事成一样。并且退而求其次,长寿也很好。命名的时候这种意愿表达的很常见,以“寿”命名的人历代都很多,例如魏长寿、朱寿昌、朱寿隆、徐增寿、祖大寿等。同时,还有许多人以象征长寿的动植物为名,古人以鹤、龟、松柏等寓意长寿,因此以此类寓意长寿的动植物命名的也很常见,如张鹤龄、完颜鹤寿、李龟年、徐松年、徐松龄等。以上只是列举比较常见的名字,由此可以显见历代都有这种对生命执着追求的愿望,这也是我国道教炼丹发展的社会基础。(二)名字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观念儒家思想主宰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深深地根植于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一现象也反映在人名中。我国有许多人名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某种道德的一种追求,人们将道德观念倾注于人名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人名中发掘到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博大而丰富的内容。以下就略举数例,以窥全豹。(1)注重修身,讲求道德修养的人,偏向“德”字。德是品行高尚的意思,这个字当然非常受人青睐了,如曹操字孟德、朱德、刘备字玄德,毛泽东也曾取的一个假名叫李德胜,可见“德”的受欢迎程度。(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所谓“仁者”是指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是具有大智慧,具有人格魅力,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美好的意义当然能够寄托人们的期许,名字有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字守仁,其他如曹仁、薛仁贵、康广仁等。10(3)“忠”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处理君臣关系的准则,指对国君的服从和忠诚。后来也演变成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规范,如对于朋友的忠诚等。名字如杨国忠、张自忠、魏忠贤、韩世忠等。(4)“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事,孔子最先提出。这一道德观念在民间特别流行,关系好的人经常结义,因此这一字在民间命名的频率特别大,如王守义,李义山,王仁义等。(5)“孝”是儒家理论中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几乎每个朝代都提倡孝道,最熟悉的莫过于那句“百善孝为先”,是所有道德准则里最具有普遍性。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个孝顺的儿女,孝在民间具有广范围的影响力。名字有方孝孺、沈思孝等。(三)名字所反映的宗教文化在我国占绝对优势的有两大宗教,即佛教和道教,这两家在我国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斗争和融合,却没有统一,因而形成我国同时信仰两大宗教的独特局面,即我国民众大多数既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这是一种欲求神灵保护的心态,没有西方信仰上帝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佛教是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正逢乱世,有它发展的土壤,据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宗教内容的名字在南北朝时流行开来,他所举的都是直接以宗教中的人物为名,如文殊、力士、金刚等。萧遥天先生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一书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列举了一些以“僧”命名的人名,对道教却没有提及。其实,大多数帝王还是挺偏爱本土宗教道教的,南北朝时很多帝王名中有“道”字,如萧道成、萧道生、萧道度、刘道规等。还有很多文人喜用“之”字,赵瑞民先生分析这种现象是受道教中五斗米教的影响,最著名的如王羲之、王献之家族。(四)人名中反映的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人类对宇宙的思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衍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理论模式被用来解释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如五色、五味、五脏等。人名中的五行观念便是五行模式在人们中流传已久,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在命名时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的结果。11单独的一个人名,无论怎么去诠释它,它的涵义也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底蕴却是深远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学者发现,在唐朝,有人采用带有金、木、水、火、土偏旁,依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名,在一家中代代相承。假如父亲取金字旁的名字,那么按照五行顺序,金生水,儿子就取一个水字旁的名。例如毕构,他给儿子取名毕炕,孙子名毕增,便是依照这样的顺序。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命名方式挺好,其中还暗含父子相生和家族延绵的意思。这是其中一种按五行模式取名的现象,另一种更广为大家熟知。这种命名方式带有迷信思想,是算命先生的得意伎俩。算命先生的一套理论认为人一生的命运好坏与人所与生俱来的五行之气有关,以此由算命先生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五行是否完全,并由此增添不完全的部分,便有带五行偏旁的的字入名。由于迷信,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命名是便会考虑五行之气是否调和足全。大致和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得名相似。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广泛存在,好多超市之类的地方增加起名电脑软件,便和这种算命模式相像。(五)人名中所反映的宗族观念我国古代的宗族是一个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组建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部分,它以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天然的区域优势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12而它的存在、维系和巩固需要多种方式,对宗族成员的命名便是其中的一种。翻开一本本的家谱,你会发现同一辈分的人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而这个字又是在谱牒中按辈序规定好的。萧遥天先生把这样的名字称作族名,这种族名的使用会拉近同一宗族中互不相识两人感情,让彼此有血脉相连的感觉。他可以使宗族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使宗族内部形成尊卑有别的秩序,并让族人恪守礼法。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孔子的后裔,不管哪朝哪代,命名都有一定的行辈,严格地按照所定孔氏家族的辈分字,挨辈取名。凡不遵循辈分随意取名的,一概不准入族谱,这就是孔姓家族的后代不管居于何地,名中总爱带着“祥”、“庆”、“繁”、“令”等字的原因。这种命名现象虽然带有封建宗法制的气息,但其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凝聚家族力量,区别辈分,利于尊长爱幼的作用,因此,现在有许多地方依然沿用这种命名方式。(六)中国人名史上特有的避讳制避讳始于周朝,左传疏曰:“自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周人尊神之故,为之讳名。”13周朝是我国古代礼制初定时期,其礼制核心便是封建宗法制,而宗法制的基本思想便是尊上敬长,很讲究为尊者讳名。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平时的言谈或书写中,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定要回避。人人要避君王的名字,这是尊上;作为晚辈要避先人、父母的名字,这是敬长。避讳对于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和尊严具有重要作用。避讳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和衰落的整过程,一直与帝制相始终。虽然各朝代的具体情况不一样,避讳的要求或者严格或者较宽松,但避讳制是一直存在着的,形成一种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广泛性,对历史文献的解读造成很多问题,便出现专门研究避讳的避讳学,陈垣先生的史讳举例便是关于避讳的经典著作。谈到避讳,我们的第一反应觉得主要是避讳帝王的名字,因为这种避讳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和广泛性,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否则就是犯了大罪。为历代历朝皇帝避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他们名字用过的字,不允许别人再用了。如果用了就是犯禁,各朝对待犯禁的行为处理的不一样,有宽有严。例如,唐朝律令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可赦免,明清的时候更加厉害,稍有犯禁便满门抄斩,灭九族。当然大部分朝代没有这么严厉,都较宽松。有时候生活必须要用的字,遇到避讳这种情况便采用字义相同或相近的的字代替,比如汉高祖刘邦,这个“邦”字在生活中不能再用了,便用“国”来替代。再就是避家讳,即为家庭尊长避讳,后辈不可以称祖辈、父辈的名字。为长辈避讳的方法,讲话时避开长辈名字字音,书写时找别字代替或是在写长辈名字时缺一笔。我们看红楼梦贾雨村在教林黛玉读书习字时,林黛玉写“敏”字总是缺一笔,后来他得知黛玉的母亲名敏便明白是为了避讳了。在避家讳上,有的人过分讲究,以致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情。六朝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者,他们特别重视家讳,如果听到冒犯家讳便会痛哭流涕。如桓玄,他的父亲名为桓温,每当饮酒时听到别人说温酒便呜咽流泪。避讳制也使不少人深受其害,最典型的唐代诗人李贺,他自幼便聪敏过人,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可由于他的父亲名为晋肃,“晋”与“进”同音,有人说如若李贺参加科举考进士便是犯了父亲的名讳,导致李贺一生没有参加科举。避讳制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其还是对我们的文化意识有着潜在的影响。现在能直呼其名的一般是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同事或同学之间,没有多少下级直呼上级名称,也没有几个直接叫长辈名字的人。从文化传统看,避免称呼上级或长辈的名字是人们社会交际生活的一个常识,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便是避讳制在人们潜意识中的遗存。 三、现代汉语人名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了,迎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人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更明显。改革开放这一重大举措,使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多元,这也鲜明的反映在人名用字的选择上,人名的选择突破了封建的观念,但同时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不少问题。(一)现代汉语人名所具有的显著时代特点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人名的用字往往随着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活动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建国初期,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以“建国”、“建华”命名的不计其数,反映了人民对于新诞生的红色政权的向往与热爱;抗美援朝时期,这一阶段以“援朝”、“抗美”、“卫国”命名的频率特别高;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文革”等名字大量涌现;改革开放后,形形色色的人名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如“晶”、“丽”、“佩”、“蕾”、“静”等表现美的人名多了起来,少了许多政治色彩,反映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国家政策的开放。14从上面的所举的具有典型时代特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名字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清晰的显现着社会历史变迁的痕迹。(二)现代人名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大量新的文化和思想观念由国外涌入,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挣脱了旧思想的束缚,思想更加的开放,越来越多元化,这反映在人名上便是命名的多样化,大胆的追求显示个性的人名,力求与众不同,命名多是朝着新颖奇特的方向考虑。像“刘露丝”、“张路易”“道B”等日趋增多。所谓物极必反,过度的追求多样、新颖、独特,使现代人名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重名问题。虽然汉字有五万多个,然而常用的字仅有两千多字,因而能够取名的字就不到两千了。另一方面,我国姓氏比较集中,特别是张、王、李姓使用者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了,这又增加了重名的概率.再者父母取名都是寄予美好愿望的,大都挑有吉祥寓意的字,这也是重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我自己举例吧,我是李姓,单名佳,从初中到大学发现跟我重名的特别多,更有趣的是有次我去一个都是真实姓名用户的交流网站,发现一个叫李佳的男生在自己的主页上征集姓名为“李佳”的为好友,我一看吓一跳,已经有3000多个李佳加他为好友了,可见重名率之高。其次是以生僻字、异体字及字母为名字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的重名问题以及追求个性化,有的人命名便采用生僻字或异体字。如“仝”、“棼”、“翀”等,这样的字让人很难读出,有的字甚至使计算机无法识别。15另外还有如取字母为名的“赵C”、“道B”等。这样的名字不仅失去了人名最基本的社会交际功能,同时也给户籍、人事、银行、等管理方面带来许多麻烦。(三)现代人名的规范化当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姓名中的一些难辨认的字符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交往和工作。人名是具有双重性,既有个人性质,又具有社会性质。所谓个人性质便是你在名字的用字选择上具有自由,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而定。而社会性质就是名字必须符合社会和民族习惯,也就是说命名取字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由于近年来,人们命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上文所举例子,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了人名规范的系列项目,制定人名用字表便是其中的一项。人名用字表对人名用字进行了规范,它根据人名用字的规律和现在人名用字的具体情况,确定人名的用字范围,实现人名用字的定形、定音。人名的规范化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信息社会需要各种事物标准化,以便在社会的生产生活及国际化的交流中获得更高的使用效益。对人名规范也是汉字标准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推行规范字,推广普通话,人名的用字具有普遍性,因而必然要进入规范化的范围。(四)现代汉语人名的发展方向国家对人名的用字进行了规范,但是人们又要避免重名问题,还要显示个性化,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根据近几年的身边命名的具体情况和人们追求美好名字的普遍心理,未来的命名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双名会呈增加趋势。由于重名现象很突出,人们为避免这个问题增加名字的字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重名的概率。同时,新时期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对名字文化意蕴的要求越来越高,总是想给名字注入更多的文化信息,这样双名的选择也更普遍。其次,父母姓结合为名、父母姓结合为复姓再取一个单名或双名或以母亲的姓为姓。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越来越淡薄,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地提高,给孩子的命名中也加入了母亲的姓。有的直接以父母的姓结合在一起为名,例如父亲姓张,母亲姓杨,孩子取名为张杨。或者是把父母的姓结合起来当作一个新的复姓再取一个单名或双名,如父姓张,母姓杨,孩子取名张杨帆。有的直接以母亲的姓为孩子的姓,这样都不同程度的解决了重名问题,也彰显了个性。最后,更具文化气息。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孩子的命名越来越讲究,更多的采用能够表现文化层次的的字来命名,如近年以“哲”、“轩”、“宣”等字命名的增多,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综上所述,汉语人名的变化发展的历史是社会文化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她显现着每个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特点,映射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她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反映着人们的道德追求、美好愿望,宗教观念等。由于汉语人名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目前汉语人名存在很多问题,国家制定了人名用字表的计划,正在进行中的人名用字表的制定将为我们解决名字生僻、不便交往的问题。参考文献1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2胡小梅,许之所.论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J.理论月刊,2006(11).3郭志菊,道尔吉.古人名与字关系及其文化成因J.语文学刊,2002(1).4彭卫,孟庆顺.历史学的视野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赵瑞民.姓名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同17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梁银林.论苏轼的旷达和宋代文人的理性态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9同510籍秀琴.姓氏·名字·称谓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4.11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李武伟.汉语姓名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因素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4).13周玲丽.社会文化框架下的名字和命名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05.14刘师健.汉语姓名文化时代特征J.文教资料,2006(11).15辛永芬.现代汉族人名的价值取向及相关问题J.中州学刊,2008(5).

    注意事项

    本文(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