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聚丙烯(PP)水杯注塑模设计.doc
-
资源ID:3984679
资源大小:718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毕业设计(论文)聚丙烯(PP)水杯注塑模设计.doc
目录1.聚丙烯(PP)水杯的工艺分析31.1塑件的工艺性分析31.2收缩率41.3塑件壁厚41.4塑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51.5脱模斜度52. 注塑机的选用62.1喷嘴尺寸72.2定位环尺寸72.3模具厚度82.4模具的长度与宽度83注射模设计步骤83.1塑件成型方案的确定83.2型腔数目的确定93.3成型零部件的设计计算93.4浇注系统设计123.4.1主流道的设计123.4.2浇口的设计153.5合模导向和定位机构163.6紧固系统设计173.7侧向抽芯系统设计173.7.1侧向分型抽芯距的确定183.7.2侧向分型抽芯力的计算183.7.3斜导柱的设计193.7.4斜导柱侧向分型抽芯的应用形式193.8顶出机构193.9推出脱模机构203.10标准模架的选取213.11排气系统设计213.12注塑机参数的校核213.12.1开模行程的校核224模具图235模具总装图24聚丙烯(PP)水杯注塑模设计摘 要:本文对水杯的技术要求和工艺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工艺方案及模具形式。而且对水杯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分析与计算, 根据分析结果选注塑机和注塑工艺,从而确定聚丙烯水杯设计思路及方案,最后在设计过程中运用Pro/E、Auto CAD软件进行注塑模结构设计与计算并绘制出模具总装图以及部分非标准图形。从而得出完整的理论设计结果,为今后工程设计打下了基础。关键词:聚丙烯水杯,塑模,设计, 型芯, 型腔Design of Injection Mold of Polypropylene Cup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technical structures of polypropylene cup to determine the technical solution and the mold style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and calculates the relevant data of the cup, and whereupon selects the injection machine and injection technique, determines the design idea, makes the general drawing of mold, and some non-standard drawings with Pro/E and AutoCAD, to obtain the final theoretical design. The design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design. Key words: polypropylene cup, plastic mold, design, core, cavity 1. 聚丙烯(PP)水杯的工艺分析1.1塑件的工艺性分析 聚丙烯(PP)水杯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用品,是装水的良好用具。其产品主要通过注塑模成型制造,塑件产品图和详细尺寸见图1-1和图1-2。 图1-1主要尺寸 1.2收缩率前人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常用的塑料常用收缩率,对于生产性的塑件,实际已经证明,这些数据已经能够应付实际的生产要求了。即使对于精密塑件也给予了其它方面的补偿。故而,对于实际的生产只要按照经验数据就可以满足生产要求了。表1-3给出常见塑料的收缩率,以备查询:表 1-3 常用塑料的收缩率塑料名称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脂尼龙ABS聚甲醛缩写PEPPPVCPSPSN6ABSPOM计算收缩率1.5-3.61.0-2.50.6-1.50.6-0.80.5-0.80.8-2.50.3-0.81.2-3.0对于聚丙烯水杯产品,材料为PP,理论收缩率为15/1000,而实际与理论是有区别的。按照前人经验此项设计收缩率取20/1000。1.3塑件壁厚 塑料制品应该有一定的厚度,这不仅是为了塑料制品本身在使用中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而且也是为了塑料在成型时有良好的流动状态。塑件壁厚受使用要求、塑料材料性能、塑件几何尺寸以及成型工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根据成型工艺的要求,应尽量使制件各部分壁厚均匀,避免有的部位太厚或者太薄,否则成型后会因收缩不均匀而使制品变形或产生缩坑,凹陷烧伤或者填充不足等缺陷。热塑性塑料的壁厚应该控制在1mm4mm之间。太厚,以产生气泡和缺陷,同时也不易冷却。该产品图反映出,此塑料件最大壁厚为3.0mm,最小壁厚为2mm,壁厚均匀,在2mm4mm的推荐值之间。易于成型。1.4塑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表1-2 精度等级选用推荐值:类别塑料品种建议采用的等级高精度 一般精度 低精度1PS345ABS聚甲苯丙烯酸甲脂PCPSU 聚砜PF氨基塑料30玻璃纤维增强塑料2聚酰胺6.66 610 9.10 10456氯化聚乙醚PVC硬3POM567PPPE低密度4PVC678PE高密度塑件的尺寸精度是指成型后所获得的塑件产品尺寸和图纸中尺寸的符合程度。一般而言,塑件尺寸精度是取决于塑料因材质和工艺条件引起的塑料收缩率范围大小,模具制造精度、型腔型芯的磨损程度以及工艺控制因素。而模具的某些结构特点又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塑件的尺寸精度。故而,塑件的精度应尽量选择的低些。对于本产品,图纸未注明尺寸精度,查表1-2,我们取IT7级精度。表面质量一般要求较高,在Ra0.8以上。1.5脱模斜度 由于制品在冷却后产生收缩,会紧紧包住型芯或型腔突出的部分,为了使制件能够顺利从模具中取出或者脱模,必须对塑件的设计提出脱模斜度的要求,要求在塑件设计时或者在模具设计时给予充分的考虑,设计出脱模斜度。目前并没有精确的计算公式,只能靠前人总结的经验数据。塑件的脱模斜度与塑料的品种,制品形状以及模具结构均有关,一般情况下取0.5度,最小为15分到20分。由于塑料制品的产品图可知,塑件的外壁有2°的斜度。此结构本身就在常用的脱模斜度范围内,本身就有利于制品脱模,且此塑料制品的材料为PP,此产品能够脱模,故无需另行设计。 2. 注塑机的选用注塑机的选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注塑机的型号,是塑件、塑料、注塑模及注射工艺等所需要求的注塑机的规格参数在所选注塑机的规格参数范围之内;二是调整注塑机的技术参数至所需要的参数。 根据塑料的品种、塑件的结构、成型方法、生产批量、现有设备及注射工艺等进行选择。本制品采用卧式注塑机低压注射。选用zs-130/90螺杆式注塑机。其技术规格为:1 螺杆直径 37mm2 注射容量(理论) 130 cm33 注射重量(PS) 130g4 注射压力 60MPa5注射速率 90cc/sec6塑化能力(PS) 12g/sec7注射行程 160mm8螺杆转速 0175rpm9料筒加热功率 6KW10锁模力 900KN 11拉杆内间距(水平X垂直) 350x310mm12允许最大模具厚度 406mm13允许最小模具厚度 165mm14移模行程 300mm15模板最大开距 610mm16油泵电机功率 11KW17油箱容积 235L18机器尺寸(长X宽X高) 3800x1100x1750mm2.1喷嘴尺寸注塑机喷嘴头一般为球面,其球面半径R应与模具的主流道始端的球面半径吻合,以免高压熔体从隙缝处溢出,一般模具的主流道始端的球面半径应比喷嘴球半径大25mm,否则主流道内的塑料凝料无法脱出,其相应尺寸关系如图3-1。 图 3-1喷嘴与浇口套的尺寸关系图其中 ,R=r+(25)mm D=d+(0.51)mm2.2定位环尺寸注塑机定模固定板上有一规定尺寸的定位孔,注塑模定模板上相应设计有定位环。为了使模具的主流道的中心线与注塑机喷嘴的中心线相重合,模具定模固定板上的定位环或主流道衬套与定位环的整体式结构的外径尺寸d应与注塑机固定模板上的定位孔呈间隙配合,便于模具安装。定位环的高度小型模具为710mm,大型模具为 10 15mm,定位孔深度应大于定位环的高度。2.3模具厚度在模具设计时应使模具的总厚度位于注塑机可安装模具的最大模厚和最小模厚之间.同时应校核模具的外形尺寸,使得模具能从注塑机拉杆之间装入.模具闭合后的厚度(闭合厚度)Hm应在注塑机允许的最大模具厚度和最小模具厚度之间,即 式中: 2.4模具的长度与宽度模具外形尺寸要与注塑机拉杆间距相适应,校核其安装时能否穿过拉杆空间在动、定模固定板上固定。模具在注塑机动、定模固定板上安装的方式有两种:用螺钉直接固定(大型注塑模多用此法)和用螺钉、压板固定(中、小型模具多用此法)。采用第一种方法时,动、定模座板上的螺钉孔尺寸及间距应与注塑机对应模板上所开设的螺孔相适应(注塑机动、定模安装板上开着许多不同间距的螺钉孔,只要保证与其中一组相适应即可);若采用后一种方法,灵活性大,只需在模具动、定模固定板附近有螺孔就行。本模具采用后一种。3注射模设计步骤3.1塑件成型方案的确定通常,塑料按照性能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种,两种塑料的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对于热塑性塑料大多数都是注射成型,本产品要求材料为PP,PP为热塑性塑料,且多为注射成型,根据实际,我们采用注射成型。3.2型腔数目的确定对于一个塑件的模具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型腔数目的确定。单型腔模具的优点是:塑件精度高;工艺参数易于控制;模具结构简单;模具制造成本低,周期短。缺点是:塑件成型的生产率低、成本高。单型腔模具适用于塑件较大,精度要求较高或者小批量及试生产。多型腔模具的优点是:塑件成型的生产率高,成本低。缺点是:塑件精度低;工艺参数难以控制。模具结构复杂;模具制造成本高,周期长。多型腔模具适用于大批量、长期生产的小塑件。根据塑件的精度:根据经验,在模具中每增加一个型腔,塑件的尺寸精度就要降低4%。确定型腔数目的方法:考虑到塑件的技术要求,本设计采用根据注射量方法确定型腔数目。即:式中,G注塑机的最大注射量(130g)单个塑件的重量(25g)浇注系统的重量(14.9g) 但根据产品结构和尺寸形状来看不起,由于该塑件尺寸形状很大,只能为一模1腔。根据需要和后续加工的要求我们确定为平行于塑件的最大尺寸方向,中心分布。3.3成型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成型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主要指成型部分,与塑件接触部分的尺寸计算。而对于塑件尺寸精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成型零部件的磨损 其主要是塑料熔体在成型行腔中的流动以及脱模时塑件与型腔或型心的摩擦,而一后者为主。为简化设计计算,一般只考虑与塑件脱模方向平行的磨损量,对于垂直方向的不于考虑,而忽略不计。中小形塑件我们取c=1/6。2.成型零部件的制造误差 成型零部件的制造包括成型零部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配合误差两个方面,设计时一般将成型零部件的制造误差控制在塑件相应公差的1/3左右 ,z=1/3 ,通常取IT6IT9级精度。3.塑件的基本尺寸计算: 型腔径向尺寸= = 校核: =(2.5%-1.5%)×80+0.6+0.3=1.7<1.8(等式成立)= =校核: =(2.5%-1.5%)×74+0.6+0.3=1.64<1.8(等式成立) 型芯径向尺寸= =mm 校核: =(2.5%-1.5%)×68+0.6+0.3=1.58<1.8(等式成立) 型腔深度= =mm 校核: =(2.5%-1.5%)×98+0.8+0.4=2.18<2.4(等式成立) 型芯高度= = mm 校核: =(2.5%-1.5%)×92+0.7+0.35=1.97<2.1(等式成立) 壁厚= =mm 校核: =(2.5%-1.5%)×3+0.127+0.01=0.167<0.384(等式成立) 圆角= =mm 校核: =(2.5%-1.5%)×27+0.33+0.17=0.77<1(等式成立)= =mm 校核: =(2.5%-1.5%)×5+0.33+0.17=0.55<1(等式成立 柄长= =mm 校核: =(2.5%-1.5%)×30+0.33+0.17=0.8<1(等式成立3.4浇注系统设计流道设计包括主流道、浇口的设计。3.4.1主流道的设计主流道通常位于模具中心塑料熔体入口处,它将注塑机喷嘴注出的塑料熔体导入分流道或是型腔。由于主流道要与高温塑料熔体及注塑机喷嘴反复接触,所以在注塑模中主流道部分常设计成可以拆卸更换的主流道衬套。在卧式或立式注塑机上使用的注塑模中,主流道垂直于模具分型面。为了使塑料熔体按顺序的向前流动,开模时塑料凝料能从主流道中顺利的拔出,需将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形,具有2°4°的锥角,内壁有Ra0.8以下的表面粗糙度,抛光时应沿轴向进行,其结构如图4-5。若沿圆周进行抛光,产生侧向凹凸面,使主流道凝料难以拔出。同时浇口套与注塑机喷嘴接触平凡,为防止撞伤,应采取淬火处理使其具有较高的硬度(48HRC52HRC)。在直角式注塑机上使用的模具中,因主流道开设在分型面上,故不需要沿轴线方向拔出主流道内的凝料,主流道可以设计成等粗的圆柱形。主流道的基本尺寸通常取决于两个双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所使用的塑料种类,所成型的制品质量和壁厚大小。其表如表4-1: 表4-1 参考表制品质量/gD1/mmR/mm02030.5204041401505115030062300500825001500102 第二个方面,注塑机喷嘴的几何参数与主浇道尺寸的关系,如图: 热塑性塑料的主流道衬套与注塑机喷嘴的尺寸:主流道始端直径B=A+(0.51)mm,球面凹坑半径mm,半锥角a为,尽可能缩短长度L(小于60mm为佳)。如图4-2: 图 4-2 浇口套与注塑机喷嘴关系本套模具主流道设计要点是:1. 为便于凝料从主流道中拉出,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形,其锥角=3° ,内壁粗糙度为Ra=0.63,整个主流道都在衬套中,并未采取分段组合形式。2. 主流道大端处是根据注塑机的喷嘴头来设计的,呈圆角,其半径R=21mm,以减小料流在转向时过渡的阻力。3. 为使熔融塑料从喷嘴完全进入主流道而不溢出,应使主流道和注塑机的喷嘴紧密接触,主流道对接处设计成半球形凹坑,其半径R= X +( 25 )mm,X=18mm,取R=21mm。其主浇道小端直径d1 =d2 +( 0.51 ) mm,取d1=4mm。4. 流道应保持光滑的表面,避免留有影响塑料流动和脱模的尖角毛刺等。本套产品浇口套如图4-3: 3.4.2浇口的设计浇口是连接流道与型腔之间的一段细短通道,它是浇注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浇口的形状、位置和尺寸对制品的质量影响很大。浇口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熔体充模后,首先在浇口处凝固,当注塑机螺杆抽回时可防止熔体向流道回流。2. 熔体在流经狭窄的浇口时产生的摩擦热,使熔体升温,有助于充模。3. 易于切除浇口尾料,二次加工方便。4.对于多型腔模具,用以平衡进料;对于多浇口单型腔模具,用于控制熔接痕的位置。浇口的截面积通常为分流道的截面面积的0.03%0.09%。浇口截面积通常有矩形和圆形两种。浇口长度约为0.52mm左右。浇口具体尺寸一般根据经验确定,取其下限值,然后在试模时逐步修正。在注塑模具中常用的浇口形式有如下几种:直接浇口、点浇口、潜伏式浇口、侧浇口、重叠式浇口、扇形浇口、平缝式浇口、盘形浇口、圆环形浇口、轮辐式浇口与爪形浇口、护耳浇口。浇口开设的位置对制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在确定浇口的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浇口应设在能使型腔各个角落都可以同时填满的位置。2. 浇口应设置在制品壁厚较厚的部位,使熔体从厚断面流向薄断面,以利于补料。3. 浇口的部位应选在易于排除型腔内空气的位置。4. 浇口的位置应选在能避免制品表面产生熔合纹的部位。当无法避免产生熔合纹的产生时,浇口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熔合纹产生的部位是否合适。5. 浇口的设置应避免引起熔体断裂的现象。6. 浇口应设置在不影响制品外观的部位。7. 不要在制品中承受弯曲载荷或冲击载荷的部位设置浇口,一般制品浇口附近的强度较差。由于设计零件是表面要求较高的塑件,又因为该模具因其结构复杂为3板模机构,故选择点浇口为佳。并且表面网格的孔上。3.5合模导向和定位机构注塑模闭合时为了保证型腔形状和尺寸的准确性,应按一定的方向和位置合模,所以必须设有导向定位机构,最常见的导向定位机构是在模具型腔四周设24对互相配合的导向柱和导向孔,导柱设在动模边或在定模边均可,但一般设在主芯型周围。导向机构主要有导向定位和承受注塑时产生侧压力三个作用:1.导向作用动定模合模时按导向机构的引导,使动定模按正确方位闭合,避免凸模进入凹模时因方位搞错而损坏模具或因定位不准而相互碰伤,因此设在型芯周围的导柱应比主型芯高出至少68mm。这对于移动式模具采用人工合模时特别重要。2.定位作用在模具闭合后使型腔保持正确的形状和所有由动定模合模构成的尺寸的精度,例如定位不准引起桶形塑件壁厚不均或尺寸精度下降。3.承受注塑产生的侧压力当塑件形状不对称或通过侧浇口注入塑件时都会产生单向侧压力,该力会使动定模在分型面处产生错动,当侧压力很大时,还不能单靠导柱来承担,需要设锥面或斜面进行定位,例如采用圆锥面作分型面能起很好的定位作用。导柱和导套在模具上的安装使用如模架图。对导柱尺寸和结构有以下几点要求:(1)直径和长度 导柱的直径在1263mm之间时,按经验其直径d和模板宽度B之比为d/B0.060.1,圆整后选标准值。导柱无论是固定段的直径还是导向段的直径,其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应遵循包容原则,即轴的作用尺寸不得超过最大实体尺寸,而轴的局部实际尺寸必须在尺寸公差范围内才合格。导柱长度应该比凸模端面的高度高出68mm(2)形状 导柱的端部做成锥形或半球形的先导部分,锥形头高度取与相邻圆柱直径的1/3,前端还应倒角,使其能顺利进入导向孔。大中型模具导柱的导向段应开设油槽,以储存润滑油脂。(3)公差配合 安装段与模板间采用过渡配合H7/k6,导向段与导向孔间采用动配合(间隙配合)H7/f7。(4)粗糙度 固定段表面用Ra0.8,导向段表面采用Ra0.4。(5)材料 导柱应具有硬而耐磨的表面,坚韧而不易折断的芯部,因此多采用中碳钢(45号钢),碳(0.50.8mm深),经淬火处理(RC5660)或碳素工具钢(T8A,T10A)经淬火或表面处理(HRC5055)。对导套尺寸和结构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导向孔可以直接加工在模板上,这种结构加工简便,但模板上未淬火的导向孔耐磨性差,用于塑件批量小的模具,多数模具的导向孔镶有导套,它既可淬硬以提高寿命,又可在磨损后方便更换。(1)形状 可分为直导套和带轴肩导套两类。(2)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导套内孔与导柱之间采用动配合H7/f7。 外表面与模板孔为较紧的过度配合H7/n6(直导套)或H8/K7带轴肩导套),其前端可设计长3mm的引导部分,按松动配合H8/e7制造,其粗糙度内外表面均可用Ra0.8或Ra1.6。(3)材料 导套的材料可用耐磨材料,如铜合金制造,当用碳钢时也可采用碳素工具钢淬火处理。硬度HRC5055,或采用45号钢碳淬火,其表面硬度为HRC5660,但其硬度最好比导柱低5度左右。 本注塑模选带轴肩的导套,导套、导柱与模板间均采用过渡配合的固定方式。3.6紧固系统设计模具所有的模板和零件(除导套和导柱外)都是用内六角螺钉连接的。用圆柱销和导柱来定位的。3.7侧向抽芯系统设计抽芯形式其结构如图4-11: 图 4-11 如图4-11所示,此侧向抽芯机构是由(15)斜导柱等构成。侧向抽芯的实现是在开模时定模底座带动斜导柱运动,而斜导柱又带动(2)定模板运动分开,从而实现侧抽芯。3.7.1侧向分型抽芯距的确定一般情况下,侧向抽芯距通常比塑件上的侧孔、侧凹的深度或侧凹凸台的高度大23mm。塑件上侧凹深38mm,。定抽芯距最少为(382)mm即40mm。3.7.2侧向分型抽芯力的计算其中,Fc抽芯力(N)c侧型芯成形部分的截面平均周长。h侧型芯成形部分的高度。p塑件对侧抽芯的收缩力(包紧力),模内冷却的塑件,p(0.81.2)X 107 Pa。取p1.0 X 107 Pa。塑件在热关态时对钢的摩擦系数,一般0.150.2,取0.18。侧抽芯的脱模斜度或倾余角,取20°。代入上式得: 3.7.3斜导柱的设计1.斜导柱形状采用圆形截面的斜导柱,其图如4-12。2.斜导柱倾角一般在设计时不大于25°,最常用为12°22°,通常抽芯距短时取小些,抽芯距长时取大些;抽芯力大时可取小些,抽芯力小时可取大些。另外,斜导柱在对称布置时,抽芯力可相互抵消,可取大些,而斜导柱非对称布置时,抽芯力无法抵消,要取小些。综上所述,因模具的斜导柱为对称布置,且抽芯距较小,抽芯力也不大,取20°。3.斜导柱的直径计算由抽芯力Fc,倾角20°,查表得最大弯曲力Fw、Hw,根据Fw和Hw以及,查表得斜导柱直径为25mm。3斜导柱的长度计算粗略计算:L3=Ssin,取L为118mm。3.7.4斜导柱侧向分型抽芯的应用形式选择斜导柱安装在定模。3.8顶出机构该塑料产品可用推杆推出产品,当动模板和定模板分开时,在斜导柱的作用下,动模板左右分开一定距离,然后在推杆的作用下,把塑件一下推出,达到顶出物件的目的。3.9推出脱模机构1. 推出脱模机构的选用原则 设计推出脱模机构,必须根据制品的形状,复杂程度和注塑机推出机构形式选取。采用何种不同类型的推出脱模机构,其选用原则如下:1. 使制品脱模后不致变形,推力分布均匀,推力面尽可能大,并靠近型芯。2. 制品在推出时不能造成碎裂,推力应设在制品能承受较大力的地方,如肋部、凸缘、壳体壁等处。3. 尽量不损伤制品的外观。4. 推出机构应动作可靠,运动灵活,制造方便,配换容易。5. 推杆材料推杆的材料多为45钢、T8或T10碳素工具钢,推杆头部需淬火处理,硬度大于50HRC,表面粗糙度在Ra1.6m以下,较好的表面质量可防止推杆与孔咬死,并延长使用寿命。在存放推杆时,为防止有害气体及介质的侵蚀,应涂上二硫化钼。6. 推杆的导向对于含有数量较多并且顶出较细小的顶管顶出机构,以及大面积的推板顶出机构来讲,防止顶出机构的歪斜和扭曲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会造成细小顶管的变形甚至折断,推板与型芯间的磨损擦伤,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要求在脱模机构导向的同时还起到支撑中间垫板的作用,防止中间垫板的弯曲。由于本模具中的顶出杆比较多,必须设计导向系统,即有导柱和导套。7. 推杆的复位使用推杆作为推出零件的脱模机构,在完成一次脱模动作,开始下一次注射工作循环时,与制品接触的推杆必须回复到初始位置。因此,必须设有复位装置。本模具设置复位弹簧。3.10标准模架的选取依据前面计算数据,确定选用250×250A2型标准模架 3.11排气系统设计当塑件熔体充填型腔时,必须排出型腔以、浇注系统内的空气及塑件受热而产生的气体。如果气体不能被顺序的排出,塑件由于填充不足而出现气泡,接缝或表面轮廓不清等缺陷;甚至因气体受压而产生高温,使塑件焦化。考虑该塑件尺寸,属于中小型简单型腔模具,故可以利用分型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进行排气,间隙值为0.03mm。3.12注塑机参数的校核注塑模需安装在注塑机上才能进行工作,两者应该相互匹配,所以注塑模设计之前要进行注塑机基本参数的校核。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注塑模与注塑机之间的关系,使设计出来的注塑模能在注塑机上安装和使用。3.12.1开模行程的校核模具开模取出塑件所需的开模距离必须小于注塑机的最大开模行程。注塑机最大开模行程的大小直接影响模具所能成形的塑件高度,太小时塑件无法从动、定模之间取出。因此模具设计时必须进行注塑机开模行程的校核,使其与模具的开模距离相适应。对于带有不同形式的锁模机构的注塑机,其最大开模行程有的与模具厚度有关,有的则与模具厚度无关。选择液压机械式锁模机构的注塑机,其最大开模行程是由肘杆机构或合模液压缸的冲程所决定的,而与模具厚度无关,当模具厚度变化时可由其调模装置。用校核时只需使注塑机最大开模行程大于模具所需的开模距离即可。模具为单分型面注塑模,其最大开模行程按下式校核: 式中,注塑机最大开模行程(610mm)。 S模具所需开模距离(330mm)。塑件脱模距离(120mm)。包括浇注系统凝料在内的塑件高度(200mm)。代入上式可得:左边=610右边=120+200+10=330mm.通过上式可知开模的行程在允许范围内,达到设计要求。顶出装置的校核各种型号注塑机开合模系统中采用的顶出装置和最大顶出距离不尽相同,设计的模具必须与其相适应。采用注塑机SZ-130/90,为中心两侧双顶杆液压顶出。模具设计成推杆顶出,符合要求。4模具图 型芯示意图5模具总装图 参考文献:1宋玉恒.塑料注塑模具设计使用手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2GB 4169.1-4169.11-1984 塑料注射模具零件3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冉新成. 塑料成型模具.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4.。5屈华昌.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李海梅,申长雨. 注塑成型及模具设计. 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7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编委会. 塑料模具设计大典:第2卷.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GB 4170-1984 塑料注塑模具零件条件